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VIP专享】DL5219-2005T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来源:好兔宠物网


4.1.9

4.1.7

4.1.2

4.1.1

4.1.14

联合式基础 raft foundation

原状土基础 undisturbed soil foundation混凝土台阶式基础 rigid concrete foundation

铁塔四个基础墩用一个底板连成整体且基础墩间用横梁利用机械(或人工)在天然土(岩)中直接钻(挖)成基础底板的台阶高宽比不小于1.0,基础底板内不配置受

4.1 术语

注)桩基础。

连接而成的基础。

挖回填而成的基础。

力钢筋的混凝土基础(简称台阶基础)。

成的基础。通常指岩石基础、掏挖基础、钻(挖)孔(灌

所需要的基坑,将钢筋骨架和混凝土直接浇注于基坑内而

半掏挖基础 half-digged foundation

4 术 语 和 符 号

基础底板在原状土内掏挖,掏挖部分以上按普通基础开

算。

案(见附录B)。

含桩基础)基础。

5 基 本 规 定

单桩基础和群桩基础。

桩基础 pile foundation

性土时,计算荷载可取长期荷载标准值。

桩基;承台底位于设计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

基础”与铁塔长短腿配合使用,并应考虑自然地貌恢复方

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础重度和土体重度应按浮重度考虑:一承台底面位于设计地面以下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由基桩或连接于桩顶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桩基础分为

砂类土时,计算荷载可取短期荷载标准值;当地基土为粘

算,并使地基变形控制在使用的容许范围内。当地基土为

于软弱地基的转角、终端杆塔的基础应进行地基的变形计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基础位移等采用荷载的标准值进行计

5.0.5 基础设计应考虑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的影响。位于

5.0.4 基础设计必须保证地基的稳定和结构的强度。对处

5.0.3 基础型式选择,当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原状土(不

5.0.2 基础设计方案,应根据塔位具体条件推荐“不等高

5.0.1 基础稳定、基础承载力采用荷载的设计值进行计算;

8kN/m3~11kN/m3。

的稳定地基或基础的抗震措施。

偏后的基础顶面应在同一坡面上。

5.0.18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按表5.0.18确定。

表5.0.17 基础附加分项系数f

5.0.17 基础的附加分项系数按表5.0.17确定。

度取14kN/m3;土的浮重度应根据土的密实度取

或对220kV及以上的耐张型转角塔基础,当位于地震烈度

为8度以上时,均应考虑地基液化的可能性,并采取必要

5.0.15 转角(60度)、终端塔的基础应采取预偏措施,预

5.0.14 对大跨越杆塔及特殊重要的杆塔基础,当位于地震

烈度为7度及以上的地区且场地为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时,

般混凝土基础的浮重度取12kN/m3;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浮重

表5.0.18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N/mm2

抗拉

fckftk符号符号fcft

C209.61.10

C251.27

轴心

抗压

轴心

种类

强度

抗拉

轴心

抗压

轴心

种类

强度

5.0.20

C201.5413.4

C2511.91.7816.7

混凝土强度等级

混凝土强度等级

5.0.19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按表5.0.19确定。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按表5.0.20确定。

表5.0.19 混凝土强度设计值N/mm2

C301.43

C351.57

1.7119.1

16.7

C40

14.3

C30

2.01

2.20

2.39

20.1

23.4

26.8

C35

C40

Si)种类

一符号二

R

nSi)

nSiV、20MnSi

HRB400(20M

HRB335(20M

Nb、20MnTi)

度fy360300210

抗压强

度360300210

HPB235(Q235

RRB400(20Mn

抗拉强

360

360

抗拉强度设计值大于300N/mm2时,仍应按300N/mm2取用。

注: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的钢筋

5.0.23 地脚螺栓的强度设计值按表5.0.23确定。

量Es2.0×12.0×12.0×12.1×105050505

度f

弹性模抗剪强

195180155115

5.0.22 基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级。

表5.0.21 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 N/mm2

体。

用时,要采取预热等措施。

注:45号优质碳素钢因易断、焊接困难等原因,应慎用。当采

粘性土。6.1 适用条件

Q23540Cr种类

用剪切法或土重法。

45号优质碳素钢35号优质碳素钢

6 上拔稳定计算

松散砂类土;

抗拉强度设计值fg

450215190160

6.1.1 基础上拔稳定计算,应根据抗拔土体的状态分别采表5.0.23 地脚螺栓的强度设计值 N/mm2剪切法适用于原状抗拔土体;土重法适用于回填抗拔土

6.1.2 剪切法:

2 基础埋深与圆形底板直径之比(ht/D)不大于3.5的

1 基础埋深与圆形底板直径之比(ht/D)不大于4的非

6.2 剪切法

6.1.3 土重法:

fTE≤E

式中:

值按表6.2.1-2确定;影响按6.2.3条确定。

fTE≤E(0.4A1cw

按条文说明原型公式计算;

+0.8A2s

2. 当ht>hc时(见图6.2.1-2):1. 当ht≤hc时(见图6.2.1-1):

形底板边长之比(ht/B)不大于5的非松散砂类土;

2 基础埋深与圆形底板直径之比(ht/D)不大于3.5、与方形底板边长之比(ht/B)不大于4.5的粘性土。

6.2.1 剪切法计算上拔稳定,按下述条件确定,相邻基础

TE——基础上拔力设计值,kN;

E——水平力影响系数,根据水平力HE与上拔力TE的比

A1——无因次系数,按图6.2.1-3确定,当大于20°时,

ht——基础的埋置深度,m;



(6.2.1-2)

f——基础附加分项系数,按表5.0.17确定;

)+Qf

(6.2.1-1)

1 基础埋深与圆形底板直径之比(ht/D)小于4、与方

2,kN/m3;

的凝聚力,kPa;

Qf——基础自重力,kN;cw——计算凝聚力,kPa;D——圆形底板直径,m;

Sr——地基土的实际饱和度,%。

V——(hthc)范围内的基础体积,m3;

