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积累与运用 (共10题;共53分)
1. (2分) 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附和(hè) 砚台(yàn) 羼水(chàn) B . 涨红(zhàng) 绽出(zhàn) 茴香(huí) C . 间或(jiàn) 着了慌(zháo) 舀水(yǎo) D . 不屑置辩(xiāo) 腿折(shé) 蒲包(pú)
2. (2分) (2014·河南)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奥秘 分水岭 高瞻远瞩 步步为赢 B . 颠簸 逻辑学 循规蹈距 千钧一发 C . 震憾 管弦乐 老生长谈 枕戈待旦 D . 裁缝 四合院 两全其美 食不果腹
3. (2分) (2018七上·柯桥期中)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她忍俊不禁地笑了。 B . 雾霾天气里,司机小心翼翼地开着车。 C .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灰心丧气。
D . 美并不是要打扮得花枝招展 , 作为中学生,朴素大方就是美。 4. (2分)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14年12月13日,中国迎来首个国家公祭日。为纪念曾经发生的重大民族灾难而 制度性国家公祭日的做法,既有对历史记忆的传承、判断,也有基于现实的 。不忘记历史苦难,不是要 仇恨,而是要使大国公民具备应有的历史价值观和与国际社会相处的尊严方式,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捍卫民族尊严并 圆梦动力。
A . 设定 考证 培养 会聚 B . 设立 考量 培植 会聚 C . 设立 考量 培养 凝聚 D . 设定 考证 培植 凝聚
5. (2分) (2018·宜宾)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B . 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用“总角”代指儿童。 C . 乡试,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举行的一次全省考试,由秀才去应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D . 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第 1 页 共 17 页
6. (2分) 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 .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C . “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D .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7. (2分) (2017·崇仁模拟)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 . 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 .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 .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8. (10分) 名著阅读。
(1) 《格列佛游记》一书的作者是 , 宫廷游戏包括两种:一种是绳上跳舞,另一种是 。
(2) 如何理解“绳上跳舞”游戏的寓意? 9. (14分) (2016·抚顺) 古诗文默写。 ①锦帽貂裘,________。 ②________ , 夜泊秦淮近酒家。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 ④________ , 家书抵万金。 ⑤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 ⑥________ , 愁云惨淡万里凝。 ⑦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 , ________ , 国恒亡。
⑨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⑩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________ , ________ , 两句实为妙手偶得之笔,达到了和我合一的境界。
10. (15分) (2017九上·岳阳期中) 综合运用。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教师节前夕,班上开展“师恩难忘”的感恩活动。请你把这次活动的内容、收获制作成手抄报,作为毕业时送给老师的特殊礼物。
(1) 为手抄报设计报名和栏目。仿照下面示例,写出报名和四个栏目名称。
第 2 页 共 17 页
示例:
①报名 园丁颂 ②栏目 课堂内外 ①报名________
②栏目: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 为手抄报写一段“编者的话”,说明这期手抄报的主题。 (3) 写出歌颂教师的诗句或对联。
二、 阅读 (共5题;共71分)
11. (10分) (2018八上·白云期中)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请解释“初平”、“暖树”两个词语。
(2) 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 (7分) 比较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故常奇之 ②比行百余里
第 3 页 共 17 页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2) 下面各组中划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骥不称其力。 B . ①其真无马邪? ②称其德也。 C . ①执策而临之。 ②介胄而驰。 D . 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故常奇之
13. (12分) (2012·厦门)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① , 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③。”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箅:蒸锅中的竹屉。②馏:蒸饭。③糜:粥。④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
(1) “猜想联想”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请结合上下文或学过的古文,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未尝识书具 ③俱委而窃听
________ ________
②稍稍宾客其父 ④尔颇有所识不
________ ________
(2) “联系比较”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请你用此方法完成小题。 ①找出与乙文“乃俱窃听”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________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家祭无忘告乃翁
B.(曹刿)乃入见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联系“瞬息可就”、“一蹴而就”等词语,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 ③联系成语词典中“纤悉无遗”的就是,翻译“言无遗失”。 【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意思为:一点都没有遗漏。 【言无遗失】________。
(3) “读文品人”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古文的内容。请通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①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②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结合甲乙两文中两位父亲的做法,分析原因。
第 4 页 共 17 页
14. (20分)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父子应是忘年交
儿子考上大学时,闲话中提到费用。他忽然说:“从上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缴学费。”我和妻子都吃了一惊。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
我问他:“你哪来的钱?”
