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复习题
《作物栽培学》复习题之1
(水稻栽培)
一、名词解释
1、安全齐穗期:生产中常将秋季连续2天或3天低于20-23℃的始日定为安全齐花期,向前推5天为安全齐穗期。
2、拔节长穗期: 长穗期从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需要30d左右,生产上也常称拔节长穗期。
3、保花肥:防止颖花退化的肥料称为保花肥,一般雌雄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
4、超重期:指种子出苗后经过一定的生长,植株总干重超过原有种子干重的时期。
5、促花肥: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
6、返青分蘖期:是指移栽到幼穗分化以前的时期。
7、感光性: 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8、感温性: 品种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1
9、灌溉定额: 稻田需水量减去能够有效利用的天然降水量,单位面积稻田需要人工补给的水量称为灌溉定额。
10、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短日、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性)。
11、经济产量:指单位面积经济产品器官(稻谷或糙米)的收获量。
12、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在生物产量中的比重,称为经济系数。
13、生理需水: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为生理需水.
14、生物产量:指生育期间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一般指地上部植株所有干物质的收获量。
15、水稻标准化栽培:是指以稻作生产全过程为对象,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合理地运用 “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标准化原则,对水稻生产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相应的技术标准,促进先进的稻作生产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水稻的产品安全与质量,达到水稻生产的增产、降耗、增效的目的.
16、水稻抛秧:是指用塑料软盘或常规育秧等方法培育带土且分丛的秧苗,以人工或机械将秧苗往空中定向抛撒,利用带土秧苗自身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水稻秧苗移植方式。
17、水稻直播栽培:是指直接将稻种播于本田而省去育秧和移栽环节的种植方式。
2
18、无效分蘖: 一部分出生较迟或生长量小的小分蘖,生长逐渐停滞至枯死,称无效分蘖。
19、秧龄: 一般指水稻从播种到拔秧的秧田日数或叶龄。
20、叶龄模式: 以叶龄为基准,对水稻生育进程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包括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的叶龄模式、高产群体叶龄模式和栽培技术叶龄模式。
21、叶龄余数: 水稻单茎未长出的叶数。
22、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所有的绿色叶片总面积,是一个比值。
23、叶蘖同伸规则:n叶抽出,n-3叶腋分蘖抽出,分蘖的分蘖与主茎相似。
24、叶枕距:指稻麦类作物倒1叶和倒2叶叶枕上下间的距离,倒1叶未抽出时为负,抽出后以正值表示。
25、营养生长期: 指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包括种子发芽和根、茎、叶、蘖的增长,并为过渡到生殖生长期积累必要的养分,分幼苗期和分蘖期。
26、有效分蘖: 分蘖在拔节后向两极分化,一部分出生较早的分蘖继续生长,能抽穗结实,称有效分蘖。
27、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在该叶龄前发生的分蘖一般成为有效分蘖,在该叶龄期后发生的分蘖为无效分蘖,这个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的转换叶龄期称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一般为N-n。
3
28、源:是生产和输出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库是接受和贮藏同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
29、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稻桩上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苗并抽穗结实再次收获的稻,农民称之为“秧荪稻”、“二道谷子”、“抱荪谷”、“二抽稻”等。
30、库容量: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的乘积,即单位面积产量的“容纳能力”。