0>45°时取=1.2,当≤45°时取 =1.0;

s——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见表6.3.1-

A2——无因次系数,按图6.2.1-4和图6.2.1-5确定;

hc——基础上拔临界深度,按表6.2.1-1确定,m;

——基底展开角(如图6.2.1-1所示0)影响系数,当

c——按饱和不排水剪或相当于饱和不排水剪方法确定

图6.2.1-1 剪切法计算上拔稳定(1)  图6.2.1-2 剪切法

计算上拔稳定(2)

土的名称

表6.2.1-1 剪切法临界深度hc

土的状态

影响系数E2,E2按表6.2.3-1确定。

(6.2.2)

6.2.3 尺寸相同的相邻基础,同时作用设计上拔力,当采

临界深度(hc)时,上拔稳定尚应符合式(6.2.2)的要求:

6.2.2 当基础埋入软塑粘性原状土中且上拔深度(ht)大于

基础上拔临界深度

hc碎石、粗砂、中砂密实~稍密4.0D~3.0D细砂、粉砂、粉土密实~稍密3.0D~2.5D

坚硬~可塑3.5D~2.5D

粘性土

可塑~软塑2.5D~1.5D

注:计算上拔时的临界深度hc,即为土体整体破坏的计算深度。

fTE≤8D2cw+Qf

用图6.2.3计算简图,并按式(6.2.1-1)或式(6.2.1-2)计

算上拔稳定时,公式右侧各项计算的总和应乘以相邻基础

图6.2.3 相邻上拔基础剪切法计算简图

hc≤4.0D

m

hc≤3.0D

L=D和3.0D<ht或

L=D和2.5D<ht或

L=D和ht或hc≤2.5D

可按表6.2.3-2查取。

L≥D+2ht或L≥D+2hc

D+2ht或D+2hc>L>D

相邻上拔基础中心距离L

L——相邻上拔基础中心距离,m。

土体内摩阻角

0.71.00.550.65按插入法确定

表6.2.3-2 与相邻抗拔土体剪切面有关的系数

注:——与相邻抗拔土体剪切面有关的系数,当ht≥1.0D时,

45°

40°30°20°10°0°

相邻抗拔土体剪切面有关的系

表6.2.3-1 相邻基础影响系数E2

影响系数E2

0.650.600.550.500.450.40

注:=

定。

J.2确定。

6.3 土重法(台阶式)

fTE≤Es1(VtVtV0)

式中:

+Qf (6.3.1-1)

6.2.4 土的内摩阻角和凝聚力c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供的一般粘性土的塑性指数Ip和天然孔隙比e按附录J表

6.3.1 自立式铁塔基础上拔稳定,按式(6.3.1-1)计算:

当于饱和不排水剪的其他方法确定,也可根据勘测资料提

也可根据勘测资料提供的砂土密实度按附录J表J.1确定。

1 当ht≤hc时(图6.3.1-1):

,当ht>hc时,取ht=hc。

Vt——ht深度内土和基础的体积,m3;

Vt——相邻基础影响的微体积,按6.3.2条确定;

2 一般粘性土。可根据土工实验室的饱和不排水剪或相

当用于初步设计估算土体抗拔力时,可按附录J表J.3确

1——基础底板上平面坡角影响系数,当坡角<时,

1 砂类土。可根据土工实验室或其他野外鉴定方法确定,

V0——ht深度内的基础体积,m3。

取=0.8,当坡角≥45时,取=1.0;

2)

(6.3.1-4)

(6.3.1-3)

式中:

2)圆形底板:2)圆形底板:1)方形底板:

1)方形底板:

hc——按表6.3.1-1确定;

2 当ht>hc时(图6.3.1-2):

——上拔角,按表6.3.1-2取用。

      

(6.3.1-5)

(6.3.1-

土的名称

砂类土、粉土

粘性土

D=0.6(b+l)。

土的天然状态坚硬~硬塑密实~稍密软塑可塑

注2:土的状态按天然状态确定。

圆形底1.2D1.5D2.0D2.5D

1.5B2.0B2.5B

表6.3.1-1 土重法临界深度hc

注1:长方形底板当长边l与短边b之比不大于3时,取

表6.3.1-2 土重度和上拔角

基础上拔临界深度hc

方形底3.0B

6.3.2 尺寸相同的相邻基础,同时作用设计上拔力时,当

采用了图6.3.2计算简图,并按式(6.3.1-1)计算上拔稳定

图6.3.1-1 土重法计算上拔稳定(1) 

图6.3.1-2 土重法计算上拔稳定(2)

Vt=

(6.3.2-1)

kPa;式中:

7.1 基础下压计算

地耐力

(7.1.1-2)的要求:

1 正方形底板,当L<B+2httan时:

7 基础下压和地基计算

1 当轴心荷载作用时,应符合式(7.1.1-1)要求:

时,Vt应按下述条件确定。

7.1.1 基础底面的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rf——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取0.75。

P——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设计值,可按7.1.2条确定,

P≤fa

/rf (7.1.1-1)

2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应满足式(7.1.1-1)和式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7.2条确定;

kPa。

3)式中:式中:

不利时,应取G =1.2。2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1 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G——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kN;A——基础底面面积,m2;

(7.1.2-1)F——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压力设计值,kN;

2)

P=

7.1.2 基础底面的压力,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Pmax≤1.2fa/rf (7.1.1-2)

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对基础有利时,宜取G=1.0,

式中:

Pmax——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压力设计值,按7.1.2条确定,

(7.1.2-

(7.1.2-

式中:

确定,kPa;

7.2 地基承载力计算

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

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7.2.2确定;

未修正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可参考附录E。

fa=fak+b(b3)+ds(h0.5) (7.2.2)

度,kN/m3;

kN·m;

