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交网络(SNS)耗散结构分析
来源:好兔宠物网
虚拟社交网络(SNS)耗散结构分析 顾品浩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摘要】本文首先对耗散结构理论和虚拟社交网络做了一个简单介 一300387) 是用户通过SNS网站提供的发表文章、上传照片、制作影片等 绍,然后详细阐述了虚拟社交网络的耗散结构特性,最后从耗散结构理 论出发,给出了推动虚拟社交网络发展的建议。 功能,能够简单快捷地制作发布网页内容;二是用户可以通过RSS 订阅、搜集模式获取自己好友及关注对象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 【关键词】耗散结构虚拟社交网络SNS 1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行反馈,反馈的信息又会成为别人平台上的微内容。用户访问他 人网页、评论他人文章等行为会被SNS网站记录下来,又会增加其 他使用者回访该用户的可能从而实现“滚雪球”式的传播,结识了 朋友的朋友。这种网络效应机制不仅密切了用户与老朋友之间的 联系'也使用户结交了新朋友。 2.2虚拟社交网络的耗散结构特性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提出的, 主要探讨一个系统从混乱无序的状态向稳定有序的状态演化的机 理、条件和规律。普利高律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 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当其中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临界值时, 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就有可能从原来混沌无序状态变为一种时间、 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宏 观结构,需要不断地向外界耗散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所以普利高 2.2.I开放性是虚拟社交网络的固有属性 虚拟社交网络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信息服务系统,它与外 界保持着不断的信息的交换,用以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完 整和稳定。首先其信息的来源非常多样化,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 闻或者感想,可以是从其他网站上看见的视频或者照片转发过来。 律称之为耗散结构。由于具有耗散结构的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能 够自行产生组织性和相干性,所以耗散结构理论也叫做非平衡系 统的自组织理论。为了说明系统怎样与外界相互作用中从无序变 为有序,普利高律引进了负熵流的概念。“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 量度。对于一个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熵的变化 其次,信息的展示也是公开化的,用户发布的日志,上传的照片或 者分享的信息也是其他用户都可以浏览的,除了一些有关个人隐 私方面的信息,可以设置为只有好友可见,其他信息都是只要是人 人网的用户都可见的,正是因为SNS具有开放性这一先决条件, 虚拟社交网络内部才有可能发生自组织的现象[3]。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本身由于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增加 (dis),此项恒为正值;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 在传统虚拟社区阶段,社区的互动是群体性分享,即采用由某 人发帖,其他人跟帖回复的形式,社区中存在意见领袖和把关人。 起的熵流(des),此项可为正值、负值或零。整个系统的熵变化(ds) 可表示为:ds=des+dis。在开放系统中,当系统的熵流为负值且绝 对值又大于不可逆引起的熵增加时,熵的变化可为负,系统的总熵 SNS则颠覆了传统的社区传播形式,以个人发布内容等方式形成 以用户为中心的个人化主页,管理员角色弱化甚至消失,RSS订阅 可逐渐降低从而使系统从无序状态趋向于新的有序状态,就是耗 散结构状态。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一个系统形成耗散 结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状态;系 统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系统通过涨落形成有序[1]。 2虚拟社交网络(SNS)的耗散结构特性 2.1虚拟社交网络(SNS)的定义及机制 机制通过订阅好友的信息,第一时间捕捉好友的内容更新以及别 人对“我,”的反馈信息。分享机制则进一步实现了方便快捷的信 息共享,给予每个用户把关人的权利,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控制 信息流动。 2.22远离平衡状态是虚拟社交网络的重要属性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任何系统如果处于热平衡或近平衡态都 不会出现新的有序结构,只有处于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才可能从无 序跃到新的稳定有序状态。因此,非平衡就是有序之源。SNS是 一关于SNS的定义目前尚未定论,维基百科的定义为:SNS主要 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和活动的人建立在线社区。百度百科的定义 是:帮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总的来说,SNS基 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l-anl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 个社交网络,他是需要不断运动,产生活力的,于是就体现了这 些小组的重要性。这些小组的创建目的、人员组成区别都很大,正 通过“朋友的朋友”提供网络社交拓展服务,以社交性而著称,如校 内网、facebook、开心网等等。 国内外SNS网站虽因受众定位不同,呈现不同面貌。但是站 点结构基本相同,即主要由用户、内容、关系这三部分组成。即网 民实名注册并通过审核后,成为SNS网站的使用者,并且参与SNS 网站所提供的平台(比如人人网中的同一个班级、豆瓣网中的某一 个兴趣小组,将自己有社交兴趣的其他用户添加成好友、关注对象。 是这些差异,促进了整个组织的运动,积累越久,差异越大,就促进 组织内部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于是组织内部就重新趋于稳定,这 种过程就是SNS内部发生自组织现象的必要条件。 2.23非线性是虚拟社交网络的基本特征 耗散结构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能够使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 应从而使系统有序[4]。如果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仅仅是线 性的那么它的组合就只有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变化。在虚拟社 组建自己的虚拟社交圈[2]。SNS网站的用户内容,由两部分组成。 一76— 交系统中,用户通过负熵流,使系统总功能大于各子系统功能简单 先,增强系统的开放性,充分引入负熵流,SNS网站可以与不同种 之和。负熵流包括:①来源广泛而无序的信息,信息可能来自自己 群的竞争对手结成生态位互补与合作的利益共同体。