“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以前过年的压岁钱,攒的。”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我犹然不解。
他不语。事后妻子告诉我,他说:“我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都靠自己。”于是我对他肃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长大了。那个整天和我踢球、较量、打闹并被我爱抚的捉弄着的男孩儿已然倏忽远去。人长大不是身体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现的软髭和颈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种成熟,一种独立人格的出现。但究竟他是怎样 不声不响、不落痕迹的渐渐成长,忽然一天这样的叫我惊讶,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关注那每一朵嫩苞一节枯枝一块阴影和一片阳光,关注笔尖下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和每一个词语的准确,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
我把这感觉告诉给朋友,朋友们全都笑了,原来在所有的父亲心目中,儿子永远是夹生的。
对于天下的男人们,做父亲的经历各不一样,但做父亲的感觉却大致相同。这感觉一半来自天性,一半来自传统。
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铺。“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事后我逢人 便说自己如何英勇的捍卫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快乐。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天职就是天性。
至于来自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便是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本本继承下来。
这是一种“传统感觉”,也是一种“父亲文化”。
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着父亲。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远,对话忽然中断,交流出现阻隔。弄不好还可能会失去他。
人们把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给“代沟”这个字眼儿,却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儿子相处的问题。 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我为什么不把这看作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我为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我由此还想到,照看过他的一位老妇人说,他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艳羡……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细节,与他中学时代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联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 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第 5 页 共 17 页
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他才介入进来。我们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这才是男人间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崇尚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同时把这激动用隐藏的方式保留起来。
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我却学会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比方我在书店买书时,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家后便不吭声的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为我这样做事。他不喜欢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样的必然。如果这需要印证,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儿子望着父亲的目光, 总是一种彻底的忠诚。所以,我给他翻译的埃里克•奈特那本著名的小说《好狗莱希》写的序文,故意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忠诚的价值胜过金子。
儿子,在孩提时代是一种含意。但长成人后就变了,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个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选自《译林》,有删改)
(1) 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解释题目中“忘年交”这个名词。
(2) 当“我”认识到“代沟”不足以阻碍父子之间成为“忘年交”后,“我”与儿子是怎样相处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 选文中有许多或形象生动或意蕴深刻的句子,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结合下文理解作者——冯骥才在“忙碌”什么?对什么“糊涂”?)
②“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句中加点的动词表现了父亲的什么?)
③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我”儿子具体有哪些“发光的事物”?) (4) 你与你的父母是忘年交吗?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回答。 15. (22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李良旭
①夜色渐浓。肖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着语文试卷。肖老师边批改,脸上边露出满意的笑容。她为学生聪明、认真而感到高兴。当她批改到王小朋的试卷时,脸色顿时由晴转阴,只见她在试卷上用力打了个叉,由于用力过大,试卷都被戳穿了,殷红的墨水渗透了试卷的背面。只听见肖老师嘀咕道:“这王小朋也太笨了,这道题我都讲了三四遍了,他怎么还做错?”肖老师情不自禁在试卷的下方写上了一行字:小朋啊,这样一道简单的题你还准备做多少次才能做对?
②试卷发下去了,同学们拿着试卷聚精会神看了起来,许多同学还互相对比着试卷。肖老师下意识往王小朋这
第 6 页 共 17 页
边看去,只见王小朋的眼睛紧紧停留在试卷上一动不动,同座位的同学想看下他的试卷,他立刻将试卷合了起来,脸色通红。
③下课了,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出教室,王小朋一个人默默地走到窗前,他目不转睛地眺望着窗外。 ④不知什么时候,肖老师走到他的身边。肖老师笑道:“在看什么呢?” ⑤王小朋看见是老师,用手指着窗外说道:“我在看那树枝上的一只蝴蝶。”
⑥肖老师顺着王小朋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然有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肖老师含嗔道:“这么大了,一只蝴蝶好像也没看过?”
