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往年真题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往年真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片段——诸儿取之,回答问题。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1]“折枝”的意思是( ) A.折断了树枝。 B.压弯了树枝。
[2]从“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词可以看出树上结的李子很多。 [3]“诸儿竞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列汉字。
溺:________ 故:________ 堙: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zú)。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注释)①本文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西汉名将,力大无穷,擅长射箭,作战英勇,令敌人闻风丧胆,世人称之为“飞将军”。②镞:箭头。③更:再,又。④居:居住。⑤尝:曾经。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亦竟射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写了李广三次射虎,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
1 / 7
______________;第三次是在右北平射虎时被老虎所伤,但最后仍射死了老虎。其中第______次写得最详细,这件事突出了李广__________的特点。 [3]下列对李广再射时“终不能复入石”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中石没镞”只是一时侥幸
B.第一次射石时李广以为是老虎,特别紧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C.李广的箭术发挥不稳定 D.李广后来射的石头太坚硬
[4]下列写李广的诗句中与本文所描述的情景无关的一项是( )。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C.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D.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5]结合短文内容,用一句话来赞美李广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以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资给以书”的“资”意思是________。当这个字表示“钱,货物”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_________。
[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3]根据文中第一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起个题目。
[4](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2)这是对匡衡的_________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他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请你列两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王戎,晋朝人,“_________”之一,自幼聪慧。
[2]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释义。(填序号)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 A.zhé B.shé C.zhē
2 / 7
[3]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释义。(填序号) 诸儿竞走取之( )
A.争着走过去。 B.争着跑过去。
[4]王戎不动是因为“_____________”,从词语“_________”可以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5]王戎与诸小儿相比哪个不是他的过人之处?( )
A.仔细观察,不盲从。 B.善于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C.认真思考。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6.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史记》)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__________ (2)今也则亡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子哭之恸_________ (2)门人益亲_________ (3)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 (4)不贰过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迁怒,不贰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诗文展览馆。
1.选择最恰切的答案,将序号填在“______”上。
(1).少儿书法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多次获奖。面对鲜花和掌声,同学们用诗句来应答赞美,最恰当的一句是:______
(A)将谓偷闲学少年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万紫千红春满园
(2).突然下起了大雨,张大爷帮隔壁小李家收起了晾晒的衣被。事后,小李由衷地感叹道:_____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C)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三字经》中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的一句是______。
(A)香九龄,能温席 (B)融四岁,能让梨 (C)亲师友,习礼仪 2、在《小儿垂钓》中,写路人问路,而小孩不回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班在学校拔河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这是团结合作的结果,就像《古今贤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7
8. 课内精彩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rì yuē)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 ruò)而不返(fǎn fān),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1]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列词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你选一选,填一填。 溺而不返(______) 堙于东海(______) A 喜悦 B 仇恨 C 悲伤 D 感激
[3]因为______________,所以她化为精卫要填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说说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快乐阅读。
许仲平义不苟取
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③树下自若④。或问之,曰:“非其有⑤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注释:①许衡,河内县人,金末元初时有名的儒者、教育家。②怀之河内:怀州的河内县。③危坐:正身而坐。④自若:安然如常,毫不动心。⑤非其有:不是自己分内所应有的东西。
[1]结合短文内容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尝:_________啖:_________或:_________ [2]你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小古文阅读。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zhì)地②。鸡子于地圆转未止③,乃下地以屐(jī)齿蹍(niǎn)④之,又不得。瞋(chēn)甚⑤,复于地取纳口中,啮(niè)⑥破即吐之。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掷地:扔到地上。③圆转未止:旋转不停。④蹍:踩。⑤瞋甚:愤怒至极。⑥啮:咬。
[1](词语解释)文中有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填序号)
箸(______) 屐(______) A.筷子 B.木鞋
[2](提取信息)王蓝田对这个鸡蛋先做了什么?后来又做了什么?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下列短语重新排序。(填序号)
①纳口中,啮破即吐之 ②以箸刺之 ③举以掷地 ④以屐齿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体感知)用“ ”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4](提出建议)面对如此性急的王蓝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
4 / 7
,尝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取之,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补全原文。
[2]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信然:________ 诸:________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_______
[3]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你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陪客
钮儿在家,有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座,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之于父。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父适他往。(_____)
①合适。 ②恰好。 ③舒适。 (2)客有问,则谨答之。(_____)
①恭敬。 ②慎重。 ③小心。
[2]客人来访,孩子是怎样做的?根据古文内容填空。 客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上座:_________________ 客有问:_________________ 客去:___________________ 客所言: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了古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轻松阅读快车。
藏王的使者
5 / 7
唐朝( )时,藏( )王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内地求婚。内地的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能干。好多国家都派使臣来求婚。唐朝皇帝决定让使臣们比比智慧,哪个最聪明,就把公主许配到他那里去。
第一次,皇帝让使臣们分出一百匹马中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别的使臣都把毛色相同的马驹和母马分在一起。禄东赞却把马驹同母马分开关起来。隔了一夜,才把母马一匹一匹地放到马驹中去。马驹见到自己的妈妈,急忙扑上去吃奶,不一会儿全分出来了。
第二次,皇帝叫人扛来一根两头削( )得一样的檀香木棍。问使臣们哪一头是根,哪一头是梢。别的使臣都很为难( )。禄东赞用绳子拴住木棍的中央,把它放在池塘里,说:“下沉的一头是根,浮着的一头是梢。”
最后,皇帝叫人拿来一块玉石,要使臣们用线穿过玉石上的洞眼。洞眼很小,里面的孔道是弯弯曲曲的。使臣们一个个用线去穿,都失败了。禄东赞一边看,一边动着脑筋。忽然,他看见地上有只蚂蚁,想出了主意。他把丝线拴在蚂蚁身上,把蚂蚁放到玉石的洞眼上。 在洞眼这头慢慢吹气,在另一头放了蜜糖。就这样,蚂蚁带动丝线穿过了玉石洞眼。
皇帝见三道难题全让禄东赞解决了,心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藏王一定更了不起。于是,皇帝让文成公主嫁到西藏。聪明的禄东赞终于完成了藏王的使命。
(1)给短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丑陋——( ) 愚蠢——( )
(3)唐朝皇帝让使臣们比智慧,比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朝皇帝的判断正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内扩展阅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注释)
①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②拓(zhè)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硬,叶可以喂蚕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④其鸣自詨(xiā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1]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并完成填空。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____________,山上长了很多____________。 树木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嘴,____________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____________。
6 / 7
[2]解释加点字词,并翻译句子。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溺:__________ 故: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衔:____________ 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精卫填海》是一篇历史故事,选自《山海经·北山经》。(_____) (2)这个故事刻画了精卫坚韧执着的精神。(_____) (3)精卫是炎帝大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_____)
(4)这个故事反映出精卫的愚昧,木头和石头根本不可能填塞东海。(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精卫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古诗文阅读。
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在横线上把古文补充完整。 [2]你认为要向王戎学习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文段二)许衡尝署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选自《元史·许衡传》)
[1]补充(文段一)中的空白句,联系上下文,写出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雅量,指为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淡定的气度、优雅的涵养。《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故事为什么会编入《世说新语》“雅量”这一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面对路旁有果的果树,王戎和许衡的言行有同有异,你更赞赏谁?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