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
(巢湖学院管理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近30年来,国际社会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认识、研究和实践诸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做出不懈地努力;可持续发展本身即表明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能否实现在于政策的科学性,战略和策略的正确性,决策的可行性。本文从中国实际出发并结合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侧重人口角度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选择和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决策;协调发展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s
Hu Yong
(Chaohu College of Management,Anhui Chaohu 238000)
Abstract: For nearly 30 year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spects are made great progress, China,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s making unremitting eff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itself that it can achieve long-term and difficulty lies in the policy, the scientific, strategy and tactic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rrectness of the decision. Based on the reality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on population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decision.
Key Word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cision-mak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生产资料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也伴随着日益突出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基于对未来的充分考虑,必须谋求一条三者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深入研究和探讨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清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积极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问题:人口、资源、环境 (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 1、人口现状
(1)人口数量猛增
我国现有人口已高达13亿多,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由70年代的千分之三十三点四三下降到21世纪初的千分之十四点零三,有些地区,出现了户籍人口的负增长。既使如此,据有关人口专家预测,到2035年我国人口仍
1
可能会达到16亿之多。据调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人口总数的7%多,预计到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 1亿,其比例远远高于世界水平。 (2)素质偏低和贫困人口增多
素质偏低的具体表现在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仍然较多,直至20世纪末, 15岁以上的人口文盲率仍达15%左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非常明显的。素质的低下直接造成贫困。现在我国农村仍有几千万人口处在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的状态。加上近些年在城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营企、事业单位的下岗、失业人员也逐年加增,他们也呈现出贫困的趋势。 2、资源状况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的资源十分有限,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 104hm2,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并且,这些耕地由于长期以来重用轻养,致使污染严重,质量急速下降,呈现出沙漠化、盐渍化状态。森林和淡水,作为重要的可再生性资源,我国现在的蓄积量也只有90几亿立方米。淡水更是匮缺严重,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50毫米,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50多个国家之一,给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威胁。在不可再生资源方面:矿产种类和储量都不丰富,预计到了2020年,则可能需进口铁矿石4500亿吨左右,我国将成为矿产资源进口大国。 3、环境问题
由于人口的压力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每年约有21万公顷的土地沙漠化,有近400万公顷的农田和500万公顷的牧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引起生态失衡。还有对原始森林的掠夺式的开采,干扰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全球来说,象“全球变暖”、“臭氧层变薄”和“酸沉降”等问题,早引起了许多领域的高度重视,很多城市都处在空气污染和垃圾堆的重重包围之中。另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1/5的人呼吸着有害健康的空气,一些城市年平均粉尘浓度比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高出5倍,尤其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增加所导致的酸雾酸雨,温室效应等等一系列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60年代末)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很早就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 1953年的《农业发展纲要》首次写入了计划生育内容,计划生育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在学术界,也逐渐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
2
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的《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60年代开始,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鉴于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曾号召计划生育,提倡使用避孕药具。但是由于对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仍不够深刻,政府没有制定明确的人口政策,因此计划生育没有能够在全国有效地推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有关部门和专家虽然也过将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联系起来,将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结合起来的想法,但国家并没有将其作为指导原则,也没有从国家计划、政策、立法和行政管理体制上将它们结合起来。 2、成长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21世纪初)
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开始在全国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1975年,毛泽东在国家计委《关于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国家制定了“晚、稀、少”和“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人口学研究也开始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在资源方面,宋健等人当时根据对我国资源状况的综合考察,将人口增长与土地和矿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进行比较,以说明我国资源的紧张程度。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至此,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开始起步。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考虑中国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揭示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1978年,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宪法中对环境保护做出明确的规定,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79年至90年代,国家先后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制度。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环境法律和标准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限制破坏资源环境的活动,加快治理污染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人口问题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为
3
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调。 3、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学发展观思想和和谐理念既是对历史的思想继承,又是对中国现今发展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3年初,国务院印发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并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同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将主要依靠开发本国的矿产资源来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将扩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对外开放与合作。这是中国首次就矿产资源政策发表白皮书。2007年,又发布了《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进一步说明我国对可持续发展中资源环节的重视。2005年,发布《中国人口与发展白皮书》,向世界展示我国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促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又进一步做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国务院审议并决定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政府有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从中更加体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的形象。中国会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国际资源环境合作,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携手奋进。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既影响着资源、环境的发展,从而也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上。
