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幅中国名画(之一)
100幅名画,带你回顾中国美术史100幅名画,带你回顾中国美术史
据说,古画排名前⼗的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代·阎⽴本《步辇图》、唐代·张萱、周昉《唐宫仕⼥图》、唐代·韩滉《五⽜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千⾥江⼭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居图》、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清代·郎世宁《百骏图》。
下⾯,让我们⼀同⾛近这些古画,探访它们穿越千年的魅⼒......01
《⼈物龙凤帛画》/战国帛画
《⼈物龙凤帛画》⼜称《龙凤仕⼥图》,是东周战国中晚期的帛画精品,1949年出⼟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南郊楚墓,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帛画之⼀,也是中华⼈民共和国2002年公布的64件禁⽌出国(境)展览⽂物之⼀。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02
《长沙马王堆⼀号汉墓帛画》/西汉帛画
《长沙马王堆⼀号汉墓帛画》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号汉墓中发现了⼀件“⾮⾐”帛画。画⾯完整,形象清晰,呈T 字形,画⾯内容也依T 字形的横幅和竖幅划分为天国、⼈间、地府3 个
部分。横幅部分描绘的是天界。帛画中段画⼈间世界。华盖与翼鸟之下,是⼀年⽼贵夫⼈的侧⾯像,⽼妇⼈⾝着锦⾐,在⼩吏侍⼥的跪迎服侍下,拄杖前⾏。03
《⼥史箴图》·局部/顾恺之
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纵24.8厘⽶、横348.2厘⽶。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史箴》⼀⽂⽽作,原⽂⼗⼆节,所画亦为⼗⼆段,现存⾃“冯媛挡熊”⾄“⼥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物神态的表现,⽤笔细劲联绵,⾊彩典丽、秀润。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平稍逊,⽽多出樊姬、卫⼥2段,亦有研究价值。04
《洛神赋图》·局部/顾恺之
《洛神赋图》顾恺之,是著名的东晋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内容画的作品,其中最感⼈的⼀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奈离去的情景。被称为“中国⼗⼤传世名画”之⼀。05
《职贡图》·局部/萧绎
《职贡图》是南朝梁国萧绎画的⼀幅画作,现存宋⼈摹本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名《番客⼊
朝图》或《王会图》,展现南北朝时期国家间友好往来的繁盛场⾯。现存此图为残卷,描绘⼗⼆位使者朝贡时的形象,依次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修、邓⾄、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题、末国的使者。画中⼈物线条简练遒劲,以⾼古游丝描为主,间施兰叶描⼿法。⼈物形象承袭着魏晋以来富有装饰⽽谨严的风格,但略⽋⽣动。06
《⽵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画像砖
《⽵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涛、王戎4⼈占⼀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占⼀幅。⼈物之间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8⼈均席地⽽坐,但各呈现出⼀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族知识分⼦⾃由清⾼的理想⼈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07
《⿅王本⽣图》/莫⾼窟壁画
《⿅王本⽣图》是敦煌莫⾼窟第257窟的北魏时期的壁画。本⽣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前所经历的许多事迹。释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个⼩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传说他因看到⼈世⽣、⽼、病、死很苦,便出家修⾏,以求解脱,后来成了“佛”。“⿅王本⽣”说的是释迦牟尼前⽣是⼀只九⾊⿅王,他救了⼀个落⽔将要淹死的⼈反被此⼈出卖的故事。08
《西⽅净⼟变》/莫⾼窟壁画
