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222
黄海涛1,,魏彩春1,,梁延鹏1,,温振宇1
1.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环境工程与保护评价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场地污染是长期工业化的产物,特别是场地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文章介绍了有关重金属污染场地的概念,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场地的特点、来源及危害,阐述了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4X(2011)05-0043-04
ResearchProgressofRenovatingTechnologyofHeavyMetalContaminatedSite
HUANGHai-taoetal(College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
AbstractContaminatedsiteswastheproductoflong-termindustrialization.Thepollutionofheavymetalonsitewouldformedandendangeredtheenvironmentandhumanhealthseriously.Introducedtheconceptofheavymetalcontaminatedsite,analyzedthecharacteristicofheavymetalcontaminatedsites,sourcesandhazards,describedtheadvancesinrenovatingtechnologyofheavymetalpollutiononsite.
KeywordsHeavymetal;Contaminatedsite;Renovatingtechnology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即为环境污染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其再生极为
由于生活污水排放、污染灌溉、大气沉降、采矿冶炼、农药缓慢。
和化肥大量使用等原因,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状况日趋严重。土壤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易于积累,最终通过生物富集途径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并日益成为环境、土壤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1]。
其来源主要体现[4]:①生产原料和中间产品贮业中的电镀工艺。
存使用不当;②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的流失;③排放的大
气污染物随颗粒物沉降于地表;④泄漏的地下管道污水;⑤工业固体废物的不合理堆存及排放。
沈阳冶炼厂冶炼锌过程中产生的矿渣中含Zn和Cd,1971年开始堆放于一洼地,其浸入液中Zn、Cd含量分别达6.6×103mg/L和7.5×103mg/L,目前己扩散至离堆放场700m以外的范围[5]。王庆仁等对我国某有色金属冶炼厂不同距离(100~5000m)土壤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Pb、Zn和Cd含量皆与距污染源距离呈指数相关,这些元素的粉尘或微细颗粒物随风力传播,形成大气沉降[6]。
1重金属污染场地概述
1.1基本概念
1.1.1重金属①传统方面:重金属是指密度4.0g/cm3以上的约60种元素或密度5.0g/cm3以上的45种元素。As和Se是非金属,但其毒性及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相似,故将其列入重金属污染物范畴。②环境污染方面:重金属主要是指生物毒性显著的Hg、Cd、Pb、Cr以及类金属As,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Zn、Cu、Co、Ni、Sn、V等污染物。1.1.2污染场地包含2层含义:①污染场地指一个特定的空间或区域,具体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各种要素;②这一特定的空间或区域已被有害物质污染,并已对这一空间或区域的人群或自然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或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2]。1.2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以下特点[3]:①不能为生物所分解,且易在土壤及生物体内蓄积,有些还会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②多为复合性污染;③大多数重金属可移动性较差或迁移距离短;④重金属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具潜伏性;⑤大多数重金属不能通过焚烧的方法从土壤中去除。1.3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冶炼行业、电镀行业及大型企
2重金属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
土壤重金属在自然状态下具不可降解性,并可在土壤中不
断累积,使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愈加困难。目前,治理重金属污染主要有2种途径:①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以使其固定,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②土壤中去除重金属[7-8]。可将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方法分为物理修复法、化学修复法、生物修复法及农业生态修复法等。2.1物理修复法