Wx、Wy——基础底面绕X和Y轴的抵抗矩,m3;Pmin——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设计值,kPa。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6m时按6m取值,对长方形底面取短边、圆形底面取 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在无资料时,7.2.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由荷载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7.2.2 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地基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本标准第7.2.1条的原则

b——基础底面宽度,当基宽小于3m时按3m取值,大于

b、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

Mx、My——作用于基础底面的X和Y方向的力矩设计值,

——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

fS0H0≤

8 倾覆稳定计算图8.2.1 窄基铁塔基础示意图

公式要求:

8.2.1 适用条件

为200mm)要求。

(A为底面面积),m。

达到极限平衡状态)见图8.2.1。

8.2 窄基铁塔浅基础倾覆稳定计算

(a)有台阶基础;(b)无台阶基础

(其基础极限倾覆力或极限倾覆力矩的计算,是假定土壤

1 基坑回填土必须满足分层夯实(每回填300mm夯实

8.2.2 有台阶基础倾覆稳定计算(见图8.2.2)应符合下列

2 基础埋深与侧面宽度之比不大于3的整体式刚性基础

式要求式中:

(8.2.2-1)

a——底板侧面宽度,m;

≤0.8a1afa且

y>0 (8.2.2-2)

a0——底板侧面的计算宽度,m。

≤0.8a1afa且y>0 (8.2.3-2)

(8.2.2-6) e≤

(8.2.2-3)

(8.2.2-4)

b0=bK0 

(8.2.2-5)

(8.2.2-7)

f=tan(8.2.2-8)8.2.3 无台阶基础倾覆稳定计算(见图8.2.3)应符合下列公

fS0H0≤

(8.2.3-1)

式中:

公式要求:

G0——基础自重,kN。

   

(8.2.3-4)稳定计算简图         稳定计算简图图8.2.2 有台阶基础倾覆   图8.2.3 无台阶基础倾覆

式刚性基础(见图8.2.1)。

8.3 窄基铁塔深基础倾覆稳定计算

(8.2.3-3)

e≤

8.3.1 适用条件:基础埋深与侧面宽度之比大于3的整体

8.3.2 有台阶基础倾覆稳定计算(见图8.3.2)应符合下列

fS0H0≤

(8.3.2-

1)

的作用(参照附录G)。

≤0.8a1a0f a且y>0 (8.3.2-2)

9.1 钢筋混凝土基础主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9 构件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

(8.3.2-6)

(8.3.2-3)

的有利因素;当主柱埋于原状土中时,应考虑侧向土压力

土基坑并与底板固接时,可不考虑侧向土压力对内力计算

9.1.2 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双向偏心受拉(双向拉弯)构

9.1.1 计算钢筋混凝土基础主柱承载力,当主柱埋于回填

(8.3.2-4)

b0=bK0 (8.3.2-5)

e≤ (8.3.2-7)

f=tan(-)

件(见图9.1.2),其正截面为双向对称配筋时,纵向钢筋截

面面积应按式(9.1.2-1)、式(9.1.2-2)、式(9.1.2-3)计算:

As≥2TE

9.1.2-1)

Asy≥2TE

(9.1.2-2)

Asx≥2TE

(9.1.2-3)

式中:

As——正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m2;

Asx——正截面平行于X轴两侧钢筋的截面面积,m2;

Asy——正截面平行于Y轴两侧钢筋的截面面积,m2;

e0x——TE沿X轴方向的偏心距,m;

e0y——TE沿Y轴方向的偏心距,m;

Zx——平行于Y轴两侧纵向钢筋截面面积重心间距,

m;

Zy——平行于X轴两侧纵向钢筋截面面积重心间距,

m;

n——截面内纵向钢筋总根数;

式中:

式(9.2.1)计算:

Ah——计算截面混凝土面积,m2;

9.2 混凝土基础主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图9.1.2 矩形截面双向偏心受拉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简图

9.2.1 混凝土受拉构件(见图9.2.1)的正截面承载力应按

≤0.59ft

(9.2.1)

W0——混凝土计算截面弹性抵抗矩,m3;

Ms——作用计算截面X—X上的弯矩,N·m;

l——受拉区混凝土塑性影响系数;ag——钢筋配筋调整系数,ag=1.1。

ny——平行于Y轴方向一侧钢筋根数;

nx——平行于X轴方向一侧钢筋根数;

2)取h=1600;

图9.2.1 混凝土基础主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简图(a)塔脚主材锚入底板中;(b)底脚螺栓锚入底板中1 矩形底板中心受压或受拉(图9.3.1-1)时,可按式ft——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按表5.0.19取用。

式中:

(9.3.1-1)和式(9.3.1-2)计算:

9.3 钢筋混凝土基础底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宽度时,计算截面的弯矩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h——截面高度,当h<400时取h=400,当h>1600时

9.3.1 当台阶的宽高比不大于2.5和偏心距不大于1/6基础

(9.3.1-1)

(9.3.1-

3)

时,P0=

kPa;

当计算上拔情况时 式中:

,kPa;

pc——1—1截面处反力。

(9.3.1-3)和式(9.3.1-4)计算:

b1和l1——底板处柱截面的长度和宽度,m。3 矩形底板双向受弯(见图9.3.1-3)时,可按式2 矩形底板单向受弯(见图9.3.1-2)时,可按式

(9.3.1-P1——底板I(图9.3.1-2阴影部分)平均压力设计值,P0——底板平均净压力设计值,P0= ,当计算上拔情况

(9.3.1-3)和式(9.3.1-2)计算:

(9.3.1-4)

当计算上拔情况时 式中:

kPa;

——2—2截面处反力。

图9.3.1-1 矩形底板轴向力时弯距计算简图

P2——底板II(图9.3.1-3阴影部分)平均压力设计值,

图9.3.1-2 矩形底板单向受弯时弯距计算简图

计算:

式中:

间按线性内插法取用;

0.8m时,取hp =1.0,当h不小于2.0m时,取hp =0.9,其

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上阶宽;

图9.3.1-3 矩形底板双向受弯时弯距计算简图1 矩形截面柱作用于矩形底板时(见图9.3.3),在柱与Fl≤0.7hpftamh0 (9.3.3-1)

