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题库(带答案) 吉林大学机考题库及答案 答案在最后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的( B ) A. 比重不同 B. 分配系数不同 C. 分离系数不同 D. 萃取常数不同 E. 介电常数不同 2. 原理为氢键吸附的色谱是( C )
A. 离子交换色谱 B. 凝胶滤过色谱 C. 聚酰胺色谱 D. 硅胶色谱 E. 氧化铝色谱 3.分馏法分离适用于( D )
A. 极性大成分 B. 极性小成分 C. 升华性成分 D. 挥发性成分 E. 内脂类成分
4.聚酰胺薄层色谱,下列展开剂中展开能力最强的是( D )
A. 30%乙醇 B. 无水乙醇 C. 70%乙醇 D. 丙酮 E. 水 5.可将天然药物水提液中的亲水性成分萃取出来的溶剂是( D )
A. 乙醚 B. 醋酸乙脂 C. 丙酮 D. 正丁醇 E. 乙醇 6.红外光谱的单位是( A )
A. cm-1 B. nm C. m/z D. mm E. δ 7.在水液中不能被乙醇沉淀的是( E )
A. 蛋白质 B. 多肽 C. 多糖 D. 酶 E. 鞣质 8.下列各组溶剂,按极性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B )
A.水>丙酮>甲醇 B.乙醇>醋酸乙脂>乙醚 C.乙醇>甲醇>醋酸乙脂 D.丙酮>乙醇>甲醇 E.苯>乙醚>甲醇 9. 与判断化合物纯度无关的是( C )
A. 熔点的测定 B. 观察结晶的晶形 C. 闻气味 D. 测定旋光度 E. 选两种以上色谱条件进行检测 10. 不属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D )
A. 氯仿 B. 苯 C. 正丁醇 D. 丙酮 E. 乙醚 11. 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宜选用( C )
A.回流提取法 B.煎煮法 C.渗漉法 D.连续回流法 E.蒸馏法 12. 红外光谱的缩写符号是( B )
A. UV B. IR C. MS D. NMR E. HI-MS 13. 下列类型基团极性最大的是( E )
A.醛基 B.酮基 C.酯基 D.甲氧基 E.醇羟基 14.采用溶剂极性递增的方法进行活性成分提取,下列溶剂排列顺序正确的是(B) A.C6H6.CHCl3.Me2CO.AcOEt.EtOH.H2O B.C6H6.CHCl3.AcOEt .Me2CO.EtOH.H2O C.H2O.AcOEt.EtOH.Me2CO.CHCl3.C6H6 D.CHCl3.AcOEt.C6H6.Me2CO.EtOH.H2O E.H2O.AcOEt.Me2CO.EtOH. C6H6.CHCl3
15.一般情况下,认为是无效成分或杂质的是( B )
A.生物碱 B.叶绿素 C.鞣质 D.黄酮 E.皂苷 16.影响提取效率最主要因素是( B )
A. 药材粉碎度 B. 温度 C. 时间 D. 细胞内外浓度差 E. 药材干湿度
17.采用液-液萃取法分离化合物的原则是( B )
A. 两相溶剂互溶 B. 两相溶剂互不溶 C.两相溶剂极性相同 D. 两相溶剂极性不同 E. 两相溶剂亲脂性有差异 18.硅胶吸附柱色谱常用的洗脱方式是( B )
A.洗脱剂无变化 B.极性梯度洗脱 C.碱性梯度洗脱 D.酸性梯度洗脱 E.洗脱剂的极性由大到小变化 19.结构式测定一般不用下列哪种方法( C )
A.紫外光谱 B.红外光谱 C.可见光谱 D.核磁共振光谱 E.质谱
20.用核磁共振氢谱确定化合物结构不能给出的信息是( A )
A.碳的数目 B.氢的数目 C.氢的位置 D.氢的化学位移 E.氢的偶合常数 21.乙醇不能提取出的成分类型是( D )
A.生物碱 B.苷 C.苷元 D.多糖 E.鞣质 22.原理为分子筛的色谱是( B )
A.离子交换色谱 B.凝胶过滤色谱 C.聚酰胺色谱 D.硅胶色谱 E.氧化铝色谱 23.可用于确定分子量的波谱是( C )
A.氢谱 B.紫外光谱 C.质谱 D.红外光谱 E.碳谱 24.在苷类化合物酸催化水解过程中,影响其水解速度的因素较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N苷>S苷>O苷>C苷 B.O苷>N苷>C苷>S苷 C.N苷>C苷>O苷>S苷 D.N苷>O苷>S苷>C苷