2.1.1物理工程措施该方法最早在英国、荷兰、美国等国家应用,主要包括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方法,是降低作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该方法人力与财力投入大,据报道,对1hm2污染土壤进行工程治理(客土),每换1m深土体,耗费800万~2400
基金项目:广西环境工程与保护评价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资助(桂科能0801Z003,桂科能0801K005)。
作者简介:黄海涛(1978-),男,广西崇左人,硕士,讲师,从事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11-03-02
44黄海涛,等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52卷05期
万美元[9],且换土过程中存在占用土地、渗漏、污染环境等不良
因素,且易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肥力下降,故不是理想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
一些国家在土壤污染严重地区试行隔离包埋技术,是将受重金属污染土壤与其周围环境隔离,以减少重金属对周围环境
用钢铁、水泥、皂土或灰浆等材料在污染土的污染。具体措施:
壤四周修建隔离墙,并防止污染地区的地下水流到周围地区。各种材料以水泥最便宜,应用也最普遍。为减少地表水下渗,还可在污染土壤上覆盖1层合成膜,或在污染土壤下面铺1层水泥和石块混合层[10]。2.1.2电动力学修复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电池,利用插
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实现其无害化或降低其对生态系统危
害性的风险。通常固化/稳定化对金属污染效果明显,且不存Pb、Cr、Hg、Cd、Cu、Zn均可采用该方法。固在破坏性技术,As、化/稳定化技术既可将污染土壤挖掘出来,在地面混合后投放到适当形状的模具中,或放置到空地进行稳定化处理,也可在
现场原位稳定处理比较经污染土地原位稳定处理。相比而言,
济,并可处理深达30m处的污染物。但污染物仍留在原地,随时间流逝,稳定化的污染物复合体会解体,污染物可能更新活化,渗透到下层土壤和地下水,因此还需长时间的土壤监测和更长时间的环境投入[3]。卫泽斌等利用化学试剂先淋洗被污染的耕作层土壤,再在深层土壤添加固定剂,固定从耕作层淋下的重金属,达到较好的效果[17]。
玻璃化是固化的另一种形式,其原理是通过加热将污染的土壤熔化,冷却后形成比较稳定的玻璃态物质,金属很难被浸提。玻璃化技术还可将污染的土壤与废玻璃或玻璃的组分SiO2、Na2CO3和CaO等一起在高温下熔融,冷却后也能形成稳定的玻璃态物质。2.2.2化学萃取/淋洗修复
该技术是利用一些萃取/淋洗剂
入土壤中的2个电极在污染土壤两端加上低压直流电场,在低
强度直流电作用下,水溶的或吸附在土壤颗粒表层的污染物根据各自所带电荷的不同而向不同的电极方向运动:阳极附近的酸性物质开始向土壤毛隙孔移动,打破污染物与土壤的结合键,此时,大量水以电渗透方式在土壤中流动,土壤毛隙孔中的液体被带到阳极附近,这样即将溶解到土壤溶液中的污染物吸
研究发现,土壤pH、缓冲性能、土壤收至土壤表层而得以去除。
组分及污染金属种类影响修复效果[11]。郑燊燊等模拟Cd污染土壤,在电场强度1V/cm条件下研究修复效果,结果表明,较
低的pH值和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均有利于Cd的解吸并加速修复过程[12]。林君锋等利用电动修复技术修复龙岩钢铁厂附近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发现同一种重金属,其各形态的去除率大小顺序为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结合态>有机
土壤重金属动电去除效果结合态>残留态。对于不同重金属,
与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移动性以及其与土壤的结合力关系密切,具有高移动性和弱吸附性的重金属较具有弱移动性和强吸附性的重金属去除效果好[13]。2.1.3热处理修复该技术是利用高频电压产生电磁波和热能,加热土壤,使污染物从土壤颗粒内解吸,加快一些易挥发性重金属从土壤中分离,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14]。也可通过向土壤通入热蒸汽或用低频加热的方法促使重金属从土壤中挥发并回收再处理。该技术可修复被Hg和Se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有试验表明,应用该方法可使砂性土、黏土、壤土中Hg含量分别从15000、900、225mg/kg降至0.07、0.12、0.15mg/kg,
[15]
回收的汞蒸汽纯度达99%。
2.1.4冰冻土壤修复该技术是通过适当的管道布置,在地下以等距离的形式围绕已知的污染源垂直安放,然后将对环境无害的冰冻溶剂送入管道而冻结土壤中的水分,形成地下冻土屏障,防止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扩散。美国田纳西州构筑了规格为17m×17m×8.5m的“V”形结构冰冻容器,采用对于饱和土200mg/L的若丹明溶液为假想污染物。结果表明,壤层的铬酸盐(400mg/kg)和三氯乙烯(6000mg/kg),冰冻技术可形成有效的冰冻层[16]。2.2化学修复技术2.2.1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
的水溶液,通过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将污染物质从土壤颗粒分离或解吸到萃取/淋洗液中而去除的技术。由于重金属一般富
集于小的颗粒性土壤中,所以物理分离除去大颗粒的土壤可大大减少需要化学萃取的土壤量[18]。常用的土壤重金属萃取剂有DTPA和NTA等)和无机酸(如HNO3),有螯合试剂(如EDTA、
机酸(如柠檬酸)等[19]。
根据其修复方式化学萃取/淋洗修复技术可分为原位萃取技术、异位萃取技术以及搅拌萃取技术等。①原位萃取技术:主要通过原位萃取液灌注和滤液回收而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优点是成本较低,工艺较为简单;缺点是重金属去除效率低,对地下水污染存在一定的风险性。②异位清洗技术:主要通过土壤柱清洗工艺而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优点是可克服对地下水的二次污染;缺点是重金属去除效率低,处理成本偏高。③搅拌萃取技术:是在搅拌反应器中使萃取液与土壤经过长时间充分混合,然后滤除萃取液而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的技术,优点是重金属去除效率高,二次污染风险小;缺点是处理成本太高。孔春燕利用EDTA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淋洗,EDTA能有效从土