Fl=pjAl (9.3.3-2)

(9.3.3-3)

时,底板的受冲切承载力应满足下列要求:

hp——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不大于

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柱宽,当计算基础

基础交接处以及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

9.3.3 底板在下压荷载作用下,当无上部纵向钢筋和腹筋

at——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上边长,当计算

的阴影面积);

最大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a+2h0>L时[见图9.3.3(c)],a=L;

h0——基础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

am——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计算长度;

Fl——作用在Al上的地基土净反力设计值。

当冲切破坏锥体的底面在L方向落在基础底面以外,即

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对偏心受压基础可取用基础边缘处

围内的下边长,当冲切破坏锥体的底面落在基础底面以内

载力时,取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当计算基础变阶处

[见图9.3.3(a)、(b)],计算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

Al——考虑冲切荷载时取用的多边形面积(图9.3.3中

ab——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在基础底面积范

的受冲切承载力时,取上阶宽加两倍该处的基础有效高度,

pj——扣除基础自重及其上土重的荷载设计值作用下地

图9.3.3 阶形基础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截面位置

制。

距不应大于300mm。

处的底面线

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

连接区段,根据接头型式应满足下列规定:2 柱内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

9.11.4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连接区段内,对纵向受拉钢筋的焊接接头面积百分比率不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1—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的斜截面;2—冲切破坏锥体1 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d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4 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应互相错开一个(或几个)同一3 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筋配筋率不宜大于5%;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

应大于50%。纵向受压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比率可不受限

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的长度范围内。在同一

(a)柱与基础交接处;(b)基础变阶处;(c)基础变阶

1)焊接接头:同一连接区段长度为35d(d为纵向受力

对于柱类不应大于50%。

5倍;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筋的最大直径。

9.11.5 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应满足9.11.2锚固长度,且末端

的焊接接头面积百分比率:对于梁、板类不应大于25%;

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

不小于300mm范围内。在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

度不小于800mm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d为纵向钢

长度,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

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搭接长度应满足9.11.2锚固

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2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4 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3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当柱的宽1 在柱中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为封闭式。对

2)绑孔接头:同一连接区段长度为1.3倍搭接长度且

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

5 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

置两个箍筋。

1 浇制基础的底板厚度不小于200mm;

11.1 一般规定

距不应大于200mm。

可靠的抗拉连接措施。

不应小于4倍的地脚螺栓直径。

9.11.6 柱的截面尺寸不宜小于450mm。

9.11.7 基础底板的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当受压钢筋直径

11 钻(冲、挖)孔灌注桩基础

d>25mm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

挖孔灌注桩,简称灌注桩或桩)按结构布置分为单桩和桩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

100mm;当钢筋受压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

9.11.10 钢筋混凝土电杆的受拉杆杆底与基础底板应采取

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当钢筋受拉时,

9.11.9 承受拉力的地脚螺栓,直径不应小于22mm,间距

6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其直

9.11.8 基础底板中的纵向受拉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

11.1.1 钻(冲、挖)孔灌注桩基础(本规定仅包括钻、冲、

1.2m。

容包括:于2.0m时)。

A图A.3。

桩基需进行下列计算和验算。

(抗压或抗拔)承载能力计算和水平承载能力计算;3 灌注桩的中心间距一般不小于其设计直径的2.5倍,2 钻、冲孔桩的设计直径,宜根据施工钻具选定,一般1 桩基布置可采用对称或其他排列形式,应使其受水平

采用d=0.8m~2.0m。挖孔桩的设计直径,一般不小于

但对排数不少于3排且桩数不少于9根的摩擦型钻(冲、

力和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的截面模量,其基本形式见附录

塔设计荷载和地质、水文情况以及施工设备等条件确定。

基,按埋置特点可分为低桩和高桩基础,选用时应根据杆

底钻(冲、挖)孔桩,同时要求中心间距不小于1.5D(当

1)根据桩基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征进行桩基的竖向

11.1.2 灌注桩基础布置形式、桩直径及间距的要求如下:

D不大于2.0m时,D为扩大端设计直径)或D+1(当D大

挖)孔灌注桩,中心间距不小于其设计直径的3.0倍。对扩

11.1.3 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1 所有桩基均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计算内

2)对桩身、连梁及承台承载力进行计算,对于桩身露

算;

卧层的承载力;

应验算抗震承载力。

本组合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5.3.4中高耸结构基础的沉降量取值。

4)对位于坡地、岸边的桩基应验算整体稳定性;

按表7.3.1取值,沉降量允许值可按GB

上需限制裂缝宽度的桩基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

4 应验算桩在设计地面处的水平变位。

用作用效应的短期效应组合;验算抗裂、裂缝宽度时,应

3)当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3 对某些有特殊变形要求的杆塔桩基,其地基的沉降量2 下列桩基应进行抗裂和裂缝宽度验算:根据使用条件5)按DL/T 5092—1999规程应进行抗震验算的桩基,

50007—2002表

要求混凝土不得出现裂缝的桩基应进行抗裂验算;对使用

当进行桩基的抗震承载能力计算时,荷载设计值和地震

作用设计值应符合DL/T 5092—1999和GB 50191的规定。

11.1.5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桩基的水平变位时,应采

11.1.4 桩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应采用作用效应的基

水剪强度小于10kPa)土层中的细长桩尚应进行桩身压屈验

出地面或桩侧为可液化土、极限承载力小于50kPa(或不排

可按GB 50007—2002附录R计算,地基变形的倾斜允许值

11.2 桩基构造

均气温)验算地基沉降。

层厚度不得小于50mm。

1.15,使用光面钢筋时不应大于1.25。

11.2.3 灌注桩桩身应按下列规定配筋:

300mm~2000mm时,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

0.65%~0.2%(小桩径取高值,大桩径取低值)。

11.2.2 灌注桩使用螺纹钢筋时清孔后泥浆比重不应大于

土可采用作用效应的短期效应组合验算地基沉降,对粘性

应组合或短期效应组合考虑长期荷载的影响;对砂类地基

根据使用要求和裂缝控制等级分别采用作用效应的短期效

地基土可按荷载的长期效应组合(无冰、风速5m/s及年平

11.2.1 桩、承台及连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净距不应小于60mm。应尽量减少主筋接头,其混凝土保护

