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日本为何重视道教研究

来源:好兔宠物网


日本为何重视道教研究

日本对中国道教的研究有100年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据秋月观瑛主编《道教研究的进展}(1986年)所载,仅道教与中国文学一项的论著就达八千余种。据报道,日本道教学会的会员大约七百人,遍及名牌大学、佛教大学、神道教大学、天主教大学等四十余所。这就是说,日本从事道教研究的人数在国际中国学界首屈一指。为什么日本人对道教如此感兴趣?他们作如是观:

立正大学的酒井忠夫和筑波大学的野口铁郎两教授在1979年英文版《道教面面观——中国宗教论集》中载文《日本的道教研究》说:“道教是中华民族和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道教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乃至文学艺术和科学等等。道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无论对政治、社会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道教与中国广大群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密切之程度,并不在与儒家的关系之下,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国教。要想了解中国人民和社会,不可不研究道教”(鞠桂珍译文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4期第39页)。

福井康顺等教授监修的道教入门书《道教》第三卷(1983年)所收野口铁郎和松本浩一(图书馆情报大学讲师)的文章《最近Et本的道教研究》说:“最近数年,对于道教的关心,可以从不仅研究中国的专家如此,而且连一般的人们也相当高涨看得出来。尤其是在研究中国的学者之间,有着以下的认识:当要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时,非先了解道教或道教文化不可,这种认识有重新被重视,而且愈来愈强烈,愈来愈深入的样子。如众所知,台湾的艺文印书馆和新文丰出版公司把《道藏》加以影印出版,.使研究者得以简单购得,是促进道教研究的最大原因。加上以欧美为主的人类学者根据田野调查所发表

的中国研究报告,也是引起许多人对道教或中国人的民间信仰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另外,作为中国思想及文化的特征的‘道’,在期求精神世界新的地平线所作一连串的运作中获得了评价,而希望与之共为一体的道家、道教哲学和‘作法’的仙道,也到了令人瞩目的地步。以哲学的考察或田野调查等方法所发表的报告,说不定给了在日常生活中已看够‘合理’的人们,提供了不单是梦幻的兴趣,也投予某种的安息感。”(中译文见台湾1988年《道教学探索》第2号第401页)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蜂屋邦夫于1987年在《日本道教研究的现状》一文中说:“最近,13本的道教研究日益兴盛,特别可喜的是年轻的研究者有了明显的增长。虽然道教研究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大体都是试图探索道教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里所具有的真正位置。近几年来,日本道教研究的倾向和特点是编制目录、探索方法论,以整理和掌握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现状,从而向更深的方向发展。”(译文见《文史知识》,1987年第5期《道教与传统文化》专号第124页)

青年学者山田俊于1991年在《日本的道教研究简介》一文中说:“中日国交恢复以后,对中国历史、社会的关心高一些了。对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的关心高一些了。大家知道了现在的中国还有道教活动。大家知道了日本人所不太熟悉的道教是大陆、台湾、香港的共通文化现象。在中国,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为中心,道教研究又开始了。第三阶段早就准备了日本道教研究的基础。有人认为道教和日本古代的文化有关系。一般的人对长生不老为目的的道教的关心高起来了”(译文见《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第66页)。

日本学者对道教的理解

“何谓道教?”在日本道教学界,对于道教本身的意义或概念,并没有确定,见解多歧。原因是,研究者各有其专攻领域,因而产生自己的观点,以此观点为中心来理解“何谓道教”。加上对道教的关心和研究人员的增加,更无法对这个问题置之不理。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张把“道教”、“道士”、“道术”等名词加以整理,看它们具有什么历史的和社会的意义,再冀期对道教的性质和内容加以探讨。为此,酒井忠夫(筑波大学名誉教授)和福井文雅(早稻田大学教授)在《道教》第一卷《什么是道教》一章中列举13种看法,反映了道教史家、佛教史家、社会科学家、文化学家、民俗学家对道教的不同理解,各持各的定义,也表明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道教。

日本道教研究小史

日本学者日本道教研究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69年至1930年,为“开创期”,经历了明治、大正和昭和初三个时期。这个阶段以哲学、思想、宗教、迷信、风俗习惯等为研究中心,通常是站在儒教和佛教的立场上来研究道教的,因此研究者多为中国佛教史家或所谓的“支那通”,代表人物有妻木直良、小柳司气太、常盘大定、幸田露伴、津田左右吉等,其中以津田(1873—1961年)的观点对后世影响较大。

