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质量观在职业院校“三教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当今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中具有显著的历史穿透性与现实启迪性,本文主要针对黄炎培职业教育观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方面的主要观点,结合目前职业院校在在以上三个方面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中并分析,提出黄炎培职业教育质量观在三教改革中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质量观;三教改革;探索实践
基金项目:中华职教社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质量观在“三教”改革中的协同机制与实践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ZJS2022YB402)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质量观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黄炎培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他毕生倡导职业教育并为其发展作出无与伦比的贡献,他反复强调的:“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施为何种之教育,则必查所处为何种之社会。”即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所学知识也要通过实践展现出来,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高度匹配。他还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要充分发挥职教的真正教学效果,争取做到智能并重。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等观点,都是提高高职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质量教育观,对今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及深远的意义。
二、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现状:
通过对陕西5所职业院校的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改革调查研究和分析,得出目前“三教”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在高职实际课堂中,“三教”改革推进还比较缓慢,尚未显现实效。不同性别、年龄、职称的教师能够根据授课年级、专业和课程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不足、教材主要采用传统规划教材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仍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培训等不利因素,课堂教学质量未能得到明显提升。
2.师生对于“三教”改革的整体满意度不高,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综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看,教师对目前“三教”及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均在49%以下,除了自我要求高的主观原因,也存在“三教”及课堂教学质量确需改善的客观现实因素;而作为课堂的另一参与方,学生对“三教”及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则明显乐观一些。
3.“三教”改革能够直接影响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观点,已在教师群体中达成广泛共识。教师对于“三教”改革的重要性及“三教”如何具体改进,有较清晰的思路和主见,可 成为高职院校推动 “三教”改革落实落细的良好动力。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观在“三教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1.黄炎培曾明确提出“教育之善良,存乎其人,不存乎启发,故增进教员智之,尤为重要。”由此可以看出,黄炎培十分重视教师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中的重要性,注重对教师专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注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聘任。认为只有选择品德、才能兼具的专业教师,才能真正将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沿袭下去,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所以在教师方面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探索与实践:
(1)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优化教师来源面对“双师”资源不足问题,黄炎培先生明确指出,在学历和职业经验无法兼备的情况下,优先引入职业经验者,他们熟悉行业企业运作,实践操作经验丰富,能够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有利于实训教学改革。因此,借助四方协同育人平台,政府和学校应该实施全职和兼职教师选聘的“倾斜政策”,大力引入行业企业大国工匠进课堂。
(2)加强内部教师培养。一是依托地方国有企业、大型民企,校企共建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挂职锻炼和继续教育研修机制,打通“双师型”教师成长晋升通道,激励教师自我提升。二是实行“引企入教”模式,开展校企教师和师傅结对子,引导教师掌握地方产业的新技术、新工业、新发展、三是通过校内教师轮训和企业教师引进,持续增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黄炎培主张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所学知识也要通过实践展现出来,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高度匹配,教材是制订教学计划、呈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和纽带,所以在教材方面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探索与实践:
(1)行企参与,加强教材建设。借助校企合作优势和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改进教材的职业适应性和阅读体验。一方面,邀请相关企业参与教材的协同开发,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操作流程融入教材。例如对于实训实践 类或技术革新较快的课程,可以编制活
页式教材;对于需要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单、记录工作感悟的课程,可以编制工作手册式教材,从而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
(2)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教材的 建设和使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在教材中融入二维码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形成立体化、动态化的教材,不仅可以丰富呈现形式、改善阅读体验、吸引学生兴趣,也可为混合式教学和线上学习打下基础。采用“活页讲义”“模块教学”方式,渗透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素养。
3.黄炎培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弱,需要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开设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并强调对学生的培养要和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学生不但要有技能,还要有职业道德,不但能够“谋业”,还能更“乐业”。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高质量的服务社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教法方面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探索与实践:
(1)推动智慧课堂建设和工学交替实施,努力提升教学的互动效果和育人质量。大力发展智慧课堂和网络课堂,引导学生开展移动学习、课堂学习、探索学习等多维学习,教师利用微课视频等,解决教学难点,实现差异化教学,并根据数据反馈态调整教学方法。
(2)同时利用师生共享的网络资源, 打通师生间的交流通道,提升师生互动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依托合作企业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工学交替、育训结合的 教学模式改革,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工作化的实践情境中完成知识的掌握、积累、应用以及技能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职业自信心、情感交流能力,并在实验、 实训、实习环节,结合实际工作内容适时融入思想政 治教育,寓德于教,真正做到德技并修。
参考文献:
[1]张晓.黄炎培职教思想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启示[J].辽宁高职学报,2016(7):12-13. [2]邹丹.黄炎培就业指导思想:理论精义和现代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8(30):75-80. [3]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4]李巨银,朱善元,等.“三教”改革赋能高职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2021(8):74-78.
[5]李梦卿,赵国琴.以黄炎培为代表的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人物思想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6):73-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