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庆70周年阅兵媒介事件的宣传报道分析

来源:好兔宠物网
学m撺讨

国庆70周年阅兵媒介事件的宣传报道分析

李康跃果凤春

(武警后勤学院,天津300309)

摘要:2019年10月〗日,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引发世界广泛关注。而在这次阅兵过 程中,大众传媒也全方位、多角度、跨平台地记录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笔者在文中通过分析国庆阅 兵的宣传过程和特点,从而探讨此次媒介事件的传播趋势和效果,认识其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国庆阅兵;媒介事件;宣传报道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 ( 2019 ) 22-0074-01戴扬和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一

书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对电视节目性收看,即 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界屏息驻足的历史事件”。[1] 而童兵老师在《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中给出的定义为 “经过传媒自身或政党、政府、企事业、社团等其他组织 或个人策划并推进事件进程,传媒直接参与报道的事 件”。[2 ]显然,国庆阅兵是国家领导和组织的,是媒体 集体参与的,令全世界关注的大事。因此,我们可以将 本次国庆70周年阅兵视作典型的媒介事件来探讨。

一、国庆阅兵事件的宣传过程

从时间上看,媒体对于此次阅兵活动的宣传报道 可以分为预热阶段、高潮阶段、收尾阶段三部分。

(一) 预热阶段2019年8*29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王晓辉在国新 办发布会上介绍说,首都北京将在2019年10月1日举行 盛大的阅兵仪式。自此,国庆阅兵的宣传报道进人预热 阶段。2019年8月29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在10点04分 及时发布该消息,此后各大媒体分别跟进报道。2019年 8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头版文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70周年,首都北京将举行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

截至2019年9月30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以及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关于阅兵的 报道不胜枚举。它们以“女兵方队”“阅兵演练”等 为角度进行宣传报道,并衍生出了“阅兵腿”“阅兵体” 等热词。在这期间,仅微信平台与国庆阅兵相关的推 文就有37743条。

(二) 高潮阶段

国庆当天(2019年10月1日)是此次媒介事件的 高潮阶段,央视不仅对阅兵过程进行多平台互动直播, 还在直播过程中使用4K超高清视频,并结合VR直播 技术,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感体验。索福瑞(广电受 众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国庆阅兵全国网总收视率超 过20%,推及全国超4亿观众。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 平台上也产生了大量的UGC内容,网友们纷纷对阅兵 实况进行讨论,仅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直播互动人数就 达4795万。

(三) 收尾阶段

收尾阶段为2019年10月2日至2019年10月7日。央 视制作的6集大型纪录片《大阅兵*2019》的播出引起 强烈反响。各级媒体纷纷对阅兵参与人员进行专访, 挖掘感人事迹,“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 “大阅兵幕后,海霞康辉累到吸氧”。虽然宣传收尾阶 段受众对阅兵的反馈良好,但总体而言,其事件热度在 缓慢衰减。

74

二、 国庆阅兵事件的宣传特点

国庆阅兵媒介事件不仅是由央视等国家官方媒体 主导的一次媒体的“狂欢”,而且也是以微博为代表的 网络平台中公众的“狂欢”。基于此,笔者总结出国庆 阅兵媒介事件的3个特点。

(一) 全方位报道

阅兵活动是国家举办的重大的欢庆仪式,同时也是 提升全国人民爱国情怀的最好方式。因此,无论是党政 机关还是民间社团,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无 论是官方媒体还是自媒体,都积极加人国庆阅兵的宣传 报道中去,并且结合自身特点为祖国70岁华诞献礼。

(二) 多角度挖掘

受众关注的不仅仅是阅兵本身,媒体所挖掘的阅 兵背后的故事也成为受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央视网发 文“放飞的7万和平鸽,是借……借的?”,极大地调动 了受众的兴趣。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发布专访“曾获 ‘金头盔’,但这次阅兵,他甘愿当‘备份’ ”,讲述了一 位“备份飞行员”的阅兵故事。

(三) 跨平台互动

科技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宣传报 道提供了多样化平台。央视通过PC端、手机央视网、 移动客户端、IP电视、手机电视以及海外社交平台等 终端,对阅兵全程进行同步直播。新媒体环境下,以微 博、微信、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更是为全民互动和全 民“狂欢”提供了网络平台。

三、 国庆阅兵事件的宣传趋势

根据本次国庆阅兵宣传过程以及所呈现出的特 点,笔者认为,此次媒介事件的宣传报道基本呈现以下 几种趋势:

(一) 短视频逐渐成为网络宣传主战场

在数据传输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人们已不满足 于图文对于新闻内容的呈现。因此,短视频逐渐成为 网络宣传的主战场。Fastdata (美国大数据公司)数 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突破 8.5亿,用户每日观看短视频超3亿小时。[3]不仅是地 方媒体,军队也通过各种方式加人短视频宣传的方阵 之中。2019年9月19日,北京武警官方抖音号发布的 18秒“九三”阅兵短视频,截至目前共获赞933万。

(二) 军队官方媒体将军营推向公众视野随着军队越来越重视宣传工作,新媒体开始成为 强国强军、正能量凝聚的主要窗口。在保证不泄密的情 况下,军队各单位以训练、执勤等为角度进行暖心、走心 报道,展现我国军队良好的精神面貌。阅兵期间,军队媒 体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特色宣传(下转第76页)

