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毛概习题第五章

来源:好兔宠物网


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练习题(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深刻论述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的著作是( B )。

A.《 实践论》

B.《论十大关系》

C.《矛盾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的著作是( D )。

A.《论十大关系》

B.《矛盾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3、邓小平明确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在( D )。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三大 D.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是( A )。

A.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突出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5、我国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C )。

A.没有深刻的理解马恩的有关论述

B.没有科学的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C.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

D.没有搞清楚中国的国情

6、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 实现共同富裕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D.坚持死项基本原则

7、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更直接地体现于( )。

A.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主体

B.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C.社会主义搞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高度集中,资本主义分散管理

8、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判断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D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社会和谐

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D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反对两极分化

C.改革与开放

D.发展生产力

1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高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

B.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

C.科学技术

D.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多项选择题

C )。

1、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 AB )。

A.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

B.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C.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联系的

D.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的状况相联系的

E。迅速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相联系的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左”的偏差的原因是( ABCDE )。

A.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

B.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C.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着是阶级斗争

D.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

E.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3、 社会主义本质是( ACE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社会和谐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据是(A.对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的逻辑推演

B.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认真总结

C.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

D.科学地把握当前的时代特征

BCD )。

E.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预见

5、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实践针对性是( AB )。

A.过去只着重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把它当着目的本身,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

B.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

C.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

D.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批判与借鉴

E.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

6、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意义是( AD )。

A.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B.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

C.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D.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E.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

7、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依据是( ABC )。

A.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B.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C.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D.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E.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8、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BC )。

A.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

B.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C.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D.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E.加强党的领导决定的

9、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是( ABCD 。

A.改造落后生产力

B.提升传统生产力

C.发展先进生产力

D.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E.赶超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

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有丰富内涵( AE )。

A.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B.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C.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D.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E.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三、简述题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左”的偏差的原因是什么?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左”的偏差的表现是什么?

3、如何正确看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

4、 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据是什么?

5、为什么说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7、为什么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8、结合时代主题的变化,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

9、为什么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0、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1、怎样才能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2、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3、人才强国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4、如何理解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四、论述题

1、试说明邓小平科学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试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3、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1

荷兰花卉出口占全球花卉出口的65%。但荷兰的气候并不好,土地资源也不足。荷兰人把花卉种在特殊温室的水中,水中加有可以重复使用的肥料和杀虫剂。这种温室培养技术,不但使荷兰可以终年种花,还可以解决密集种植所造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肥料等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问题,提高花卉的质量。

——摘自《经济日报》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摘自《文汇报》

材料2

在我国所有工业企业设备中,近1/5已经老化,国有工业中设备的老化率已达25%,超期服役率为39%。我国技术结构中,低层次技术所占比重高达80%。在钢铁行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淘汰的平炉炼钢工业,在我国仍占有15%的比重。全国有1/4的纺织机械设备需要淘汰,居于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40%。

——摘自《 知识经济呼唤中国》第268页

199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排世界第七位,而科技国际竞争力却排世界第28位。90年代初,我国每万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发达国家均已普及了10-12年教育,我国目前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65%;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人员的主体是博士生,我国目前仍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仅占三分之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贡献率为60%至80%。我国近期才达到35%。据国际管理开发研究所1997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统计结果,我国科技教育状况在46个对比国中排名第34位。教育体制满足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程度排名第40位。

——摘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3

“信息经济”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因为它已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国际数据集团总裁麦戈认为,中国可望在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市场。

——摘自1998年10月11日《经济日报》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中学入学率的作用居第三位。据国外教育专家分析,在传统工业中,小学水平的数量工作占66%,中学水平的占4%至8%,只有1%至2%受过大学教育;而在现代工业中,中学水平要占60%,受过大学教育的工厂技术人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至40%。

——摘自《中国教育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摘自《中国教育报》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1,说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2,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

(3) 根据材料1-3,说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应采取的战略。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D 4、A 5、B

6、B 7、C

二、多项选择题

1、A、 B 6、A、B

2、A、C 7、A、B、C、D、E

3、A、C、D 8、A、B、D、E

4、A、B、C、D、E 9、A、B、C

5、B、C、D 10、A、B、C、D、

三、简述题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左”的偏差的原因是什么?

(1)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2)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左”的偏差的表现是什么?

(!)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

(2)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着是阶级斗争。

(3)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

3、如何正确看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

(1)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的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

(2)探索革命和建设的规律,都要经历反复的探索过程。

(3)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4)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4、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据是什么?

(1)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认真总结。

(2)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

(3)科学地把握当前的时代特征。

5、为什么说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1)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中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比较快地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3)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4)共同富裕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

6、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7、结合时代主题的变化,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

(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2)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 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3)解决全球发展问题,需要中国的发展。

8、为什么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

(2)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3)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9、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10、怎样才能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2)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 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3)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1、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2、人才强国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在技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试说明邓小平科学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2)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认真总结,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科学地把握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要实现共同富裕,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还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的问题;这又是在存在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充分体现。

2、试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能够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的发展,保证

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针对性,一方面是过去只着重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把它当着目的本身,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把握住社会主义本质,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更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3、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1992年提出的著名论断。

(2)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一、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力。

第二、在我们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更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的首要任务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一、中国在改革开放前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二、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4)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一、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第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解决全球发展问题,需要中国的发展。

五、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于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中作用日益增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冲破种种自然条件的制度约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2)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表现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研究开发能力较低,教育滞后。

(3)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要与经济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