31、重叠生育型: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的水稻类型。
32、衔接生育型:拔节和幼穗分化基本同时进行的水稻类型。
33、分离生育型: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的水稻类型。
34、拔节期:田间50%的植株主茎拔节的时期
35、孕穗期:幼穗发育由分化形成期转入生殖细胞形成期。
36、抽穗期:全田有50%穗抽出的时期。
37、生理需水:用水作为生态因子,造成一个有利于水稻生育的良好环境所需要的水分。
38、秧苗类型:小苗、中苗、大苗。小苗是指3叶期以内的带土移栽的秧苗;中苗是指3.0-4.5叶内移栽的秧苗;大苗可分两类,一类一般是指4.5-6.5叶移栽的秧苗,另一类为6.5叶以上移栽的秧苗
4
39、稻田需水量:又叫稻田耗水量,包括叶面积蒸腾量、棵间蒸发量和稻田渗透量。
40、水稻清洁生产:指把环境污染物综合控制与环境保护的策略,持续地应用于水稻生产过程、不品加工、贮藏与销售等环节,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农用品(如肥料、农药、地膜等),改进水稻生产技术,减少稻田污染物的产生,减少稻作生产和加工等过程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
41、无公害栽培:指按照无公害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无公害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一整套技术体系。
42、绿色栽培:指按照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根据绿色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一整套技术体系。
43、有机栽培: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一整套技术体系。
44、库:接受和贮藏同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
45、流:养分等由源向库运移情况,涉及源与库相联接的器官或组织。
46、超高产栽培: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具超高产潜力品种的利用为前提,充分发挥生产区自然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各地栽培措施的叠加效应,努力塑造水稻理想的株型与结构,全面提高水稻群体的动态质量,从而获得超高产的目的。
47、强化栽培:分析与利用水稻区域生产最有利措施,协调好水稻生长发育与生产环境的关系,以促进水稻根系和分蘖强健生长为中心,最大化地促进穗、粒、重的提高,进
5
而获得超高产。
48、智能化栽培:指依靠现代的科学理论与知识、先进的管理观念、快捷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稻作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为基础,运用智能化的农业信息技术来指导水稻生产全过程。
49、成穗率:(成熟期)有效穗数占最高茎蘖数的百分率。
50、强势花与弱势花:早开的颖花受精后获得灌浆物质的能力强,称为强势花;迟开的颖花受精后获得灌浆物质的能力弱,称为弱势花。
51、同步灌浆:稻穗上的强势粒、弱势粒启动灌浆时间上相差较少,或同时启动。
52、异步灌浆:稻穗上的强势粒、弱势粒启动灌浆时间上相差较大。
二、选择题
1、从输导组织的走向看,水稻心叶(n叶)与( )叶的输导组织联系最为密切,
(1)n叶;(2)n-1叶;(3)n-2叶;(4)n-4叶。 ( 3 )
2、当母茎开始拔节时,分蘖必须有①2张;②2张;③3张;④3张以上时才有较高的成穗可能性。 (4 )
3、稻谷在催芽时,为了促使其萌发整齐,在种谷破胸前种子堆的温度宜保持
6
①40℃以上;②25℃左右;③20℃左右;④35~38℃。( 4 )
4、根据水稻品种的“三性”,一般讲来,南种北引,宜选用什么类型的品种,容易获得成功。
1、早熟早稻组;2、晚熟晚稻组;3、中熟中稻组;4、晚熟中稻组。( 1 )
5、水稻出苗后,(1)在芽鞘现出时;(2)在不完全叶抽出时;(3)在第1完全叶抽出时芽鞘上陆续长出5条不定根。(3)
6、水稻发根与出叶保持着一定的同生关系。当第5叶抽出时,第几叶节上开始发根。
A、不完全叶节;B、第2叶节;C、第3叶节;D、第1叶节。(B)
7、水稻发育的“三性”指稻株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过程中,品种的(2、3、4)
1、向地性;2、感温性;3、基本营养生长性;4、感光性;5、向肥性,
8、水稻一生中吸收的矿质营养一部分来自土壤释放,另一部分来自当季的施用,一般来自土壤的占稻株吸收总量的 (3)
1、 40%;2、50-60%;3、65-70%;4、80%以上
9、一般情况下,水稻主茎开始拔节时,分蘖应具有几张叶片,才能成为有效穗。
7
A、2张;B、3张;C、4张;D、5张。( B )
10、大面积生产上表明,每生产500kg稻谷及相应的稻草,需吸收N素约为 (3 )
1、4.05-5.10kg;2、9.15-19.1kg ; 3、7.5-9.55kg; 4、4.5-7.01kg
11、中苗一般指①3叶期内;②3-4.5叶;③4.5-6.5叶;④6.5-9叶的秧苗。( 3 )
