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诗歌语词考释
王建勇
【摘 要】在初唐华靡绮丽的宫廷诗风肆掠诗坛的浪潮中,王绩却以朴素直率的语言句法、不尚修饰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他的诗歌语言平淡朴实,但是仍有许多语词不易索解,给人们的阅读与理解带来了不必要的阻碍甚至误解.这些有着特殊意义的语词或多或少保留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习惯,是研究唐代语言词汇的重要文献材料,对了解隋唐汉语词汇语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4)001 【总页数】5页(P10-14) 【关键词】王绩;诗歌;语词;考释 【作 者】王建勇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021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是由隋入唐的著名诗人。他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语言通俗自然、词汇丰富、用语讲究,对唐代诗歌的昌盛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前贤在整理王绩诗歌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时代悬隔,语言变化沧海桑田,王绩诗歌中仍然存在一些疑难和易生误解的语词。本
文试选取其中的部分语词略加考释,在指出一些学者对某些语词的释义有失妥当的同时,力图对这些语词的原义作切合实际的考释,以疏通其诗歌意旨,还原文本真相,并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王绩以及他的诗歌。 一、坐
(一)副词,将,将要
《古意六首》(其二):“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1]119此处的“坐”与副词“俄”(意即不久、很快)对举,当也是副词,表示“相失”这个动作不久就要出现。所以,“坐”义为“将”、“将要”、“即将”。又《古意六首》(其四):“行当縻烂尽,坐共灰尘灭。”[1]120“行”在此处是副词,作即将、将要理解。毫无疑问,“坐”也是即将、将要的意思。
“坐”的这个意义在诗词中使用非常广泛,如:杜甫《太岁日》:“楚岸行将老,巫山坐复春。”“坐”与“行”对举,“坐”即“行”也,将也。又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坐销落”,犹言即将凋谢,盖忧其早开早落。又孟浩然《送莫氏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坐弃三牲养,行观八阵形。”“坐”与“行”互文,“坐”即是“行”也,皆将然辞也。上句说将弃文,下句说将就武。赵桂藩先生《孟浩然集注》注“坐弃”条曰:“坐弃:遽弃,顿弃。训见《诗词曲语辞汇释》四。”而于“行观”条则注曰:“行观,将观。”既然“行”为“将”义,如何“坐”就是“遽”、“顿”呢?殊不知,张相先生在“坐(五)”条就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好的解释,赵先生想是疏忽了。对于这个问题,徐鹏先生《孟浩然集校注》也只是注释了“行”而忽视了“坐”,乃一漏洞。至于“坐”的这个释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四“坐(五)”条言已甚详,不再赘述。只是其例证只沈佺期,较王绩略晚[2]448。 (二)副词,深,深深地
《古意六首》(其六):“问凤那远飞,贤君坐相望。”[1]121“那”即是“怎么”,
正是因为凤远飞,才致使贤君含情脉脉地望着它。那么,这里的“坐”就是用以形容“相望”的程度,意即“深”、“深深地”。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坐(六)”条对此阐释甚详,并且所举诗句多与此相似,即“坐”后常带“相+动作”[2]449。 但是,笔者在检阅《诗词曲语辞汇释》此条释义的时候,发现张相先生列举了唐代诗人武元衡《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一诗之“坐爱圆景满,况兹秋夜长”句,并释之曰:“坐爱,犹云深爱或殊爱也。”而在“坐(九)”条下却将杜牧《山行》中的“坐”释为“因为”,这个解释为后世许多学者沿袭,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足够的怀疑。窃以为,杜牧《山行》的“坐”义有待考证,并不是“因为”那么简单。《山行》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赏景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动作,是此时此刻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写照。显然,诗人并不是喜爱傍晚的枫林才停车观赏,而是深爱它才会不自觉地停车,陶醉在那迷人和谐的景象之中。若将“坐”释为“因为”,则略显牵强,平添一份苍白,活生生地将大自然所呈现的美景割裂开来。