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

来源:好兔宠物网
华东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近现代景观史》课程论文 2014.1

专业 景观学 班级景观学120 学号10122723姓名郑子寒

开课学院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任课教师 方田红 成绩_________

论文题目: 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 论文要求: 一、从以下范围中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 1. 1840年以来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演化 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思想(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 2. 世界各国的景观设计教育 3.中外近现代景观设计对比分析 4.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对比分析 5. 日本(或其他课堂上没讲到的国家)近现代景观设计史 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 二、字数不少于3000字,字体宋,小四号,A4纸打印; 三、文后注明参考文献; 四、严禁从网上直接拷贝、粘贴。 评分标准: 1. 90-100分——选题得当,结构严谨,论述充分。 2. 80-90分——选题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较充分。 3. 70-8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基本充分。 4. 60-7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松散,论述不充分。 5. 60分以下——选题不当,或结构混乱,论述较浅。 目录:

一:研究背景

1.古代日本景观设计 2.近代日本景观设计

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 2.2受西方影响的日本景观设计

3.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

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

1.二十世纪初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2.二战后初期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2.1发展背景 2.2社会思潮

2.3代表人物及作品

2.3.1野口勇

2.3.2罗伯特·穆拉色 3.现代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3.1社会背景 3.2理论发展

3.3代表人物及作品

3.3.1户田芳树 3.3.2三谷徹

三:启示及借鉴

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史

学生姓名:郑子寒 指导老师:方田红

摘要: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领邦,日本历史上曾以华为师,传统建筑与景观深受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响,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的开放,日本的景观设计发展也逐渐受西方影响而西化,发展至今,日本景观设计不仅吸取的西方景观设计的风格,也融入继承着自身传统文化,对正处于开放时代,接受着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日本;景观设计;近现代;二战;传统

一:研究背景

1.古代日本景观设计

在近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概念出现之前,日本与中国一样,对于美的追求和体验主要寄托于园林之中。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地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于人工之间见自然”,而是“自然之间见人工”。提到日本园林,则不得不提其中的精髓,枯山水。它所传达的“物哀”,“空寂”则概括的体现了日本审美观的整体特征。

2.近代日本景观设计

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

自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城市结构由此引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破坏了原本脱胎于封建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布局。城市规模变得愈益庞杂,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环境秩序处于失措边缘。此时,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一个庞杂的系统。法国建筑家托尼·加涅(Tony Garnier)提出的“工业城市\"理论,英国社会活动家爱奔泽·霍华德(Ebenzer Howard) 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玛塔(Arturo Soriag Matao)提出 的“带状城市”理论以及起源于1516年空想主义家托马斯·摩尔(Sir Thomas More) 创造的“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等等城市规划理论就是这一时期的必然产物。即缓解当前 城市状况,提升城市环境举措的一系列规划设计方案。其中对日本影响比较大的是“花园城市”理论,根据其理论发展情况,可以窥探日本城市发展的一些过程。

英国社会活动家爱奔泽·霍华德(Ebenzer Howard)于1898年提出了名为《明天 ——走向社会改革的和平之路》的研究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了“花园城市\"(图卜1) 的构想。于20世纪初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在德国各地的住宅区规划中进行了推广。在此之后的10年里,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Letchworth城市规划为模 式建设的新城广泛出现在北美、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各地。

其规划思想主要有如下五条:

1)购买农业用地,然后以圆圈方式规划,外边有环形的市镇围栏;

2)市镇区域设计在这个大圆圈的中心部位,尽量设计得比较紧凑,外围则保持田园状 态,成为田园环绕带,包围内部的市区;

3)在市镇内部以功能划分工业区,居住区,农业区;

4)严格控制城市的范围,基本不允许“花园城市\"向外扩张,也不允许市区占有农业区域,保持城市居住,工业区域和农业区域的比例,保证生活品质不变; 5)“花园城市\"土地价值的自然增加(增值)用来作为城市本身的基本福利开支。 1920年,英国政府按照霍华德的构思建造了“李什沃斯市\"和“魏温花园城市\", 由于花园城市理论中在城市外围建立绿化带,严格控制城市居民人口这两个方法,使城市不再是拥挤不堪,居住条件恶劣的中心,而是充满了田园景色的绿色空间。因此,欧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对于日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影响作用。二战后,“花园城市\"思 想在西方现代的郊区城市规划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应用。

2.2受西方影响的日本景观设计

日本古代城市主要受中国影响,隋唐后日本都城建设仿长安形制。以平城京和平安京为代表。1853(德川幕府朱期)年同本开埠后,以外国人居留地的设立为起点,西方城市的影响开始进入,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遭到放弃。日本近代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实际上也是接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西方化发展过程。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国。明治维新之后城市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幕藩时期,日本城市大多为消费中心.城市居民主要是统治阶级和为其服 务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城市是日本现代文明的中心。19世纪70~80年代象征新时代的 物质标识首先在东京出现并随之在日本传播。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3.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