SNS网站与 的亲身经历,或者从其他网站上看见的视频或者照片转发过来② 传统媒体展开合作,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其次,提倡更加丰富多 多样化的功能,比如用户日志、空间、相册、娱乐游戏等,建构基于 彩的维度发展,不同性质内容的小组,可以使虚拟社交网络的信息 用户需求的综合化服务平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帮助用户在 更加全面,更加生动,让人们在其中得到更多知识和信息,乐趣。 网络人际交往中展现自我又分享彼此。 我们应该鼓励虚拟社交网络内部创造更加丰富的小组,多个不同 22..4涨落是虚拟社交系统走向有序的契机 维度的小组的存在,给用户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和交友范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往往受到随机性的扰动,我们称之为涨落。 围,也促进了虚拟社交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巧妙利用不平衡 在情报信息系统中,其涨落主要是指系统与外界之间相互作用不 性,正是虚拟社交网络的这种特性,促使了其间自组织现象的实 协调时N-界向系统输入的波动。SNS网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 现,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特性,使虚拟社交网络这个平台在不断 设计理念,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网状结构——整合 的平衡与不平衡之间更快成长。 传播——及时反馈”作为新的传播信息模式,实现了分众与聚众的 【参考文献】 完美融合。“分”,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无数 [1]湛垦华,沈小峰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 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 社.1982 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 [2]黄佩.网络社区我们在一起[M]冲国宇航出版社,2010 [5]。从而,SNS拥有的将是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 [3]王晓琳.论虚拟社交网络(SNS)中的自组织行为[J].河北工程大学 最小的传播代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3结语 [4]武艳君,刘丽晶.论虚拟社区的自组织现象(SNS)中的自组织行为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对虚拟社交网络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对 [J] 统科学学报,2007(01) 虚拟社交网络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根据对虚拟社交网络的耗散 [5]易徽_网络虚拟社区的文化特色及其影响[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结构分析,笔者给出了三点建议,来推动虚拟社交网络的发展。首 2(102(01) (上接第70页) 退宅基地,实施农村居民点社区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 (1)科学合理开发宜耕未利用地 农业生产区,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开展迁村并点, 补充耕地以农田整治和土地复垦为主,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 重点推动中心村建设。 开垦。选定重点区域,科学论证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后 (3)加强乡村景观特色保护 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补充有效 加强村庄整体风貌设计,注重村庄人文环境、建筑环境和艺术 耕地面积。 环境的统一规划,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 (2)强化新增耕地的质量建设与管理 2、稳妥推进村庄土地整治 加强新增耕地的后期管护,强化宜耕地层建设,严格客土土源 (1)加强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质量标准,采取培肥地力等措施,结合客土回填、表土剥离等活动, 合理开发利用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和闲置地,促进中心村 改良土壤性状,稳步提升新增耕地地力。 和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 (3)组织实施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重大工程 (2)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对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做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合理进 上,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要求,实施宜耕未利用地开发工程, 行村庄功能分区,完善农村道路、水电及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 补充耕地面积,加强质量建设,促进形成国家粮食战略后备产区。 础设施,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村庄 (二)规范有效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内部绿化建设,着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实现布局优化、村 积极稳妥推进村庄土地整治,优化居民点布局,完善农村基本 庄绿化、环境美化。 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 (3)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体化发展。 重点选择部分社会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加快编制农村社区 1、统筹规划乡村土地利用 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农村新型社会管理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 (1)科学编制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设。 乡村土地利用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保 四、结束语 护环境的原则,结合农村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特点,合 我国的土地整治是基于人多地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设用 理确定乡村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明确乡村土地利用总体格局, 地不断增加、耕地总量锐减的背景下开展的,只有不断完善土地整 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促进农村 治管理体系,提高培训和教育力度,加强从业人员专业及技术培 地区全面发展。 训,以期更好地发展下去。 (2)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 【参考文献】 在规划城镇发展区,停止现在村庄旧房改建扩建,鼓励农民腾 [1]张秀智.中国城市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城市出版社,2OLO(4) 一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