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电梯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论 文
题 目:三层电梯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专 业:机电一体化 姓 名:梁波 0
目 录
引言 ...................................................................... 1 1 电梯的概述 .............................................................. 1 1.1 电梯的发展简史 ........................................................ 1 1.2 电梯的基本结构 ........................................................ 2 2 可编程控制器简介 ........................................................ 3 2.1 PLC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 4 2。2 PLC的工作原理 ...................................................... 5 2.3 PLC的编程语言 ....................................................... 6 2.4 PLC基本指令 ......................................................... 6 2。5 梯形图设计规则 ....................................................... 9 3 三层电梯PLC控制系统设计 ............................................. 9 3。1 电梯的控制要求 ...................................................... 9 3.2 三层电梯主电路 ....................................................... 9 3。3 I/O分配 ........................................................... 10 3。4 PLC外围接线图 ..................................................... 11 3。5 功能指令表概述 ..................................................... 11 3。6 程序分析 ........................................................... 14 3.7 指令表 19
附 录 ............................................................. 28 参考文献 ................................................................. 32
1
三层电梯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摘要:本论文通过讨论电梯控制系统的组成,阐述可编程控制器(PLC)在电梯控制中的应用,采用三菱PLC编程的程序控制方式,提出了三层电梯的PLC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设计过程、组成, 列出了具体的主要硬件电路、电梯的控制梯形图及指令表。并给出了系统组成框图和程序流程图,在分析、处理随机信号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PLC的编程方法,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电梯控制系统方案。采用本方案实现电梯控制,能够解决继电器——接触器触点多,故障率高、可靠性差、安装调试周期长、维修工作量大、接线复杂等缺点。使电梯运行更加安全、方便、舒适。
关键词:电梯、PLC、梯形图
Abstract
This essay explains the application of PLC (Mitsubushi PLC) on elevator,by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levator control system。 It also illustrates the general design project, the design proces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LC control system for three—story buildings, listing the specific main circuit, trapezia control chart of elevator and repertoires. It also shows the construction of frame chart of the system and process flow chart. Thus the programming method of PLC is brough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logic relationship of random signs. It also designed a complicated elevator control system。 If the project can be accepted, it can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can be brought by relay, such as too many contacting points, high fault rate, low reliability, long installation and debugging time, heavy repairing work, complex connection and so on。