《西⽅净⼟变》是唐代的敦煌壁画中的⼀壁。这⼀场⾯恢宏,⾊彩绚烂的佛国景象,是宗教美术依据《⽆量寿经》内容,为信众们构想出来的《西⽅净⼟变》,也就是⼈们常说的西⽅极乐世界。09
《维摩诘经变》/莫⾼窟壁画
《维摩诘经变》是莫⾼窟中较重要的经变图,现在保存下来的有30 多壁,都是根据《维摩诘经》⽽画的。《维摩诘经》有14 品,其中《弟⼦》、《问疾》、《佛国》、《⽅便》、《不思议》等9品有变相。10
《张议潮统军出⾏图》/莫⾼窟壁画
《张议潮统军出⾏图》在中国美术史中是⼀幅⾮常著名的“出⾏”作品,它不仅有较⾼的艺术价值,⽽且还有极⾼的史料价值,是⼀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张议潮统军出⾏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的浩⼤场⾯。此图绘于敦煌156窟的南壁和与南壁相接的部分东壁之上,性质是供养画出⾏图。11
《游春图》/展⼦虔
展⼦虔是北齐⾄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位⼤画家,他擅长画⼭⽔⼈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唯⼀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中国存世最古⽼的画卷。12
《历代帝王图》局部/阎⽴本
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历代帝王图》为后⼈的摹本,⼜名《列帝图》、《⼗三帝图》、《古列帝图卷》。画中刻画了历史上汉⾄隋间有不同作为的13位帝王的形象,这13位帝王按历史顺序
依次是: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邕,隋⽂帝杨坚,隋炀帝杨⼴。13
《步辇图》/阎⽴本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本的名作之⼀。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传世名画之⼀。作品设⾊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公元640年(贞观⼗四年),吐蕃王松赞⼲布仰慕⼤唐⽂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纵38.5厘⽶,横129.6厘⽶。《步辇图》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布迎娶⽂成公主⼊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14
《虢国夫⼈游春图》/张萱
张萱,⽣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唐代开元天宝间享有盛名的杰出画家。虢国夫⼈游春图描绘的是公元752年(天宝⼗⼀年),再现唐⽞宗的宠妃杨⽟环的⼆姊虢国夫⼈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虢国夫⼈游春图,绢本,设⾊,纵51.8厘⽶,横148厘⽶。画中这⼋骑⼈马包括⼀⼥孩共九⼈,在⾏进的⾏列中,从头⾄尾,充满了舒情,闲适,勃勃⽣⽓。画⾯描写了⼀个在⾏进中的⾏列,⼈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全画共九⼈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和保姆,第⼀个为虢国夫⼈。从马的鬃⽑来看,经过精⼼修剪的只有两匹,⼀个是最前⾯的⾝着男装的,⼀个是带着⼀个⼩孩的侍⼥。《虢国夫⼈游春图》,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犹存盛唐风貌。辽宁省博物馆藏。15
《捣练图》/张萱
《捣练图》是唐代名画,作者是唐代画家张萱,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烧圆明园”后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幅⼯笔重设⾊画,表现贵族妇⼥捣练缝⾐的⼯作场⾯。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个⼈物形象,按劳动⼯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第⼀组描绘四个⼈以⽊杵捣练的情景;第⼆组画两⼈,⼀⼈坐在地毡上理线,⼀
⼈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熨烫的场景,还有⼀个年少的⼥孩,淘⽓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16
《簪花仕⼥图》/周昉