[20]
壤中淋洗出Pb、Zn、Cu和Cd等重金属离子。可欣等采用连续分级淋洗研究2种酒石酸溶液不同添加方式对冶炼厂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去除率的影响,发现酒石酸能有效去除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部分的重金属,并能有效降低氧化物结合态部分重金属,而对有机态和残余态部分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不明显[21]。2.2.3氧化还原修复通过对已污染的土壤添加氧化还原试剂,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价态而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和迁移
常用还原剂有硫酸亚铁、硫代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和二氧化性。
硫等,已研究最典型的是把Cr(Ⅵ)还原为Cr(Ⅲ),从而降低其毒性。2.2.4拮抗修复利用一些对人体无害或有益的金属元素的拮抗作用,如Ca和Sr,Zn和Cd,K和Cs化学性质相近,它们之间会产生拮抗竞争作用,因此可根据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拮抗作用控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已有研究证明,土壤中适宜的W(Cd)/W(Zn)比可抑制植物对Cd的吸收[22]。2.3生物修复技术
该技术是指防止或降低污染
土壤释放有害化学物质过程的一组修复技术,通常用于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的无害化处理。固化/稳定化技术包含了2个概念。①固化:包被污染物,使之呈颗粒状或大块状存在,进而使污染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②稳定化: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迁移能力或毒性变小的状态和形式,即通过降
52卷05期黄海涛,等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植物稳定以及根际过滤。2.3.3.1
植物提取
45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技术治理污染土壤的一种新方法。利
用生物削减、净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或降低重金属毒性。由于该方法效果好,易于操作,处理费用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2.3.1
微生物修复
利用微生物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主要是依靠微生物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或通过微生物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等其他修复过程。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还原。①生修复包含2个方面的技术,即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物吸附:重金属被活的或死的生物体所吸附的过程;②生物氧化、还原:利用微生物改变重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状态而降低环境和水体中的重金属水平。与有机污染的微生物修复相比,关于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较少,最近几
通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杨卓等以印度芥菜作为超富集植物,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巨大芽胞杆菌和胶质芽胞杆菌的混合微生
物制剂、黑曲霉30177发酵液对植物修复Cd、Pb和Zn污染土壤的作用,结果表明:巨大芽胞杆菌和胶质芽胞杆菌的混合微生物制剂不仅可促进超富集植物的生长,增强超富集植物对土壤Cd、Pb和Zn的吸收,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植物的修复效率,在添加外源可溶性Cd、Pb和Zn的污染土壤上,可分别使印度芥菜提取量(以植物干质量计)提高1.18、1.54和0.85倍,在添加底泥Cd、Pb和Zn污染的土壤上,可分别使印度芥菜提取量提高4.00、0.64和0.65倍,在底泥污染的土壤上的促进效果明常文越等采用从Cr(Ⅵ)污染土显强于外源添加污染的土壤[23]。
壤中筛选出的土著微生物对某铬污染场地土样研究,结果发现温度(25℃最佳)和有机质含量对Cr(Ⅵ)还原影响显著。施用菌剂1个月后,Cr(Ⅵ)的还原可达90%以上[24]。2.3.2动物修复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动物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25-26]。
蚯蚓在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和植物产量方面的作用已为国内外大量试验所证实[27]。蚯蚓在取食、作穴和排泄代谢产物等生命活动过程中可能对土壤性质和土壤中的重金属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胡锋等研究表明,蚯蚓粪中有机碳、有效硼、钼、锌、pH、CEC等明显高于原土[28];胡秀仁等在用蚯蚓处理垃圾时发现,加入蚯蚓后重金属的溶出量明显增加[29];NIU等发
[30]
现蚯蚓对河流底泥中的Cd有明显富集现象。蚯蚓还能影响数量和活性[31],而微生物与重金属之土壤微生物存在的种类、
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影响着重金属存在的种类和
[32]