Keywords:Elevator,PLC,Lader View
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迅速的崛起,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垂直运行的交通工具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它是采用电力拖动方式,将载有乘客或货物的轿厢,运行于垂直方向的两根刚性导轨之间,运送乘客和货物的固定式提升设备。所以,电梯是为高层建筑运输服务的设备,它具有运送速度快、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优点。但传统的电梯控制系统主要采用继电器—-接触器进行控制,其缺点是触点多,故障率高、可靠性差、维修工作量大等,而采用 PLC组成的控制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使电梯运行更加安全、方便、舒适。
目前电梯的控制普遍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微机作为信号控制单元,完成电梯信号的采集、运行状态和功能的设定,实现电梯的自动调度和集选运行功能,拖动控制则由变频器来完成;第二种控制方式用可编程控制器取代微机实现信号控制。从控制方式和性能上来说,这两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PLC可靠性高,程序设计方便灵活。
1电梯概述
1.1电梯的发展简史
据国外有关资料介绍,公元前2800年在古代埃及,为了建筑当时的金字塔,曾使用过由人力驱动的升降机械。公元1765年瓦特发明了蒸气机之后,1858年美国研制以蒸气为动力,并通过皮带传动和蜗轮减速装置驱动的电梯,1878年英国的阿姆斯特发明了水压梯,并随着水压梯的发展淘汰了蒸气梯,后来又出现了采用液压泵的控制阀以及直接柱塞式和侧柱塞式结构的液压梯,这种液压梯至今仍为人们所采用。18世纪末发明了电机,特别是交流双速电动机的出现,显著改善了电梯的工作性能。在20世纪初,美国OTIS电梯公司首先使用直流电动机作为动力,生产出以槽轮式驱动的直流电梯.从此以后,电梯这个产品,一直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目前的电梯产品,不但规格品种多,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安全可靠,乘坐舒适. 1.2 电梯的结构
电梯是一个具有特种容载装置轿厢沿着恒定不变的铅垂导轨,在不同水平面间歇运动的用电力驱动的起重机械,它适宜于装置在二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物内,专供上下运送人员或货物之用。电梯的结构及其装备可分为机械、电气两大部分,现将组成电梯的主要部件按其安装部位的不同分别介绍,并说明其作用如下: 一、机房部分: 1、曳引机:
电梯的起重机构,安装在专用承重钢梁上,其主要有下列部件组成:
a. 驱动电动机―采用变压变频(VVVF)驱动方式,对电机进行控制,电梯起动时,逆变部分使定子频率从零赫兹,按要求上升到额定频率,使转速相应从零速平滑地上升到额定
1
值,电梯停站前电源频率从额定频率按要求下降,使转速平滑地下降为零速,实现电梯停层,保证了电梯具有良好的舒适感。
b。制动器―闭式型电磁制动器,只有在制动器通电时松闸,或当电梯停驶时即时制动。并保持轿厢位置不变,即制动器通电松闸,关电制动,充分保证工作的可靠性。
c.减速器―采用蜗轮蜗杆减速器或永磁同步驱动技术,蜗轮蜗杆减速器具有承载能力大,驱动平稳等特点,永磁同步驱动具有高效率及低噪音特点。
d。防振装置―采用橡胶防振装置安装于曳引机与承重大梁之间,以消除或减小曳引机的振动,提高电梯运行时的舒适感。 2、限速器:
由限速器的制动装置和涨紧装置组成,它通过安全绳索与轿厢连接,把轿厢的运动传递给限速器随轿厢速度相应转动,当轿厢的运动速度超过允许的安全速度时,限速器即起作用,其过程分为:
a. 首先通过超速限位开关,切断控制电路;
b。 如果电梯继续超速,则限速器动作带动安全钳或夹绳器动作。 3、控制屏:
控制屏是电梯电气控制的中心,采用先进的微电子及电力电子元件,用现代的微机技术及变压变频技术对电梯进行电气控制。在操纵装置的配合下,使电梯正确地实现起动和停止、上行或下行、快速和慢速,以及达到设定的自动功能和安全性能。当按下厅外召唤或轿内指令按钮时,控制系统按原先编制设定的程序,通过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将信号输入微处理器,根据电梯当时的状态确定电梯的运行,屏内装有自动/检修转换开关,以及上行/下行按钮,可对电梯实行机房控制。 4、主开关:
每台电梯单独装设一只能切断该电梯所供电电路(下列供电电路除外)的主动力开关,该开关不应切断下列供电电路。
a.轿厢照明、通风; b。轿顶电源插座; c。机房照明、电源插座; d.电梯井道照明;
e。报警装置,该开关装于机房门内. 电梯的控制要求 控制要求:
(1)开始时,电梯处于任意一层.