25.在利用乙醇提取苷类化合物时,一般较常用的乙醇浓度为( C ) A.20~30% B.40%~50% C.60%~70% D.80%~90% 26.最难被酸水解的是( D )
A. 氧苷 B. 氮苷 C. 硫苷 D. 碳苷 E. 氰苷 27.提取苷类成分时,为抑制或破坏酶常加入一定量的( C )
A. 硫酸 B. 酒石酸 C. 碳酸钙 D. 氢氧化钠 E. 碳酸钠 28. 提取药材中的原生苷,除了采用沸水提取外,还可选用( A ) A. 热乙醇 B. 氯仿 C. 乙醚 D. 冷水 E. 酸水 29. 以硅胶分配柱色谱分离下列苷元相同的成分,以氯仿-甲醇(9∶1)洗脱,最后流出色谱柱的是( A )
A. 四糖苷 B. 三糖苷 C. 双糖苷 D. 单糖苷 E. 苷元 30. 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下列哪一种方法除外( E ),其它均是常用的方法有。
A.透析法 B.凝胶滤过法 C.超滤法 D.超速离心法 E.蒸馏法 31. 糖的纸色谱中常用的显色剂是( B )
A.molisch试剂 B.苯胺-邻苯二甲酸试剂
C.Keller-Kiliani试剂 D.醋酐-浓硫酸试剂
E.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32.糖及多羟基化合物与硼酸形成络合物后( A )
A.酸度增加 B.水溶性增加 C.脂溶性大大增加 D.稳定性增加 E.碱性增加 33.在天然界存在的苷多数为( C )
A.去氧糖苷 B.碳苷 C.β-D-或α-L-苷 D.α-D-或β-L-苷 E.硫苷
34.大多数β-D-和α-L-苷端基碳上质子的偶合常数为( C )
A.1~2 Hz B.3~ 4 Hz C.6 ~8 Hz D.9 ~10 Hz E.11 ~12 Hz
35.将苷的全甲基化产物进行甲醇解,分析所得产物可以判断( B )
A.苷键的结构 B.苷中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 C.苷元的结构 D.苷中糖与糖之间的连接顺序 E.糖的结构
36.确定苷类结构中糖的种类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水解后直接用( E )
A.PTLC B.GC C.显色剂 D.HPLC E.PC
37.大多数β-D-苷键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在( C )
A.δppm 90~95 B.δppm 96~100 C.δppm 100~105 D.δppm106~110 E.δppm 110~115 38.下列有关苷键酸水解的论述,错误的是( B )
A. 呋喃糖苷比吡喃糖苷易水解 B. 醛糖苷比酮糖苷易水解 C. 去氧糖苷比羟基糖苷易水解 D. 氮苷比硫苷易水解 E. 酚苷比甾苷易水解
39.Molisch反应的试剂组成是( B )
A.苯酚-硫酸 B.α-萘酚-浓硫酸 C.萘-硫酸
D. β-萘酚-硫酸 E. 酚-硫酸
40.下列哪个不属于多糖( C )
A. 树胶 B. 粘液质 C. 蛋白质 D. 纤维素 E. 果胶
41.苦杏仁苷属于下列何种苷类( E )
CH2OHOHHOOHONCOOHHOCOOH
A.醇苷 B.硫苷 C.氮苷
OHD.碳苷 E. 氰苷
42.下列物质哪个不是一次代谢产物:( D )
A. 糖 B.蛋白质 C.核酸 D.生物碱 43.苷类化合物糖的端基质子的化学位移值在( C )
A.1.0~1.5 B.2.5~3.5 C.4.3 ~6.0 D.6.5 ~7.5 E. 7.5 ~8.5
44.天然产物中,不同的糖和苷元所形成的苷中 ,最难水解的苷是( A )
A.糖醛酸苷 B.氨基糖苷 C.羟基糖苷 D.2,6—二去氧糖苷 E. 6—去氧糖苷
45.酶的专属性很高,可使β-葡萄糖苷水解的酶是( C )
A.麦芽糖酶 B.转化糖酶 C.纤维素酶 D.芥子苷酶 E.以上均可以
46.补骨脂内酯的基本结构属于(B)
A.简单香豆素 B.呋喃香豆素 C.其他豆素 D.吡喃香豆素
47.鉴别香豆素首选的显色反应为( D )