日本早期的都市计划以照搬其他国家理论技术,并深受西化影响为基本特征。但二战后,其都市计划理论结合了国情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试图建立一条符合日本传统文化发展的道路。在都市名城保护,都市圈产业计划,交通规划等方面,本土设计师的景观方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了对单纯抄袭西方模式的超越,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本土发展模式。而在日本景观发展过程中又深受其传统园林景观文化的影响,从全局的视野考察这一过程,能够为我国城市景观发展之路提供深入思考的切入点,同时也能够获得其宝贵的发展经验。

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

1.二十世纪初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20世纪初,欧洲设计领域思潮波及日本,其中对日本产生影响的主要有新艺术运动,分离派,表现派和装饰艺术派。但是当西方文化的移植和消化达到了一定积累和深度,与社会深层的传统文化不可回避地发生冲突。同时期西方建筑

的新思潮也开始传入东方。这两方面的因素引发了对近代以来建筑全盘“西化\"发展的反省,同时也波及城市 景观思潮的起伏与交替。 日本的城市化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战后高速增长时期,此后进入成熟阶段,经历了“分散——集中——分散——再集中\"的标准S型曲线过程。都市计划在日本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丰臣秀吉时代。明治时代的1888年制定颁布了“市区改正 条例”,被认为是日本现代都市计划的开端。1919年正式制定了“都市计划法”和“市街地建筑物法\"。 由于日本近代有过多次重大天灾,以1872年银座大火,1891年浓尾大地震,1923年关东大地震为代表,造成城市和建筑的巨大破坏,但这些灾害都成为城市与建筑改造和发展的契机,促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相对积极的作用。在日本近代建筑发展兴盛时期出现的关东大地震,对日本近代建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注重技术,尤其注重抗震结构技术的倾向得到进一步确立,结构派建筑师成为中坚力量;震灾后奖励使用抗震耐火性能良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并要求经济和功能的合理性,日本分离派建筑会(1920)所代表的追求艺术表现力的潮流终止了,功能主义取而代之。

但是在日本早期城市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尤为突出的是日本早期的城市发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几乎没有什么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杂乱无章,基础设施建设又远远落后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致使城市问题更加突出。城市化带来了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公害”一词早在日本明治时期的大阪府令、113《河川法》中就己出现。在旧的城区,特别是城下町,交通主要靠水运,街 道狭窄,只留有供步行和抬轿通过的距离,而且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大多设置有石垣、土坝、濠沟、瓮城、术门等,这些都成为通行的障碍。住房拥挤和交通不畅已经成为当时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2.二战后初期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2.1发展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于1945年对东京以及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大城市进行了持续达几个月之久的燃烧弹轰炸,使其遭受了毁灭性破坏。况且当时的东京住房密 集且多为木板结构,极易起火;消防能力极差。遭到攻击的地区大部分建筑物荡然无存,街道已无法辨识,只剩下东倒西歪的水泥柱和钢筋混凝土的残垣断壁。

二战后日本国民精神失落、迷茫,而此战后实存主义在日本迅速蔓延丌来,于60 年代达到高潮并发展为一种生活方式运动。

2.2社会思潮

1945—1950年,“功能主义”作为建筑思潮的中心,排除虚假的装饰。不过这一时期的世纪建筑活动不多,事实上,在复兴前的社会中,只是揭示了一种理想状态。随着经 济的复兴,单是功能主义这一主张显然在理论上是贫乏的。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 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分永岭。

1950—1955年,在日本经济复苏期,在建筑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空白,开始在学习欧美尤其是建筑技术的开发中得到弥补与促进,并为之后日本的高速成长期奠定了物质基础。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经济高速成长开始时,日本

全国80%还是木构建筑,之后逐年减少,1963年占50%,1964年只占45%。从这方面的变化,反映出日本国民面对“传统”的轻装前进的态度。“求变”的民族传统占据主导地位,在变化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1960年到70年代前期的日本城市设计思潮,以空间组织来解决特定问题,创造空间环境的建筑设计者是当时的主要力量。其太背景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城市改造的计 划设想极其丰富。 战后日本的城市设计逐渐明确了其综合调整职能。70年代后期,除了历史最长但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区美观制度外,在地区规划制度、地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制度等城市规划制度中逐渐加入城市设计的考虑。而作为实体的城市为对象,开始提倡更加柔软型的城市设计。城市不仅是物质形态实体,更成为城市生活者心目中的有生命的意象存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逐渐成为强化城市意象、城市文脉的重要策略和表述形式。

