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三理解性默写之高中篇目答案
材料仅供参考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累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6、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用好马劣马的比喻说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蒹葭》 1、《蒹葭》写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衬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3、反映追求的道路漫长遥远,充满困难险阻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反映追求的道路高阻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饮酒〔其五〕》〔陶渊明〕 1、陶渊明的《饮酒》中说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陶渊明的《饮酒》中说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梦游天姥吟留别》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材料仅供参考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一直之烟霞。 4、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写山之夜景,诗人正迷恋花石美景,听到庞大的声响而深受震动的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此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 5、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几句写仙境的石门轰然翻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芒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荣。《登金陵凤凰台》 1、诗人“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一句把三山半隐半现、假设隐假设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2、“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寄予深意,沉痛地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慨。 《终南山》 1、“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2、“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句写出山间白云笼罩的奇景。 3、“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参军行》 1、“X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X关〞展示了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塞下曲》 1、“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
材料仅供参考
2、“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写将军公布新令,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 《登楼》
1、 杜甫《登楼》中作者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写出了他登楼时的所见。
2、《登楼》以浩大气概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3、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月夜》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表现妻子单独看月的形象,作者想象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超越时空,设想未来相逢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登快阁》
1、“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观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清楚〞一句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本诗巧用典故,其中 “朱弦已为佳人绝〞,化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青眼聊因美酒横〞化用阮籍青白眼事,表达自己的抱负无法完成、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4、“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道出了作者的期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材料仅供参考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八声甘州》
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黄昏的秋江雨景。
2、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这两句写低处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更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伤。
3、柳永《八声甘州》中使用拟人手法同时借用长江水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在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中,寄予了韶华易逝的感慨。
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土渺邈,归思难收。表达想念故土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
5、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伤。
6、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土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词人却用“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思念之情。
7、 “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的句子是“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雨霖铃》
1、《雨霖铃》交代一对恋人到长亭辞别的时间、地点,词中渲染分别气氛,融情入景,精确地传达一种凄凉的诗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材料仅供参考
2、《雨霖铃》词中写不忍离别而又不能不别,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内痛心苦的诗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3、《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模糊,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因为气结声阻 ,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4、《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
5、《雨霖铃》词中想象和喜爱的人长期别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观赏领受的诗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6、 《雨霖铃》词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是词人感慨与喜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7、《雨霖铃》词中表现主题的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喻情.表达对南宋国势衰颓的担忧和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借用动作,抒发了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引用典故,表达有家难归的乡思,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收复河山的报复和决心。 7、“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达了诗人担忧岁月无情北伐无期,收复中原的心愿不能完成。
.
材料仅供参考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完成,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踏莎行·X旅舍》
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失〞、“迷〞二字,既精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2、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忧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抚慰。
4、“砌成此恨无重数〞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似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
5、“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无理有情,无理而妙。 《苏幕遮》
1、《苏幕遮》当中,荷花触动世人诗人思乡之情,描写荷花的句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2、“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 《寿阳曲·远浦帆归》
1、“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三句是一个层次,写远浦,像一个个镜头,把水村镇上的风光缀成组组画面,极富动静态感。
2、“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是对渔船靠岸后的情景描写,这转入另一个层次,写帆归。
.
材料仅供参考 《声声慢》 1、《声声慢》从动作、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假设失而四顾寻找的悲凉心态的诗句: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3、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4、《声声慢》中“守著窗儿,单独怎生得黑!〞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化作口语化的词句。 5、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言语更精炼,感情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6、《声声慢》中直抒胸臆的诗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山坡羊·潼关心古》 1、《山坡羊·潼关心古》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开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总揽者也防止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山坡羊·潼关心古》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山坡羊·潼关心古》一曲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潼关的险要,宏伟气概,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