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围岩分级及其应用
第三节 s 隧道围岩分级及其应用
隧道围岩分级是正确进行隧道设计与施工的根底。一个合理的、符合地下工程实际情况的围岩分级,对于改善地下结构设计、开展新的隧道施工工艺、降低工程造价、多快好省地修建隧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各种类型地下工程的大量修建,隧道围岩分级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开展,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围岩分类;但都是为肯定的工程目的效劳的。如提供选择施工方法的依据和开挖的难易程度,确定结构上的荷载或给出隧道临时支撑与衬砌结构的类型和参考尺寸等。
人们对围岩及其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因此,对围岩分类也有一个开展过程。在早期,从国外情况来看,如日本,最初主要借用适宜于土石方工程的“国铁土石分类〞来进行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主要是依据开挖岩〔土〕体的难易程度〔强度〕来划分的。前苏联在很长的时期内采纳以岩石的巩固性来分类,采纳一个综合注的指标f值,称为岩石巩固性系数。理论上巩固性是岩体抵抗任何外力作用及其造成破坏的能力,不同于强度和硬度,而实际上只反映岩石抗压强度的性能,很少考虏岩体的构造特征。在英、美等国,主要沿用泰沙基〔K,Terzaghi〕提出的分级法,其中考虑到一些岩体的构造和岩性等影响,比拟好地反映隧道围岩的稳定状况。目前美国也有用岩石质量指标〔RQD〕或隧道围岩在不支护条件下,临时稳定的时间作为分级依据。
我国五十年代初期,铁路隧道围岩分级,根本上是沿用解放前的以岩石极限抗压强度与岩石天然容重为根底,这种分级仅运用上石方工程的土石分级法,没有适宜隧道围岩的特意分类,只是把隧道围岩分为坚石、次坚石、松石及土质四类。 以后,借用苏联的岩石巩固系数进行分类,即通常所谓的普氏系数〔f值〕。在长期大量的地下工程实践中发觉:这种单纯以岩石巩固性〔主要是强度〕指标为根底的分类方法,不能全面反映隧道围岩的实际状态。逐渐认识到:隧道的破坏,主要取决于围岩的稳定性,而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隧道围岩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隧道围岩体的强度,对隧道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下水、风化程度也是隧道围岩丧失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从围岩的稳定性出发,1975年编制了我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类〞,这个分类由稳定到不稳定共分六类,替代了多年沿用的从岩石巩固性系数来分级的方法。
我国公路隧道围岩分级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经济的开展,公路交通得到较大的开展,大量的公路隧道修建,需要有一个适宜我国工期的公路隧道围岩分级,于1990年,依据我国铁路隧道的围岩分级为根底,编制了我国“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从国外围岩分级的开展趋势看,围岩分级主要以隧道稳定性分级为主,且从对岩石的分级逐渐演变到对岩体的分级;从按单参数分级转变到按多参数分级,并逐渐向多参数组成的综合指标法演变;从经验性很强的分级逐渐过渡到半经验、半定量分级和定量化分级,并将围岩分级与岩体力学的开展相联系,随着岩体力学的开展,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在多参数综合分级法中,根本采纳和差法或积商法。围岩分级方法是随着地质勘查方法的进步而快速开展的。围岩分级方法与隧道结构设计标准化、施工方法标准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土质围岩分级方法逐渐与岩质围岩分级方法别离,将会形成特意土质围岩分级方法。
从国内围岩分级的开展趋势看,从1975年以后,我国隧道围岩分级方法的开展根本与国际同步,主要以隧道稳定性进行分级,并在已公布的国标和部标中表达了这一成果。此外,我国隧道围岩分级中更加重视施工阶段围岩级别的修正,即依据施工阶段获得的围岩分级信息对设计阶段的预分级进行修正。我国隧道围岩分级方法主要采纳两个步骤:第一步以根本指标进行根本分级;第二步用修正指标对根本级别进行修正,最终获得修正后的围岩级别。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我国岩质围岩分级方法主要采纳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土质围岩采纳定性分级方法,分级指标采纳描述性言语。我国隧道围岩分级主要分为六级,其中岩质围岩为Ⅰ-Ⅴ级,土质围岩Ⅳ-Ⅵ级。但与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围岩分级方法比,分级级数偏少。除铁路隧道围岩分级方法与隧道结构设计标准化、施工方法标准化的联系较紧密外,其它国标和部标中,围岩分级方法与隧道结构设计标准化、施工方法标准化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一、隧道围岩分级的因素指标及其选择