唐代画家周昉绘做,绢本设⾊(⼿卷),重彩,纵46厘⽶,横180厘⽶。⽤笔朴实,⽓韵古雅,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簪花仕⼥图》是全世界范围内唯⼀认定的唐代仕⼥画传世孤本。除了唯⼀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是典型的唐代仕⼥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的⽇常⽣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这⼀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以前的绘画内容⼤多是历史宗教⼈物。17
《⾼逸图》/孙位
⾼逸图卷为唐朝孙位的书画作品,他唯⼀存世的作品。也为⽬前屈指可数的⼏件唐代作品之⼀。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中表现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林七贤”。⽬前画⾯仅剩四⼈,经考证是⼭涛、王戎、刘伶与阮籍。在技法上,孙位继承了顾恺之“劲紧连绵如吐丝”的⾏云流⽔的风格,但更加成熟。线条的变化更丰富,⼈物造型刻画更真实细致。《⾼逸图》著录于宋徽宗的《宣和画谱》⾥,画上钤印“宣和七玺”。《⾼逸图》上的七玺是全的,作品的装裱保留了北宋的形式。18
《江帆楼阁图》/李思训
李思训,唐代书画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画游⼈在江边活动,以细笔勾勒⼭⽯轮廓,赋重青绿⾊,富于装饰性。此画虽今被认定为宋⼈⼿笔,但可以反映他的画风。画中⼭⽯⽤墨线勾勒轮廓,⽯绿渲染。画树、松已⽤交*取势,整体势态葱郁, 富有装饰味,和有勾⽆皴的⼭⽯,起伏均匀的⽔纹,精丽⼯致的屋宇, 图案形状的夹叶,⼗分相称。19
《明皇幸蜀图》/李昭道
此画为青绿设⾊,崇⼭峻岭间⼀队骑旅⾃右侧⼭间穿出,向远⼭桡道⾏进,南⽅⼀骑者着红⾐(唐明皇)乘三花⿊马正待过桥,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展⽰着当时的习俗。画中⼭势突兀,⽩云萦绕,⼭⽯有勾勒⽆皴法,设⾊全为青绿。此图可能为宋代摹本,但⽐较接近李思训、李昭道⽗⼦的画风,是反映唐代⼭⽔画⾯貌的重要传世作品。宋代苏轼对此图的艺术⼿法曾有过⼀段描写,从马的特征认出骑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
20
《辋川图》/王维
王维,唐代诗⼈、画家。此图是画家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画⾯群⼭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别墅外,云⽔流肆,偶有⾈楫过往,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在王维的⼭⽔画中,尤其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精神上的陶冶和⾝⼼上的审美愉悦, 旷古驰誉。元代在其所著《画鉴》中说:“其画《辋川图》,世之最著也”。此卷为唐⼈摹本,构图着⾊尚存唐⼈⽓息。21
《照夜⽩图》/韩斡
“照夜⽩”是唐⽞宗李隆基的坐骑,图中“照夜⽩”系⼀⽊桩上,昂⾸嘶鸣,四蹄腾骧,似欲挣脱缰索。此图⽤笔简练,线条织细有劲,马⾝微加渲染,雄骏神态已表现出来。图左上题“韩⼲画照夜⽩”六字,系南唐后主李煜题字。左边上⽅有“彦远”⼆字,似为唐代著名美术史家张彦远的题名;左下有宋⽶芾题名,并盖有“天⽣真赏”朱⽂印;是流传有序的名迹,现藏在美国⼤都会博物馆。22
《五⽜图》/韩滉
韩滉是少数⼏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图》⿇纸本,纵20.8厘⽶,横139.8厘⽶,⽆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农等⼗四家题记。韩滉,唐贞元初年封晋国公,博雅多才,⼯书法,善⿎琴,⼜是著名画家,擅画⼈物及农村风景、⽜驴,画⽜尤“曲尽其妙”。《五⽜图》是以⽥家⽣活为主题的代表作。曾被收⼊北宋、南宋的内府。画⾯布景简洁,仅画有⼀棵⼩树,着⼒地表现出⽜的状貌:五头⽜,各具姿态,或吃草,或翘⾸⾯驰,或纵蹄⽽鸣,或回顾⽽舔⾆,或缓步⽽趾⾏,神情⽣动,准确地勾绘出⽜的体态结构;着⾊⾃然,风格朴实,近似民间绘画。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所达到的最⾼⽔平,被称为“中国⼗⼤传世名画”之⼀。23
《天王送⼦图》·局部/吴道⼦
吴道⼦的《送⼦天王图》为纸本⼿卷,纵35.5厘⽶,横338.1厘⽶,传为宋⼈摹本。图⼜名《释迦降⽣图》,乃吴道⼦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绘画。吴道⼦,画史尊称“吴⽣”。唐代著名画家,被称为“百代画圣”。24
《重屏会棋图》/周⽂矩
此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景遂、景达、景过会棋情景。头戴⾼帽,⼿持盘盒,居中观棋者为中主李景,对弈者是齐王景达和江王景过,⼈物容貌写实,个性迥异。⾐纹细劲曲折,略带顿挫抖动。四⼈⾝后屏风上画⽩居易“偶眠”诗意,其间⼜有⼀扇⼭⽔⼩屏风。故画名⽇“重屏”。周⽂矩,五代南唐画家。约活动于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时期(943~975),后主时任翰林待诏。周⽂矩⼯画佛道、⼈物、车马、屋⽊、⼭⽔,尤精于仕⼥。他的仕⼥画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唐代周昉的传统。25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