12、大苗一般指①3叶期内;②3-4.5叶;③4.5-6.5叶;④6.5-9叶的秧苗。( 4 )
13、从输导组织的走向看,与心叶联系最为紧密的是:( 3 )
(1)n叶;(2)n-1叶;(3)n-2叶;(4)n-4叶
14、根据叶龄模式理论水稻第n叶抽出,与第n叶同时生长的器官是 (1、2、3、4、5 )
1、n叶鞘;2、(n-1)—(n-2)节间;3、(n-3)叶分蘖抽出;n-3节根发根; 5、n+1叶片伸长
15、水稻促花肥的施用期一般在叶龄余数①3.5;②2.5;③1.5;④0.5。( 2 )
16、在水稻大田生产上,理论上的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指(N指主茎总叶片数,n 指主茎节间数)(2)
1、叶龄余数为n-2的时期;2、叶龄N-n时期;3、叶龄N-n-1时期; 4、叶龄
8
N-n+1时期
17、水稻籽粒谷壳大小主要决定于(1)减数分裂盛期;(2)穗轴分化期(3)花粉充实完成期(4)抽穗期。(1)
18、我国的野生稻有几种?(2、3、5 )。
1、粳型野生稻;2、药用野生稻;3、疣粒野生稻;4、籼型野生稻;5 、普通野生稻。
19、水稻保花肥的施用期一般在叶龄余数:(3 )。(1)3.3;(2)2.3;(3)1.3;(4)0.3
20、籼稻稻谷发芽良好的饱和含水量为其谷重的____A_____。
A. 25%;B. 30%; C. 35%; D. 40%。
21、生产上水稻安全开花期温度指标为:秋季连续2~3天日均温小于①15℃;②20~23℃;③30℃。( 2 )
22、水稻的产量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的(1、3、4、5 )。
1、有效穗数; 2、亩茎蘖数;3、结实率;4、千粒重;5、每穗颖花数。
23、一般说来,晚稻组的感光性与早稻相比( 2 )
9
1、一样;2、比早稻强;3、比早稻弱;4、相差不大。
24、主茎15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基部节间开始伸长的叶龄是:( 2)。
(1)12;(2)13 ;(3)14 ;(4)15
25、水稻出苗后芽鞘节上陆续长出5条不定根的时间为:
①在芽鞘现出时;②在不完全叶抽出时;③至第1完全叶抽出时。( 3 )
26、一个稻穗从穗顶露出到穗基节抽出一般需
(1)5~7天;(2)2~4天;(3)8~10天;(4)10天以上。( 3 )
27、一般认为,大田分蘖期苗体的含氮率必须大于__D__,分蘖才能正常发生。A. 2.0%; B. 2.5%;C. 3.0%;D. 3.5%
28、稻穗为 (4): 1、肉穗状花序 2、复穗状花序 3、总状花穗 4、圆锥状花序。
29、在我国,丁颖是最早系统观察研究稻穗分化的,他把整个幼穗发育划分为几个时期。(4)
1、6个时期;2、7个时期;3、9个时期;4、8个时期
30、稻米品质是个综合概念,通常包括(1、3、4、5)
10
1、碾米品质; 2、商业品质;3、蒸煮及食用品质;4、营养及卫生品质; 5、外观品质,
31、稻茎的功能(1、3、5 ):1、支持;2、吸收;3、贮藏; 4、保护; 5、输导。
32、水稻的种子根有: (1 )。
(1)1条 ; (2) 2条;(3) 3条 ;(4) 4条
33、一般认为,稻体吸收N、P2O5和K2O的比例大体为____C___。
A. 1:2:3; B. 1:3:2; C. 2:1:3; D. 2:3:1; E. 3:2:1; F. 3:1:2
34、当主茎第10叶抽出时,最多有___C__个1次分蘖。
A.5; B. 6; C. 7; D. 8
35、感光性强的品种,开始接收光周期诱导的叶龄一般为___A_ 叶期。
A. 4; B. 5; C. 6; D. 7
36、早稻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 C 时可以栽插。
A. 9 oC;B. 12 oC;C. 15 oC;D. 18 oC
37、自然条件下,籽粒灌浆结实的最适温度为日均温__D__oC。
11
A. 18~23; B. 19~24; C. 20~25 D. 21~26
38、一般高产稻田的成穗率为(1)30-40%;(2)50%;(3)60-85%;(4)90%以上。( 3 )
39、高产水稻吸收N : P2O5 : K2O的比例为(D )。
A. 1:2:3 B. 2:1:3 C. 2:2:3 D. 3:2:3
40、水稻促花肥施用的最佳时期为幼穗分化第(A )期
A. 1 B. 3 C. 5 D. 6
41、籼稻的湿润育秧的播种起点温度为(C )度
A. 8 B. 10 C. 12 D. 14
42、一个12叶、4个伸长节间的水稻品种,其群体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A )。
A. 8 B. 9 C. 10 D. 11
43、水稻为短日作物,所以它们必须在( C )下经过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结实。
A.短于12小时日照 B. 长于12小时日照 C. 短于监界光长日照 D. 长于监界光长日照
12
44、分离生育型水稻品种具有伸长节间数为( D )。
A.小于4个 B. 小于5个 C. 小于6个 D. 多于或等于6个
45、玉米的“卡脖旱”是指土壤中持水量低于(D ) 。 (A 80% B 70% C 50% D 40%)
46、玉米播种出苗时, 土壤持水量宜在( B ) % 。 ( A 40 - 50 B 60 - 70 C 80 - 90 )
47、玉米一生中的需水临界期是( C) 。(A 播种- 出苗 B 拔节期 C 抽雄- 吐丝期 D乳熟- 蜡熟期)
48、玉米开花的最适温度为(B ) ℃。( A 16 - 18 B 25 - 27 C 32 - 35 D 36 - 40 )