围岩分级的指标,主要考虑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因素或其组合的因素,大体有以下几种: 1.单一的岩性指标
一般有岩石的抗压和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物理力学参数;岩石的抗钻性、抗爆性等工程指标。在一些特定的分级中,如确定钻眼成效、炸药消耗量等,土石方工程中划分岩石的软硬、开挖的难易,均可采纳岩石的单一岩性指标进行分级。一般多采纳岩石的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作为根本的分级指标,具有试验简单,数据可靠的优点。但单一岩性指标只能表达岩体特征的一个方面,用来作为分级的唯一指标是不适宜的。如老黄土地层,在无水的条件下,强度虽然低,但稳定性却很高。
2.单一的综合岩性指标
以单一的指标,反映岩体的综合因素。这些指标包含: 〔1〕岩体的弹性波传播速度
弹性波传播速度与岩体的强度和完整性成正比,其指标反映了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体的软硬、破碎程度的综合因素。
我国1986年施行的“铁路隧道设计标准〞中将弹性波(纵波)速度引入隧道围岩分级中,将围岩分为6级(表4-2)。
表4-2 弹性波(纵波)速度分级
围岩类别 弹性波速(km/s) Ⅰ >4.5 Ⅱ 3.5~4.5 Ⅲ 2.5~4.0 Ⅳ 1.5~3.0 Ⅴ 1.0~2.0 Ⅵ <1.0 (饱和土<1.5)
〔2〕岩石质量指标〔RQD〕
是综合反映岩体的强度和岩体的破碎程度的指标。所谓岩石质量指标是指钻探时岩心复原率,或称为岩芯采取率。钻探时岩芯的采取率、岩芯的平均和最大长度是受岩体原始的裂隙、硬度、均质性的影响的,岩体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岩芯采取长度小于10cm以下的细小岩块所占的比例。因此,岩芯采取率是以单位长度钻孔中10cm以上的岩芯占有的比例来推断的。即 RQD〔%〕=10cm以上岩芯累计长度×100 〔4-8〕
单位钻孔长度
岩石质量指标分级认为:RQD > 90% 为优质;
75% < RQD < 90% 为良好; 50% < RQD < 75% 为好; 25% < RQD < 50% 为差;
RQD < 25% 为很差。
〔3〕围岩的自稳时间
围岩自稳时间也被认为是综合岩性指标。隧道开挖后,围岩通常都有一段临时稳定的时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间,不同的地质环境,自稳时间是不同的,劳费〔H.Lauffer〕认为隧道围岩的自稳时间ts可用下式表示:
ts=常数×L(1) 〔4-9〕 式中:L—隧道未支护地段的长度(m);
α—视围岩情况在0~1之间变化,好的岩体可取α=0;极差的α=1。
劳费〔H.Lauffer〕依据围岩的自稳时间和未支护地段的长度,将围岩分为: 稳定的、易掉块的、极易掉块的、破碎的、很破碎的、有压力的、有很大压力的七级。具体的取值标准可参考有关专著。
单一综合岩性指标一般与地质勘察技术的水平有关,因此,其应用受到肯定的限制。 3.复合指标
是一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岩性指标或综合岩性指标所表示的复合性指标。 〔1〕Q复合指标分级
Q复合指标分级是巴顿〔N.Barton〕等人提出的岩体质量-Q指标,Q综合表达了岩体质量的六个地质参数,见下式:
Q=〔RQD/Jh〕(Jr/ Ja) (Jw/SRF) 〔4-10〕 式中:RQD—岩石质量指标,其取值方法见式〔4-8〕;
Jh—节理组数目,岩体愈破碎,Jh取值愈大,可参考以下经验数值; 没有或很少节理,Jh=0.5~1.0; 两个节理组时,Jh=4; 破碎岩体时,Jh=20。
Jr—节理粗糙度,节理愈光滑,Jr取值愈小,可参考以下经验数值; 不连续节理,Jr=4;
平坦光滑节理,Jr=0.5等。
Ja—节理蚀变值,蚀变愈严峻,Ja取值愈大,可参考以下经验数值; 节理面紧密结合,节理中填充物坚硬不软化,Ja=0.75; 节理中填充物是膨胀性粘土,如蒙脱土,Ja=8~12等。
Jw—节理含水折减系数,节理渗水量愈大,水压愈高,Jw取值愈小,可参考以下经验数值;
微量渗水,水压<0.1Mpa, Jw=1.0;
渗水量大,水压特别高,延续时间长,Jw=0.1~0.05等。
SRF—应力折减系数,围岩初始应力愈高,SRF取值愈大。可参考以下经验数值;
脆性而坚硬、有严峻岩爆现象的岩石,SRF=10~20; 坚硬、有单一剪切带的岩石,SRF=2.5。 以上六个参数的详细说明和取值标准可参考有关专著。这六个地质参数表达了岩体的岩块大小〔RQD/Jh〕、岩块的抗剪强度〔Jr/Ja〕、作用应力〔Jw/SRF〕。因此,岩体质量Q实际上是岩块尺寸、抗剪强度、作用应力的复合指标。依据不同的Q值,岩体质量评为九级,见表4-3。
表4-3 岩体质量评估
