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导学案:(必修Ⅰ)专题4.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原卷版)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2.掌握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分布图。 3.使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成因 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纬度地带,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表现 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更替 沿经线延伸,随经度变化更替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的山地 随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随等高线延伸,垂直方向降水发生变化 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更替 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 较小尺度的地域 2.主要陆地自然带 名称 分布地区 主要特点 典型类型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生产量最大 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 草原自然带 荒漠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干旱地区 以草本植物为主 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生态系统脆弱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以大农业生产为例
【深度解析】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定义 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主导因素 影响因素 成因总结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热量(太阳辐射)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带性)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水分(海陆位置)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即以热量为基础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典型地区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中纬度地区 沿海←内陆←沿海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水准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水准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相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⑤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二、非地带性(地方性)现象及其原因
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2.意义:在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3.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如下表: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海陆分布 北极地区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苔原带、针叶林带 冰原带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无 温带荒漠带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热带草原带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地形起伏 东非高原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热带雨林带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高山植物区 大陆东岸自然带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大陆东岸自然带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洋流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欧洲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绿洲 绿洲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河水灌溉 针阔混交林带 水分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高频考点一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能够恢复。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热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C.火山灰深厚
B.种源丰富 D.光照充足
高频考点二 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例2.(2019·广东文综)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变式探究】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6.该山地位于( ) A.喜马拉雅山脉 C.祁连山脉
高频考点三 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例3.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B.天山山脉 D.昆仑山脉
A.常绿阔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硬叶林 D.草原
【变式探究】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方法技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能够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如因为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如因为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2019•浙江卷)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中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相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 D、甲-④、乙-③ 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 D、海拔高度
(2019•广东卷)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2019•江苏卷)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表现的白然景观是( )
A.针叶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一常绿硬叶林一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一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8.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2019•江苏卷)新疆牧民季节性的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图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牧民转场主要受( )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 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 D.聚落分布的影响
(2019•山东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10、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有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2019•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5题。
5.结合图3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世界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9—2019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
表1
年份 灌木植物 植株数量 草本植物 灌木植物 地上生物量 草本植物 灌木植物 地下生物量 草本植物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升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2019·上海地理)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 1.21 1.29 1.42 1.58 1 1 1.47 1.01 1.55 0.99 1.52 0.98 1.53 0.97 1 1 1.18 1.09 1.20 1.10 1.21 1.12 1.23 1.11 2009 1 2019 1.00 2019 1.00 2019 1.00 2019 1.00
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2)阐述图中B、C、D、三地的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3)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地面年辐射差额(即地面热量年净收入),n/Lr为地面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读图完成1~2题。
1.与①所示的自然景观相一致的地区是( ) A.亚马孙平原 C.江南丘陵
B.东非高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
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准确的是( )
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海拔从低向高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转场是指山区牧民为了获得优质牧草,随着季节变化将牲畜赶往不同牧场的现象。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转场线路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四季牧场。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夏季牧场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与山地四季牧场形成关系不密切的因素是( ) A.山地所处纬度 C.山地岩石类型
B.山地相对高度 D.山地坡向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白色区域为世界最大的盐层覆盖的荒原——乌尤尼盐沼。读图回答5~6题。
5.该区域位于( ) A.亚欧大陆内陆地区 B.澳大利亚大陆内陆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6.导致图示区域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C.地形
B.纬度位置 D.洋流
7.阅读“非洲气候分布图”,回答问题。 材料 非洲气候分布图。
(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
(2)A、B两地纬度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分析其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