三、填空题
1、 6叶期的水稻秧苗器官同伸为第 7 叶叶片迅速伸长,第 6 叶叶鞘迅速伸长,第 3 叶节发根和第 3 叶发生分蘖。
2、从全穗看,颖花分化的顺序是 由上往下 ,在每一个一次枝梗或二次枝梗上颖花分化的顺序是顶部第1粒先分化,然后由枝梗基部向上。
3、促进颖花数增加的措施必须在 枝梗分化期和颖花分化期 发挥作用,减少颖花退化的措施必须在 减数分裂期 发挥作用。
13
4、稻米的品质包括 碾磨(加工)品质 、 外观品质 、蒸煮食味品质 和营养及卫生品质。
5、稻田耗水量由 叶面蒸腾、棵间蒸发 、 渗漏 和_地表流失_等四个部分组成。
6、丁颖把我国栽培稻种分为 粳 和 籼 两个亚种。
7、丁颖等将水稻穗分化过程分为 第一苞分化期 、 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 、二次枝梗原基及颖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 花粉内容充实期 和 花粉完成期 等8个时期。
8、丁颖根据我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栽培发展过程,把它们分为5级,其中第一级为 粳稻 和 籼稻 两个亚种。
9、稻米淀粉的性质,可将我国栽培稻品种分为 粘稻 、 糯稻 两个类型。
10、水稻分布和形态上的特征,人们认为 普通野生稻 是我国栽培稻种的祖先。
11、水稻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先后顺序,可将水稻分为 重叠 生育型、 分离 生育型和 衔接 生育型等3种类型。
12、水稻产量的基本因素是 单位地面积的穗数、 每穗粒数(颖花数) 、 结实率 和 (千)粒重 。
13、获得水稻目标产量的需(施)肥量主要取决于目标产量需肥量、土壤当季供给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14
14、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是 分蘖始期~有效分蘖终止期 。
15、粒肥的施用期一般在___破口期________。
16、水稻的粒重是由 谷壳的体积 和胚乳的发育 两个因素决定。
17、水稻的营养生长期一般由秧田期和(大田)分蘖期组成,分蘖期可分为_有效分蘖期_和_无效分蘖期_两期。
18、水稻茎杆的发育和形成,一般可分为_组织分化期_,_节间伸长期_,__节间充实期和_节间物质输出期_4个时期。
19、水稻品种按其穗型特征可分为 大穗型 和 穗数型 两大类。
20、水稻品种按其源库关系类型可分为__源限制型__、_库限制型_和__源库互作型__三类。
21、水稻品种发育特性包括 感光性 、 感温性 、和 基本营养生长性 。 水稻吸肥最多的时期是 拔节~抽穗 期。
22、水稻叶、蘖同伸规则指:(1)n叶抽出,n-3号分蘖第1叶抽出; (2)分蘖的第l叶抽出后,其出叶速度大体与母茎相同; (3) 分蘖上可再发生分蘖,其抽出与母茎出叶的关系,同主茎和分蘖的关系。
23、水稻叶鞘在不同生育阶段可分为两种即 棱形叶鞘 和 圆形叶鞘。
15
24、水稻原产于亚热带地区,系短日喜温植物。温度可影响其生育过程,较_低__的温度可延缓其发育转变,这就是水稻的感温性。
25、水稻原产于亚热带地区,系短日性植物。日照时间缩短,生育期会变___短____,这就是水稻感光性的表现。
26、水稻种子催芽的过程可分为__高温破胸_、__适温齐根芽_和低温炼芽三个阶段。
27、水稻种子的胚即是稻株的幼体,包括胚芽和胚根两部分。胚芽包括胚芽鞘和_两片幼叶、_1个叶原基___和茎生长点。
28、水稻种子浸种的目的在于使种子吸收充足的水分,获得种子萌发的适宜水分条件。其吸水过程可分为__物理吸水__、__生化吸水__和生长吸水三个阶段。
29、水稻籽粒灌浆物质的来源主要有___花前的储存物质__和___花后的光合作用__两个方面。
30、提高稻田氮肥的利用率,重点应减少__脱氮___和___挥发__损失。
31、同日开花的籼、粳稻,一般籼稻开花__早__,粳稻开花_晚__。
32、高产栽培中要注意的关键的叶龄期:分蘖始期叶龄期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始期的叶龄期、倒2叶抽出期。
33、现在世界上栽培的稻种有两个,它们分别为_普通栽培稻、非州栽培稻 。
16
34、现在世界上栽培的稻种有两个,我国的所有类型均属_普通栽培稻__ (Oryza astiva L.)。
35、一般而言,同一品种的生育期,在同一区域,随纬度增高, 生育期 延长 ,纬度相近,随海拔增高,生育期 延长 ,在同一地点,随播期推迟,生育期 缩短 。
36、依据叶龄余数与穗分化的关系,倒4叶出生的后半期为苞分化期,倒3叶抽出期为 枝梗分化期 ,倒2叶抽出期为 颖花分化期 ,剑叶抽出期为_减数分裂期 。
37、一般而言,水稻产量构成中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变化较大,而千粒重相对稳定。
38、栽培稻有2个种,即_普通栽培稻_和__非洲栽培稻___ ,它们的学名分别为__ Oryza Sativa____和___ Oryza glaberrima ____。
39、早稻“三性”的特点是基本营养性较小,感光性弱,甚至无感,而感温性较强,其生育期长短主要受 温度 高低所制约。
40、主茎总叶数为17,伸长节间数为5的品种,开始拔节的叶龄为_15 _,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_12 _。
41、主茎总叶数为18,伸长节间数为6的品种,开始拔节的叶龄为_15__,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__12__