A. 三氯化铁反应 B. Gibb’s反应 C. Emerson反应 D. 异羟酸肟铁反应 E. 三氯化铝反应
48.游离香豆素可溶于热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是由于其结构中存在( C )
A. 甲氧基 B. 亚甲二氧基 C. 内酯环 D. 酚羟基对位的活泼氢 E. 酮基
49.香豆素的基本母核为( A )
A. 苯骈α-吡喃酮 B. 对羟基桂皮酸 C. 反式邻羟基桂皮酸 D. 顺式邻羟基桂皮酸 E. 苯骈γ-吡喃酮 50.下列香豆素在紫外光下荧光最显著的是( C )
A.6-羟基香豆素 B. 8-二羟基香豆素 C.7-羟基香豆素 D.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 E. 呋喃香豆素 51.Labat反应的作用基团是( A )
A. 亚甲二氧基 B. 内酯环 C. 芳环 D. 酚羟基 E. 酚羟基对位的活泼氢
52.在天然化合物中不具有C6-C3骨架的化合物,是下面哪一种成分( A )
A.纤维素类 B.苯丙素类 C.香豆素类 D.木质素类 53.下列化合物属于香豆素的是( A )
A. 七叶内酯 B. 连翘苷 C. 厚朴酚
D. 五味子素 E. 牛蒡子苷
54.Gibb′s反应的试剂为( B )
A. 没食子酸硫酸试剂 B.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 C. 4-氨基安替比林-铁氰化钾 D. 三氯化铁—铁氰化钾 E. 醋酐—浓硫酸
55.7-羟基香豆素在紫外灯下的荧光颜色为( C )
A. 红色 B. 黄色 C. 蓝色 D. 绿色 E. 褐色
56.香豆素的1HNMR中化学位移3.8~4.0处出现单峰,说明结构中含有(C )
A. 羟基 B. 甲基 C. 甲氧基 D. 羟甲基 E. 醛基
57.香豆素与浓度高的碱长时间加热生成的产物是( C )
A. 脱水化合物 B. 顺式邻羟基桂皮酸 C. 反式邻羟基桂皮酸 D. 脱羧基产物 E. 醌式结构
58.补骨脂中所含香豆素属于( B )
A. 简单香豆素 B. 呋喃香豆素 C. 吡喃香豆素 D. 异香豆素 E. 4-苯基香豆素
59. 有挥发性的香豆素的结构特点是( A )
A.游离简单香豆素 B.游离呋喃香豆素类 C.游离吡喃香豆素
D.香豆素的盐类 E.香豆素的苷类
60.香豆素及其苷发生异羟肟酸铁反应的条件为( C )
A.在酸性条件下 B.在碱性条件下 C.先碱后酸
D.先酸后碱 E.在中性条件下
61.下列成分存在的中药为( B )
OCH3H3COH3COH3COH3COCH3CH3OHOCH3A.连翘 B.五味子 C. 牛蒡子 D.叶下珠 E. 细辛
H3COH3CO
62.下列结构的母核属于( D )
OOOROCH3A.简单木脂素 B.单环氧木脂素 C. 环木脂内酯 D.双环氧木脂素 E. 环木脂素
63.中药补骨脂中的补骨脂内脂具有( D )
A. 抗菌作用 B. 光敏作用 C. 解痉利胆作用 D. 抗维生素样作用 E. 镇咳作用
64.大黄的乙醇提取浓缩液,经乙醚萃取得到乙醚提取液,依次用弱碱至强碱顺序萃取,碳酸钠溶液中得到的是(C)
A.大黄酚 B.大黄酸 C.大黄素 D.芦荟大黄素 65.在羟基蒽醌的红外光谱中,有1个羰基峰的化合物是( E )
A. 大黄素 B. 大黄酚 C. 大黄素甲醚 D. 茜草素 E. 羟基茜草素
66. 在液-液萃取法中,下列哪一种方法不适于对乳化现象的处理:( D ) A.将乳状液抽滤。 B.将乳状液加热或冷冻。 C.长时间放置。 D.剧烈振摇 67.中药丹参中治疗冠心病的醌类成分属于( C )
A. 苯醌类 B. 萘醌类 C. 菲醌类 D. 蒽醌类 E. 二蒽醌类
68.总游离蒽醌的醚溶液,用冷5%Na2CO3水溶液萃取可得到( B )
A.带1个α- 羟基蒽醌 B.有1个β-羟基蒽醌 C.有2个α- 羟基蒽醌 D.1,8二羟基蒽醌 E.含有醇羟基蒽醌 69.芦荟苷按苷元结构应属于( B )
HOOOHgluHCH2OH
A.二蒽酚 B.蒽酮 C.大黄素型 D.茜草素型 E.氧化蒽醌
70.中草药水煎液有显著泻下作用,可能含有( B )
A.香豆素 B.蒽醌苷 C.黄酮苷
D.皂苷 E.强心苷
71.中药紫草中醌类成分属于( B )
A. 苯醌类 B. 萘醌类 C. 菲醌类 D. 蒽醌类 E. 二蒽醌类
72.大黄素型蒽醌母核上的羟基分布情况是( B )