(2)当有外呼电梯信号到来是,轿厢响应该呼梯信号,达到该楼层时,轿厢停止运行,(轿厢门打开,延时3秒后自动关门)
(3)当有内呼电梯信号到来是,轿厢响应该呼梯信号,达到该楼层时,轿厢停止运行,(轿厢门打开,延时3秒后自动关门)
2
(4)在电梯轿厢运行过程中,即轿厢上升(或下降)途中,任何反方向下降(或上升)的外呼信号均不响应,但如果反方向外呼梯信号前方再无其他内、外呼梯信号时,则电梯响应该外呼梯信号。例如,电梯轿厢在一楼,将要运行到三楼,在次过程中可以响应二层向上的外呼梯信号,但不响应二层向下的外呼梯信号.当到达二层,如果三层没有任何呼梯信号,则电梯可以响应二层向下外呼梯信号.否则,电梯将继续运行至三楼,然后向下运行响应二层向下外呼梯信号。
(5)电梯具有最远反向外呼梯功能.例如,电梯轿厢在一楼,而同时有二层向下呼梯,三层向下呼梯则电梯轿厢先去三楼响应三层向下外呼梯信号。
(6)电梯未平层或运行时,开门按钮和关门按钮均不起作用.平层且电梯轿厢停止运行后,按开门按钮轿厢开门,按关门按钮轿厢关门。
2 可编程控制器简介
可编程控制器是60年代末在美国首先出现,当时叫可编程控制器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目的是用来取代继电器,以执行逻辑判断、计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功能。PLC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反映计算机功能完善、灵活、通用等优点和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控制器的硬件是标准的、通用的。根据实际应用对象,将控制内容编成软件写入控制器的用户程序存储器内。控制器和被控对象连接方便。
随着半导体技术,尤其是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到70年代中期以后,PLC已广泛地使用微处理器作为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模块和外围电路也都采用了中、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这时的PLC已不再是逻辑判断功能,还同时具有数据处理、PID调节和数据通信功能。
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算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是微机技术与传统的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克服了继电器接触控制系统中机械触点的接线复杂、可靠性低、功耗高、通用性和灵活性差的缺点,充分利用微处理器的优点.
可编程控制器对用户来说,是一种无触点设备,改变程序即可改变生产工艺,因此可在初步设计阶段选用可编程控制器,在实施阶段再确定工艺过程。另一方面,从制造生产可编程控制器的厂商角度看,在制造阶段不需要根据用户的订货要求专门设计控制器,适合批量生产。由于这些特点,可编程控制器问世以后很快受到工业控制界的欢迎,并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可编程控制器已成为工厂自动化的强有力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 PLC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多种多样,但其组成的一般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结构.通常由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器(RAM、ROM)、输出输出单元(I/O)、电源和编程器等几个部分组成。
3
行程开关
1. 中央处理单元(CPU)
CPU作为整个PLC的核心,起着总指挥的作用。CPU一般由控制电路、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这些电路通常都被封装在一个集成电路的芯片上。CPU通过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与存储单元、输入输出接口电路连接.CPU的功能有以下一些:从存储器中读取指令,执行指令,取下一条指令,处理中断。 2. 存储器(RAM、ROM)
存储器主要用于存放系统程序、用户程序及工作数据.存放系统软件的存储器称为系统程序存储器;存放应用软件的存储器称为用户程序存储器;存放工作数据的存储器称为数据存储器.常用的存储器有RAM、EPROM和EEPROM。RAM是一种可进行读写操作的随机存储器存放用户程序,生成用户数据区,存放在RAM中的用户程序可方便地修改。RAM存储器是一种高密度、低功耗、价格便宜的半导体存储器,可用锂电池做备用电源。掉电时,可有效地保持存储的信息。EPROM、EEPROM都是只读存储器。用这些类型存储器固化系统管理程序和应用程序。 3. 输入输出单元(I/O单元)