所以,结合对诗境的考察,这里的“坐”当作程度副词理解,“坐爱”即“深爱”。况且,既然“坐爱圆景满”中的“坐”意为“深”,为何“坐爱枫林晚”的“坐”就是“因为”呢?其实,将《山行》中的“坐”理解成“深”已经有学者指出,如周家庭《“坐爱”义应为“深爱”》。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论证也不是很严谨,只是提出了这个见解而已。“坐”表深意者,在古诗词中频频可见,如:李白《长干行》:“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坐愁”,犹云深愁也。又孟浩然《同张明府清镜叹》:“愁来试取照,坐·叹生白发。”“坐叹”,犹云深叹。又王安石《牛衣》:“无衣与卒岁,坐恐得空牢。”“坐恐”,犹言深恐。 (三)副词,徒,空
《泛船河上》:“蓬莱何处在?坐使百年秋。”[1]54“坐”,犹“徒”、“空”、“枉”。按:“坐”表示空、徒这个意义的时候,往往和“自”、“使”一起搭配
使用,即“坐自”、“坐使”。如:张协《杂诗十首》(其六):“凄风为我啸,百籁坐自吟。”“坐自”即徒自、空自,“自”为词尾,不表义。又孟郊《古薄命妾》:“常恐新声至,坐·使故声残。”“坐使”谓空使、徒使。唐诗中“坐”为空义者颇多,须引起注意。当然,就整个中国古典诗歌而言,“坐”的这个意义也是非常普遍的。王绩诗中“坐”为“空”、“徒”意者还有:《观石壁诸龛礼拜成咏》:“真如何处泊?坐费计人功。”[1]131 二、由来
(一)副词,本,本来
《古意六首》(其三):“宝龟尺二寸,由来宅深水。”[1]119龟本来是居住在深水中的,潜居深水是龟本身具有的一种属性,是天赋的。那么,不言而喻,“由来”就是“本”、“本来”的意思。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对“由来”的这个意义有极为详细的解释,并列举多条例证,而且特别指出“由来”的本、本来义与通常表示向来、历来义不同[3]339。江蓝生、曹广顺编著的《唐五代语言词典》把“由来”的向来、本来意列于一条之下,颇有些不妥,当是作者未识于细末的缘故[4]419。古典诗词中,“由来”表本来意者时常可见,如:崔颢《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言花本来就很轻。又杜甫《小园》:“由来巫峡水,本自楚人家。”“由来”与“本自”互文,义即巫峡之水本就源自楚地。又白居易《答崔十八》:“劳将白叟比黄公,今古由来事不同。”古今之事本来就不同,何必将我这白发老人比作黄公呢? (二)副词,向来,从来
《古意六首》(其四):“松生北岩下,由来人径绝。”[1]120这里的“由来”根据上下文理解,乃是“向来”、“从来”之意。言谓北岩这个地方,向来可以行走的道路就很少,更别说人迹了。这是在为后文蓄势。如果照通常意义那样,把它理解为“本来”,就有些不符合实际了,也显得龃龉不齐。又《赠李征君大寿》:“别
有怀幽侣,由来高让王。”[1]107“怀幽侣”是志趣高洁的友人,“高”在诗句中运用了意动用法,是“以……为高”。认为让王这个行为很高尚并不是本来就有的根深蒂固的见解,而是后来在生活中不断形成的看法。所以,“由来”一词应是“向来”、“从来”的意思。又《读〈真隐传〉见披裘公及汉滨老父因题四韵》:“由来驩击壤,何处视遗金?”[1]82“驩”即“欢”,把“由来”理解成“向来”、“从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由来”义为向来者见于唐诗颇多,如:杨炯《夜送赵纵》:“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又李白《古风》(其四十九“美人出南国”):“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又杜甫《复愁十二首》(其九):“由来貔虎士,不满凤凰城。”这两句诗是说兵士应以守边为主,不应麇集京师。这就是古时所谓“天自有道,守在四夷”意。 三、生涯
(一)名词,生活,生计
《田家》(其一):“阮籍生涯嬾,嵇康意气疏。”[1]65“涯”:此字各版本写法不一,《王无功文集》以明抄本为底本作“年”;而《全唐诗》作“涯”,且言“一作年,一作平”;又明刻本作“平”。其实,“年”、“平”、“涯”三字于诗歌意旨、平仄俱无损伤,皆可。窃以为,“生涯”既与“意气”对举,且古人之“生涯”涵义微妙又不是“生平”、“生年”可比,故当作“生涯”为是。“嬾”,懈也,怠也。这句诗是说,阮籍生活懒散,嵇康志趣疏狂。由此,生涯此处当作“生活”、“生计”理解。“生涯”此意频频可寻,如:沈佺期《饯高唐州询》:“生涯在王事,容鬓各蹉跎。”又杜甫《杜位宅守岁》:“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又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二)名词,生命,人生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晚岁聊长想,生涯太若浮。”[1]110王国安《王绩诗注》注曰:“浮,空虚。此句慨叹世事无定,生命短促。”[5]21精也。按:《庄
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此处谓生命有边际、限度。后常从此引出,以“生涯”指生命、人生。王绩这句诗中的“生涯”也当是这个意思。又《自答》:“人世何劳鬲,生涯故可知。”[1]90“何劳”犹言何必劳驾,不劳、用不着的意思,乃唐以迄近代常用俗语词。“鬲”乃“隔”之假字。这句诗中,“生涯”与“人世”相对,不难得知,“生涯”当也是“人生”、“生