A.一个苯环的β-位 B.苯环的β-位 C.在两个苯环的α或β位 D.一个苯环的α或β位 E.在醌环上 73.番泻苷A属于( C )
A.大黄素型蒽醌衍生物 B.茜草素型蒽醌衍生物 C.二蒽酮衍生物
D.二蒽醌衍生物 E.蒽酮衍生物 74.下列化合物泻下作用最强的是( C )
A.大黄素 B.大黄素葡萄糖苷 C.番泻苷A
D.大黄素龙胆双糖苷 E.大黄酸葡萄糖苷
75.下列蒽醌有升华性的是( C )
A.大黄酚葡萄糖苷 B.大黄酚 C.番泻苷A D.大黄素龙胆双糖苷 E.芦荟苷
76.下列化合物酸性最强的是( A )
A.2,7-二羟基蒽醌 B.1,8- 二羟基蒽醌 C.1,2 - 二羟基蒽醌 D.1,6-二羟基蒽醌 E.1,4-二羟基蒽醌
A.1,8-二羟基蒽醌 B.1,4-二羟基 蒽醌 C.1,2-二羟基蒽醌 D.1,6,8-三羟基蒽醌 E.1,5-二羟基蒽醌 78.专用于鉴别苯醌和萘醌的反应是( B )
A.菲格尔反应 B.无色亚甲蓝试验 C.活性次甲基反应 D.醋酸镁反应 E.对亚硝基二甲基苯胺反应 79.能与碱液发生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的是( C )
A. 羟基蒽酮类 B. 蒽酮类 C. 羟基蒽醌类 D. 二蒽酮类 E. 羟基蒽酚类 80.能与碱液反应生成红色的化合物是( E )
A.黄芩素 B.香豆素 C.强心苷 D.皂苷 E.大黄素
81.在蒽醌衍生物UV光谱中,当262~295nm吸收峰的logε大于4.1时,示成分可能为( B )
A. 大黄酚 B. 大黄素 C. 番泻苷 D. 大黄素甲醚 E. 芦荟苷 82.茜草素型蒽醌母核上的羟基分布情况是( D )
A. 两个苯环的β-位 B. 两个苯环的-α位 C.在两个苯环的α或β位 D. 一个苯环的α或β位 E. 在醌环上 83.写出下列单糖的英文名和表达符号:
(1)D-葡萄糖的英文名( A),表达符号( B ) (2) D-半乳糖的英文名( C ),表达符号( D )
A.D-glucose B.D-Glc C.D-galactose D.D-Gal
84.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400nm的区域内,存在两个主要的紫外吸收带,峰带I( A )nm,峰带II( C )nm。
A.300-400 nm B.200-300 nm C.220-280 nm D.330-380 nm 85.构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 D )
A. 6C-6C-6C B. 3C-6C-3C C. 6C-3C D. 6C-3C-6C E. 6C-3C-3C
77.羟基蒽醌对Mg(Ac)2呈蓝~蓝紫色的是( C )
86.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D )
A. 具有色原酮 B.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 C. 具有2-苯基色原酮 D. 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E.结构中具有邻二酚羟基 87.引入哪类基团可使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增加( A )
A. -OCH3 B. -CH2OH C. -OH D. 邻二羟基 E. 单糖
88.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加深,与助色团取代位置与数目有关,尤其在( B )位置上。
A. 6,7位引入助色团 B. 7,4-位引入助色团 C. 3,4位引入助色团 D. 5-位引入羟基 E. 引入甲基
89.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 C )
A. 糖 B. 羰基 C. 羟基 D. 氧原子 E. 双键 90.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D )