岩体 质量 Q 特别好 400~1000 极好 100~400 良好 40~100 好 中等 不良 坏 极坏 特别坏 0.001~0.01 -
+α10~40 4~10 1~4 0.1~1 0.001~0.1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2〕RMR复合指标
RMR复合指标由南非依据49个隧道案例的调查结果,于1973年提出,后又增加了多达300以上的工程案例对此指标进行了修正。它给出了一个总的岩体评分值RMR作为衡量岩体工程质量的“综合特征值〞。它随岩体质量而从0递增到100。岩体的RMR 值取决于五个通用参数和一个修正参数,这五个通用参数取决于岩石抗压强度R1、岩石质量指标R2(RQD)、节理间距R3、节理状态R4和地下水状态R5。修正参数取决于节理方向对工程的影响。把上述各个参数的岩体评分值相加就得到岩体的RMR值,即
RMR=R1+R2+R3+R4+R5 〔4-11〕
依据RMR 的值相应的可以将岩体分为五类,见表4-4。
表4-4 RMR岩体分类
类别 岩体描述 RMR 值 Ⅰ 很好的岩石 81~100 Ⅱ 好的岩石 61~80 Ⅲ 较好的岩石 41~60 Ⅳ 较差的岩石 21~40 Ⅴ 很差的岩石 0~20 〔3〕岩体根本质量指标
该方法通过岩体的根本质量BQ来推断岩体质量。确定BQ需要两个指标:岩体单轴饱和(湿)抗压强度Rc和岩体完整性指数Kv。确定了Rc和Kv的值以后,可按下式计算岩体的根本质量指标,即
BQ=90+3Rc +250Kv 〔4-12〕
在使用(4-12)式时,应遵守以下限制条件:
当Rc >90Kv+30时,应以Rc=90Kv+30代入(4-12)式计算BQ值; 当Kv>0.04Rc+0.4时,应以Kv=0.04Rc+0.4代入(4-12)式计算BQ值。 在计算出BQ 的值以后,可以依据表4-5对岩体根本质量进行分级。
表4-5岩体根本质量分级
根本质 量级别 岩体根本 质量的定 性特征 根本质量 指标BQ Ⅰ Ⅱ 坚硬岩,岩体较完整;较坚硬岩,岩体完整 451~351 Ⅲ 坚硬岩,岩体较破碎;较软岩,岩体完整 550~451 Ⅳ 坚硬岩,岩体破碎;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破碎 350~251 Ⅴ 较软岩,岩体破碎;软岩,岩体较破碎~破碎 < 250 坚硬岩, 岩体完整 > 550
复合指标是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推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是比拟合理可靠的,它可以依据工程对象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指标。但是,复合指标的定量数值,一般是通过试验、现场实测或凭经验确定的,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对隧道围岩的分级,首先应考虑选择的围岩稳定性有重大影响的主要因素,如岩石强度、岩体的完整性、地下水、地应力、结构面产状、以及他们的组合关系作为分级指标;其次选择测试设备比拟简单、人为因素小、科学性较强的定量指标;在考虑分级指标要有肯定的综合性,如复合指标等。总之,应有足够的实测资料为根底,能全面反映围岩的工程性质。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二、隧道围岩分级的方法
国内外隧道围岩分级的方法较多,所采纳的指标也不同,但都是在隧道工程的实践根底上逐渐建立起来的,随着人们对隧道工程、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其围岩分级方法也在逐渐深化和提高。
按照分级目的不同,有地质分级和工程分级。地质分级以其地质成因、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作为分类原则,一般用地质名称加风化程度来命名;而工程分级主要依据岩体的工程性状,以岩体稳定性或岩体质量评价为根底,使工程师建立起明确的工程特性概念,如RQD分级、RMR分级、Q分级等。按照分级的用途划分,有质量分级、稳定性分级、可钻性分级、爆破性分级等。按照不同行业各自的岩体工程特点和要求,有水利水电工程围岩分类、公路隧道围岩分类、铁路隧道围岩分类、矿山巷道围岩分类、军工坑道围岩分类法、喷锚标准围岩分类法等。按照工程类型不同,有硐室分级、大坝分级、岩石地基分级、边坡分级、隧道分级等。按照所采纳的地质勘察手段,有锤击、强度试验、岩心采取分析、浸水反响、回弹法、弹性波探测等方法。按照所使用的分级判据不同,又可分为单因素分级系统和多因素分级系统,如RQD分级方法即为单因素,而RMR或Q系统即为多因素。按照表达方法不同又有定性分级、定量分级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判,如Terzaghi分类即为定性分级、Q分类即为定量分级,而《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提供的方法则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级模式。按照所采纳的分析工具不同,有概率统计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多层次综合评价法、灰色聚类分析法等分级手段。