有效性,因此可改变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转移。LASAT认为研究土壤动物、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植物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意义[33]。
将蚯蚓等低等动物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即利用蚯蚓活动改善土壤性质,增加植物生物量,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强化植物修复的效果。有研究表明[34],在对广东省某Pb/Zn尾矿土壤进行修复的过程中,种植木本豆科植物银合欢(Leucaenaleucocephala)的同时引入蚯蚓,结果发现由于蚯蚓的存在,使银合欢产量提高了10%~30%,由此导致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比率提高了16%~53%。2.3.3植物修复该技术即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过程而吸收、转化污染体(如土壤和水)中的污染物,以期达到清除污染、修复或治理的目的。根据植物修复原理可将其分为
即利用重金属积累植物或超富集植物萃
取出土壤中的重金属,富集并搬运到植物根部可吸收部位和植
物地上部分,待植物收获后再行处理。SALT等把利用超富集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并降低其含量的方法称为持续植物提取,而把利用鳌合剂来促进普通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方法称为诱导植物提取[35]。CAFER等研究了EDTA和柠檬酸对向日葵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下可提高向日葵对重金属Cr和Cd的吸收[36]。刘杰等研究了有机酸对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吸收Cu的影响,结果表明:李氏禾地上部质量分数随土壤中有机酸的质量摩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7]。2.3.3.2植物挥发即利用植物促进土壤重金属转变为可挥
如利用某些芥子科植物发的形态,使其挥发出土壤和植物表面。去除土壤中的Hg,这些植物能将从环境中吸收的Hg还原成气
体而挥发[38]。还有些植物可将土壤中的Se转化为气态形式[39]。由于这一方法只适用于挥发性污染物,应用范围很小,且将污染物转移到大气中对人类和生物仍有一定的风险,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2.3.3.3
植物固定
即利用耐重金属植物或超富集植物降低
重金属的活性,通过固定和钝化使重金属吸附于土壤表面,从而降低了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有效态,达到减轻重金属污染的效果,从而减少重金属被沥滤到地下水或通过空气扩散而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如植物枝叶分解物、根系分泌物对重金属的固定作用,腐殖质对金属离子鳌合过程等[40-41]。COTTER-HOWELLS等研究表明,施磷酸盐可促使铅在细弱剪股颖(Agrostiscapillaris)根际土壤中形成磷氯铅矿[42]。
植物固定不是去除环境中重金属的理想方法,只是暂时将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固定,使其对环境中的生物不产生毒害作用,并未彻底解决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如果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可能又会发生改变[43]。2.3.3.4根际过滤植物通过改变根际环境(pH、Eh)使重金属的形态发生化学改变,通过在植物的根部积累和沉淀,减少
[13]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2.4农业生态修复2.4.1农艺修复包括改变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品种、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选择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化肥、增施施肥、使用农药、搭可固定重金属的有机肥等措施。研究表明,
配种植等农艺措施可显著增加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累积量,从而提高植物修复的效率。黄明等田间试验研究表明,施用不同肥料对作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不同,相同条件下施加有机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44]。廖晓勇等田间试验也表明,适量施用磷肥明显促进蜈蚣草生长,提高其砷
化学的修复方法具有含量,增大砷累积量[45]。农艺措施较物理、
简单、易操作、成本低等特点,对修复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的土壤效果较显著[46]。2.4.2生态修复该技术将人类所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成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平衡的本地生态系统,使之具有某种形式和一定水平的生产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涉及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众多领域,通过调节如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pH值和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及气温、湿度等生态因子,实现对污染物所处环境介质的调控。利用该技术修复重金
46属污染场地的周期长,效果不明显。
黄海涛,等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52卷05期
土壤[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26(3):240-245.