I/O单元实际上是PLC与被控对象间传递输入输出信号的接口部件。I/O单元有良好的电隔离和滤波作用。接到PLC输入接口的输入器件是各种开关、按钮、传感器等。PLC的各输出控制器往往是电磁阀、接触器、继电器,而继电器有交流和直流型,高电压型和低电压型,电压型和电流型。 4。 电源
PLC电源单元包括系统的电源及备用电池,电源单元的作用是把外部电源转换成内部工
4
按钮继电器触点输入单元CPU存储器电源部分输出单元接触器电磁阀指示灯编程器或其他设备图1 PLC的结构图 图1 PLC的结构组成
作电压。PLC内有一个稳压电源用于对PLC的CPU单元和I/O单元供电。 5。 编程器
编程器是PLC的最重要外围设备。利用编辑器将用户程序送入PLC的存储器,还可以有用编辑器检查程序,修改程序,监视PLC的工作状态。除此以外,在个人计算机上添加适当的硬件接口和软件包,即可用个人计算机对PLC编程。利用微机作为编程器,可以直接编制并显示梯形图. 2。2 PLC的工作原理
PLC采用循环扫描的工作方式,在PLC中用户程序按先后顺序存放,CPU从第一条指令开始执行程序,直到遇到结束符后又返回到第一条,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PLC的扫描过程分为内部处理、通信操作、程序输入处理、程序执行、程序输出几个阶段。全过程扫描一次所需的时间称为扫描周期.当PLC处于停状态时,只进行内部处理和通信操作服务等内容。在PLC处于运行状态时,从内部处理、通信操作、程序输入、程序执行、程序输出,一直循环扫描工作。 1。 输入处理
输入处理也叫输入采样。在此阶段,顺序读入所有输入端子的通断状态,并将读入的信息存入内存中所对应的映像寄存器与外界隔离, 即使输入信号发生变化,其映像寄存器的内容也不会发生变化,只有在下一个扫描周期的输入处理阶段才能被读入信息。 2. 程序执行
根据PLC梯形图程序扫描原则,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步序,逐句扫描,执行程序。遇到程序跳转指令,根据跳转条件是否满足来决定程序的跳转地址.从用户程序涉及到输入输出状态时,PLC从输入映象寄存器中读出上一阶段采入的对应输入端子状态,从输出映象寄存器读出对应映象寄存器,根据用户程序进行逻辑运算,存入有关器件寄存器中。对每个器件来说,器件映象寄存器中所寄存的内容,会随着程序执行过程而变化。 3。 输出处理
程序执行完毕后,将输出映象寄存器,即器件映象寄存器中的Y寄存器的状态,在输出处理阶段转存到输出锁存器,通过隔离电路,驱动功率放大电路,使输出端子向外界输出控制信号,驱动外部负载。 2.3 PLC的编程语言 2。3。1 梯形图编程语言
梯形图沿袭了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形式,它是在电路控制系统中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逻辑控制基础上简化了符号演变来的,形象、直观、实用.
梯形图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梯形图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每一逻辑行起始于左母线,然后是触点的串、并联接,最后是线圈与右母线相联。
5
(二)梯形图中每个梯级流过的不是物理电流,而是“概念电流”,从左流向右,其两端没有电源。这个“概念电流”只是形象地描述用户程序执行中应满足线圈接通的条件.
(三)输入继电器用于接收外部的输入信号,而不能由PLC内部其它继电器的触点来驱动。因此,梯形图中只出现输入继电器的触点,而不出现其线圈。输出继电器输出程序执行结果给外部输出设备,当梯形图中的输出继电器线圈得电时,就有信号输出,但不是直接驱动输出设备,而要通过输出接口的继电器、晶体管或晶闸管才能实现.输出继电器的触点可供内部编程使用.
2.3.2 语句表编程语言
指令语句表示一种与计算机汇编语言相类似的助记符编程方式,但比汇编语言易懂易学。一条指令语句是由步序、指令语和作用器件编号三部分组成。 2。4 PLC基本指令
2.4。1 线圈驱动指令LD、LDI、OUT
LD:取指令。表示一个与输入母线相连的常开接点指令,即常开接点逻辑运算起始。 LDI:取反指令。表示一个与输入母线相连的常闭接点指令,即常闭接点逻辑运算起始. OUT:线圈驱动指令,也叫输出指令.
LD、LDI两条指令的目标元件是X、Y、M、S、T、C,用于将接点接到母线上.也可以与ANB指令、ORB指令配合使用,在分支起点也可使用。
OUT是驱动线圈的输出指令,它的目标元件是Y、M、S、T、C。对输入继电器X不能使用。OUT指令可以连续使用多次。
LD、LDI是一个程序步指令,这里的一个程序步即是一个字。OUT是多程序步指令,要视目标元件而定。
OUT指令的目标元件是定时器T和计数器C时,必须设置常数K。 2。4。2 接点串联指令AND、ANI
AND,与指令。用于单个常开接点的串联。 ANI,与非指令。用于单个常闭接点的串联。
AND与ANI都是一个程序步指令,它们串联接点的个数没有限制,也就是说这两条指令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OUT指令后,通过接点对其它线圈使用OUT指令称为纵接输出或连续输出,连续输出如果顺序不错可以多次重复。 2.4。3 接点并联指令OR、ORI
OR:或指令。用于单个常开接点的并联。 ORI:或非指令。用于单个常闭接点的并联.
