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以“诗眼”为核心串联起整首诗的学习,体会诗作精巧的构思安排。【重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想象陶诗简笔勾勒的宁静和谐的村居图,体悟诗歌闲适、恬淡的意境;探究诗人回归田园的可贵之处。【重难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把握作品的意境美,培养高雅的精神追求和独立的人格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陶诗隐逸之宗的垂范,田园诗派的历史因循,古代“隐逸”文化的历史局限性。【难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一花一世界,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东坡在冷雨凄风的世界,寻找到了一方“洒脱”的净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在山园小梅的世界,寻找到了一方“清幽”的净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靖节在桃花源的世界,寻找到了一方“和谐”的净土,这方净土便是他的美丽田园,本节课让我们走进《归园田居(其一)》,一起欣赏陶渊明笔下的恬静幽美的“村居图”!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极其黑暗,陶渊明抱负不得施展,又不肯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
园的眷念,陶渊明早有辞官打算。
在彭泽县令任上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歌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清贫淳朴的田园生活,开创了自然平淡,真淳隽永的田园诗风,表现出对 本真、自由、和谐的人生理想和美好社会的追求。除了田园诗外,他还创作了不少咏怀诗和言志诗,抒发个人的思想、情怀 和志节。此外,他的文章创作也造诣极高,《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五言古诗的重要代表人物。、 五言古诗发展脉络:
《诗经》以四言为主,到了汉代首先出现了新颖完整的五言民歌,即五言乐府诗,受其影响,文人开始创作五言诗。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到了建安时期,五言诗发展成熟,其中优秀的五言诗代表诗人陶渊明独树一帜,他的五言诗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形成浅近明白、质朴自然、情景交融的风格。
同时因他隐居田园,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也成了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受南朝·宋谢灵运山水诗派的影响,自成为山水田园诗派。
【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各种诗体的统称。从诗句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古体诗不讲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诗句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式自由,适合笔随兴致、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
辞一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具体有以下区别:
诗有定句,如绝句有四句,律诗一般有八句。
句有定数,如五言绝句、五言律诗,每句有五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每句有七字。
平仄有规,每句诗都有平仄规定,如五言律诗基本句型有四种:仄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和仄起平收式。
押韵到位,押韵都有固定位置的要求,不管是绝句还是律诗,一般都是隔句押韵。
对仗有别。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近体诗适合表达深沉悲慨之志。 整体感知 齐声读 自由读 齐背
《短歌行》的诗眼是“忧”,读过本诗,找到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围绕“归”,作者是如何串联整首诗的呢?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深入研读 从何而归
明确:联系背景来看,应是辞别官场而归。 诗中并未谈到官场,你觉得哪些意象可以代表官场? 明确:尘网、樊笼可以看做官场 这两个意像有着怎样的特点? 明确:束缚,失去自由
用这两个意象形容官场,“误落”“久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态
度?
明确:选择仕途的悔悟;对官场的厌倦乃至厌恶 与尘网、樊笼相对的意象可以有哪些?
明确:丘山、旧林、故渊、南野、园田、自然【大自然】 羁鸟和池鱼都可以看做谁的形象?“爱”“恋”“思”“复得”流露出什么情感?
明确:诗人。对自然田园的眷恋和热爱。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年轻时候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是热爱山林的 当时的世俗是怎样的,令作者产生抵触的情绪?
明确:“世俗”具体限定在官场社会,官场的阿谀奉承,谄媚逢迎,繁文缛节,陶渊明是做不到的,所以他不肯束带拜见上级,是其本性使然,也因其本性,回归田园自然顺理成章;为了不违背本心,宁愿躬耕田园,抱守愚拙,大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理趣蕴含其中!所以,诗人放弃了官场优越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小结:如果说年轻时还是热血沸腾,修齐治平,大济苍生;中年的陶渊明在黑暗的现实无法实现理想,只好去精神的世界找寻他的豁然开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意趣在名利场中是体会不到的!
板书:第一层:前八句:诗人因鄙弃仕途而归田 归向何处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奔向的正是诗人心心念念的田园!