第二阶段是1931年到1945年,为“政治、军事服务期”。此间对道教的研究发生急剧变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政治上要求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中国人,在文化上道教是最重要的问题。1936年成立了“支那佛教史学会”,会员中有道教研究泰斗福井康顺、木村英一,民俗学家柳田圣男、泽田瑞穗等。此外还有侵略工具“满铁调查部和东亚研究中心”,从政治、社会等方面开始了道教研究。代表人物有平野太一郎、橘朴、五十岚贤隆、吉冈义丰、永尾龙造、酒井忠夫。其中以吉冈义丰(1916---1979年)最为出名。

第三阶段是1945年至1962年,为“战后恢复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整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收集到的资料如“宝卷”、“善书”、“日用类书”等,从事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当然也利用《道藏》和西方人劫去的敦煌遗书,从思想、哲学、宗教、文学、科学等方面进行横向的道教研究。此间最重要的事件是1951年创办《东方宗教》(半年刊)和1972年召开第二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

第四阶段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至今,为“发展期”。中日关系正常化后,日本掀起了道教研究的高潮。在继承第三阶段的文献学、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领域,同时培养了一大比中青年学者,进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道教研究国际化,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国及法国、美国、德国等国汉学界的联系。增加了利用外国语文献、挖掘《道藏》以外的新出资料,进行实地考察(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以及东南亚华人社会)三项内容。

日本的道教研究机构

随着道教研究在日本的深入发展,自1950年到80年代末,已先后成立了七个研究机构:

1.日本道教学会,1950年10月18日成立于东京大学,由福井康顺(1898--1992年)等四十余人发起,福井为第一任会长。学会在成立声明中宣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道教被认为是一种渗透在中国人的全部生活之中的宗教。对每个东亚专家来说,特别是汉学家,它的重要性无疑是明显的。考虑到对中国作系统研究的趋势正在发展,道教研究不能再被忽视了,所以,我们和我们的同事组织了日本道教学会。学会的任务是艰巨的。道教

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庞杂的领域,但是,如果没有对东亚其他宗教的广泛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应研究,那么就不可能对道教有任何透彻的理解。在详细调查了道教研究的现状以后,我们决定采取将各个方面综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

学会于1951年创办杂志《东方宗教》,每年发行两期,到1997年底,共出版90号。为什么定名为《东方宗教》?创刊宗旨说:“学会创办这一刊物是为发表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定名《东方宗教》而不叫《道教研究》可以突出道教与东亚各宗教的关系,因为与东亚所有的宗教、风俗习惯以至节庆假日多少有些关系,因此,我们计划对以上各方面都进行研究,此外还考虑研究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文化问题。”

2.泰山文物社,1964年成立,并创办《中国学志》。这本杂志是便于侨居海外的中国人发表有关中国文化的论著而发行的,但也刊登日本学者的论著,以谋彼此学界的联系。每年出一册。刊登有关中国之文学、艺术、思想、宗教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民俗之学术性文章。由泰山文物社发行。编辑李献章,社址:东京新宿区苦叶l—13。李献章先生系华人学者,著有《妈祖信仰的研究》等,该杂志于1968年出过道教专号。

3.道教谈话会,1976年由山田利明和福井文雅发起成立,宗旨是总结道教研究,结果产生了福井康顺、山崎宏、木村英一和酒井忠夫监修的道教人门三卷本《道教》(1983年平河出版社出版)。

4.道教文化研究会,1983年福井文雅完成《敦煌和中国道教》(为《敦煌讲座》第4卷),交由大东出版社出版。同年秋,在东京和京都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亚洲及北非洲人文科学大会上,设有“东南亚的儒家和道家”专题组,组织者是金谷治、本田济和福井文雅。

1984年一批青年学者在东京成立“道教文化研究会”,为首者是石田宪司、田中文雅、前田繁树,这又网罗了一批道教研究者,研究课题进一步扩大。

5.早稻田大学东洋哲学会,1985年成立,宗旨是努力使东洋学思想与宗教研究成果得以交流。出版杂志《东洋的思想与宗教》年刊。学会会长管原信海,有今枝二郎、楠山春树、小林正美、坂出祥伸、中村璋八、福井文雅等道教研究大家参加。