42、主茎总叶数为18,伸长节间数为7的品种,开始拔节的叶龄为__14__,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__11__。
17
43、同品种的生育期,在同一地域,随纬度增高,生育期延长;纬度相近,随海拔增高,生育期延长;在同一地点,随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同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生育期的这种差异,也主要是营养生长期的差异。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异地播,一般生育期长的品种生育期的变化比生育期短的变化大。
44、水稻品种的“三性“ 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
45、北方的品种南引,因生育期间的日长变短,温度提高,品种的生育期缩短,南种北引,因生育期间的日长变长,温度降低,品种的生育期延长,高海拔品种引至低海拔,生育期的变化与北种南引相似;低海拔品种引至高海拔,与南种北引相似。
46、水稻的一生在栽培学上是指从种子萌动开始到新种子成熟。在水稻生育过程中,包括两个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性质互异的生长发育时期,即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一般以稻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期开始的标志。
47、生殖生长期是结实器官的生长,包括稻穗的分化形成和开花结实,分长穗期和结实期。
48、稻叶分为芽鞘、不完全叶及完全叶的3种形态
49、稻的完全叶由叶鞘和叶片两大部分组成,其交界处还有叶枕、叶耳和叶舌
50、温度对水稻开花受精的影响最大,温度低于23℃或高于35℃,花药开裂就要受到影响。
51、水稻的产量包括2个概念:一是生物产量,二是经济产量。经济产量在生物产量
18
中的比重,称为经济系数。
52、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4个因素构成。
53、水稻产量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穗数形成阶段、穗粒数形成阶段以及结实率和粒重形成阶段。
54、增加每穗颖花数有两个途径:一是促使颖花多分化,二是减少颖花退化。
55、稻谷的粒重是由谷壳的体积和胚乳发育好坏两个因素决定的。
56、水稻产量形成过程模式一是以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配过程来表示;一是以产量构成因素来表示。
57、水稻的物质积累量主要取决于2个因素,一是叶面积,二是叶片的的净光合效率。
58、根据水稻产量的源库特征,可以将品种分为源限制型、库限制型和源库互作型三类。
59、单位面积穗数由基本苗和单株有效分蘖数两个因素决定。
60、我国对稻米品质的评价从加工、外观、蒸煮与食味、营养及卫生品质等方面进行评鉴。
61、稻米品质的优劣既受品种的遗传背景控制,还受到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以及栽培因素的显著影响。
19
62、在气候因子中,温度是影响米质最重要的因子,光照是仅次于温度的气候因子。
63、秧苗的主要类型有:①小苗 ②中苗 ③ 大苗 ④ 多蘖壮秧
64、壮秧的标准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两方面。形态特征包括叶宽苗健、扁蒲白根、生长整齐、适当秧龄等,生理特性包括光合能力强、碳氮比(C/N)适中、束缚水含量相对较高、移栽后发根力和抗逆性强等方面。
65、决定播种期的因素主要有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和品种特性
66、在催芽过程中要求严格掌握温度,防止高温“烂苞”。一般催芽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高温破胸②适温齐根芽 ③摊晾炼芽
67、地膜保温育秧盖膜后秧苗管理可分为3个时期:①密封期 、 ②炼苗期、③揭膜期
68、水稻叶面积系数生长动态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一般在孕穗期达最高,抽穗后逐渐下降。
69、烂种指播种以后,种谷不发芽就腐烂。其原因有:①种子发芽力低;②浸种时吸水不充分,影响了发芽率和发芽势;③催芽时“烧包”或播种后“落泥”过深;④播种过早,或播后无保温措施,特别是胀谷直播时,遇低温发生烂种。
70、按株型分类 按茎秆长度可分高、中、矮秆品种。粳稻偏矮、籼稻偏高。籼稻以短于100cm的为矮秆品种,高于120cm的为高秆品种,100~120cm的为中秆品种。
20
71、高产稻田土壤的基本特征 ①土壤整体构造良好;②土壤养分充分协调,不缺微量元素;③适当的保水保肥力;④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生化强度高,保热、保温性能好,升温降温较缓和。
72、根据苗茎穗粒关系,目前水稻高产的密植途径有三种:一是“增穗”途径 二是“增粒”途径 三是“穗、粒兼顾”途径
73、水稻生产上常用单位面积上的颖花数(总粒数) 表示库,用叶面积系数(LAI)表示源。
74、粘稻和糯稻的区别主要在于胚乳淀粉性质的不同。粘稻胚乳含有15~30%的直链淀粉,其余为支链淀粉;糯稻胚乳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