筋。

1 桩身主筋应经计算确定。当桩身直径为

2 桩身主筋不宜小于8×10,应沿桩周均匀布置,其

3 桩身主筋应通长配置。

旋式箍筋;受水平荷载较大的桩基和抗震桩基,桩顶

(3~5)d范围内的箍筋应适当加密;当钢筋笼长度超过

4m时,应每隔2.0m左右设置一道(12~18)焊接加劲箍

4 箍筋采用(6~8)间距200mm~300mm,应采用螺

1/2。

D。

11.2.4):

图11.2.4 扩底桩构造

桩不得小于0.3倍桩径且不小于500mm。

a/hc一般取1/3~1/2,砂土取约1/3,粉土、粘性土取约扩底端部侧面和桩端持力层土性确定,最大不超过3.0。3 扩底端底面一般呈锅底形,矢高hb取(0.10~0.15)1 扩底端直径与桩身直径比D/d,应根据承载力要求及2 扩底端侧面的斜率应根据实际成孔及支护条件确定,

11.2.5 承台厚度一般取为桩径的1.0~2.0倍。

11.2.4 扩底灌注桩扩底端尺寸宜按下列规定确定(见图

11.2.7 承台的受力钢筋应通长配置,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11.2.6 边桩外侧与承台边缘的距离,对直径不大于1m的

桩不得小于0.5倍桩径且不小于250mm;对直径大于1m的

10,钢筋净间距应满足60mm~200mm。矩形承台板配筋宜

筋直径。

围以内。

距为100mm~200mm。

11.2.8 桩与承台的连接宜符合下列要求:

50007—2002和GBJ 112等有关规定执行。

100mm;对于中等直径桩不宜小于50mm。

为0.6~1.0倍的桩径,且应有必要的抗弯刚度。

并应设置箍筋或螺旋筋,其直径与桩身箍筋直径相同,间

最里面三根钢筋相交围成的三角形应位于塔脚底板截面范

11.2.11 连梁的高度可取为0.8~1.0倍的桩径,宽度可取

11.2.10 埋入土中的承台或连梁的埋深应不小于600mm。

拔桩基应满足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的要求并不应小于40倍主

径的30倍(Ⅰ级钢)或35倍(Ⅱ级钢和Ⅲ级钢),对于受

度不宜小于70mm,当有混凝土垫层时,不应小于40mm。

11.2.9 埋入土中的承台或连梁底面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

在季节性冻土及膨胀土地区,其埋深及处理措施,应按GB

按双向均匀布置;对于三桩承台,应按三向板带均匀配置,

11.2.12 连梁构造应符合GB 50010—2002第10.2节要求。1 桩顶嵌入承台的长度,对于大直径桩不宜小于2 桩顶主筋应伸入承台内,其锚固长度不宜小于主筋直3 桩顶主筋宜外倾成喇叭形(大约与竖直线夹15°角),

连梁主筋应伸入桩内并与桩内主筋可靠连接。

式中:

11.3 桩顶作用效应计算

改称Ti),kN;

2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1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正值,上拔时取负值),kN;

n——桩基中的桩数;

X、Y轴的力矩设计值,kN·m;(11.3.1-1)及(11.3.1-2)计算。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浮力),kN;力设计值(当为负值时为拉力改称T),kN;11.3.1 桩基中的基桩桩顶所承受的轴向力,可按式

F——作用于桩基顶面的竖向力设计值(下压时取G——承台或连梁及其上部土自重的设计值(对地Ni——i桩桩顶承受的轴向压力(当为负值时为拉力

MX、MY——作用于桩基上的外力对通过桩群重心的

xj、yj——j桩至通过桩群重心的Y、X轴的距离,m。N——轴心竖向力作用下任一复合基桩或基桩的竖向

(11.3.1-1)

(11.3.1-2)

注:式(11.3.1-2)适用于桩顶与承台铰接的情况;固结

F计算。

11.4 桩下压承载力计算

时,可作为近似地估计。

式中:

1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

符合下述极限状态计算表达式:

式(11.4.1-1)外,尚应满足下式:

Nmax≤1.2R 2)

N≤R 

(11.4.1-1)

R——桩基中复合基桩或基桩的下压承载力设计值。

设计值(水下部分应扣除浮力)加入上两式等号左侧。对于无侧摩阻力或不计侧摩阻力的桩段,应把该段自重

2 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11.4.1 单桩及桩基中复合基桩或基桩的下压承载力计算应

11.3.2 桩基中的单桩桩顶作用效应和桩身内力,可按附录

N≤1.25R (11.4.1-3)

2)偏心下压力作用下桩基的复合基桩或基桩,除满足1)单桩及轴心下压力作用下桩基的复合基桩或基桩:

(11.4.1-

2)偏心下压力作用下桩基的复合基桩或基桩,除满足

1)单桩及轴心下压力作用下桩基的复合基桩或基桩:

为:

计值为:

应符合下列规定:

Nmax≤1.5R 4)

R=Quk/sp (11.4.2-2)

R=sQsk/s+pQpk/p+cQck/c (11.4.2-3)

当根据静载试验确定单桩下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基

柱的下压承载力设计值为:

复合基桩的下压承载力设计值为:

对于无侧摩阻力或不计侧摩阻力的桩段,应把该段自重1 单桩及桩数不超过3根的桩基,基桩的下压承载力设

(11.4.1-2 对于桩数超过3根的非端承桩复合桩基,宜考虑桩群、

式(11.4.1-3)外,尚应满足下式:

设计值(水下部分应扣除浮力)加入上两式等号左侧。

土和承台的相互作用效应,其复合基桩下压承载力设计值

R=Qsk/s+Qpk/p (11.4.2-1)