五代⼗国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见于宋《宣和画谱》,现存此本为宋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传世名画之⼀。它以连环长卷的⽅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乐的场景。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观舞、欣赏王屋⼭跳六么舞、更⾐暂歇、清吹合奏、曲终⼈散。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细灵动,充满表现⼒。设⾊⼯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26
《⼗六罗汉图》之⼀/贯休
《⼗六罗汉图》纵92.2厘⽶,横45.2厘⽶,晚唐五代时期贯休所画。现存的摹本虽然出于⼀个底本,但材料和技法五花⼋门,有绢本、纸本、⼜有⽯刻本,有设⾊,也有⽔墨。⽬前⼤多流传
海外,⽇本皇宫内厅的这幅贯休的《⼗六罗汉图》,据⽇本学者鉴定是宋初摹本,是最接近贯休原作的作品。27
《珍禽图》/黄筌
五代时期西蜀宫廷画家黄筌的《珍禽图》描绘了龟、蝉、⿇雀、鸠等20多种动物。从画⾯“付⼦居宝习”来看,显然是⼀幅课徒的写⽣稿本。⾮常强调真实,重视形似,质感的表达,使描写对象富有⽣机活⼒。这幅《写⽣珍禽图》是黄筌给⼉⼦作范本的画稿,虽然只是为了课图作稿之需,信⼿⽽画,⼤⼩间杂,动物之间或有联系或⽆联系,但作为⼀件独⽴的创作作品来看,仍然错落有致,别具⼀格。28
《匡庐图》/荆浩
五代荆浩“匡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匡庐”即庐⼭,⼜名匡⼭。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定王征召不应,王派使者访之,仅存⼀空庐。
29
《关⼭⾏旅图》/关仝
关仝,五代后梁⼭⽔画家。此幅“关⼭⾏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绢本浅设⾊,纵144.4厘⽶,横56.8厘⽶。画上峰峦叠嶂、⽓势雄伟,深⾕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升鸣,好⼀幅融融⽣活图。此画布景兼“⾼远”与“平远”⼆法,树⽊有枝⽆⼲,⽤笔简劲⽼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到,情境交融。30
《夏⼭图》/董源
此件藏品为五代时期的书画作品。纵49.4厘⽶,横313.2厘⽶。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夏⼭图》为董源后期变体之作,画⾯⽓势辽阔,⽤笔浓淡相间,展现了江南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林⽊繁茂的夏⽇景致,画中绘有许多⾟勤劳作的⼭民和家畜,洋溢着浓厚的⾃然⽓息和⽣活情趣。31
《秋⼭问道图》/巨然
巨然,五代宋初画家。《秋⼭问道图》是—幅秋景⼭⽔画。画上主峰居中,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峰⽯少⼟多,⽓势显得温和厚重。与北⽅画派⽯体坚硬、⽓势雄强的画风,趣味完全不同。本图⽆款。32
《⼭鹧棘雀图》/黄居寀
黄居寀,宋初著名画家,花鸟画名家黄筌的⼉⼦。他们⽗⼦的作品,在画院中极受推崇,以⾄成为画院评画的标准。此画中的鸟鹊与⽵⽯,布满画⾯,空⽩很少。设⾊淳厚⽆华,描法稳健,略带稚拙之感,有着早期花鸟画的装饰意味,及古朴风韵,构图紧凑⽽富变化,疏密、动静都很讲究;⽤笔沉稳⼯致,设⾊精细富丽,其画法⽐较接近黄筌的《写⽣珍禽图》卷。33
《双喜图》/崔⽩
崔⽩,北宋画家。崔⽩特别喜欢画⼤画,《双喜图》⾼193.7厘⽶、宽103.4厘⽶,可以想见此画的⽓魄,这与画史中记载的崔⽩性情“疏阔”倒也⼀致。崔⽩还特别擅长把握画⾯的整体⽓氛,⽆论是《双喜图》,还是他的另⼀幅代表作《寒雀图》,同样都在⼀种统⼀、和谐的画⾯氛围中⼜含有⽆数丰富、细腻的变化,让⼈可以在画卷中玩味许久,仍然不断有新的东西发现,感到⽆穷的趣味。34
《读碑窠⽯图》/李成
“读碑窠⽯图”为五代时期李成与王晓合作。图中残碑上应有⼩字⼆⾏,⼀书“李成画树⽯”,⼀书“王晓补⼈物”,但现存此图中已⽆此⼆⾏⼩字,所以为摹本。但不妨碍体会李成寄于画中的意境。《读碑窠⽯图》为双拼绢绘制的⼤幅⼭⽔画,墨⾊。表现冬⽇⽥野上,⼀位骑骡的⽼⼈正停驻在⼀座古碑前观看碑⽂,近处陂陀上⽣长着⽊叶尽脱的寒树。现存于⽇本⼤阪市⽴美术馆。35
《溪⼭⾏旅图》/范宽