其一,人口生产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而且首先是一个消费者。人要生存和发展,需要消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这样,生活资料总量的供应亦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将制约着人口生产。当生产力稳步发展、物质生活资料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便会为人口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反之,人口生产就会受到抑制,饥饿和疾病就会使人口减少。1960年中国人口因此比1959年净减1000万,即是明证。
作为生产者,人口也受物质资料生产即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如果不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不会成为生产者。所以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吸收劳动量,足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如果没有充足
4
的生产资料,买者所支配的超额劳动就不能得到利用。
其二,人口生产同样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同劳动力资源大体成正相关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最初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人口数量的增长。但是当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时,人口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阻力。在数量上,人口应保持一个适度规模。
二是人口结构。就性别结构来说,人口性别比应保持大体平衡,即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5. 5左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就年龄结构来讲,中青年人口比例高,劳动力资源充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但如果人口规模过大,则会带来就业压力;老年人口比例高,相应劳动人口减少社会抚养负担加重,不利于经济发展。就城乡人口结构而言,城市人口比例愈高,标志着工业化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愈高;反之,则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三是人口素质。人口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首先素质等要素。不言而喻,人口身体素质是构成劳动力的基础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口文化素质越高,掌握科学技术能力越强,经济发展也就越快;人口思想首先素质优良,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秩序稳定,从而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如果相反,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而言之,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结构,较高的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这里主要指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淡水、矿物、森林、草场与海洋。
1、土地。“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条件和根基。土地除发展城市、建设工业、设施外,更重要的是构成农产品生产条件的土壤资源。人类消耗的大部分能量来自于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而且,几乎生物圈的全部因素如水、空气、动植物、气候因素和物理化学因素等,都依赖于土地而相互作用,整个生物圈活动取决于土地善及其资源。失去了土地或土地状况恶化,人类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2、淡水。“水是生命之源”。人所从事的所有重大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水。但人类需要的只是淡水。而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的2.5%,并且其中99.75%是以冰的形式存在于南北两极和格陵兰;人类只能利用其中剩余的一半。可见,淡水资源储备是有限的。水资源己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最为尖锐的问题之一。
5
3、矿物。矿物是不可再生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食粮”,冶金、煤炭、石油、化工、水泥等诸多工业,无不是建立在矿物资源的基础之上。矿产丰富,矿体优良,其本身就是极为宝贵的物质财富,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矿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制约着经济发展。
4、森林与草场。森林是一座巨大无比的资源宝库。专家估计,在保持生态平衡前提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鱼类、贝类及水生植物,可满足300亿人口的全部蛋白质需要。海洋矿物资源约有6000亿吨,远远超过陆地储量;海洋大陆架石油可采储量约2500亿吨,相当于陆地储量的3倍。海底矿床含有巨量的金、银、铁、锌等,可供人类使用数千年。同时,海洋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 (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又称生态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的外部空间,包括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要素、对象,以及人类自身创造的对象,诸如大气、阳光、土地、水、矿藏、森林、草场、名胜古迹,堤坝、道路等。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盛大有序的动态系统,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密切。
1、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生产的空间和场所,提供所需的生活、生产资料。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吸收接纳了从类生活、生产排出的部分废物,象生活垃圾、工农业生产中的“三废”等,大自然以其自我更新、自我净化的机制与能力,尽其可能地消化了这此些废物,给人类一个比较适宜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条件。
2、环境对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当人类活动引起的后果超越大自然极限、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时,环境的“报复”也是可怕的。比如,由于人口膨胀,过多使用矿物燃料,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变暖。科学家们估计,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度,其后果是极地冰冠融化,海平面上升20—140cm,有可能使许多国家的一些沿海城市被吞没,并将对水资源、农业、生物物种、空气构成及城市基础设施产生重大影响。而森林面积锐减,草原植被破坏,不仅导致气候异常,更使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打乱地球上的生物链和破坏了生态平衡,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至于臭氧层出现空洞及各类环境污染等,不仅降低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并且正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三、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冲突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冲突是存在的。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领导对政绩的追求。国家对污染型企业排放废物、废水和废气是有着明确要求和
6
标准的,对这种类型企业的税收和惩罚是严厉的。然而,地方政府却可以出于保护地方经济和就业稳定的原因,对该种企业的申请予以放行,对其污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管理和制止。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冲突也比较常见。比如“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件造福人民的好事,但是某些部门在设定政策时往往没有考虑工程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表现为遇山开洞或修路,遇水架桥。这种不计生态环境成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环保总局的相关政策有所冲突,甚至某些时候还违反了《水土保持法》和《森林资源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二)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缺乏力度