命”的意思。又《山夜》:“物情劳倚伏,生·涯·任去留。”[1]49“生涯”与“物情”对举,可知“生涯”当为人生、生命义。“生涯”的人生、生命义应用很广,如:沈炯《独酌谣》:“生涯本漫漫,神理暂超超。”又刘禹锡《裴相公让官第三表》:“圣日难逢,生涯渐短。体羸无拜舞之望,心在有涕恋之悲。”又黄庭坚《渔家傲》:“荡漾生涯身已老,短蓑箬笠扁舟小。”
“生涯”的生活、生计义与人生、生命义看似相差无几,其实在不同的诗句中是有所特指的,而且不同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的诗意,这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千万不能将二者混淆。 四、向
(一)动词,去,往
《山中别李处士播》:“为向东溪道,人来路渐赊。”[1]50“向”,犹云去、往、到,动词。“为”在诗中也没有实际意义,与“向”构成“为+动词”结构,作动词的附加成分。“向”的这个用法很常见,兹举例如下: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向东山”,犹到东山。又白居易《旱热》:“若为当此日,迁客向炎州!”“向炎州”,犹到炎州。以上几例都可见,“向”后跟的都是名词,并且是地名。 (二)副词,已经
《泛船河上》:“白云销向尽,黄河曲复流。”[1]54前一个“向”作副词用,犹言已经。这句诗就是说,白云消散已尽或将尽。而且,再观对句对文副词“复”,则
知“向”为已经义无误。“向”的已经义,在唐诗中用例较多,如:王维《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向”,一本作“尚”,即已经义。且“向”与“已”对文,其义亦当相同。又王维《辋川集·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向”,《唐诗纪事》作“尚”,已经。陈铁民先生《王维集校注》“向堪把”条注曰:“向堪把:谓绿蒲已长高,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了。向,临近,将近。”释义庶几近之,只是既“已长高”,又何以见得“差不多”可把呢?其实,“向堪”的“堪”已具“可”义。蒋绍愚先生却认为王维诗中的“向”当作副词理解,义同“渐”[6]304。于疏通诗句义理来讲,这是可以的。只是,释作“已经”更契合诗句意旨而已。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黄昏。”“俄顷”,片刻、刹那。“向黄昏”,言已黄昏。但是,许多注者都将这句诗中的“向”作“近”、“渐”解。当然,这或许是缘于所选取诗集版本不一而带来的诗歌文字的差异:大多诗集都作“秋天漠漠向昏黑”,而少数版本作“秋天漠漠向黄昏”。“昏黑”与“黄昏”在诗句中的意味是不一样的,这样所造成的“向”字释义的不同,是可以理解的。 (三)副词,近,接近
《山家夏日九首》(其七):“向夕林庭旷,萧条鸣一弦。”[1]86“向”,犹临,就是近、接近。言接近晚上,即傍晚。“向”之近义这个说法详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向(四)”条[2]404。“向”为近义见于诗中者,如:孟浩然《问舟子》:“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湾头正好泊,淮里足风波。”“向夕”,天色将晚。“复几多”,尚有多少。“足风波”,言风浪很大。“足”,多。刘长卿《月下呈章秀才》:“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向老”,犹言近老。又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向晚”,即是近晚、傍晚。 五、平
(一)副词,向来,往常
《田家》(其三):“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1]66“平”和“生”组成复音词,作时间副词用,表示过去时段,有向来、往常、往昔义。这里,二者应该结合起来理解,那么,“平生”犹言平时、往常、从前,而不是一生、终生的意思。这个用法在诗歌中出现极多,如:阮籍《咏怀》:“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此处乃是回忆往昔少年之事。又杜甫《客堂》:“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事业只浊醪,营葺但草屋。”上联用王徽之爱竹典故,下联虽无“今日”字样,但隐含与往昔对比,意谓仅能营葺草屋而没有闲暇顾及其他。又白居易《答劝酒》:“谁料平生狂酒客,如今变作酒悲人。”上句言“平生”,下句言“如今”,“平生”之义显然可见。又李商隐《白云夫旧居》:“平生误识白云夫,再到仙檐忆酒垆。”这里也是回忆往昔之事,一“再”、一“忆”正是言此。“误识”,乃惜其当面错过也,言当时竟不深知其人。王瑛《诗词曲语辞例释》在释“平时(平日、平生)”条时,非常详细,值得认真体味[3]238。 (二)形容词,满