OR与ORI指令都是一个程序步指令,它们的目标元件是X、Y、M、S、T、C。这两条指令都是并联一个接点。需要两个以上接点串联连接电路块的并联连接时,要用ORB指令。
6
2。4.4 串联电路块的并联连接指令ORB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点串联连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块.串联电路块并联连接时,分支开始用LD、LDI指令,分支结果用ORB指令.ORB指定与ANB指令均为无目标元件指定,而两条无目标元件指定的步长都为一个程序步。ORB有时也简称或块指令。
ORB指令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要并联的每个串联电路块后加ORB指令;另一种是集中使用ORB指令。对于前者分散使用ORB指令时,并联电路块的个数没有限制,但对于后者集中使用ORB指令时,这种电路块并联的个数不能超过8个。 2.4。5 并联电路的串联连接指令ANB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点并联的电路称为并联电路块。分支电路并联电路块与前面电路串联连接时,使用ANB指令。分支的起点用LD、LDI指令,并联电路快结束后,使用ANB指令与前面电路串联.ANB指令也简称与块指令,ANB也是无操作目标元件,是一个程序步指令。 2.4。6 主控及主控复位指令MC、MCR
MC为主控指令,用于公共串联接点的连接,MCR叫主控复位指令,即MC的复位指令。在编程时,经常遇到多个线圈同时受一个或一组接点控制。如果在每个线圈的控制电路中都串入同样的接点,将多占用存储单元,应用主控指令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用主控指令的接点称为主控接点,它在梯形图中与一般的接点垂直。它们是与母线相连的常开接点,是控制一组电路的总开关.
MC指令是3程序步,MCR指令是2程序步,两条指令的操作目标元件是Y、M,但不允许使用特殊辅助继电器M。
与主控接点相连的接点必须用LD或LDI指令.使用MC指令后,母线移到主控接点的后面,MCR使母线回到原来的位置。在MC指令内再使用MC指令是时嵌套级N的编号(0—7)顺序增大,返回时用MCR指令,从大的嵌套级开始解除。 2。4。7 置位与复位指令SET、RST
SET为置位指令,使动作保持;RST为复位指令,使操作保持复位。SET指令的操作目标元件为Y、M、S.RST指令的操作目标元件为Y、M、S、D、V、Z、T、C.这两条指令是1—3个程序步.用RST指令可以对定时器、计数器、数据寄存器、变址寄存器的内容清零。 2.4。8 脉冲输出指令PLS、PLF
PLS指令在输入信号上升沿产生脉冲输出,而PLF在输入信号下降沿产生脉冲输出,这两条指令都是2程序步,它们的目标元件是Y和M,但特殊辅助继电器不能作目标元件。使用PLS指令,元件Y、M仅在驱动输入接通后的一个扫描周期内动作。而使用PLF指令,元件Y、M仅在驱动输入断开后的一个扫描周期内动作。 2。4.9 空操作指令NOP
NOP指令是一条无动作、无目标元件的一程序步指令。空操作指令是该步序作空操作。用NOP指令替代已写入指令,可以改变电路.在程序中加入NOP指令,在改动或追加程序是可以减少步序号的改变。
7
2。4。10 程序结束指令END
END是一条无目标元件的1程序步指令。PLC反复进入输入处理、程序运算、输出处理,若在程序最后写入END指令,则END以后的程序步就不再执行,直接进行输出处理。在程序调试过程中,按端插入END指令,可以顺序扩大对各程序段的检查。采用END指令将程序划分为若干段,在确认处理前面电路块的动作正确无误之后,依次删去END指令。
表1 基本指令表
名称 取指令 取反指令 线圈驱动指令 与指令 与非指令 或指令 或非指令 或块指令 与块指令 主控指令 主控复位指令 置位指令 复位指令
助记符 LD LDI OUT AND ANI OR ORI ORB ANB MC MCR SET RST
目标元件 X Y M S T C X Y M S T C Y M S T C X Y M S T C X Y M S T C X Y M S T C X Y M S T C 无 无 Y M Y M Y M S Y M Y M 无 无
说明
常开接点逻辑运算起始 常闭接点逻辑运算起始 驱动线圈的输出 单个常开接点的串联 单个常闭接点的串联 单个常开接点的并联 单个常闭接点的并联 串联电路块的并联连接 并联电路块的串联连接 公共串联接点的连接 MC的复位 使动作保持