学m探讨

(二)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劣势手机能够完成大部分的新闻拍摄,但还是不能完 全取代相机。手机摄影中的景深效果的调试没有相机 全面,并且很多手机自带美颜优化功能,让快门变得很 慢,对于高速动作,手机很难进行捕捉。为了美观,大 众在网上发布的照片,很多时候都是进行稍微美化的。 然而,这在我们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是新闻摄影不 允许的。因为摄影所再现的只是现实的一小部分,所以它对现实的创造不可避免地会融入自己的再创 造、再生产;而如果拍摄者不具备专业新闻知识,就会 难以把握拍摄的重点,很容易导致摄影主体片面化。 新闻传播方式便捷,同时又没有专设的平台把关,表达 方式不受控制,容易引发谣言。

五、新闻摄影建议与展望无论是手机,还是数码相机,只要是用于新闻的摄 影,我们都要遵循“五W”的原则。首先要保证事件 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保证原始效果、内容的公平公正。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升华到理论学习。我们不 能一味地否定手机摄影而推崇数码摄影,也不能一味 地吹捧手机摄影而贬低数码摄影。两者在当今社会都 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手机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 明之一,必然有集多功能于一身的优势;数码相机的出 现结束了银盐时代也是因为有即拍即现、存储、删除等 功能。摄影与科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终将有一天, 手机摄影也会取代数码相机,手机可以完成数码相机 完成的所有事情。因此,新闻摄影的局限性就只剩下 对拍摄者的提升。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是需要把重心(上接第74页)报道,2019年9月25日,军报记者官方微 博发布Vlog视频“想去阅兵训练场?? ?安排! ”, 为受众揭秘阅兵训练场。

(三)军事自媒体愈加受到人们关注近年来,军队更加注重塑造军事内容方面的意见 领袖。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评论家张召忠2016年10月 开通微博至今,粉丝量已达1214万,头条号粉丝也已近 千万。他在阅兵期间发布的“阅兵装备巡礼”系列视 频具有极强的传播效力,受到广泛好评。此外,微博军 事博主“天空菌”拥有1876万粉丝,可见其影响力极 大;其微博内容充满正能量,极大提升了军队在受众心 中的形象。

四、国庆阅兵事件的宣传效果

本次国庆阅兵的宣传效果可谓是历次之最,央 视新闻在微博上发起的“国庆阅兵”话题阅读量达 78.7亿,讨论数达601万。央视新闻和抖音合作的庆祝 大会直播,播放量超过5.5亿次,粉丝达2400万,点赞数 近6000万次。这样的宣传效果于国家和人民而言也有 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 塑造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种战略资源,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更 是评判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准。本次国庆阅 兵各级部门准备充分,向世界展示了大国将士风范。 媒体对此次媒介事件进行议程设置,全方位、多角度、 跨平台地报道了整个阅兵过程,增强了我国跨文化传 播的主动性,摆脱了国家形象“他塑”局面,改善了西 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二) 厚植爱国情怀

76

新指研究霖

放在“如何拍摄好的新闻摄影”和“如何提升新闻摄

影师的素养”上。这样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发展中, 以不变应万变。

六、结语

智能手机集沟通、娱乐、摄影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手机与数码相机都各有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今 时代,智能手机的研发更侧重于手机摄影功能的开发。 在未来,手机摄影有很大可能会取代数码相机,成为主流 发展趋势。我们需要紧追时代潮流,摄影师无须纠结手 机摄影局限性,而需要更加关注拍摄新闻作品的质量。参考文献:[1 ]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M ].

北京:商务艺术馆,2000:18.[2] 安德烈•胡耶(法).摄影:从文献到当代艺术[M].

袁燕舞,译.王瑞审,校.浙江摄影出版社,20丨8:97-98.[3] 德勒兹,加塔利(法).千高原[M] •姜宇辉,译.上

海书店出版社,2010:114.[4] 董媛媛.论中国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历程[J].新闻

传播,2010 ( 12):81.[5]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0L].中国互联

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9-02-28.[6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绘画、摄影、电影:包豪斯布吕彻

8 [M] •拉尔斯穆勒出版社,2019:120-123.作者简介:韩蕊鸿(199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在读,研 究方向:艺术学设计。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却在 近代遭受了列强入侵的屈辱,这使中国人民更加渴望 国家富强、社会安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的历史节点上,进行气势镑礴的大阅兵,并对其进行鼓 舞人心的宣传报道,结合媒体对受众的“涵化”效应, 更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植人 们的爱国情怀,使全国人民更加团结友爱、砥砺奋进。

五、结语此^^国13庆阅兵的宣传效果非常显著,不仅记录了 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而且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 自豪感,向世界展示了 70年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变 化。通过分析这一事件过程中的宣传特点,笔者也总 结出本次阅兵报道的总体趋势,了解了其对国家和人 民的重大意义,为此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 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

播[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2] 童兵,陈绚.新闻传播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2014:152.[3 ] 2019年上半年短视频行业分析报告[DB/0L].中文互

联网数据资讯网,http://www. 199it.c'〇m/archives/906617. html, 2019-07-15.作者简介:李康跃(1993— ),男,河北邯郸人,武警后勤学院 助理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

果凤春(1964— ),男,天津人,武警后勤学院副编审,研 究方向:电视编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