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之体制创新题型测试卷

来源:好兔宠物网
体制创新类型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评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海禁”政策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2.世界博览会上的展品是一个国家发出的名片,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基本状况。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中美两国展示了各自的代表性展品(见下表)。两国代表性展品的差异说明了()国家美国中国代表性展品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器等A.中国已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B.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根本不同C.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D.中美两国的政治制度根本不同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4.1932年,英国在渥太华召开了英联邦和殖民地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多个协定,和各成员国正式确立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帝国特惠制实施的直接目的是()A.和苏联进行对抗B.扩大进出口数额C.克服经济发展困难D.推行贸易自由化5.现代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这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A.罗斯福新政是对胡佛做法的全面否定B.胡佛的举措和罗斯福新政有继承发展的关系C.胡佛对经济危机爆发负主要责任D.胡佛开创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6.“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差距可以缩小到3倍。”材料表明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其深远影响是()A.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B.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C.保障了家庭最低收入D.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服务7.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它可以使融资者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成本最低的资本,投资者则可以选择利润最丰厚的项目,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投资组合。据此可以看出,金融全球化()A.有利于全球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B.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C.加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D.世界贸易组织是主要的执行者8.“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9.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10.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展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11.下图“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第一次出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D.中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2.下表为我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统计年份指数197924.9%198030%198340%198550%198860%199263.2%200373.8%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B.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3月21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用工人。1933年5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案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法令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法案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俄与美国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相似之处。(11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的原因。(8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16世纪~18世纪末19世纪~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70年代经济政策重商主义代表性观点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获取金银,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国家鼓励出口,控制进口财富不是金银货币,而是由生产性劳动所生产出来的有用物品。导致国民财富增长的首要原因是自发的利己劳动和社会分工,国家不应该干预生产和社会分工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危机,国家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提高消费等扩张性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结合材料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证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12CBCCB,BABAD,BC13.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美苏两国都以政府为主导来应对危机;从手段方式上看,实施过程中都有经济立法,如苏联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美国的《农业调整法》等;从效果上看,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并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科技的进步等来组织答案。第(3)问,综合前两问的答案来归纳概括。答案:(1)相似: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和重视;采用立法和行政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利用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的稳定。(2)增长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农业科技的进步。(3)政府政策法令,科技发展,市场的引导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等。14.解析:本题以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作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根据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经济政策在特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产生,也可以得出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发展,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论证时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简要论证,要有具体史实作为论据。答案:观点:经济政策在特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产生,且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发展。论证:重商主义:16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特别是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展开对外扩张,发展海外市场,为了保护本国利益,西欧国家基本上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促进了西方对外贸易及对殖民地的掠夺,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主义:在18、19世纪,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开展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因而需要广阔的市场,为此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也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潜伏着重大危机。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空前的经济危机,自由主义政策无力解决,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运用这一理论加强对经济干预,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但这一经济政策也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答混合经济模式亦可酌情给分,混合经济模式出现于经济“滞胀”后,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缩小福利国家规模,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了欧美经济恢复和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