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认识的调查研究
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认识的调查研究
作者:尚慧馨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年第11期
创造性人才是完善智力和独特个性的完美结合。“创造性有一般和卓越之分。如果个体具备有利于创造的个性特征,并且这些特征与创造动机、创造能力交互作用,那么个体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卓越创造力。”反之,就会表现平平。创造性个性特征对创造性的重要性已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小学阶段是塑造良好个性的关键时期,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的观念直接影响其对创造行为的态度和培养策略。为此,本研究采用内隐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旨在揭示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的认识现状与规律,为相关教育培训与评价工作的改革提供更为可靠的现实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三个阶段实施。首先,预备调查及问卷的编制阶段。给小学教师发放开放式问卷107份,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列出他们认为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经分析整理,再加入被试未提到而理论研究中出现频率高的创造性个性特征,得到有关创造性个性特征70项,由此编制出一个七点调查问卷,分别记1-7分。其次,正式调查阶段。根据各类学校的比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77份,剔除不合要求的无效问卷3l份,实得有效问卷246份。最后,统计分析。对所收回的有效问卷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二、研究结果
1 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认识的描述统计结果
根据调查所得数据,被试认为最重要的十项创造性个性特征依次是:自信;接受新事物快;探求新事物愿望强烈;勇于接受挫折;好奇心强;进取意识强烈;适应能力强;乐观向上;敢于冒险;坚忍不拔。被试认为最不重要的特征(问卷中所列特征的重要性评分在4分以上)有7项:情绪多变;不善言辞;我行我素;不守纪律;性格极端化;孤僻;好说大话。另外有一项(性格外向、活泼开朗)标准差过高被剔除,说明对于该特征的认识存在分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群认识的因子分析结果
根据被试对创造性个性特征重要性评价的描述统计结果,删除被试认为不重要的6个项目及1个标准差大的项目,对其余的62个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抽取出12个因子,方差总解释率为67.102%。根据各因子相关项目内容及前人的有关研究,将被试认为重要的12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坚持性与自制性;独立性与敢为性;开放性;好奇心;友善性;责任感;活跃性;适应性;敏感性;乐群性;规范性;进取心。(各因子所含项目、负荷量等情况) 三、讨论
1 小学教师对重要创造性个性特征的认识本研究显示,小学教师认为高创造性者最重要的十项个性特征分别是:自信;接受新事物快;探求新事物的愿望强烈;勇于接受挫折;好奇心强;进取意识强烈;适应能力强;乐观向上;敢于冒险;坚忍不拔。这些特征在吉尔福特、斯腾伯格、托兰斯、海纳特等人的研究中均被提及,可见其受重视程度。小学教师对自信、坚持、进取等特征的重视,一方面体现了对我国推崇的传统美德,如自信、坚持、进取等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代教育思想对小学教师的影响和熏陶,如他们对好奇、敢为、乐观等特征极为重视。
但是,专家与小学教师的认识也有不尽相同之处。小学教师对于外显理论研究中极受重视的体现独立、幽默等特征的条目如“独立性强;幽默;喜欢独立工作”等的重要性评价不够高。对于独立性的不重视,可能与小学教师受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崇尚中庸之道,倾向遵守服从有关。这一思想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创造行为的产生和禁锢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 幽默是许多专家特别是国外研究者公认的创造性个性特征,而在小学教师眼里,却并不那么重要。岳晓东在对两岸三地大学生创造性认识的研究中同样发现,大学生也不把幽默作为创造性的成分。这种现象折射出传统文化因素对小学教师价值观念的影响。个性是受文化影响较多的心理成分,对于个性特征的认识大多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内化,并深深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当然这也许还反映了小学教师对高创造性者的一种认识上的刻板印象,即一般认为进行创造性劳动者大多古板、孤僻,如陈景润等。
2 小学教师对创造性个性特征群的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存在着一些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即高创造力的人所共同具备的、独特的个性特征。但“这些创造性个性特征并不是单个地存在,创造性个性特征是由一群特征组成的,这群特征被称为创造性的个性特征群”。通过分析综合发现,研究者们一致认可的个性特征群为:独立性、坚持性、自制性、敢为性、敏感性、责任感等。
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抽取出十二个公共因子,参考前人研究及中国特有的表达习惯将创造性个性特征群概括为:坚持性与自制性、独立性与敢为性、开放性、好奇心、友善性、责任感、活跃性、适应性、敏感性、乐群性、规范性和进取心。这一结果和前人的研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本次研究指出的个性特征群更多。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的被试在文化背景、年龄等方面各有差异,而衡量创造性个性特征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得到不完全一致的结论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中小学教师认为乐群性是重要的创造性个性特征群,而乐群性是颇具争议的一个特征。卡特尔、刘邦惠等人认为低乐群性是高创造者的重要个性特征。而陈国鹏等人则发现高创造者在乐群性上得分甚高。对于乐群性的不重视,可能与对创造性人物的误解有关。人们一度将创造性人才视为“宁愿自己一个人独立地工作”,“倾向傲慢”,“不属于那些惹人喜欢的人”。不可否认,乐群性往往导致个体认识上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行动上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创造性变弱,遵从群体的压力,产生“随大流”的惰性,从而遏制创造行为的脱颖而出。小学教师对于乐群性的重视,既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学会合作”理念在小学教师身上的一种反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