6.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研究会,1985年成立。开始时文部省提供科学研究基金(1986---1987年)以研究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体任务是:确定出土古文字医书;整理医学古典中养生说,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养生思想整理。共分两个班,一是医药书研究班,班长江村治树,成员12人,任务是整理与研究竹简帛书、马王堆出土医书、《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医学古典和善本以及明清养生书籍;二是道教文献研究班,班长麦谷邦夫,成员13人,任务是从事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佛道养生资料研究。阶段成果是综合研究报告、马王堆出土医书字形分类索引、《养性延命录》训注、《云笈七签》目录。研究过程中,该会曾邀请中医研究院教授、中华全国医学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焦国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远国去Et本进行学术交流。会长关西大学教授坂出祥伸完成了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总合研究》(1988年平河出版社出版)。

7.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班——六朝道教研究班,1986年成立。主要研究陶弘景《真诰》20卷,成果有吉川忠夫主编的《中国古道教史研究》,该文集已于1992年4月由同朋书社出版。

此外还有日法东洋学会、法国远东学院·京都支部法宝义林研究等机构,以法国学者为

主,也有不少日本学者参加。

日本道教研究的领域

据酒井忠夫教授归纳,日本的道教研究共分十个方面:(1)道教一般著作,(2)历史方面的研究,(3)民间信仰、民间习俗、历史、道教和文学,(4)道教与科技,(5)儒释道三教,(6)思想与哲学,(7)经书与文献资料,(8)道教的传播,(9)道观、道士、仪范和圣诞节日,(10)学术动态。

据笔者日本道教著作看,大致可分七类:(1)道家道教经典,(2)道教史与思想史,(3)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4)儒释道三教关系,(5)道教的传播,(6)道教养生学,(7)道教研究文献目录学。

据坂出祥伸教授在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会刊第六集《韩国道教之现代的照明》(1992年)一书中所载《日本道教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所列书目看,又可分为七大类:(1)经典史研究,代表作有:吉冈义丰《道教经典史论》(1955年)、福井康顺《道教基础的研究》(1957年)、吉冈义丰《道教与佛教第一、二、三》(1958、1959、1976年)、冢本善隆《魏书释老志研究》(1961年)、大渊忍尔《道教史的研究》(1964年,1991年改版为《初期的道教》)、大渊忍尔《敦煌道教目录篇》(1978年)和《图录编》(1979年)、野上俊静《元史释志传之研究》(1978年)、楠山春树《老子传说之研究》(1979年)、石井昌子《道教学之研究——以陶弘景为中心》(1981年)、小林正美《六朝道教研究》(1990年)。(2)道教史研究:宫川尚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1964年)和《中国宗教史研究第一》(1983年)、洼德忠《中国的宗教改革——全真教之成立》(1967年)和《道教史》(1977年)、村上嘉

实《六朝思想史研究》(1974年)、秋月观瑛《中国近世道教之形成——净明道之基础研究》(1978年)、福永光司《道教思想史研究》(1978年)、砂山念《隋唐道教思想研究史》(1990年)、吉川忠夫《中国古道教史研究》(1992年)。(3)民间宗教经卷、善书等研究:泽田瑞穗《宝卷之研究》(1963年)、《校注破邪详弁——中国民间宗教结社研究资料》(1972年)和《增补宝卷研究》(1975年),酒井忠夫《中国善书之研究》(1965年)。(4)民间信仰:洼德忠《庚申信仰之研究》(1960年)和《道教诸神》(1986年)、泽田.9601986瑞穗《地狱变》(1968年初版,1991年再版)和《中国的民问信仰》(1982年)、李献章《妈祖信仰的研究》(1979年)。(5)咒法占法研究:泽田瑞穗《中国的咒法》(1984年)、坂出祥伸《中国古代之占法》(1991年)。(6)养生学说研究:石田秀美《身体的气、流》(1987年)、坂出祥伸《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总合研究》(1992年)。(7)调查研究:大渊忍尔《中国人的宗教礼仪》(1983年),田仲一成《中国祭祀演剧研究》(1981年)、《中国的宗教演剧》(1985年)和《中国乡村祭祀研究——地方剧环境》(1989年)。还有三浦国雄和野崎充言把韩国车柱环的《韩国的道教思想》(1984年)译成日文本《朝鲜的道教》(1990年)等。