[22]周启星,吴燕玉,熊先哲.重金属Cd、Zn对水稻的复合污染和生
态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1994,5(4):438-441.
[23]杨卓,王占利,李博文,等.微生物对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
促进效果[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8):2025-2031.
[24]常文越,陈晓东,王磊.土著微生物修复铬(VI)污染土壤的条件
实验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4,23(3):278-281.
[25]俞协治,成杰民.蚯蚓对土壤中铜、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J].生态
学报,2003,23(5):922-928.
[26]高岩,骆永明.蚯蚓对土壤污染的指示作用及其强化修复的潜力
[J].土壤学报,2005,42(1):140-148.
[27]HUANGFZ.Earthworm[M].Beijing:AgriculturalPress,1982.[28]HUF,WUXQ,LIHX,etal.Effectofearthwormandant
activityonredsoilproperties.In:HeYQ,YangYS.Researchonredsoilecosystem[M].Beijing:China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998:276-285.
[29]HUXR,LUXQ.Anapproachtotheeffectsonearthworm
totransferencepatternofheavymetalsindomesticrefuse[J].ShanghaiEnvironmentalSciences,1990,9(7):20-23.[30]NIUM
F,CUIYZ.Functionofearthwormforaccumulation
ofCdfromgarbageandsediments[J].RuralEco-Environment,1997,13(3):53-54.
[31]张宝贵,李贵桐,申天寿.威廉环毛蚯蚓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
影响[J].生态学报,2000,20(1):168-172.
[32]GADDGM.Bioremedialpotentialofmicrobialmechanismsof
metalmobilizationandimmobilization[J].CurrentOpinioninBiotechnology,2000,11(3):271-279.
[33]LASATMM.Phytoextractionoftoxicmetals:Areviewofbiological
mechanisms[J].J.Environ.Qual.2002,31(1):109-120.
[34]MAY,DICKINSONNM,WONGMH.Interactionsbetween
earthworms,trees,soilnutritionandmetalmobilityinamendedPb/ZnminetailingsfromGuangdong,China[J].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2003,35(10):1369-1379.[35]SALTD
E,SMITH
R
D,RASKIN
I.Phytoremediation[J].
AnnualReviewofPlantPhysiologyandPlantMolecularBiology,1998,49:643-648.[36]CAFER
T,KATIEP,TERESAJ.Cutright.Theeffectof
EDTAandcitricacidonphytoremediationofCd,Cr,andNifromsoilusingHelianthusannuus[J].EnvironmentalPollution,2004,131:147-154.
[37]刘杰,孙家君,王敦球,等.有机酸对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吸收Cu
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17(2):641-645.
[38]王庆仁,崔岩山,董艺婷.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整治有效
途径[J].生态学报,2001,21(2):326-331.[39]CHANEY
R
L.Plantuptakeofinorganicwaste.Land
TreatmentofHazardousWastes[M].NoyesDataCorporation,ParkRidge,NewJersey,USA,1983:50-76.
[40]常学秀,施晓东,王焕校.利用生物固定土壤重金属的机理及在农
产品安全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3,22(5):88-93.
[41]郭维君,蒋孝文,陈学军,等.金属矿山重金属污染废弃地土壤修
复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54-11955.[42]COTTER-HOWELLSJD,CAPORN
AppliedGeochemistry,1996,11:335-342.
S.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landbyformationofheavymetalphosphates[J].
3结语
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影响修
复的因素也多种多样。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率高,可短时间内改善场地内土壤的环境质量,但处理费
生物活用高,难以大规模处理污染土壤,且导致土壤结构破坏、
性下降和土壤肥力退化,可能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具一定风险性。植物修复是一项新兴的修复技术,具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并易被大众接受,但也存在植物生物量低、生长缓慢、修复因此,在选择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时,应效率不高等缺点。
考虑环境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选择适合的技术,考虑多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从而提高重金属污染场地的修复效率。参考文献:
[1]胡蝶,陈文清.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
农业科学,2011,39(5):2706-2707,2710.
