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古文翻译全解
一,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事实代代相传。 媪:年老的妇女。
铁杵:铁棍.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去:离开。 逢:碰上。 方:正在。
氏:姓…的人。 民间俗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课后习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去:出去玩 (2)方 :磨 (3)欲:要把 (4)还:于是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个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这位老人 (2)学而时习之:之后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够成功。 二,古文《刘宣苦读成才》 【原文】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焦竑《玉堂丛语》)
【注释】
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②刘公宣:即刘宣。
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 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译文】
明代宗景泰年间,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为卫使养马,昼夜在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刘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师谈论起《春秋》,老师很惊异,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卫使便对刘宣很好了,不久,刘宣退伍,考中了进士。会试时,刘铉主持考试,对他的文章很惊讶,觉得这肯定是山林中的老儒生所作,等到启封时,才知道是刘宣的文章,人们这才认识了刘宣,刘铉识人的名声也更加著名了。
【例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答案:c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 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答案:刘宣:苦读成才 卫使:爱惜人才 刘铉:慧眼识才
19.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答案:昼夜在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 三.任末勤学 选自
王嘉《拾遗记》 志怪小说集。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作者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 。 《晋书》第95卷有传。 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籍不怕路途的艰险去拜师求学。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任末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快死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注释
1.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2.笈(jí):书箱。 3.或:有时。 4.庵:茅草编制成的小屋。
5.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6.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7.悦:敬佩。 8.易:交换。 9.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 10.负:背。
11.题:在……上写。 12.易:交换 13.终:死,绝。 14.犹:还。 15.克:挤,榨。 16.静衣:“静”,通假字,通“净”。
17.夫(fú):句首发语词。 18.或:有时。 19.其:书上的。 20耳:罢了。
启示
我们要好好的读书,多看名著,增长知识,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在这种条件下,任末能坚持学习,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回报老师的付出,父母的辛苦。
四,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1 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2 荻(dí):芦苇杆。3 闾(lǘ)里:街坊。5 士人家:读书人家 6 文字:文章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 4资:财务,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办法 8书:写。
9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 10士人家:读书人家 11或:有时。
12因: 借:……机会。
13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 14文字:文章 15资:财务,钱财。 以:用……办法。 书:写。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想街坊里做官的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唯一的任务只是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落笔就已经像大人了。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以,用……办法。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或,有时。因,借……机会。 启示:
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五,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好学》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dài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这里借此指指读书勤奋。
①患:担忧。 ②若:如。 ③众:众多 ④迨:到;等到。
⑤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才 ⑦尝:曾经
⑧或:有时 ⑨咏:吟咏。 ⑩独:独自
⑪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现指很努力、专心地读书。
⑫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检测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13)止:停止。 全文翻译:
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 (司马温公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编辑本段本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立学习的准则。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用力多者收功远。
编辑本段读了本文后的收获
1、要有志向,这是人生目标是学习的动力 2、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 3、要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半途而废,要刻苦勤奋 4、要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一点学习的机会,不浪费时间
六.颜回好学 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编辑本段]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编辑本段] 注释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过是过错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29岁。 (4)亡:通“无”。 (5)蚤:同“早”。 (6)回:颜回,又称颜渊。 (7)恸(tòng):哀痛之至。 (8)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9)迁:转移。 (10)贰:重复。 (11)益:更加. (12)孰:谁。 (13)过:犯错误
[编辑本段] 主人公介绍
(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 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编辑本段] 感悟
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像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迁怒,不贰过。” (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最佳答案 1.蚤同早 亡通无
2.[孔子](因为)[颜回的死][悲痛得][哭泣] [学生][更加][亲近](我) [学生中][谁][称得上][好学] [不会]犯同样的过错
3.(1)不将脾气发到其他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错
(2)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这样好学的人了。 4.不迁怒不贰过(直接)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七,王充求学 作品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无城徙焉(判断句)。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选自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作品注释
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充像
孤:幼年丧父。 称:以……被称赞
徙焉:搬迁到这里。徙,迁移。焉,于的合音,在这里、到这里的意思。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而:而且。 辄:就。 遂:因此。 肆:集,市集。
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 师事:做……老师。
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反对“天人感应”,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
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草创《汉书》
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判断句)。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喜欢死扣文章。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非常熟悉。
寓意
《论衡·别通》: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多读书,读好书,面要广。要学会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感受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学习王充爱学和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八,勤训作品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媮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立行;徒然食息于天地间,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之情也。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选自《恒斋文集》)
注释译文 注释
◎治生之道:谋生的正确方法。 道,这里指正确的方法。 ◎莫:没有哪一种东西。 ◎尚:看重。
◎乎: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的意思。 ◎邵子:邵雍,宋代学者。 ◎计:计划,打算。 ◎岁:年。 ◎近:浅近。
◎而:转折连词,然而。 ◎旨:意义,用意。 ◎食:接受,享用。
◎效:显示。 ◎徒然:只,仅仅。 ◎新:更新。 ◎敝:坏,破旧。 ◎大禹:夏代开国的君主。
◎之:表示代词,意思是“这样的”。
◎圣:指智慧,才能,道德修养几方面都无与伦比。 ◎且:尚且。
◎寸阴:日影移动一寸,比喻极短的时间。阴,日影。 ◎陶侃:晋朝人。曾说:“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 ◎况:何况。 ◎不若:不如,不及。 ◎彼者:那些人。 译文
谋生的正确方法,莫过于勤快了,因此邵雍说:“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
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的决定。”这些话虽然说的浅显,但意义却很深远!