文章还特别指出1990年日本出版了《吉冈丰义著作集》(四卷,别卷一册)和《福井康顺著作集》(六卷),从这两本书的目录可窥见El本道教研究之一斑。

此外还有道教研究文献目录,主要有酒井忠夫《日本的道教研究》(1977年)及其主编《道教的综合研究》及秋月观瑛编《道教研究的进展》(1986年)等。

日本道教研究的三部代表作

日本汉学家在道教研究方面的著述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详列,这里仅从诸多著

作中,选择三本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巨著作介绍。

1.《道教》,平河出版社于1983年间出版,共三卷。实际主编者为酒井忠夫、福井文雅、山田利明和野口铁郎。鉴于它的学术价值颇高,我国学者朱越利教授牵头将其译成中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王元化主编《海外汉学丛书》的一种于1990年出了第一卷,1992年出了第二卷和第三卷。这三卷的内容分别冠以《什么是道教》、《道教的展开》和《道教的传播》,对于要了解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读者来说,可称得上一部“案头书”,不可不读。

第一卷的各节是:酒井忠夫(筑波大学名誉教授,1912年)和福井文雅(早稻田大学教授,1934年):什么是道教;秋月观瑛(弘前大学教授,1922年):道教史;尾崎正治(大谷大学图书馆干事,1948年):道教经典;石井昌子(创价大学教授,1939年):道教的神;松本浩一(筑波大学学术情报员,1953年):道教和宗教礼仪;坂出祥伸(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1934年):长生术;村上嘉实(关西学院大学教授,1906年):炼金术;山田利明(大正大学文学部助手,1947年):神仙道。

第二卷的各节是:砂山念(岩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副教授,1947年):《道教和老子》;楠山春树(早稻田大学教授,1922年):道教和儒教;福井文雅:道教和佛教;奥崎裕司(青山学院大学文学部教员,1935年):民众道教;金井德幸(东京教育大学文学部讲师,1933年):神社和道教;野口铁郎(筑波大学教授,1932年):道教和民众宗教结社;吉元昭治(中日中医药学院院长,1928年):道教和中国医学;游佐升(筑波大学附属驹场高校讲师,1950年):道教和文学;中村裕一(武库女子大学文学部副教授,1945年):道教和岁时节日。

第三卷的各节是:中村璋八(驹泽大学教授,1926年):日本的道教;都珧淳(韩国汉阳大学教授,1927年):韩国的道教;刘枝万(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1923年):台湾的道教;野VI铁郎和松本浩一:最近日本的道教研究;福井文雅:欧美的道教研究。 。

2.《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总合研究》,近十年来,国外十分重视道教与医学的关系的研究,究竟为什么说道教是以追求长生不老为目的的宗教,其奥秘何在,引起东西方人的普遍兴趣。日本学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丰富的史料,对中国文化比较熟悉,因此在养生学研究方面起了带头作用。这部书就是文部省资助下的科研项目,由关西大学教授坂出祥伸牵头,于1988年2月由平河出版社出版。全书收文三十余篇,除总论外,下设五章,每章都有五六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资料:

总论: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研究之现状与课题(坂出祥伸)

第一章医药学和养生思想:《山海经?山经》中的药物和治疗(大形彻),中国古代医书中的药物物产志之考察(米田该典),气功养生学与阴阳说(焦国瑞著,奈良行博译),踵息考(石田秀实),寒实散与养生(赤崛昭),古代中国养生术中“句”的发端(高桥庸一郎)。

第二章古代诸思想与养生说:修养与养生——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体系(柴田清继),《列子》的神仙养生思想(泽田多喜男),《吕氏春秋》的养生思想及相关问题(岛一),汉代的神仙养生说?医学与知识人(崛池信夫),董仲舒研究——气以及和养生思想的关系(宇佐美一博),养生说中“精”的概念及其发展(原田二郎),文人和养生——以陆游为例(三浦国雄)。