⑦王小朋说道:“看到这只蝴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⑧“什么问题?”肖老师疑惑地问道。
⑨王小朋若有所思地回答道:“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⑩肖老师“扑哧——”一下笑出声来,她有些揶揄地说道:“你瞎琢磨这个干什么?应该把精力用在为什么老做错题上。”
⑪王小朋自言自语道:“我在想我老做错题和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行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⑫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只听到她也喃喃自语道:“是啊,蝴蝶的翅膀究竟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⑬又是一堂活动课,同学们在教室里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互相交流着……这时,肖老师推门进来了。 ⑭忽然,同学们都停下了手上的事,目光全都投向了黑板,只见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一行字: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⑮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有的还忍不住笑出声来。肖老师开口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⑯同学们听了,立刻纷纷议论开来。有个叫崔子涵的女同学站起来回答道:“我看过《动物世界》,上面好像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6次才会飞行。”另一个叫许静的同学回答道:“听我奶奶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8次才会飞行。”又有一个叫李平平的同学说:“我看过一本科普读物,上面好像说蝴蝶的翅膀要扇动9次才会飞行……”同学们说出各种答案,最多的说蝴蝶要扇动21次翅膀才会飞行。
⑰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肖老师心中涌动起一股股暖流。她感慨万千地说道:“谢谢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蝴蝶要飞翔,必须要反复扇动自己薄如蝉翼的翅膀,才能够自由地飞翔。同样的道理,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时也需要反复地扇动自己的翅膀,才会避免差错,这是一种阵痛,也是一种必然,任何事欲速则不达。”说到这里,肖老师看了看王小朋,她发现,王小朋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腰杆明显地挺直了许多。
⑱肖老师最后说道:“我也曾经反复扇动自己的翅膀才学会了飞翔,就是到现在,我有时对一个问题,也需要反复思考,才会做出正确的答案。”
⑲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大家伸出两只手,上下摆动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扇动着翅膀……
第 7 页 共 17 页
(1) 根据文义,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起因 经过 结果 主要事件 一道简单的题肖老师讲了三四遍,王小朋还是不会做。 ________ ________ (2)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 (3) 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她有些揶揄地说道:“你瞎琢磨这个干什么?应该把精力用在为什么老做错题上。” (4) 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指出并说明理由。 (5) 文中的肖老师主要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三、 写作 (共1题;共5分)
16. (5分) 作文:
雨,抑或绵绵而下,抑或倾盆而泻。行走在雨中的你,或许有过难以忘怀的场景,或许有过驻足凝视的欣赏,或许有过触动心灵的感悟……这一切都已影印在你的脑海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请你以“雨中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真实,情感真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名和人名;③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第 8 页 共 17 页
参考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 (共10题;共53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答案:2-1、 考点:解析:
答案:3-1、 考点:解析:
答案:4-1、 考点:解析:
答案:5-1、
第 9 页 共 17 页
考点:解析:
答案:6-1、 考点:解析:
答案:7-1、 考点:解析:
答案:8-1、答案:8-2、考点:解析:
第 10 页 共 17 页
答案:9-1、考点:解析:
答案:10-1、答案:10-2、
答案:10-3、考点:解析:
第 11 页 共 17 页
二、 阅读 (共5题;共71分)
答案:11-1、答案:11-2、考点:解析:
答案:12-1、答案:12-2、 考点:解析:
第 12 页 共 17 页
答案:13-1、
答案:13-2、答案:13-3、
考点:解析:
第 13 页 共 17 页
答案:14-1、
第 14 页 共 17 页
答案:14-2、
答案:14-3、
答案:14-4、考点:解析:
答案:15-1、答案:15-2、
答案:15-3、答案:15-4、
第 15 页 共 17 页
答案:15-5、
考点:解析:
三、 写作 (共1题;共5分)
答案:16-1、
考点:解析:
第 16 页 共 17 页
第 17 页 共 1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