《谿⼭⾏旅》为北宋画家范宽的作品。作品给⼈的第⼀感觉就是⽓势雄强,巨峰壁⽴,⼏乎占满了画⾯,⼭头杂树茂密,飞瀑从⼭腰间直流⽽下,⼭脚下巨⽯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路上出现⼀⽀商旅队伍,路边⼀湾溪⽔流淌,正是⼭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声、⼈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旅的主题。该作品收藏在台北国⽴故宫博物院。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于1958年在画作上发现了“范宽”字款,确认此画为范宽真迹。36
《早春图》/郭熙
郭熙,北宋画家,擅长画⼭⽔寒林,格调清新。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壑的雄伟⽓势;绘于宋神宗熙宁5年(1072年),左⽅署款“早春,壬⼦年郭熙画”,并钤有“郭熙笔”长⽅朱印,现收藏于台北国⽴故宫博物院。37
《溪⼭楼观图》/燕⽂贵
燕⽂贵,北宋画家。《溪⼭楼观图》是⼀幅描绘江景⼭峦的⼭⽔画,⽓势开阔旷远。图中⼭势宏伟,峰峦耸峙,林⽊茂密。⼭脚、⼭腰处皆有楼观殿宇,时隐时现。江边丘陵起伏,沙碛平滩碎⽯散布,杂树迎风,江⽔浩瀚。楼台⽔阁隐现于⽔⽓烟云之中。⾏旅数⼈,过桥临⼭,见深⼭幽⾕。此画有两幅,分别藏于⽇本⼤阪市⽴美术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38
《五马图》/李公麟
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图以⽩描的⼿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名奚官牵引,⽆名款。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并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作。五匹马各具美名,令⼈遐想,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照夜⽩、满川花,⽽五位奚官则前三⼈为西域装束,后两⼈为汉⼈。39
《秋庭戏婴图》/苏汉⾂
苏汉⾂,南北宋之交时期的画家,曾在宣和画院当过待诏。“秋庭戏婴图”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两个锦⾐孩童在庭院玩着⼀种推枣磨的游戏。兄妹两⼈⽆论从头发、眉⽬,⾐饰,都精⼼刻画,丝染兼备,⽽且变化极为丰富,以长⽽圆润的线条,画出⾐纹,再仔细点染⾐服上的花纹,不仅画出质料的柔软细致,更赋予⾐服华丽的质感,这些细微的处理,使得⼦孩丰润、柔软、细致的模样,跃然于纸上,令⼈⼼⽣爱怜,写实的程度,⼏可⽤栩栩如⽣来形容,可以了解到为何⽤“着⾊鲜润、体度如⽣”来形容苏汉⾂的画风。
40
《清明上河图》·局部/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中国⼗⼤传世名画之⼀。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长528.7厘⽶,绢本设⾊。作品以长卷形式,采⽤散点透视构图法,⽣动记录了中国⼗⼆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民的⽣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的。在五⽶多长的画卷⾥,共绘了814个各⾊⼈物,⽜、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多辆,⼤⼩船只⼆⼗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41
《墨⽵图》/⽂同
⽂同是北宋时期重要的⽂⼈画家,此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某种意义上说,墨⽵是中
国⽂⼈画的⼀种标本、尺度、基本功。⾃⽂同、苏轼⽽⾄元四家,墨⽵之风⼤兴,成为单独的画科,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体,⽽从外形式上与书法表⾥⽣发。⽵常被⽂⼈⾼⼠⽤来表现清⾼拔俗的情趣;正直的⽓节、虚⼼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格、⼈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42
《四梅花图》/扬⽆咎
扬⽆咎,宋代画家。全卷纯⽤⽔墨,不施任何⾊彩,但注意了浓、淡、⼲、湿、焦的变化,画⾯给⼈以斑斓之感。这幅古画原故宫馆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43
《枯⽊怪⽯图》/苏轼
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曾亲往萧县圣泉寺,并作《枯⽊怪⽯图》,《枯⽊怪⽯图》⼜名《⽊⽯
图》,⽆款,据画刘良佐、⽶芾题诗,以及宋⼈记载苏轼的画风看,被认定是苏轼的作品。⽶芾《画史》说:“⼦瞻作枯⽊,枝⼲虬屈⽆端,⽯皴硬。亦怪怪奇奇⽆端,如其胸中盘郁也。”黄庭坚在《题⼦瞻枯⽊》中说:“折冲儒墨阵堂堂,书⼈颜扬鸿雁⾏。胸中原⾃有丘壑,故作⽼⽊蟠风霜。”《题东坡⽵⽯》中⼜说:“风枝⾬叶瘦⼠⽵,龙蹲虎踞苍藓⽯,东坡⽼⼈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这些咏诗的记述,都与这幅《枯⽊怪⽯图》的境界景象相⼀致。44