[2]周友亚,颜增光,郭观林,等.污染场地国家分类管理模式与方法
[J].环境保护,2007(5):32-35.
[3]周启星.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孙俊,陈晓东,常文越,等.搬迁企业环境遗留问题分析及修复对策
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3(29):40-42.
[5]李人杰.土壤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6]王庆仁,刘秀梅,崔岩山,等.我国几个工矿与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
染状况及原因探讨[J].环境科学学报,2002,22(3):354-358.[7]夏星辉,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科
学,1997(3):72-75.
[8]夏立江,华珞,李向东.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机制及研究进展[J].
核农学报,1998,12(1):59-64.
[9]CHANEYRL,LIYM,ANGLEJS,etal.Phytoremediationof
soilmetals[J].CurrentOpinioninBiotechnology,1997,8:279-284.[10]何冰,杨肖娥,魏幼璋.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J].广东微量元素
科学,2001,8(9):12-17.[11]THOMASB,PIERRED
migration
C,HUGO
in
M,etal.StudyingtheBoom
Clay
by
elect
behaviourofselenate
romigration[J].EngineeringGeology,2005,77(3):285-293.[12]郑燊燊,申哲民,陈学军,等.逼近阳极法电动力学修复重金属污
染土壤[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1):240-245.
[13]林君锋,崔喜勤,王果,等.动电修复不同形态重金属污染土壤效
果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4(11):2585-2589.
[14]崔德杰,张玉龙.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2004,35(3):366-370.
[15]顾继光,周启星,王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途径及其研究进展
[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3,11(2):143-151.
[16]赵景联.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7]卫泽斌,郭晓方,吴启堂.化学淋洗和深层土壤固定联合技术修复
重金属污染土壤[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407-408.[18]BLAYLOCKM
J,SALTK,DUSHENKOVO,etal.Enhanced
accumulationofPbinindianmustardbysoil-appliedchelatingagents[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1997,31:860-865.[19]ELLIOTTHA,BROWNGA.ComparativeevaluationofNTA
andEDTAforextractivedecontaminationofPb-pollutedsoils[J].WaterAirandSoilPollut.,1989,45:361-369
[20]孔春燕.化学淋洗法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研究[J].德州学院
学报,2008,24(6):50-54.
[21]可欣,张昀,李培军,等.利用酒石酸土柱淋洗法修复重金属污染
(下转第68页)
683
辐照食品的安全性
刘敏辐照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与发展52卷05期
人们最为关注的是经过辐照加工的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食品辐照世界性的开发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5],在20世纪50 ̄60年代,许多国家开展了食品辐照技术和效果研究;70年代各国致力于证实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80年代确立了辐照食品的国际标准;90年代辐照食品正在稳步地向商业化发
《信息与展。据中国同位素与辐照行业协会2001年6月25日交流》介绍,目前全世界有38个国家批准了可供人消费的233
种辐照食品。我国批准的辐照食品从1998年的19种猛增到现在的50种,表明国家对辐射食品的安全性是放心的。
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包括5个方面:①辐照食品有无残留放射性及诱导放射性;②辐射食品的营养卫生;③辐照食品有无病原菌的危害;④辐照食品有无产生毒性;⑤辐照食品有致癌及致突变效应。无致畸、
3.1感生放射性和放射性污染
感生放射性,亦称诱发放射性。食品经放射处理后,会不会诱发放射性?食品辐照通常大多数使用γ射线源。从理论上讲,组成食品的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等,要使这些元素在辐照后诱发放射性,需要10Mev以上的能量,而且它们所生成的同位素的寿命大多非常短暂。60Co-γ射线产生的放射性能量
137
有1.33Mev和1.17Mev,Cs-γ射线产生的放射性能量仅为因此使用60Co和137Cs辐射食品不可能诱发食品产生0.6Mev[3],放射性。
20世纪80年代初,成都市卫生防疫站放射防护科和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协作,对辐照甘薯酒进行了仪器测辐照前后,总放射性及核素组成测定结果,辐照定。结果表明:
甘薯酒样品未受到60Co的污染;辐照前后样品的总α、总β、总γ放射性和γ能谱基本一致,均属本底水平,无残留放射性,未发现感生放射性[6]。3.2辐照食品的营养卫生
已有研究表明,在食品辐照所用的剂量范围内,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蛋白质、脂肪、糖类化合物、维生素等。大多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会影响食品的完整性和营养价值。总之,经过国内外专家几十年的大量研究,已证明辐照食品是能够保证食品的营养性的,不存在营养问题。3.3
辐照食品的毒理学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辐照食品的实验结果表明,食用辐照食品对健康无不良影响,体检、血象、尿常规、血液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内分泌免疫等多项指标没有明显的改变。染色体未见任何异常,多倍体细胞数在正常范围之内。
FAO、WHO和IAEA的辐照食品联合专家委员会于1980年10月份宣布,吸收剂量在10KGy以下的任何食品都是安全用59KGy辐照的鸡的,无需毒理学实验。1984年FDA报告:肉动物毒理学试验,在安全方面不存在问题。1997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废除10KGy的上限剂量,同时宣布以食物为对象的(上接第46页)
[43]周向军.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环境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
科学,2010,38(3):1408-1410.