第三章道教与养生思想:《抱朴子》的养生思想(神乐冈昌俊),养生论中的相宅术——以嵇康的养生思想为中心(平木康平),关于《老子中经》的某些问题(前田繁树),早期《灵宝经》中所见养生思想(山田利明),道家、道教的神秘主义中的永恒生命(利维娅?科恩著,明神祥译),隋唐时期的服丹、内观和内丹(坂出祥伸),《悟真篇》的内丹思想(吾妻重二),欧美的养生思想研究(福井文雅)。

第四章佛教与养生思想:疑经中所见疾病、养生观的一个侧面——《提谓经》及其相关(中岛隆藏),《五论九字秘释》与养生思想(田中文雄),密教的曼荼罗体(赖富木雄)。

第五章日本、阿拉伯、印度、欧洲的养生思想:长生久思方法及其谱系——日本古代知识层中的养生与药物(增尾伸一郎),伊斯兰教的养生法——从桑林舞到苏非的旋舞(五十岚一),印度医学中的养生法(矢野道雄),炼金术之原理(大昭忠弘)。

3.《道教事典》,1994年3月,东京的平河出版社出版。野口铁郎、坂出祥伸、福井文雅、山田利明主编。共收录“事条”1147项,执笔人共132人,既有日本老中青三代学者,又有法、美、韩和中国台湾省的学者。

这本书名为“事典”而不称“词典”,是因为后者要求网罗各种道教术语,而事典给“事条”的选择提供了回旋的余地,可容纳更广泛的内容,吸收国内外的最新成果,增加现代和外国的内容,以体现“道教”并非局限于中国本土上的宗教。另外,据福井文雅教授称,该事典要克服“没注明撰稿人的姓名、没指出所用资料来源、资料年代不详、没有书目提要”等多种缺点,使之成为研究者“真正适合使用”的事典(参见福井文雅著、辛岩译《日本道教研究史和一些相关的问题》,载《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1期)。

这部事典的“事条”分“大、中、小”三类。大条字数3000字以上,内容丰富完整。中条字数在1000---2000字之间,小条字数则在1000字以内。在“道教”项目中列有教团、教派、人名、地名、神仙、神格、经典、文学文献、道法、修养法、仪礼、思想用语等。在“民间秘密宗教”中列有一贯道、真空教、清茶门教、天理教、德教、白云宗、白莲教、无为教、罗教等。在多少与道教有关的宗教组织中列有日本的神道、阴阳道、修验道、日本道教学会,朝鲜的东学、甑山教、大保教和风流道,越南的高台教等。还增加了有关的人物,如役小角、大江匡弼、大江匡房、贝原益轩、空海、金时习、崔致远、徐师昊和范员、万行等,甚至还增加了非道教人物如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傅奕、自居易、法林、陶渊明、郭璞等。

关于中国道教现状放在附录中,设有“大陆篇”和“台湾篇”,由多次来大陆和去台湾进行实地调查的蜂屋邦夫和丸山弘撰写。

这部事典最难能可贵的是各“事条”以汉字为词条,附有日语汉字的假名读音和汉字拼音,并附英译,除释文外,还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以日文为主,也引用英文、法文、中文和朝文的。这样一来,可把该事典当作日、汉、英道教术语手册式工具来使用,为翻译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作品提供了极大方便。

最后关于这部事典的缘起再说几句。1963年12月12日,福井文雅的父亲、已故著名的佛道教专家福井康顺在巴黎高等研究院作学术讲演时,法国学术界建议日本学者编著一部道教词典,他当场承诺。福井康顺回国后,1964年10月和1965年12月曾两次在早稻田大学召开会议,讨论编纂词典事宜。由于当时日本社会和学术界对道教的认识水平还低,而且道教研究尚没从佛教学中独立出来,直到1983年出版三卷本《道教》时,编

纂条件才完全成熟。1985年10月日本道教学会成立35周年纪念会上取得了一致意见,确定了野口铁郎、坂出祥伸、福井文雅、山田利明为主编班子,经过广大撰稿人的努力,于1994年3月完成了编辑和出版任务,对日本国内外的道教研究做了历史总结。

关于该事典的介绍还可参看陈耀庭教授《日本道教研究百年成果汇集》(载《上海道教》1994年第4期)和森由利亚先生的《野口铁郎、坂出祥伸、福井文雅、山田利明编典)》(载日本《东方宗教》1994年第84号)。

《当代道教》/李养正主编

(道教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