板书:第二层:后十二句写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的愉快心情
这十二句又可分为两部分 前八句 侧重写景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包含了哪些景物?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
“十余”“八九”这样的数字并不是确切的,诗人为何这样写? 明确:这些应该就是诗人仅有的财产了,诗人没有良田万亩,广厦万间,仅有十余亩田地,八九间草屋,不在乎精确的数字,随性的写意,无所谓物质财富的多寡,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才是这里的“真意”,诗人的淡泊、知足的心境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这里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前四句简笔勾勒,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意犹未尽,不满足于近景的描摹,他将笔触拓展到远处景象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依依”隐约之中几缕炊烟轻柔而缓慢向上飘升的样子,远处村落之中,几户人家点缀其中,炊烟袅袅令人沉浸其中,就像国画家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
小结: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东篱小院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过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觉得还缺少点什么。乡下的静谧总该有点声音来点缀一下,于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整幅画面就生动起来了,有声有色,远近交织,动静相衬,【三个关键词记在课本上】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这样的画面也显得更加和谐而富有层次了!
归去如何-----第二部分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是归来后诗人的状态,没有官场那些尘俗杂事,“无案牍之劳形”;在清净的居所里,读读书、品品茶、写写诗亦不乏清闲;“无尘杂”的户庭和“有余闲”的虚室衬托了诗人恬淡的心境,并直接抒发了自己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
结尾两句呼应了起笔两句,自然可以是大自然的环境,也是顺其自然、顺适本性之意,进一步升华了本诗的主旨
拓展延伸
以上的品析似乎给我们这样一个幻象,陶渊明归隐生活似乎非常滋润惬意,但是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我们想象那样悠闲潇洒,联系陶渊明的经典诗文分析陶渊明做出与官场决裂,回归田园决定的可贵之处? 明确:
劳作之苦。《归园田居·其三》中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一个读书人转变为农民,本身体弱多病,史载陶渊明身形瘦弱,又有脚疾,再加之耕种经验匮乏,以致田地荒芜,不得不披星戴月,辛苦劳作,放弃轻松的官职工作,从事体力劳动,做出这个决定不是容易的!
生活条件。《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再招之;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吃饭上顿不接下顿,还要靠亲戚朋友接济,他的表现却是“晏如也”,他还是安然自得;没有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就辞去官职,勇气可嘉! 艺术特点
首先,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诗人先写辞官归田,后写开荒南野,中间虽有回忆往事,但基本上依时写来,次第分明。并且,开头两句总领全诗,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最后两句,以“久” 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全篇。
其次,善于写景,情景交融。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段,以动写静,绘声绘色, 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 同时,在这景物描写中还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再次,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并且以其反衬田园生活,就更加激起人们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最后,语言朴素自然。诗中既无华丽的辞藻,也无深奥的典故,
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言,如方宅\"“草屋\" “榆柳”“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经诗人组织入诗,真切地表现了田园风光。 课堂总结
隐逸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士的出现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记载,商末就有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为商殉葬的典故;殷周之前少数隐士的隐逸思想更多是道德教化的作用;伴随西周世卿世禄制的确立,一些士人感到仕进无望,因而选择隐居不仕;春秋战国诸侯王竞相招揽贤士,士人地位上升,隐逸现象减少;两汉时期,察举权在世家大族手中,他们任人唯亲,东汉政治日趋腐朽,党锢之祸,名士惨遭屠戮,隐逸之风又逐渐勃兴;三国时期,一类贤士躲避战乱,隐士之风盛行;另一类则投到曹孙刘等军阀帐下发光发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政治黑暗,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寒门士子即使入仕,也很难晋升;一不小心还会掉脑袋,选择隐居,未尝不是明哲保身之路;陶渊明作为其中的一颗明星,成为隐逸诗人之宗,我们不能简单的评价为“消极怠世”,我们要辩证看待“隐逸”文化,从历史的局限性角度考虑,才是史家考评历史的客观的视角! 作业布置
比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志士之慨和隐士之情时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
《短歌行》以表达内心的忧虑为主,抒写的是诗人求贤 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感是沉郁苍凉的, 诗歌韵律以沉稳顿挫为主,并且通过合理引用、妙用比喻等技巧表达内心的忧思和对贤才的思慕。
《归园田居(其一)》以表达内心的快慰为主,抒写的是 诗人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的是对田 园生活的热爱,情感是轻松愉悦的,诗歌韵律以欢快为主,善
于写景,情景交融,勾勒出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托了诗人的美好情操。 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 官场
归___ 为何而归 本性 厌恶官场 归向何处 田园 向往自由 归去如何 闲适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