总体而言,隧道围岩分级开展过程大体有以下几种分级方法:
〔1〕按岩石强度为单一岩性指标的分级法。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我国工程界广泛采纳的岩石巩固系数“f〞值分级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指标单一,使用方便,尤其是在f值分类法中,还将定量指标f值与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围岩压力直接联系起来,给设计和施工带来较大的方便。缺点是不能全面地反映岩体固有的性态。
〔2〕按岩体构造和岩性特征为代表的分级法。如泰沙基分级法,1975年我国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所采纳的铁路隧道围岩分级法,属于这一类。这类方法的优点是正确地考虑了地质构造特征、风化状况、地下水情况等多种因素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建议了各类围岩应采纳的支护类型和施工方法。缺点是分级指标还缺少定量描述,没有提供可靠的预测隧道围岩级别的方法,在肯定程度上要等到隧道开挖后才能确定。
〔3〕与地质勘察手段相联系的分级法。如1979年前后日本提出的按围岩弹性波速度进行分级方法、岩芯复原率分级法等,属于这一范畴。这类方法的优点是分级指标大体上是半定量的,同时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点是分级的推断还带有肯定的主观性,如弹性波速度低,可能是有岩体完整,但岩质松软;地质坚硬,但比拟破碎;地形上局部上下相差悬殊等几种原因引起的,就弹性波速度这一个指标,就很难客观地下出正确的结论。
〔4〕多种因素的组合分级法。如岩体质量“Q〞法、“BQ〞法等,我国国防工程围岩分级法等,属于这个范畴。这类方法是当前围岩分类法的开展方向,优点很多,只是局部定量指标仍需凭经验确定。
〔4〕以工程对象为代表的分类法。如特意适用于喷锚支护的原国家建委公布的围岩分类法(1979年),苏联在巴库修建地下铁道时所采纳的围岩分级法(1966年),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的三峡工程坝基岩体质量分级和评价方法,简称多因子组合的“三峡YZP法〞,属于这一范畴。这类方法的优点是目的明确,而且和支护尺寸直接挂钩,使用方便,能指导施工。但分级指标以定性描述为主,带有很大的人为因素。
依据上述介绍可知,隧道围岩分类方法有简有繁,并无统一格式。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隧道围岩分级的详细程度,在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应有所不同。在工程规划和初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步设计阶段的围岩分级,可以定性评价为主,判别的依据主要X于地表的地质测绘以及局部的勘察工作,在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围岩分级应为特意的目的效劳。如为设计提供依据的围岩分级,其判别依据主要是地质测绘资料、地质详勘资料、岩石和岩体的室内和现场试验数据。分级指标一般是半定量和定性的。为隧道施工钻爆提供依据的围岩分级,主要利用各种量测和观测到的实际资料对围岩分级进行补充修正,此时的分级的依据是岩体暴露后的实际值。
围岩分级的分阶段实施,是因为围岩分级除了取决于地质条件外,还和工程规模、形状、施工工艺等技术条件有关。不同阶段的地质勘察、试验研究、工作顺序可用图4-7所示的框图来表示。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工程地质测绘,地质钻探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岩体地质构造分析 岩体结构面调查和统计 岩体强度试验 岩体弹性波〔纵波〕速度测定 水文地质条件了解 围岩初步分初步设计 详细地质勘察和岩石物理性质试验 岩石的力学参数:RC、E、μ、C、φ 岩体的动力特性:弹性纵、横波速度υp、 υ0 结构面特征 数学力学分析 围岩初始应力场测试 围岩详细分类 技术设计、施工设计 施工方法 施工监控量测 支护结构设计 修正围岩分级、变更设计
图4-7 工程各阶段围岩分级系统框图
三、我国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经过长期的隧道工程实践,我国公路隧道以铁路隧道围岩分级的标准为根底,参考了国内外有关围岩分级的成果,提出了适宜我国公路隧道实情的围岩分级标准,下面介绍围岩分级的出发点和依据。
1.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的出发点 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1)强调岩体的地质特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防止单一的岩石强度指标分级的方法; (2)分级指标应采纳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3)明确工程目的和内容,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4)分级应简明,便于使用;