75、水稻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粳)~12℃(籼),最适温度为28~36℃,最高温度为40℃
76、水稻生产上常把主茎拔节前 15 天作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77、水稻品种n叶伸长时,n-1叶鞘伸长,( n-2-n-3 )节间伸长和 ( n-3 )分蘖。
78、水稻浸种催芽过程中一般出现:干长根,湿长芽;冷长(芽),热长(根);无氧长(芽),有氧长(根)。
79、水稻栽培品种按熟期分类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和迟熟品种。
21
01、玉米的生育阶段可分为苗期阶段、拔节长穗阶段和 花粒期 三个阶段。
02 . 玉米的棒三叶是指穗位叶、穗位上叶和穗位下叶。
03、玉米雌穗生长锥的伸长期和小穗分化期是决定果穗 穗 数的关键时期。
04、玉米子粒含水量在 13 % 以下,即可安全贮藏。
四、问答题
1、高产水稻栽培在肥料运筹上,按基肥、追肥的比重及其追肥时期、数量配置上,水稻施肥法一般可分为哪四种?每种施肥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底肥“一道清”施肥法 即将全部肥料于整田时一次施下,使土肥充分混合的全层施肥法。适用于粘土、重壤土等保肥力强的稻田。2.“前促”施肥法 在施足底肥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肥,使稻田在水稻生长前期有丰富的速效养分,以促进分蘖早生快发,确保增蘖增穗。尤其是基本苗较少的情况下更为重要。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80%,其余肥料在返青后全部施用。此施肥法多用于栽培生育期短的品种,施肥水平不高或前期温度较低,肥效发挥慢的稻田。3.“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这种施肥法仍注重肥料的早期施用。其最大特点是强调中期限氮和后期补氮。在施足底肥基础上,前期早攻分蘖肥,促进分蘖确保多穗,中期晒田控氮,抑制无效分蘖,争取壮杆大穗,后期酌情施穗肥,以达多穗多粒增加粒重的目的。这种施肥法,在生产上应用广泛,尤其在南方一季中稻区,适用于施肥水平较高,生育期较长,分蘖穗比重大的杂交稻。 4.“前稳、中促、后保”施
22
肥法 在栽足基本苗的前提下,减少前期施肥量,使水稻稳健生长,主要依靠栽培的基本苗成穗,本田期不要求过多分蘖。中期重施穗肥,促进穗大粒多,后期适当补施粒肥,增加结实率和粒重。适用于生长期较长的品种和肥料不足,土壤保肥力较差田块。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其适应条件,不能一概而论。但从水稻的生育特点与对肥料的吸收规律,前期集中施肥与分段施肥,则以分段施肥更有利于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发展,获得较理想的产量。
2、壮秧的一般标准和意义。
答:1.壮秧的标准 壮秧的标准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两方面。形态特征包括叶宽苗健、扁蒲白根、生长整齐、适当秧龄等,生理特性包括光合能力强、碳氮比(C/N)适中、束缚水含量相对较高、移栽后发根力和抗逆性强等方面。 2.壮秧的意义 在南方稻区,特别是双季稻,水稻秧田期常占全生育期的1/4~1/3,营养生长期则有1/2~2/3在秧田期渡过,所以秧苗好坏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从生产实践看,壮秧移栽后返青快,起发早,生长整齐,容易形成大穗,在同样栽培条件下,壮秧容易高产。从秧苗生理看,壮秧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生长锥粗大,根、茎、蘖原基分化数量多,质量好;大维管束数目多,水分、养分输导能力强,移栽大田后,抗逆性和各器官出生的数量和生理功能都比弱秧好,一次枝梗和每穗粒数明显增加,因而比弱秧增产。杂交水稻为发挥杂种优势和节约种子,更把培育多蘖壮秧,以蘖代苗,作为高产的重要关键。
3、水稻品种南北相互引种后预期的效应。
答:在引种方面的应用 纬度和海拔相近的地区,东西方向相互引种,因日长和温度条件相近,易于成功。北方的品种南引,因生育期间的日长变短,温度提高,品种的生育期缩短,往往生长量减少,不利产量形成。南种北引,因生育期间的日长变长,温度降低,品种的生育期延长,只要种植制度允许,能安全齐穗,即能发挥其增产潜力。高海拔品种
23
引至低海拔,生育期的变化与北种南引相似;低海拔品种引至高海拔,与南种北引相似。
4、简述大穗型、穗粒兼顾型、穗数型三种类型水稻的增产途径。
答:大穗型增产途径: 要求中期群体适当减少,而个体发育健壮,以增加单株的干物质生产,提高群体的总结实率,亩有效穗数15~22万,每穗实粒数70~130粒。杂交水稻栽培和“小群体,壮个体”就属于这一类型。穗粒兼顾型: 群体与个体适当发展,使穗多和粒多能较好地协调统一,每亩有效穗约30万左右,穗实数60粒左右。大多数常规短短矮杆品种多采用这种增产途径。多穗型增产途径:以增加基本苗争取多穗,群体大而个体小, 每亩穗数多在40万左右,每穗实粒数为45-50粒,这种增产途径适宜的季节较紧,大田营养生长期短,利用分蘖穗很少可能的情况下。
5、水稻湿润育秧秧田期管理技术:
(1)秧田灌溉
芽期——播种后到第1片完全叶展开。晴天半沟水,阴天排干水,保持厢面无水
幼苗期——扎根扶针后到三叶期以前。浅水露白
成苗期——三叶期以后到移栽之前。浅水