11.4.2 单桩及桩基中复合基桩或基桩的下压承载力设计值,

当根据静载试验确定单桩下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其

式中:

力标准值;

限阻力标准值;Bc/l=0.2一栏的对应值。

地基土极限阻力标准值;

不考虑承台效应,即取c=0,s、p、sp取表11.4.3-1中

R=spQuk/sp+cQck/c

(11.4.2-4)

Qck=qckAc/n (11.4.2-5)

软土、欠固结土、新填土,或可能出现震陷、降水固结时,

阻抗力分项系数,按表11.4.2采用。

Ac——承台底地基土净面积;Quk——单桩下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当承台底面以下存在可液化土、湿陷性黄土、高灵敏度Qsk、Qpk——分别为单桩总极限侧阻力和总极限端阻

Qck——相应于任一复合基桩的承台底地基土总极qck——承台底1/2承台宽度深度范围(≤5m)内

阻力群桩效应系数,按11.4.3确定;

抗力分项系数、桩侧阻端阻综合抗力分项系数、承台底土

群桩效应系数、桩侧阻端阻综合群桩效应系数、承台底土

s、p、sp、c——分别为桩侧阻抗力分项系数、桩端阻

s、p、sp、c——分别为桩侧阻群桩效应系数、桩端阻

Ac=

塔型

+

式中:

静载试验法1.10

直线杆塔

耐张(0°转角)及悬垂

1.301.30

转角杆塔

1.601.60转角、终端及大跨越塔

注:抗拔桩的侧阻抗力分项系数s可取表列数值。

11.4.3-2取值。

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综合群桩效应系数sp可按表11.4.3-1确定。

表11.4.2 灌注桩竖向承载力抗力分项系数

排列、承台内外区面积比等有关。承台底土阻力群桩效应

据单桩静载试验确定单桩下压极限承载力时的桩侧阻端阻

11.4.3 群桩效应系数s、p、sp、c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见图11.4.3;

1.601.301.10

(11.4.3)

s=p=sp经验参数法1.10

c

1 桩侧阻群桩效应系数s、桩端阻群桩效应系数p及根

2 承台底土阻力发挥值与桩距、桩长、承台宽度、桩的

——承台内、外区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按表

当承台下存在高压缩性软弱土层时,均按Bc /l≤0.2取值。

——承台内区(外围桩边包络区)、外区的净面积,

sp

30.800.800.790.730.67

40.900.900.900.850.78

5粘性土0.960.960.960.940.86

名应

称系

S/d数a

Bc /l≤0.200.40s0.60

0.80≥1.00≤0.200.40p0.60

0.80≥1.00

6

合群桩效应系数sp

1.001.001.001.000.93

3

图11.4.3 承台底分区图

1.201.201.090.930.78

41.101.101.100.970.82

5

粉土、砂土

表11.4.3-1 侧阻、端阻群桩效应系数s、p及侧阻端阻综

1.051.051.051.030.89

61.001.001.001.000.95

0.93≤0.0.93200.930.400.89

1.641.681.721.751.79

0.970.970.980.95

1.351.401.441.481.52

0.991.001.010.99

1.181.231.271.311.35

1.011.021.021.03

1.061.111.161.201.24

1.211.221.131.01

1.261.321.371.411.44

1.111.121.131.03

1.181.251.311.361.40

1.061.071.081.07

1.111.201.261.321.36

1.011.021.031.04

1.061.151.221.281.33

荷试验确定。

表11.4.3-2 承台内、外区土阻力群桩效应系数

结合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测试方法综合确定。

11.4.4 单桩下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缺乏可参照的试桩资料或地质条件复杂时,应由现场静载

等估算,并参照地质条件相同的试桩资料,综合确定。当

0.600.840.890.940.970.880.910.961.00

0.80≥1.00

注1:Bc、l分别为承台宽度和桩的入土长度,Sa为桩中心距,当不规则布桩时,对圆桩可近似取为 (式中Ae为桩基承台总面积)。

注2:当Sa/d>6时,取s=p=sp=1;两向桩距Sa不等时,Sa/d取均值。

注3:当桩侧为成层土时,s可按主要土层或分别按各土层类别取值。

注4:对于密实粉土、砂类土中的群桩,表列系数宜降低5%。

3 对三级杆塔桩基,如无原位测试资料时,可利用承载

2 二级杆塔桩基应根据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经验参数

1 一级杆塔桩基,有条件时应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并

法进行。

11.4.6-2取值。

力经验参数估算。

确定单桩下压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宜按下式计算:

验值时,可按表11.4.6-1取值;

不应小于3根,工程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小于2根。

11.4.6 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

11.4.5 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下压极限承载力标准

值时,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小于总桩数的1%,且

试验及单桩下压极限承载力取值按JGJ 94—1994附录C方

填土淤泥淤泥质土式中:

q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表11.4.6-1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 q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表

土的名称

粘性土

(11.4.6)

土的状态

IL>10.75<IL≤1

kPa

水下钻(冲)干作业钻(挖)

孔桩孔桩18~2618~2610~1610~1618~2618~2620~3420~3434~4834~48

0.50<IL≤0.7548~6448~62

0.25<IL≤0.564~7862~760<IL≤0.2578~8876~86

88~9886~96IL≤0

0.7<w≤112~3012~30

红粘土

0.5<w≤0.730~7030~70e>0.922~4020~40

粉土40~6040~600.75≤e≤0.9

60~8060~80e<0.75

稍密22~4020~40

粉细砂中密40~6040~60

密实60~8060~80中密50~7250~70

中砂

密实72~9070~90中密74~9570~90

粗砂

密实95~11690~110

砾砂中密、密实116~135110~130注1:对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填土和以生活垃圾为主的杂填土,不计算其侧阻力。

注2:w为含水比,w =/L。

表11.4.6-2 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

kPa

式中:

时,可按下式计算:

计侧阻力;

深层载荷板试验确定,当不能进行深层载荷板试验时,可确定大直径桩(d≥800mm)单桩下压极限承载力的标准值11.4.7 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