(4)应考虑汲取其它围岩分级的优点,并尽量和我国其它工程分级一致。 2.分级需考虑的指标和因素
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类影响围岩稳定性的指标和因素。 (1)岩体的结构特征与完整性
岩体结构的完整状态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目前主要是依据表4-6进行划分的,当风化作用使岩体结构发生变化,松散、破碎、软硬不一时,应结合因风化作用造成的各种状况,综合考虑确定围岩的结构完整状态;地质构造影响程度按表4-7确定。
表4-6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划分
结构面发育程度 名称 组数 平均间距〔m〕 >1.0 主要结构面的结合程度 主要结构面〔节理〕的类型 相应结构类型 完整 1~2 好或一般 节理、裂隙、层面为 原生型或构造型密闭 节理、裂隙、层面呈X形,较规则,以构造型为主,多数为密闭局部微张,少有充填物 节理、裂隙、层面、小断层不规则,呈X形或米字形;以构造型或风化型为主,大局部张开,局部有充填物 各种类型结构面以风化型和构造型为主,微张或张开,均有充填物
整体状或 巨厚层结构 块状或厚 层状结构 块状结构 裂隙块状 或中厚层结构 镶嵌碎裂结构 中、薄层状结构 裂隙块状结构 破碎状结构 散体状结构 较完整 1~2 2~3 2~3 >1.0 1.0~0.4 1.0~0.4 差 好或一般 差 好 一般 差 一般或差 很差 较破碎 >3 0.4~0.2 0.4~0.2 破碎 >3 <0.2 极破碎 无序 表4-7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等级划分
等级 轻微 较重 严峻 很严峻 地质构造作用特征 围岩地质构造变动小,无断裂(层);层状岩一般呈单斜构造;节理不发育 围岩地质构造变动较大,位于断裂(层)或褶曲轴的邻近地段,可有小断层,节理较发育 围岩地质构造变动强烈,位于褶曲轴部或断裂影响带内;软岩多见扭曲及拖拉现象;节理发育 位于断裂破碎带内,节理很发育;岩体破碎呈碎石、角砾状,有的甚至呈粉末、土状
(2)岩石强度
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按岩性、物理力学参数、耐风化能力和作为建筑材料的要求划分为硬质岩石及软质岩石二级,依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c与工程的关系分为四种,其标准及代表性岩石见表4-8;当风化作用使岩石成分改变、强度降低时,应按风化后之强度确定岩石等级。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表4-8岩石等级划分
饱和抗压 岩石等级 极限强度 Rc(MPa) 硬 质 岩 石 软 质 岩 石 较坚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60~30 30~15 15~5 <5 弱 坚硬岩 >60 强 暴露后1、2年尚不易风化 程度 耐风化能力 现象 代表性岩石 1.花岗岩、闪长岩、玄武岩等岩浆岩类 2.硅质、铁质胶结的砾岩及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沉积岩类 3.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岩等变质岩类 暴露后数日至数月即出现风化壳 1.凝灰岩等喷出岩类 2.泥砾岩、泥质砂岩、泥质页岩、灰质页岩、泥灰岩、泥岩、劣煤等沉积岩类 3.云母片岩和干枚岩等变质岩类
(3)围岩根本质量指标BQ
依据上述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两个根本因素的定性、定量特征,依据式〔4-12〕确定围岩根本质量指标BQ,并由此对围岩进行初步分级。其中,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指标用岩体完整系数Kv表达。Kv一般用弹性波探测之,如无探测值时,可用岩体体积节理数Jv按表4-9确定对应的Kv。此外,Kv与定性划分岩体完整程度的对应关系可按表4-10确定。
表4-9 Jv与Kv对比表
Jv〔条/m3〕 Kv <3 >0.75 3~10 0.75~0.55 10~20 0.55~0.35 20~35 0.35~0.15 >35 <0.15
表4-10 Kv与定性划分岩体完整程度的对应关系
Kv 完整程度 >0.75 完整 0.75~0.55 较完整 0.55~0.35 较破碎 0.35~0.15 破碎 <0.15 极破碎
(4)地下水等影响因素
