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教案 人教版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 “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假设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 / 13
word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X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假设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那么样方的平均数X=∑X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那么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那么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X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X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X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
2 / 13
word
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那么,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immigration rate or emigration rate.
四、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类型 增长型 种群构成特点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发展趋势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保持稳定 衰退型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
3 / 13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图示 word 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板书〗sex ratio是指种群众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板书〗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小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那么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这样,种群在某个特定时间内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Nt+1=Nt+〔B-D〕+〔I-E〕
〔Nt是时间t时的种群数量,B、D、I、E分别是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个体数,Nt+1是一个时期后、时间t+1时的种群数量,那么有出生率=B/Nt;死亡率=D/Nt;迁入率=I/Nt;迁出率=E/Nt。〕〖作业〗练习一二
基础题 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预测变化方向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种群密度 影响数量变动 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决定大小和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4 / 13
word 3.B。 拓展题
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
5 / 13
216
n
word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那么大致呈“J〞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
t
〖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 “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
6 / 13
word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 〔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7 / 13
word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说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X围内波动。
8 / 13
word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资料1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板书〗种间的关系〔不同种生物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②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病毒;绦虫和猪。
③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④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羊吃草,狼吃鹿。
二、种群的空间结构
〖学生活动〗阅读P74~P75。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想象空间〗学生思考老师提示。
〖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由此想像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森林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师提示。
〖提示〗主要是取样和采集方式要进行改进。根据调查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取样设
9 / 13
word 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例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小结〗见黑体字〔板书〕。 〖作业〗课内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B。
2.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
二、拓展题
1.提示:大致步骤:〔1〕选择的植物〔一般用草本植物〕应能适应同一环境,植株大小基本一致。最好查阅有关资料搞清楚植物名称与生活习性等;〔2〕实验前要做必要的观察记录,如植株的〔尤其是根〕生长情况;〔3〕设立对照组〔单独种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实验组〔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并给予相同的环境条件,也可进一步从不同的植株间距来设计实验;〔4〕通过比较分析根系的长势,论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5〕解释实验结果。
2.蜾蠃捕食螟蛉幼虫。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10 / 13
word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
11 / 13
word 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某某三江平原、某某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 hm,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某某、某某、某某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 hm,荒山造林3.25×10 hm,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 hm,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 hm。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 hm,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 hm。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X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长〞到了5 100 km,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
12 / 13
2
2
2
2
7
2
8
7
2
7
2
6
2
6
2
2
7
word 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增加蓄洪容积1.3×10 m。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某某东部退化草原、某某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某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 hm,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 2. D。 3.C。
7
2
2
10
3
13 /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