2.3代表人物及作品 2.3.1野口勇

野口勇(1904—1988)的作品在日本和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现代运动一开始,日本的绘画,建筑和园林在西方艺术界引起很大反响。西方景观设计师在日本园林中发现了一种自然而意味深长的美。尤其是枯山水手法提供了对景观新的理解。它以简练的形式,特殊的材料,深邃的意境取胜,看起来正符合现代景观所倡导的原则。野口勇的杰出作品之一是为耶鲁大学稀有书籍及手稿图书馆设计的下沉式园林。该园林完全没有植株,只有集中于空间的大量雕塑群。经过精密切割的金字塔状大理石雕塑平衡着空间,并在光洁的地面上投下阴影。他的作品往往体现出景观、园林装饰手法与空间的相互关系特征。野口勇为西方借鉴日本传统提供了范例,也为日本园林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3.2罗伯特·穆拉色 作为第三代日本移民,罗伯特·穆拉色(Robert Murase )在文化立场上完 全是一个外国人,因此穆拉色在日本重新学习的过程,以及野口勇对他设计生涯产生的深刻影响,都能在他作品中找到东西方文化灵感激烈碰撞的火花。穆拉色不断地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对佛教的哲学思想、茶道、插花、笛子进行深入研究。受到日本传统园林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带有禅的意味,具有私密感和思想的深度。穆拉色的代 表作是1990年建成的位于波特兰市河滨公园的日裔美籍人历史广场。这是一个向二战期间被囚禁的11万日裔美籍人道歉的纪念园,园中道路用玄武岩铺装而成,河岸边遍植樱花,春天美丽的花朵与租糙沉重的石块形成对比,不仅表达历史的严肃与沉重,更代表了今同的美好生活。穆拉色将景观、雕塑和文学融为一体,创造出这个不同凡响的纪念园。该作品获得1991年度美国景观协会奖。

3.现代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3.1社会背景

二战后70年代开始,日本城市景观设计活动的领域被拓展,并且有了更重要的发展内容。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景观的创造活动\"并迅速普及到全国,这种活动大多是地方或居民自发的,景观设计师利用当时的机会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近代主义理念

急速变迁的城市建设及建筑机能主义、合理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和制限曾一度出现缓慢状态。使“现代城市景观设 计”得不到人们广泛深刻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被人们重新 再认识。随着越来越大范围的自然环境污染,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阪神大地震留下的深思,在复兴计划中如何设计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合理的人居环境,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 来建造;解决协调多样而又复杂的自然观念、生活观念。促使人们意识到城市景观设计 与人的直接关系。

3.2理论发展

1992年主办的横滨城市设计论坛,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当时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在有关现代城市设计的大会综合报告中,国际著名城市规划专家西村幸夫提出了以下九个要点:

①城市设计关系到城市政策的基柱; ②城市基础设施的有序化设计; ③使市中 心成为适宜居住的场所; ④寻找历史文脉、挖掘城市个性; ⑤设计城市文化;

⑥探索与 生态系统共存的模式;

⑦编制作为触媒(catalyst)的过程设计;

⑧通过非正式规划 (informalplan)达到多方协调与设计诱导的目的: ⑨城市形态问题的战略化。

这些有着明显的将城市空间形态战略化倾向,对物质实体和与物质实体密切相关的社会网络都密切关注,是当今日本城市设计思潮的实际情况。

3.3代表人物及作品 3.3.1户田芳树

户田芳树认为的未来景观设计注重的三大领域 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一体的景观设计,创造和再现人类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自然。

交流:创造更广泛的景观设计,站在利用者的角度去创造社会的绿色环境。 艺术:能够留在你心中的完美景观设计,超越专业领域,通过新的感性去创造景物与风景。

代表作品:绿色津南中央庭园。绿色津南中央庭园采用了自然中的“御神渡”现象(湖水结冰时出现的自然现象)为主题,将人工景观通过模拟自然的手法再现,从而拉近人与环境的心里联系。

3.3.2三谷徹

三谷徹的设计手法有: 1)没有设计的设计。 2)斜线条的应用。

3)与众不同的景观塑造。

4)注重植物色彩和夜景照明

代表作品:出云地区交易中心及站前广场。整个基地的设计使用“单元”划分,通过几何科学的理性计算,与四周环境有机结合,达到人与环境沟通顺畅的目标,并塑造出鲜明的视觉效果。

三:启示及借鉴

日本景观由于过分精致而缺少自然的野趣,更多的是对自然之美的仔细推敲和精细提炼。因此日本现代景观的展示模式有古典景观控制下的现代呈现一说,其发展路程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在世界景观领域中独具特色。随着城市发展道路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在不同社会思潮与文化背景下呈现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织磨合的发展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急速膨胀。从同样经过城市化过程中并出现相应问题的日本来说,许多现象值得我们从中进行反思并获得借鉴经验:

首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并不等于同于城市的健康发展。明治以来,日本城市的发展,走的就是一条片面发展工业而忽视市民生活环境的畸形道路。工业污染、住房拥 挤和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严重诟病。在日本城市化高速前进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工业发展的速度,城市人口过于密集,一些公害问题及“拥挤症”便显现出来。 早在明治初期,就发生过几起重大的公害事件。 其次,城市负荷过重,生活环境恶化,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同时市民的收入进而消费水平也大幅提高。但与此伴随的是,居民的生活环境日趋恶化。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日本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道路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作用。不论是其规划手法,设计手段或者是相关的政策理论,都值得我们在展望未来的道路上获取更加有益,高效,持续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芸著.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中外都市计划比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02 [2]张鸿雁著.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一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4

[3]沙永杰著.“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日本最新景观设计.[日]Landscape Design杂志社编.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辽宁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1

[5]谭建华.贺冰/译.场所与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6](美)理查德·瑞杰斯特著.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