输入信号上升沿产生脉冲输出 输入信号下降沿产生脉冲输出 使步序作空操作 程序结束
Y M S D V Z T C 使动作复位
上升沿产生脉冲指令 PLS 下降沿产生脉冲指令 PLF 空操作指令 程序结束指令
2.5 梯形图设计规则 1。 触点的安排
NOP END
梯形图的触点应画在水平线上,不能画在垂直分支上。 2。 串、并联的处理
在有几个串联回路相并联时,应将触点最多的那个串联回路放在梯形图最上面。在有几个并联图回路相串联时,应将触点最多的并联回路放在梯形图的最左面。 3。 线圈的安排
不能将触点画在线圈右边,只能在触点的右边接线圈。 4. 不准双线圈输出
8
如果在同一程序中同一元件的线圈使用两次或多次,则称为双线圈输出。这时前面的输出无效,只有最后一次才有效,所以不应出现双线圈输出。 5. 重新编排电路
如果电路结构比较复杂,可重复使用一些触点画出它的等效电路,然后再进行编程就比较容易。 6. 编程顺序
对复杂的程序可先将程序分成几个简单的程序段,每一段从最左边触点开始,由上之下向右进行编程,再把程序逐段连接起来。
3 三层电梯PLC控制系统设计
3。1 电梯的控制要求
电梯由安装在各楼层厅门口的呼叫按钮进行呼叫操纵和电梯轿厢内设有楼层内选按钮进行控制,用以选择需停靠的楼层.
楼层指示灯有三个,分别指示电梯当前位置。运行状态指示灯有两个,分别指示当前电梯运行的状态。
电梯每次运行只响应单一呼叫,例如,电梯停在一层,在三层轿厢外呼叫时,必须按三层呼叫按钮,电梯才响应呼叫(从一层运行到三层),在电梯停止运行前按其他层呼叫按钮均无效,依此类推。
3。2 三层电梯主电路
图2 三层电梯主电路图
图中L1、L2、L3为三相电源,三相电动机M3~为电梯轿厢上行和下行电动机,由KM7
9
和KM8分别控制电动机正反转从而控制轿厢的上行和下行;M1、M2、M3为电梯开关门控制的直流电动机,分别由接触器KM1~KM6的触点控制;QS1为总开关(刀开关),起隔离电源作用;FU为熔断器,起短路和严重过载保护;FR为热继电器,起过载和断相保护作用。 3。3 I/O分配
1. 输入部分:
表2 输入接口分配表
X1 一层内呼 SB1 X13 一层开门到位 SQ1 X4 一层到位 SQ7 X2 二层内呼 SB2 X14 二层开门到位 SQ2 X5 二层到位 SQ8 X3 三层内呼 SB3 X15 三层开门到位 SQ3 X6 三层到位 SQ9 X23 一层外呼 SB4 X20 一层关门到位SQ4 X10 一层防夹 SQ10 X24 二层外呼 SB5 X21 二层关门到位 SQ5 X11 二层防夹 SQ11 X25 三层外呼 SB6
X22
三层关门到位 SQ6 X12
三层防夹 SQ12
2。 输出部分:
表3 输出接口分配表
Y1 灯L Y14 一层关门KM4 Y2 上升显示L4 Y15 二层关门KM5 Y3 下降显示L5 Y16 三层关门KM6 Y4 一层到位显示L1 Y13 电梯上升输出KM7 Y5 二层到位显示L2 Y17 电梯下降输出KM8 Y6 三层到位显示L3 Y11 二层开门KM2 Y10 一层开门KM1
Y12
三层开门KM3
3.4 PLC外围接线图
10
图3 PLC外围接线图
3.5 功能指令表概述
由于PLC是由取代继电器开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且早期的PLC绝大部分用于顺序控制,
于是许多人习惯把PLC看作是继电器 、定时器、 计数器的集合.把PLC的作用局限地等同于继电控制系统顺控器等, 其实PLC就是工业控制计算机PLC系统具有一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功能,大型的PLC系统就是当代最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小型的PLC由于运算速度及存贮容量的限制.功能自然稍弱。但为了使PLC在其基本逻辑功能 顺序步进功能之外具有更进一步的特殊功能.以尽可能多地满足PLC用户的特殊要求,从80年代开始PLC制造商就逐步地在小型PLC中加入一些功能指令或称为应用指令。这些功能指令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功能不同的子程序 .随着芯片技术的进步,小型PLC的运算速度、存贮容量不断增加,其功能指令的功能也越来越强。 许多技术人员梦寐以求甚至以前不敢想象的功能,通过功能指令就成为极容易实现的现实.从而大大提高了PLC的实用价值.
3.5.1 传送指令
11
图4 传送示意图