(2)秧田基肥
秧田基肥:亩施有机肥750-1OOOkg,过磷酸钙50kg;氯化钾10kg,碳铵15kg
24
秧田追肥:
A.断奶肥——指在秧苗断奶期的追肥,1叶1心施尿素3-4kg×15/公顷
B.送嫁肥(起身肥)一一指秧苗即将移栽时的追肥,移栽前6-7天施尿素5kg×15/公顷
(3)秧田施用多效唑(烯效唑)
作用
第一,对秧苗期具有极明显的矮化促蘖作用。
第二,增强秧苗抗逆能力。
第三,对秧田杂草具有一定的抑杀作用。
第四,增加秧苗的弹性。
第五,省种增产
多效唑施用技术
A.早稻:2叶1心喷施,或揭膜喷施,浓度为200ppm,每亩用133克多效唑可湿性粉
25
剂兑水100公斤(即200ppm)喷施
B.晚稻根据秧龄要求用药量不同,均1叶1心喷施,
短秧龄 (35天内):每亩15%多效唑120克,兑水60公斤喷施;
长秧龄 (35-45天):每亩15%多效唑160克,兑水80公斤喷施
超长秧龄 (45天以上):每亩15%多效唑200克,兑水100公斤喷施
6、抛秧的栽培技术要点。
答:(1)选用适宜的品质,抛栽秧秧龄短,加上抛栽后根系分布浅,所以宜选用生育期中等的矮杆品种。(2)做好秧板田,秧板田应选择在灌排方便,按湿润育秧的要求做好秧板田。(3)摆盘装土,各地因地制宜选择床土,每畦秧板田放秧盘两排,以泥浆作床土的,先用泥浆填满盘孔,待泥浆沉实后播种,播后扫净盘面,塌谷入泥。用肥沃过筛细土作床土,先装土至盘孔的2/3,播后再盖土,然后扫尽盘面的细土和种子,洒足水。(4) 适量播种,播种量应根据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和秧龄的长短及成秧率。一般双季早晚稻以每盘育成2000株左右的秧苗来计算播量,每盘播70—80g干种子;单季晚稻每盘播50—60g。(5)精心管理,合理调节苗床的水分、温度、湿度、养分,注意防治病虫害。(6)提高抛栽质量:抛秧田做到田平、面糊、水薄,使秧苗易于立苗。抛栽密度双季早晚稻每亩抛10~15万,单季晚稻每亩抛6~8万,保证大田抛栽均匀,生长平衡。(7)合理施肥灌水,合理的肥水管理应做到:浅水抛栽,使根系入土深易于活棵;要在每亩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开始搁田。由于抛秧稻入土浅容易造成群体过大,所以前期注意控水控肥,另外抛秧稻特别要注意田间的杂草防除和后期的纹枯病。
26
7、晒田的作用及技术。
答:晒田又称烤田或搁田,是稻田水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稻田的小气侯形成,提高水稻产量。1、晒田的作用:(1)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更新土壤环境。晒田可以减少有毒的还原物质; 另外晒田期,铵态氮及有效磷下降,复水后又上升,这种养分的变化有利于稻株的吸收。(2)晒田又可以抑制分蘖的发生,控制高峰苗。(3)晒田后,叶片受光姿态良好,田间小气 得到明显改善,通风透气。 2 、 晒田的技术:(1)时间以分蘖末至幼穗分化初期较为适宜。(2)标准:“够苗晒田”即当全田和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时开始搁田,现在高产田强调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就开始搁田。3、 晒田的程度,总的原则是烂田、旺苗重搁,1’ 漏田、瘦田轻搁,1’ 重搁的标准是:田;边开大裂,田中开小裂,人立不陷脚,多次轻搁的标准为田边开”鸡爪裂”田中稍紧皮,人立有脚印。
8、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加以描述,并简要说明各自的主要决定时期。
答:1. 穗数的决定时期 水稻每亩穗数是由其基本苗和单株有效分蘖率两个因素所决定。要获得足够穗数,必须有适当的基本苗数,并根据不同的增产途径,争取一定比例的有效分蘖。在分蘖前期(N-n叶龄前),尽可能促进有效分蘖,在分蘖后期,应设法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构成优质高产群体。2. 每穗颖花数的决定时期 每穗颖花数是由分化颖花数和退化颖花数决定的。分化颖花数与秧苗和茎秆的粗状程度密切相关,所以,从秧田开始的营养生长期就有影响,但对颖花分化影响最明显的时期则始于穗轴分化期;颖花退化一般始于雌雄蕊形成期,而以减数分裂期影响最大,过了减数分裂末期,每穗颖花数基本确定.。. 结实率的决定时期 结实粒是指饱满谷粒占总颖花数的百分率。结实率的决定时期是穗轴分化开始到胚乳大体完成增长的时期,而影响最大的时期是花粉发育期(主要在减数分裂后期至小胞子形成初期)、开花期和灌浆盛期。在前两个时期如遇不良条件,易致雄
27
性不育或开花受精不良而形成空粒;在后一个时期如遇不良条件,,则易致灌浆不良而形成秕粒。4. 千粒重的决定时期 粒重是由谷壳的体积和胚乳发育的好坏所决定的。谷壳体积从颖花形成内外颖时即受影响;但以减数分裂期影响最大,为粒重第一次决定期。抽穗后谷壳大小已定,粒重决定于灌浆的充实程度,为第二次粒重决定期。一切有利于减少秕粒形成的条件和措施,都有利于粒重的提高。
9、试述提高稻米品质的主要栽培技术。
答:(1) 选择优质高产品种,弄清优质品种的区域分布特点。(2) 安排抽穗期, 在适宜的灌浆温度范围内,结实期安排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时期。(3) 减少小分蘖,穗形整齐,成熟一致。(4) 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减少作为穗肥的的氮肥。(5) 灌浆期湿润灌溉,乳熟期后土壤水势保持在0~-20 kPa。