A. 3-OH黄酮 B. 5-OH黄酮 C. 5,7-二OH黄酮 D. 7,4/-二OH黄酮 E. 3/,4/-二OH黄酮 91.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性最大的是( D )
A. 异黄酮 B. 黄酮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花色素 92.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最小的是( A )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黄酮苷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93.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强弱的顺序为( B )
(1)5,7-二OH黄酮 (2)7,4/-二OH黄酮 (3)6,4/-二OH黄酮 A.(1)>(2)>(3) B.(2)>(3)>(1) C.(3)>(2)>(1) D.(2)>(1)>(3) E.(1)>(3)>(2) 94.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最弱的是( B )
A. 6-OH黄酮 B. 5-OH黄酮 C. 7-OH黄酮 D. 4/-OH黄酮 E.7-4/-二OH黄酮
95.某中药提取液只加盐酸不加镁粉,即产生红色的是( E )
/
/
/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96.可用于区别3-OH黄酮和5-OH黄酮的反应试剂是( D )
A. 盐酸-镁粉试剂 B. NaBH4试剂 C.α-萘酚-浓硫酸试剂 D. 锆-枸橼酸试剂 E .三氯化铝试剂 97.四氢硼钠试剂反应用于鉴别( B )
A. 黄酮醇 B. 二氢黄酮 C. 异黄酮 D. 查耳酮 E. 花色素 98.不能发生盐酸-镁粉反应的是( E )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二氢黄酮醇 E. 异黄酮 99.具有旋光性的游离黄酮类型是( E )
A. 黄酮 B. 黄酮醇 C. 异黄酮 D. 查耳酮 E. 二氢黄酮 100.既有黄酮,又有木脂素结构的成分是( D )
A. 槲皮素 B.大豆素 C. 橙皮苷 D.水飞蓟素 E.黄芩素
101.黄酮苷的提取,除了采用碱提取酸沉淀法外,还可采用( B )
A. 冷水浸取法 B. 乙醇回流法 C. 乙醚提取法 D. 酸水提取法 E.石油醚冷浸法
102.用碱溶解酸沉淀法提取芸香苷,用石灰乳调pH应调至( C )
A. pH6~7 B. pH7~8 C .pH8~9 D. pH9~10 E. pH10以上 103.黄芩苷是( A )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104.槲皮素是( B )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异黄酮
105.为保护黄酮母核中的邻二-酚羟基,提取时可加入( B )
A. 石灰乳 B. 硼砂 C. 氢氧化钠 D. 盐酸 E. 氨水
106.芸香糖是由( E )组成的双糖
A. 两分子鼠李糖 B. 两分子葡萄糖 C.一分子半乳糖,一分子葡萄糖
D.一分子鼠李糖 , 一分子果糖 E.一分子葡萄糖,一分子鼠李糖 107.查耳酮与( C )互为异构体
A. 黄酮 B. 黄酮醇 C. 二氢黄酮 D. 异黄酮 E. 黄烷醇 108.可区别黄芩素与槲皮素的反应是( B )
A. 盐酸-镁粉反应 B. 锆-枸橼酸反应 C.四氢硼钠(钾)反应 D. 三氯化铝反应 E. 以上都不是
109. 盐酸-镁粉反应鉴别黄酮类化合物,下列哪项错误( C )
A. 黄酮显橙红色至紫红色 B. 黄酮醇显紫红色 C. 查耳酮显红色 D. 异黄酮多为负反应 E. 黄酮苷类与黄酮类基本相同
120. 硅胶吸附TLC,以苯-甲酸甲酯-甲酸(5︰4︰1)为展开剂,下列化合物Rf值最大的是( A )
A.山奈素 B.槲皮素 C.山奈素-3-O-葡萄糖苷 D.山奈素-3-O-芸香糖苷 E.山奈素-3-O-鼠李糖苷
121.1H-NMR中,推断黄酮类化合物类型主要是依据( B )
A.B环H-3′的特征 B.C环质子的特征 C.A环H-5的特征