当触发条件被触发时,传送源数据到指定数据存储器,如上图3,当X000触发时,把K100移动到D10中去。 3。5。2 比较指令
图5 比较指令示意图
比较S1和S2里面的数据,然后去控制D包含的连续三个对象的接通,上例中: S1〉S2 M0 导通 S1=S2 M1 导通 S1 3。6 程序分析 12 3。6。1 程序总体结构 图6程序总体结构图 3。6。2 电梯上下控制程序分析 比较呼叫信号D1、楼层限位 D2里面的数值,以比较结果指挥电梯动作。 D1 图7 电梯控制程序分析图 3。6.3 电梯呼叫信号分析 根据不同的按钮动作把呼叫信号转换成数值存入寄存器D1里面 13 当第一层呼叫时,就把常数1放在D1里面 当第二层呼叫时,就把常数2放在D1里面 当第三层呼叫时,就把常数3放在D1里面 1. 电梯呼叫信号程序(第一层) 图8 电梯呼叫信号图 3.6。4 电梯位置判断程序分析 通过传感器把电梯位置信号转换成相应的信号送到寄存器D2里面去 如果在第一层,把常数1 赋给D2; 如果在第二层,把常数2 赋给D2; 如果在第三层,把常数3 赋给D2. 图9 电梯位置判断分析图 图9 电梯位置判断分析图 图9 电梯位置判断分析图 14 图9 电梯位置判断分析图 3.6.5 电梯楼层显示程序分析 1。 电梯楼层显示程序: 利用三个层限开关进行判断: 当一层层限开关触发时 一层指示灯亮; 当二层层限开关触发时 二层指示灯亮; 当三层层限开关触发时 三层指示灯亮。 15 图10电梯楼层分析图 2. 电梯上下显示程序分析 上下显示完全按照电机当前状态来确定 当电机正转时显示上升状态 当电机反转时显示下降状态 电梯上下显示程序: 图11电梯上下分析图 16 3。6.6 电梯开关门程序分析 当电梯到位后,延时0.5秒, 根据当前的楼层驱动相应的门进行开门动作。开门到位后再延时1秒进行关门。如果在关门过程中检测到有障碍,立即停止关门动作,继续重新开门。 1。 电梯开关门程序(第一层): 图12 电梯开关程序图 3.7 指令表 17 11 MPP 12 ANI 13 ANI 14 ANI 15 0UT 16 LD 17 OR 18 MPS 19 ANI 20 ANI 21 ANI 22 MOV 27 MPP 28 ANI 29 ANI 30 ANI Y013 Y017 M110 M4 X002 X024 Y013 Y017 M110 K2 Y013 Y017 M110 D1 18 31 32 33 34 35 OUT M5 LD X003 OR X025 MPS ANI Y013 36 ANI 37 ANI 38 MOV 43 MPP 44 ANI 45 ANI 46 ANI 47 OUT 48 LD 49 ANI 50 ANI 51 MOV 56 LD 57 ANI 58 ANI 59 MOV 64 LD 65 ANI Y017 M110 K3 Y013 Y017 M110 M6 X004 Y013 Y017 K1 X005 Y013 Y017 K2 X006 Y013 D1 D2 D2 19 66 ANI Y017 67 MOV K3 D2 72 LD X004 73 OR X004 74 ANI X005 75 ANI 76 OUT 77 LD 78 OR 79 ANI 80 ANI 81 OUT 82 LD 83 OR 84 ANI 85 ANI 86 OUT 87 LD 88 CMP 95 MPS 96 AND 97 ANI 98 ANI X006 X004 X005 X005 X004 X004 Y005 X006 Y006 X004 X005 Y006 M8000 DI M110 X006 Y017 D2 20 99 OUT Y013 100 MRD 101 AND M101 102 MPS 103 AND X004 104 ANI 105 OUT 106 MRD 107 AND 108 ANI 109 OUT 110 MPP 111 AND 112 ANI 113 OUT 114 MPP 115 AND 116 ANI 117 ANI 118 OUT 119 LD 120 OUT 121 LD M4 M1 X005 M5 M2 X006 M6 M3 M102 X004 Y013 Y017 Y013 Y002 Y017 21 122 OUT Y003 123 LD M1 124 PLS M51 126 LD M51 127 OR T10 128 OR 129 ANI 130 ANI 131 ANI 132 OUT 133 LD 134 OR 135 ANI 136 OUT 139 OUT 140 LD 141 OR 142 AND 143 ANI 144 ANI 