(11.4.7)

q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

qpk——桩径为800mm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可采用

采用当地经验值或按表11.4.6-2取值,对于干作业(清底干

经验值时,可按表11.4.6-1取值,对于扩底桩变截面以下不

土名称

11.4.7-2取值。

粘性土

0.25<IL≤0.75800~1800

力标准值qpk kPa

状态

0<IL≤0.2

5

1800~240

0

净)可按表11.4.7-1取值;

0.75<e≤0

e≤0.75

.9

粉土

1000~1501500~200

00

稍密中密粉砂500~700800~1100

1200~180

细砂700~1100

0

1000~2002200~320

砂土、中砂

00

碎石

1200~2202500~350

类土粗砂

001400~2402600~400

砾砂

00

圆砾、1600~3003200~500

00角砾

下压)承载力时,其设计桩径取护壁外直径。

IL≤0

si、p——大直径桩侧阻、端阻尺寸效应系数,按表

表11.4.7-1 干作业桩(清底干净,D=800mm)极限端阻

对于混凝土护壁的大直径挖孔桩,计算单桩竖向(上拔、

6000~9000

5000~7000

4000~5500

3500~5000

2000~2500

密实

1200~2000

2400~3000

土类别

si

p

注:表中D为桩端直径。

限状态计算表达式:

11.5 桩上拔承载力计算

1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

尺寸效应系数p粘性土、粉土

1

1)单桩:

表11.4.7-2 大直径灌注桩侧阻力尺寸效应系数si端阻力

11.5.1 单桩及桩基中基桩的上拔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述极

卵石、2000~3003300~500

7000~11000

00碎石

注1:qpk取值宜考虑桩端持力层土的状态及桩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效应,当进入持力层深度hb为:

hb≤D,D<hb<4D,hb≥4D,qpk可分别取较低值、中值、较高值。

注2:砂土密实度可根据标贯击数N判定:N≤10为松散,10<N≤15为稍密,15<N≤30为中密,N>30为密实。注3:当对沉降要求不严时,可适当提高qpk值。

T≤Uk/s+Gp (11.5.1-1)

砂土、碎石类土

2)桩基中的基桩应满足以下两式:

式中:

周长,计算桩、土自重设计值。

桩数,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2 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1)单桩:

T≤1.25(Uk/s+Gp)

(11.5.1-4)

Uk——单桩或基桩的上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2)桩基中的基桩应同时满足以下两式:

Tmax≤1.25(Uk/s+Gp) (11.5.1-5)

T≤1.25(Ugk/s+Ggp) (11.5.1-6)

Ggp——群桩基础所包围体积的桩土总自重设计值除以总Gp——单桩(土)或基桩(土)自重设计值,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对于扩底桩应按表11.5.2-1确定桩、土柱体Ugk——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上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Tmax≤Uk/s+Gp (11.5.1-2)

T≤Ugk/s+Ggp (11.5.1-3)

况分别计算,Uk及Ugk的侧摩阻力应按该条规定的范围及

注:当进行抗震验算时,应按11.4.9规定的两类验算情

1)土重。

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94—1994附录D进行;

式中:

Uk——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桩按表11.5.2-1取值;

i——抗拔系数,按表11.5.2-2取值。

(11.5.2-

上拔静载荷试验及上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取值可按JGJ

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现场单桩上拔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

系数进行折减或扣除,同时应扣除Gp和Ggp中液化土层的

11.5.2 单桩、群桩基础及其基桩的上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桩基础及基桩的上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ui——破坏表面周长,对于等直径桩取u=d,对于扩底

2 对于二、三级杆塔桩基,如无当地经验时,单桩、群

1 对于一级杆塔桩基,有条件时单桩或基桩的上拔极限

1)单桩或群桩呈非整体坏时,基桩的上拔极限承载力

表11.5.2-1 扩底桩破坏表面周长ui

ui

式中:

自桩底起算的长度li

可按下式计算:

11.6 桩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

算单桩或基桩的内力和变位。

≤5d

D

表11.5.2-2 抗拔系数i

11.6.2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可按下式确定:

注:桩长l与桩径d之比小于20时,i取小值。

  (m1) (11.6.2)

砂土土类粘性土、粉土ul——桩群外围周长。

11.6.1 受水平力作用的单桩及桩基,应按附录F的方法计

对圆形桩

值

0.70~0.80

0.50~0.70

>5dd

2)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上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11.5.2-2)

序号确定。式中:

对于钢筋混凝土桩

b0——桩身的计算宽度,m;I0——桩身换算截面惯性矩;d0——纵向钢筋圆环的直径。(按JGJ 94—1994附录E)确定。

11.6.3取值。

g——桩身配筋率;

EI——桩身抗弯刚度;

Ec——混凝土弹性模量;

EI=0.85EcI0

圆形截面                

m——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E——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11.6.3 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应按下列规定

2 对二、三级杆塔桩基,当无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表

1 对一级杆塔桩基,有条件时应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表11.6.3 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

地基土类别

mkN/m4

相应单桩在地

mkN/m4

相应单桩在地

定计算:

≤1.4 (11.6.4)

11.6.4 对于单桩或基桩,应按式(11.6.4)进行桩侧土稳

式中:

面处

水平位移mm

y

淤泥、淤泥质土、饱和2000~42500~601106~12

50000湿陷性黄土

流塑(IL>1)、软塑(0.75<IL≤1)状粘性

4500~66000~14

2土,e>0.9粉土,松散104~8

000000

粉细砂,松散、稍密填土

可塑(0.25<IL≤0.75)

状粘性土、e=0.75~0.96000~1014000~33103~6

0005000粉土、湿陷性黄土、中

密填土、稍密细砂硬塑(0<IL≤0.25)、坚硬(IL≤0)状粘性土,10000~235000~10

4湿陷性黄土,e<0.75102~5

20000000

粉土,中密的中粗砂,密实老填土

中密、密实的砾砂、碎100000~35 1.5~3

00000石类土

注:当桩顶水平位移大于表列数值时,m值应适当降低。

、C——桩周土的内摩阻角和凝聚力,取计算深度至设计

面处水平位移mm

计算;