[44]黄明,林华,张学洪,等.施肥对大白菜吸收电镀污染土壤中重金
属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3):104-108.[45]廖晓勇,陈同斌,谢华,等.磷肥对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效率的
辐照剂量在75KGy以下是安全的。这是依据大量的动物毒性
试验和辐解产物研究结果得出的权威性结论,从法规上保证了辐射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4食品辐照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民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辐照食品在我国的市场
前景将十分广阔。目前可辐照的食品有熟禽肉类、花粉、干果果脯类、香辛料类、新鲜水果蔬菜类、冷冻包装畜禽肉类、豆类谷类及其制品等。已实现商业化的食品有:脱水蔬菜、肉制品保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等。
(1)市场在一个行业的发展中占据很大的位置,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国际市场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健康水平的提国内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生活水平、
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食品工业为提高产品的卫生质量和确保安全,采用辐照技术,对农产品、食品进行冷加工。市场的需求,促使近年来辐照装置大量增加,辐照食品数量逐年增加。(2)食品辐照技术的研究和成果应用加速了食品辐照技术的发展。多年来,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和组织下全国已经有上百种食品的辐照技术研究已经完成并通过了鉴定。科研成果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产品上市的时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大蒜、马铃薯经辐照能延长贮存保鲜期。加速食品辐照技术的发展,使之逐步成为食品加工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艺流程。
(3)逐步完善的法律、法规,促使了食品工业接受辐照技辐照食品在卫生、加工工艺、产品管理等方面已经有一套完术。
整的法令、法规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办法。能确保应用这一技术的安全性,因此,食品工业愿意接受辐照技术。(4)公众的接受度也能确保辐照食品的市场销售。通过对辐照技术原理的了解,加工工艺流程的熟悉,人们对辐照的恐惧心理已经大大的降低,认可接受辐照食品。这样就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加速了辐照产业的发展。综上所述,辐照技术因为自身的特点,随着公众的认可,技术的发展,必将在食品的加工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1]RICHARDH.Consumereducationconcerningfoodirradiation:
Usingpublichealthtools[R].FoodIrradiation2001,WashingtonDC,February26-28,2001.
[2]陈其勋.中国食品辐照进展[J].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13.[3]施培新.食品辐照加工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4.
[4]刘继红,徐小勇,邓秀新,等.我国园艺产品辐射保鲜研究进展[J].
核农学报,2002(6):414-417.
[5]林徹.世界の食品照射の现状と课题[M].原子力工业,1995,41(9):13-21
[6]姚远,任大明.利用60Co-γ辐射杀菌技术生产无防腐剂调味品[J].
中国调味品,2004(5):14-16.
责任编辑:高晓余
!!!!!!!!!!!!!!!!!!!!!!!!!!!!!!!!!!!!!!!!!!!!!!!影响:田间实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3):455-462.[46]邓佑,阳小成,尹华军.化学-生物联合技术对重金属-有机物复
合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40-1942.
责任编辑:胡先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1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62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