145 OUT 146 LDI 147 OUT Y010 M11 X013 Y014 Y010 X010 X010 T0 T0 M11 TO Y014 X010 X010 X020 T10 X010 T10 K5 22 150 LD M2 151 PLS M52 153 LD M52 154 OR T11 155 OR Y011 156 ANI 157 ANI 158 ANI 159 OUT 160 LD 161 OR 162 ANI 163 OUT 166 OUT 167 LD 168 OR 169 AND 170 ANI 171 ANI 172 OUT 173 LDI 174 OUT 177 LD M12 X014 Y015 Y011 X011 M2 T1 T1 M12 T1 Y015 X011 Y011 X021 Y015 X011 T11 M3 K10 K5 23 178 PLS M53 180 LD M53 181 OR T12 182 OR Y012 183 ANI M13 184 ANI 185 ANI 186 OUT 187 LD 188 OR 189 ANI 190 OUT 193 OUT 194 LD 195 OR 196 AND 197 ANI 198 ANI 199 OUT 200 LDI 201 OUT 204 END X015 X016 Y012 X012 M13 T2 T2 M13 T2 Y016 X012 Y012 X022 Y016 X012 T12 K5 24 25 26 27 28 29 30 参考文献 [1]余国亮 《PLC原理与应用》[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6 [2]张桂香 《电气控制与PLC》[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2 [3]李向东《电气控制与PLC》[J]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2 [4]魏召刚《工业变频器原理及应用》[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9 [5]陈建明《电气控制与PLC应用》[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8 [6]李长久《PLC原理及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9 [7] 邱公伟 可编程控制器网络通信及应用[D]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邹益仁等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J]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9] 廖常初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方法与工程应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10]陈在平 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与应用系统设计[J]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1]宫淑贞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12]方承远 电气控制原理与设计[J]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3]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Automation Control Group. FPO programming manual [EB/OL]. (2004-10-05)[2008-09-10]. [14]Ren Sheng-le。 Development of PLC-based Tension Control System。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 (2007) 266—271。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