《芙蓉锦鸡图》/赵佶
《芙蓉锦鸡图》,绢本设⾊,纵81.5厘⽶,横53.6厘⽶。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全图设⾊艳丽,绘芙蓉及菊花,芙蓉枝头微微下垂,枝上⽴⼀五彩锦鸡,扭⾸顾望花丛上的双蝶,⽐较⽣动地描写了锦鸡的动态。这种表现形式,在宋代花鸟画中很是流⾏。五彩锦鸡、芙蓉、蝴蝶虽然均为华丽的题材,但如此构图便不同于⼀般装饰,⽽充满了活趣。加以双勾笔⼒挺拔,⾊调秀雅,线条⼯细沉着;渲染填⾊薄艳娇嫩,细致⼊微。锦鸡、花鸟、飞蝶,皆精⼯⽽不板滞,实达到了⼯笔画中难以企及的形神兼备、富有逸韵的境界。画上有赵佶瘦⾦书题诗⼀⾸,并有落款。45
《货郎图》/李嵩
李嵩,南宋画家。这是⼀幅⼈物风俗画卷,画⾯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的弯着腰,欢呼雀跃的⼉童奔⾛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童玩具到⽠果糕点,⽆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街串巷,⼀副货担就是⼀个⼩⼩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像节⽇般热闹,李嵩在图中就描绘了这样⼀幅场景。画家借助货郎这⼀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活的⼀个侧⾯,那些令⼈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活⽅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46
《采薇图》/李唐
这是⼀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周粟”的故事为题⽽画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刻画了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节的⼈物。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块坡地上,伯夷双⼿抱膝,⽬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前倾,表⽰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容清癯,⾝体瘦弱,⾁体上由于⽣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受到极⼤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李唐采⽤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节的⼈,谴责投降变节的⾏为,在当时南宋与⾦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良苦。47
《潇湘奇观图》·局部/⽶友仁
《潇湘奇观图》是宋代⽶友仁⼭⽔画的代表作品之⼀。⽤淋漓⽔墨画江上云⼭、云雾变幻的奇境,⼭峰、江⽔、树⽊并未作具体细致的描写,追求的是苍茫⾬雾中⾃然界的特殊韵致。48
《泼墨仙⼈图》/梁楷
梁楷,南宋画家。此图画⼀位仙⼈袒胸露怀,宽⾐⼤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切,嘴⾓边露出⼀丝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顽⽪可爱⼜莫测⾼深的滑稽相,使仙⼈超凡脱俗⼜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上⼏乎没有对⼈物做严谨⼯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墨抒写,那浑重⽽清秀、粗阔⽽含蓄的⼤⽚泼墨,可谓笔简神具、⾃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既洞察世事⼜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49
《太⽩⾏吟图》/梁楷
南宋梁楷《太⽩⾏吟图》,东京国⽴博物馆藏。画家不拘泥于琐末细节,⽽是突出诗⼈的性格特征,选取最能反映诗⼈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加以概略的描绘。虽是逸笔草草,却⾔简意赅,以⼀当⼗,毫⽆雕琢造作之⽓。⼈物神韵的体现达到了⼀个新的⾼度。50
《四景⼭⽔图》/刘松年
《四景⼭⽔图》分四幅绘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湖楼阁中的⼤夫闲逸的⽣活。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刘松年,南宋著名画家,为“南宋四⼤家”之⼀。⼯⼭⽔、⼈物、界画,师承李唐,画风笔精墨妙,清丽严谨,设⾊典雅,界画
⼯致。(来⾃⽹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