10、试述穗肥的作用与施用技术。
答:穗肥依其施用时期和作用可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1)促花肥:在第1苞分化期前后至2次枝梗分化期(叶龄余数3.5—2.5)追施速效氮肥,可使枝梗和颖花分化数增加。促花肥使用要看苗看品种:前期生长旺的少施或不施,库限制型品种可多施,对这类品种可施硫铵6~8kg/亩。源限制型品种一般不施促花肥。(2) 保花肥:在雌雄蕊分化期(叶龄余数l.5—1.0)施用,减数分裂期发挥作用,可有效地防止颖花退化。保花肥对不同熟期和库源关系类型品种都有良好增产效果,保花肥施用量一般每亩硫铵10—15kg,用量大时可分2次施用。
11、高产形成的构成因素的调控。
28
答: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4个因素构成,即
产量(kg/hm2)= (单位面积穗数(hm2)×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1000×1000)
㈠ 单位面积穗数的形成与调控
水稻单位面积穗数是由基本苗和单株有效分蘖率两个因素所决定。1、增穗必须有适当的基本苗数,并根据品种特性及不同的增产途径,争取一定比例的有效分蘖。2、在单位面积的基本苗确定后,穗数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单株有效分蘖。
㈡ 每穗颖花数及其调控
每穗颖花数在单位面积上穗数决定后,每穗平均着生的颖花数就决定了单位面积的总谷粒数。每穗颖花数是由分化颖花数和退化颖花数决定的。增加每穗颖花数有两个途径:一是促使颖花多分化,二是减少颖花退化。
㈢ 结实率及其提高
影响结实率的时期是在穗轴分化开始到胚乳大体完成增长的时期,而影响结实率最大的时期,抽穗前是在颖花分化和减数分裂2个时期,在前一个时期如遇不良条件,易致雄性不育或开花受精不良而形成空粒;在后一个时期如遇不良条件,则因灌浆不良而形成秕粒。
抽穗以后到胚乳大体完成增长期间光合量的多少对结实率有着决定性意义。抽穗后决定光合量的外因主要是光照量,强调后期“养根保叶”(保持顶部3片绿叶,维持一定的
29
氮素水平和保持根系旺盛活力而不早衰)的目的就是增加光合量。顶部3片叶对后期光合量影响最大以剑叶最甚,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稻体含氮量高对增加结实率有利。抽穗后叶片中糖分浓度越高,向籽粒的运转越多。
㈣ 千粒重及其提高
稻谷的粒重是由谷壳的体积和胚乳发育好坏两个因素决定的。谷壳的体积是粒重大小的前提。糙米的形状和体积大多决定于颖壳的形状和体积,受谷壳的机械约束,谷壳越大,糙米也可能越大。谷粒的大小存在一个由遗传性决定的上限,谷壳体积从颖花形成内外颖时即受影响,但以颖花生长最旺盛的减数分裂期影响最大,常常称之为粒重第一次决定期。造成谷壳小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稻穗内外颖形成期,体内特别是幼穗部分碳水化合物不足。抽穗前的环境条件也影响颖壳的大小,特别在减数分裂期营养供应不足或遇到不良环境条件导致颖花变小。
决定粒重的另一因素是胚乳发育的好坏,即稻谷的充实程度。抽穗以后,谷壳大小已经固定,胚乳充实到什么程度则是第二次决定糙米的体积和重量,因此把抽穗后籽粒的灌浆盛期称之为粒重第二次决定期。此外,决定千粒重的时期也就是决定结实率的时期,也就基本决定了最终的产量。
提高粒重一方面要增大谷壳的体积,同时又要增重谷壳内的米粒。增大谷壳体积除选用大粒品种外,从二次枝梗分化期亦应开始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使颖花分化时稻体的营养状况和生理机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尤其以减数分裂期为中心的颖花生长最快时期,外界条件和营养状况对颖壳大小关系最大。增重谷壳内部的米粒,着重是加强抽穗后的光合作用,同时又要降低呼吸消耗,增加净光合量及其向谷粒的运转。
30
12、我国栽培稻种是起源于我国华南地区的理由:
(1)我国普遍存在野生稻:有3种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
(2)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
①出土稻谷遗物:浙江河姆渡6000—7000年;湖南澧县8000年。印度稻谷遗物4000年。
②历史记载:我国公元前1300年的段代甲骨文中发现\"稻\"字。印度公元前1000年的Aetharva Vida 的赞美歌中才有\"稻\"字出现。
(3)我国各地\"稻\"字的读音均居于同一语音系统。
(4)我国稻属植物的同工酶谱最复杂:日本中川厦(1977)对1317水稻品种的同工酶谱分析表明,云南的水稻品种同工酶谱最复杂。
13、提高水稻抛秧质量的措施:
抛秧质量主要由抛秧均匀度和立苗率决定。提高抛秧均匀度,要严格按照抛秧步骤去操作一般问题不大。防止倒秧,除了严格按要求提高整地质量和清除田中杂物外。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抛秧时田中水层。抛秧时田水要浅,一般1-2厘米水层有利立苗,切忌水层过深抛秧,水层过深抛秧,秧苗营养块不易人泥,出现倒秧,待土块在水中散掉后出现漂秧。
31
(2)控制秧苗高度。秧苗高超过15厘米,抛后易成倾倒状态,故以抛中小苗为好。
(3)避开大风、大雨天抛秧。大风天抛秧,无论是顶风还是顺风抛秧都易出现倒秧,不便于抛秧。如遇大雨天,不要抛秧,抛后田中突然积水太多,秧苗还没有扎根,易出现漂秧。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