层的加权平均值;(11.6.5-1)算y=h/3处的y。

式中:

y——桩侧土压应力,按附录F计算。

≤1.2p

frc (11.6.5-2)

(11.6.5-2)进行桩底岩石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岩石表面或嵌入岩石且h<4.0的单桩或基桩,应按式

注2:对h≤2.5的桩,可验算y=h/3和y=h处的y;对

h>2.5且y,max发生在y≤h/3处的桩,可验算该最大位置

11.6.5 对置于非岩石类土中且h≤3.5的单桩或基桩,应

地面各土层的加权平均值,无试验资料时,可按附录J确定;

按式(11.6.5-1)进行桩底土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对置于

处的y,max;对h>2.5且y,max发生在y>h/3处的桩,可验

注1:当进行抗震验算时,上式右侧应乘增大系数1.25。

Wp——桩底截面抵抗矩。

Mh——桩底弯矩(嵌岩桩对应基岩顶面处),按附录F

——桩侧土的有效容重,取计算深度至设计地面各土

≤1.2qpk

一项分子中。

式中:

及抗裂计算。11.7 桩基本体计算

和局部受压等强度计算。 hr≥

段自重设计值(水下部分应扣除浮力)加入上两式左侧第

11.7.4 连梁应根据内力计算配筋。

时,应按应力重分布计算桩底的最大压应力。

(11.6.6)注2:当进行抗震验算时,应按11.4.9规定的两类验算情

11.7.1 应按附录F的规定计算桩的内力。

h<4.0的嵌岩桩,尚应按式(11.6.6)进行计算:

进行折减或扣除,同时上两式右侧应乘增大系数1.25。

化、中等风化硬质岩体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0.5m,对于

况分别计算,侧摩阻力标准值应按该条规定的范围及系数

注1:对于无侧摩阻力或不计侧摩阻力的桩段,应把该

11.6.6 嵌岩灌注桩周边嵌入完整和较完整的未风化、微风

r——岩石的水平与竖向强度之比,一般可取0.5~1.0。

11.7.3 按JGJ 94—1994进行桩基承台的抗弯、冲切、剪切注3:当桩底出现负应力(偏心距e>D/8,D为桩底直径)

11.7.2 按JGJ 94—1994中5.5节有关规定进行桩身承载力

行检测。

足下述要求:

9.1.1的有关规定。

11.8 质量检测标准

每基塔不少于2根。

11.8.2 桩基础的成桩质量检查应符合JGJ

11.8.1 桩基础的施工应符合JGJ 94—1994的有关规定。

向抗压承载力验收检测。一般可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数量

般可采用低应变法检测,在无特殊要求时全部基桩均应进

性较低的三级杆塔桩基工程,均应进行成桩质量检测。一

11.8.3 工程桩的成桩质量、单桩下压承载力检测一般应满

11.7.5 当进行桩身、承台及连梁的抗震验算时,构件的承

执行。

94—1994之

2 对一级杆塔和有特殊要求的杆塔桩基,应进行单桩竖1 对一、二级杆塔桩基和地质条件复杂或成桩质量可靠

3 当对检测数量、项目有特殊要求时,应另行确定。

11.8.4 桩基础验收资料应符合JGJ 94—1994的有关规定。

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可按DL/T 5092—1999之表13.2.3取值。

4 各检测方法可按JGJ 106—2003 J 256—2003的规定

附 录 A

基 础 型 式 图

(规范性附录)

半掏挖基型

(a)直柱全掏挖基型;(b)直柱半掏挖基型;(c)斜柱

图A.2 一般基础回填抗拔土体的基型

图A.1 一般基础原状抗拔土体的基型

(a)直柱混凝土台阶式基型;(b)直柱钢筋混凝土板式基

型;

E.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台;

可以参照表E.1~表E.14分别确定。

(e)斜放式预制拉线基础图A.3 灌注桩基型

(a)低单桩;(b)高单桩;(c)高桩框架;(d)低桩承

(e)低桩承台;(f)高桩承台

(c)斜柱钢筋混凝土板式基型;(d)平放式预制拉线基础;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由工程地质资料提供,当无资料时

表E.3 粉土承载力特征值f kPa

表E.1 岩石承载力特征值f  kPa

表E.4 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 kPa

表E.2 碎石土承载力特征值f kPa

天然含水

特征值

36100

90

80

承载力

40

45

注:对于内陆淤泥和淤泥质土,可参照使用。

7050

6055

5065

4075

表E.5 沿海地区淤泥和淤泥质土承载力特征值f kPa

表E.6 红粘土承载力特征值f kPa

年的粉土。

承载力特征值

 注:本表只适用于堆填时间超过十年的粘性土,以及超过五

试验锤击

ES12压缩模量

7160

5135

标准贯入

数N

4115

表E.7 素填土承载力特征值f kPa表E.8 砂土承载力特征值f kPa

385

265

表E.9 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 kPa

3579

11131517192123

承载力特征值

数N10

承载力特征值

数N10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

承载力特征值

填土类别

碎石、卵石

30%~50%)

151058510

30%~50%)

 注:本表只适用于粘性土与粉土组成的素填土。

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

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

粉质粘土(8≤IP<14)、粉土

2014520115

表E.10 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 kPa表E.11 素填土承载力特征值f kPa表E.12 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kPa

压实系数c

2519030135

3023040160

105145190235280325370430515600680

承载力特征值

0.94~0.97

130~180

150~200

200~250

200~300

孔隙比

干密度

承载力特征值

1.61700.65

1.72000.60

1.82400.55

承载力特

征值

表E.14 混合土承载力特征值f kPa表E.13 花岗岩类残积土承载力特征值f kPa

190

200

210

1.90.50300

2.03800.45

2.14800.40

6200.35

0.30—2.2

230

250

270

320

4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