在早期的围岩分级中,主要考虑地下水因素对围岩分级的影响。遇有地下水时,依据围岩等级,一般采纳降级处理的方法。比方,在I级围岩或属于II级的硬质岩石中,可不考虑降低;在I级围岩或属于II级的软质岩石,应依据地下水的性质、水量大小和危害程度调整围岩级别,当地下水影响围岩稳定产生局部坍塌或软化软弱面时,可酌情降低l级;IV级、V级围岩已成碎石状松散结构,裂隙中有粘性土充填物,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可依据地下水的性质、水量大小、渗流条件、动水和静水压力等情况,推断其对围岩的危害程度,可变差1~2级;在VI级围岩中,分级中已考虑了一般含水地质情况的影响,在特别含水地层,需另作处理。
《公路隧道设计标准》〔JTGD70-202X〕对围岩分级时,不仅考虑了水的影响,还考虑了软弱结构面和初始高地应力的因素,并对前述岩体根本质量指标BQ进行修正,得到围岩根本质量指标BQ的修正值[BQ],如下式:
[BQ]=BQ-100(K1+K2+K3) (4-13)
式中:K1—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见表4-11;
K2—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系数,见表4-12;
K3—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见表4-13。〔需补充录入,见标准附录A02-1~3〕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3.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依据调查、勘察、试验等资料,并对以上指标和因素进行分析,公路隧道围岩分级将围岩分为六级,表4-14给出了各级围岩的主要定性特征和围岩根本质量指标BQ或修正值[BQ]。
表4-14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围岩 级别 I 围岩或土体主要定性特征 坚硬岩(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b>60MPa),岩体完整, 巨块状或巨厚层状整体结构 坚硬岩(Rb>30MPa),岩体较完整,块状或厚层状结构 较坚硬岩,岩体完整,块状整体结构 坚硬岩,岩体较破碎,巨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 较坚硬岩或较软硬质岩,岩体较完整,块状体或中厚层状结构 坚硬岩,岩体破碎,碎裂(石)结构 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破碎,镶嵌碎裂结构 较软岩或软硬岩互层,且以软岩为主,岩体较完整~较破碎,中薄层状结构 IV 土体: 1.压密或成岩作用的粘性土及砂性土 2.黄土(Q1,Q2) 3.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卵石土、大块石土 较软岩,岩体破碎 软岩,岩体较破碎~破碎 V 极破碎各类岩体,碎、裂状、松散结构 一般第四系的半干硬~硬塑的粘性土及稍湿至潮湿的一般碎、卵石土、圆砾、角砾土及黄土(Q3 、Q4)。非粘性土呈松散结构,粘性土及黄土呈松软结构 VI 软塑状粘性土及潮湿、饱和粉细砂层、软土等 <250 350~251 围岩根本 质量指标BQ >550 II 550~451 III 450~351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表中“级别〞和“围岩主要定性特征〞栏,不包含特别地质条件的围岩,如膨胀性围岩、多年冻土等。层状岩层的层厚划分为:
厚层:大于0.5m; 中层:0.1~0.5m; 薄层:小于0.1m。
4.隧道施工围岩分级
围岩分级的重要开展趋势是强化施工阶段围岩级别的判定。因为,只有施工阶段的判定才是最直接、最可靠的判定,由于施工后的隧道地质状态已充分暴露,这给围岩级别的判定制造了极好的条件,因此,施工阶段围岩级别的判定是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的评定因素采纳围岩坚硬程度、围岩完整性程度、和地下水状态三项因素,细分为十三个子因素,见图4-8。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因素
围岩坚硬程度 围岩完整程度 地下水状态
极硬岩硬岩软岩极软岩土砂完整较完整 较破碎破碎极破碎枯燥或潮湿偶有涌水经常涌水 在三个因素中,最困难的是围岩完整性程度的评定,因此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依据掌子面的地质数据评价围岩的完整程度。由于隧道开挖,掌子面的地质状态暴露无遗,为评定掌子面的稳定,提供了充分的根底。依据对国内外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的调查,应采纳多种方法对围岩完整程度进行分级,采纳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可采纳图4-9的指标,对围岩完整程度进行划分。指标可参考有关专著。
地质构造影响程度
间距 延展性
完整性
地质构造面
粗糙性 张开性 其他
风化程度
图4-9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完整程度的分级指标