无奈一般人的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只顾眼前吃得好、穿得好,玩掉时间,荒废岁月,让他去当农夫,却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让他去做工人,却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让他去做商人,却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让他去当读书人,却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白白生活在人间,好像一只蛀虫罢了!
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会败坏。因此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样吗?劳苦了就会用心思考,安逸了就会迷惑昏乱,这是一般人的常情。
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贤明的人,尚且爱惜每一分的光阴;又何况在才能、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1]
作品鉴赏
第一段:提出论点,指出“勤”是最重要的。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语译 谋生的道理,没有比勤劳更重要的了。 所以北宋的邵雍先生曾说过: “一天行程的筹画,重点在于早晨(筹画一天的行程,当从早晨开始);一年工作的筹画,重点在于春天(筹画一年的工作,当从春天算起);一生事业的规划,重点在于勤劳的态度(规划一生的事业,则决定于勤劳的态度)。 ”这话说得浅近,但是它的道理却很深远啊。
观念引导
1.直接破题,这叫做“开门见山法”。
2.引用古人的话,这叫做“言例”。 修辞法称为“引用”(“引用典故”或又称“引
用论证”)。
3.一天的开始是早晨,一年的开始是春天,但是,最后一句为什么不是“一生之计在于小时候”呢?
4.这句引用的话,说得浅近,可以理解;但是说它“道理深远”,又深远在哪里呢? 讲解
1.使用古圣先贤的名言,是为了强化、更好的论证自己的论点,所以引用时,名言的内容,必须支持自己的论点。
2.文章开头就标举“勤”为第一要义,认为人活着,就要认真过日子,要将“勤劳的态度”实践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为了强化这个论点,作者引用了邵雍的名言,很好的论证了自己的论点,道明连古圣先贤也认同自己的观点。
3.“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这两小句分别将重点放在“晨”与“春”,早晨是“一日之始”,春天是“一岁之始”,两句一起看,都有“慎始”的意思,就是说“从开始的时候就要谨慎用心”,才不会“一步错,步步错”、“一着之差,满盘皆输”。
4.既然前两句都是讲“开始的时候”,为何最后一句不是“一生之计在于小时候”呢? 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 所以:一生之计在于小时候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点上这样讲,道理也通啊! 这样跟“一生之计在于勤”的说法,差别在哪里? 因为:
一、这句话是邵雍说的,而邵雍原本就是这样讲的。
二、因为“小时候胖不是胖”,有可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三、前两句的语意,重点在“开始”,第三句的重点在“态度”,这个“态度”,也可以回过头来涵盖前两句。 三句一起看,可以看出,第三句才是邵雍话里的主旨,这种表现方式,就叫做“好酒沉瓮底”,谜底最后揭晓,才能吸引人们看到最后。
5.既然邵雍的话也是认同“勤劳的态度”,那么引用这句话,当然可以佐助作者开门见山的论点“莫尚乎勤”。
6.说它“言近旨远”,“言近”可以理解,但“旨远”又深远在哪里呢?
第一段只是建立论点,论点简单明了,很容易懂,但是论点只是概要叙述,是抽象原则,该怎么去实践,还没有提到。 说“旨远”,同时可以将语气和语意延伸到下一段去。
7.题外话。 “一生之计在于勤”,除了强调“勤”的重要之外,还能不能推论出其他重要涵义?
第二段:从人之常情,讲“好逸恶劳”的害处。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褕衣,玩日憩岁。 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