《过汉故城》:“空城寒日晚,平野暮云黄。”[1]207“平”与对句对文“空”一样,也是形容词,犹言满。“平野”就是满野。又《在边三首》(其二):“漠北平无树,关南迥有风。”[1]79“平”与“迥”一样,应为形容词,犹言满。此句言漠北满眼望去都没有树木,足见其荒凉。又《驾过观猎》:“兽竭郊原迥,禽殚灌莽平。”[1]89“平”,满也,言整个原野都是灌莽。这类用于诗中对句句末,或词中押韵位置的“平”,本来是可以用“满”的,但是为了协韵的需要,就往往以“平”代“满”。“平”为满义在古代诗词中用例很多,如: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千里暮云平”,犹言千里之内暮云弥漫。而《唐诗鉴赏辞典》却言“风定云平”,可谓去旨远矣。又杜甫《泛江送客》:“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江欲平”,义即江水快要涨满了。又林逋《相思令》:“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潮已
平”,言潮水已经涨满。 (三)形容词,高
《灵龟》:“彼灵龟兮,潜伏平坻。”[1]43“坻”是水中小洲或高地。“平”乃是作为形容词用来修饰“坻”,所以,“平”犹言高。这样,理解起来就没有偏差了。又《在边三首》(其三):“瀚海平连地,狼山峻入天。”[1]79“平”亦为“高”义,言广阔的湖水与地相平,与地一样高。又《登陇坂二首》(其一):“地险关山密,天平鸿雁稀。”[1]125“平”犹高,言天高雁少。“平”的这个用法在诗词中也极为常见,用于句末者往往是为了协韵,用于句中的则为了平仄,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连海平”,犹言和海一样高。又王维《送严秀才入蜀》:“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向白云平”,犹言与白云一样平。又张先《浣溪沙》:“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水平桥”,指水位高至桥。
“平”在诗词中应用很广泛,意义也很多,若不细加揣味,很容易出错。至于“平”字的各种用法,详见魏耕原先生《诗词中的“平”字辨释》一文,该文考释甚详,论证颇多[7]。 六、苦 (一)形容词,多
《在边三首》(其一):“雁门霜雪苦,龙城冠盖稀。”[1]78“苦”与“稀”对举,而“稀”即少。诗人此处着意描写边地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那么,“苦”就应为“稀”的反义,即多。又《病后醮宅》:“公干苦·沉绵,居山畏不延。”[1]92“沉绵”,乃久病不愈。“苦”,久也、多也。“苦”义为多在诗词中往往可见,如:王之涣《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苦”与“多”对举,明显可知“苦”即是多。又白居易《闺怨词三首》(其三):“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苦战”,犹言久战。又杜牧《吴宫词》:“鹤鸣山苦雨,
鱼跃水多风。”“苦”与“多”呼应,可知“苦”就是多。又柳永《征部乐》:“道向我、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又柳永《梁州令》:“因思人事苦萦牵,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又张先《浪淘沙》:“聚散苦咨嗟。无计留他。行人洒泪滴流霞。” (二)副词,常常,频频
《山中独坐自赠》:“是非何处在?潭泊苦·纵横。”[1]90“潭泊”犹言漂泊,“纵横”谓杂乱无状,难以捉摸。此句是说,是非往往漂泊不定,很难寻找得到。则“苦”犹频,频频、屡次、常常的意思。这个意思很少见。魏耕原先生《唐宋诗词语词考释》之《杜诗语词解诂》在考释杜甫诗中“苦”义的时候,对此有很详细的解说[8]137。当然,魏耕原先生在释“苦”之“频”、“屡”义时,亦吸收了蒋绍愚先生的成果[6]289。笔者在阅读二位先生的大作之后,深有体会,觉得此处的“苦”也可以作频频、常常理解。而《唐五代语言词典》把“苦”的多义和频义纳入一条之下,颇有些不妥,未识于细微之别也[4]213。
王绩作为初唐的“白话大诗人”[9]132,其诗作中颇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语词,这就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加注意。本文所考释的语词,是耶非耶,不敢自是,还有待于方家指教。 参考文献:
[1]韩理洲.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张 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第4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王 瑛.诗词曲语辞例释(第3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王国安.王绩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7]魏耕原.唐宋诗词语词考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魏耕原.诗词中的“平”字辨释[J].古汉语研究,1997(4). [9]胡 适.白话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