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通过施加政治压力和寻求代言人等方式,能够干预协调发展政策法规的制定,并影响其政策法规的执行。凡是存在市场经济的地方,就必然是利益多元化的,因此就必然有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存在,当前中国也不例外。它们对协调发展政策的干预破坏了政策法规的公共性与正义性,破坏了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甚至两极分化状况的出现,使政策法规逐渐演变成为精英、有钱人的工具,使民众对政府失去基本的信任,导致出现权贵政治,其结果会造成社会严重的对立,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公众参与的民主法治机制不足是政策执行中缺乏力度的重要原因。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重视今天发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问和发展机会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地方领异人的人日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头土,血要变成具体的行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将人口政策重点逐步转移到提高人口素质上,加大教育投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国家实施的重大工程,如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一退三还”的建设中,给人民更多的参与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收人;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加资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进口,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切实保护环境,以环境友好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重视技术进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产品和工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良性循环。
(二)通过制度、机制的创新,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切实纳人各级政府的计划规划中,
7
加强集成,防止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而使国家利益“次优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纳入资源环境因素,避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使生态环境成为经济政绩比赛的牺牲者。调整各项政策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重大行动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估。按照市场规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投人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利用价格杠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适用技术,集中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污染源治理、农产品污染严重等问题,改变守着河流没水吃、一些食品不敢吃的现状。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促进公众参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三)控制人口总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健康的老龄化
控制人口数量,应将重点放在农村和贫困地区,特别应重视边境、城乡结合部和各种流动人日的汁划生育的管理同时,要将解决人口文化教育素质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矛盾放在重砂伍喻科究夸考2003年第2期(趁第1674期)要位置,将人日政策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提高人厂素质_匕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应针一对我国老龄化的特点,以老年人自立、自助为原则,以家庭资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实现“老有所养、老有听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四)将资源节约放在首位,特别要重视战略资源的储备和保护
即使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不可能做到资源消耗的“零增长”。因此,必须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将节约放在首位;特别要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在水、土地资源利用途径转移的过程中,防止资产升值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切实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在实现数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可持续供应体系,拓展我们生存和发展空间二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的方法上,应采取多种途径,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节水上。我国过去在水资源利用上,以扩大灌溉面积为主,如黄河流域90%以土的水资源用在农业上,这一政策导向需要改变,因为这样既不能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危机,也不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需要从调整农作物结构入手,并辅以价格机制,发展旱作物,减少农业用水,促进农业用水向生态用水、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转移。大规模的调水需要充分借助自然的力量,这也是都江堰工程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仍能造福人类的根本原因。否则,全部靠人力投入,大规模的人造工程很难长时期的运行发挥应有的效益,弄得不好还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一点恩格斯早有论述!
8
(五)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全程管理。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各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加大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继续淘汰落后的、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产品和生产方法,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特别重视其环境污染问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帮助,尽可能经济地解决中小企业的环境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发展节水、节能和无污染、少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二产业,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每一个生产环节中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重视能源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开展煤炭的洁净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解决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实现废弃物的最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努力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切实控制城市污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建设美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天蓝地绿水清。
(六)提高灾害的应急能力,减轻灾害的损失
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将全国每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控制在GDP的3%左右。重点要减轻洪涝、旱灾、海洋、气象和地质等类型的灾害,并将长江、黄河流域和沿海经济带作为防范的重点遏制水灾成灾率上升的势头,减少水灾造成的损失综合治理大江、大河、大湖,提高沿岸重点城市和经济区的防洪标准,增加水利防洪建设资金的投人;实行强制性救灾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经济补偿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结束语: 我国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坚决治理污染;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这些都表明我国已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决心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总之,只有将人口、资源和环境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达到人口规模与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全盘考虑。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条件,这样就可以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光清,邹骥.可持续发展与系统动力学[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 (1): 69-71.
9
[2] 任保平.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2).
[3]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
[5] 邓楠主编.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6] 李文.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面临的最大课题———写在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召开之际[J].浙江学刊, 2002(06): 40-43.
[7] 田雪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宏观决策选择[J].人口世界, 2001: 25卷(04): 18-21.
[8] 李植斌.城市问题与城市持续发展 [ J ].城市研究, 1997, (4) .
[9] 邓竟成.环境问题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 J ]. 城乡规划与研究, 2000, (3 - 4) .
[10] 徐琼瑜,王祥荣.城市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 [ J ].城市发展研究, 2001, (4) . [11] 张维群.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06(5) .
[12] 邬沧萍,候东民.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 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1-128.
[14] 王晔,张慧芳.以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J].生产力研究,2005,(1):22-24.
[15] 陆大道等.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6.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1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62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