202X年公布实施的最新《铁路隧道设计标准》〔TB10003-202X〕的围岩分级方法是在1975年铁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类法以及85年版、202X年版标准根底上提出的,并与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接轨,考虑了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的完整性,结合了地下水和地应力状态的修正因素。从过去的围岩分类改称围岩分级,分为I~ VI级,围岩稳定性由好到差,与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类似。铁路隧道围岩级别可按表4-15综合确定。
表4-15 铁路隧道围岩分级
围岩 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文档素材
图4-8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的评定因素
四、我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级
围岩开挖后的 围岩弹性文档素材
级别 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极硬岩(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c>6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节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 稳定状态〔单线〕 纵波速度vp(km/s) I 理不发育,无软弱面(或夹层);层状岩层为巨厚层或厚层,层间结合良好,岩体完整 硬质岩(Rc>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节理较发育,有少量软弱面(或夹层)和贯穿微张节理,但其产II 状及组合关系不致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中层或厚层,层间结合一般,很少有别离现象,或为硬质岩石偶夹软质岩石 硬质岩(Rc>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严峻,节理发育,有层伏软弱面(或夹层),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尚不致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薄层或中III 层,层间结合差,多有别离现象;硬、软质岩石互层 软质岩石(Rc=5~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严峻,节理较发育;层状岩层为薄层、中层或厚层,层间结合一般 硬质岩石(Rc>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极严峻,节理很发育,层状软弱面(或夹层)巳根本被破坏 软质岩石((Rc=5~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严峻,节理发育 IV 土体: 〔1〕略具压密或成岩作用的粘性土及砂性土 〔2〕黄土(Q1,Q2) 〔3〕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卵石土、大块石土 岩体:软岩,岩体破碎至极破碎;全部极软岩及全部极破碎岩〔包含受构造影响严峻的破碎带〕 V 土体:一般第四系坚硬、硬塑黏性土,稍密及以上、稍湿或潮湿的碎石(Q3 、Q4) VI 岩体:受构造影响严峻呈碎石、角砾及粉末、泥土状的断层带 呈巨块状整体结构 围岩稳定、无坍塌,可能产生岩爆 >4.5 暴露时间长,可能会出现局部小坍呈大块状砌体结构 塌;侧壁稳定;层间结合差的平缓岩层,顶板易塌落 3.5~4.5 呈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中小坍塌,侧壁根本稳定,爆破振动过大易塌 呈大块状砌体结构 2.5~4.0 呈碎石状压碎结构 呈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1〕和〔2〕呈大块状侧壁有时失去稳定 压密结构 〔3〕呈巨块状整体结构 1.5~3.0 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 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小坍塌;浅埋时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至地表 围岩极易坍塌变形,有水时土砂常<1.0 (饱和土<1.0~2.0 非黏性土呈松散结构,土、卵石土、圆砾土、角砾土及黄土黏性土及黄土呈松软结构 呈松软结构 文档素材
文档素材
土体:软塑状粘性土、饱和的粉土、潮湿的砂类土等 粘性土呈易蠕动的松软与水一齐流出;浅构 1.5) 结构,砂性土呈潮湿松散结埋时易坍至地表
有关围岩分级,国内外还有其他分级方法,这里不一一介绍,具体可参照相应标准。
文档素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