D.A环H-7的特征 E.B环H-2′和H-6′的特征 122.黄酮苷类化合物不能采用的提取方法是( A )
A.酸提碱沉 B.碱提酸沉 C.沸水提取 D.乙醇提取 E.甲醇提取
123.二氯氧锆-枸橼酸反应中,先显黄色,加入枸橼酸后颜色显著减退的是( A )
A.5-OH 黄酮 B.黄酮醇 C.7-OH黄酮
D.4′-OH黄酮醇 E.7,4′-二OH黄酮
124. 聚酰胺色谱分离下列黄酮类化合物,以醇(由低到高浓度)洗脱,最先流出色谱柱的是( C )
A.山奈素 B.槲皮素 C.芦丁 D.杨梅素 E.芹菜素 125.蟾蜍毒素是一种( C )
A.甲型强心甙元 B.乙型强心甙元
C.具有乙型强心甙元结构,有强心作用的非苷类 D.无强心作用的甾体化合物
126.单萜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为( A )
A.10个 B.15个 C.5个
D.20个 E.25个
127.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是( C )
A.二萜类 B.二倍半萜类 C.单萜和倍半萜类 D.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E.挥发性生物碱 128.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A )
A.游离的萜类化合物 B.与糖结合成苷的萜类化合物 C.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D.皂苷类化合物
E.单糖类化合物
129.可(或易)溶于水及乙醇,难(或不)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C )
A.游离的单萜类化合物 B.游离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C.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D.游离的二萜类化合物 E.大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130.通常以树脂.苦味质.植物醇等为存在形式的萜类化合物为( B )
A.单萜 B.二萜 C.倍半萜 D.二倍半萜 E.三萜
131.即能溶解游离的萜类化合物,又能溶解萜苷类化合物的溶剂是( A )
A.乙醇 B.水 C.氯仿 D.苯 E.石油醚
132.非含氧的开链萜烯分子符合下列哪项通式( B )
A.(C8H5)n B.(C5H8)n C.(5C8H)n D.(C5H5)n E.(C8H8)n
133.二萜类化合物具有( C )
A.两个异戊二烯单元 B.三个异戊二烯单元 C.有四个异戊二烯单元
D.五个异戊二烯单元 E.六个异戊二烯单元
CH3134. 属于( B )
A.开链单萜 B.单环单萜
C.双环单萜 D.双环倍半萜 E.异戊二烯
H3CCH3135.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合物是( A )
A.具有双键.羰基的化合物 B.具有醇羟基的化合物 C.具有醚键的化合物 D.具有酯键的化合物 E.具有酚羟基的化合物
136.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属于( A )
A.苯丙素衍生物 B.桂皮酸类化合物 C.水杨酸类化合物 D.色原酮类化合物 E.丁香酚
137.挥发油如果具有颜色,往往是由于油中存在( B )
A.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B.薁类化合物或色素 C.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D.苯丙素类化合物 E.双环单萜类化合物
138.组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 C )
A.脂肪族化合物 B.芳香族化合物
C.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D.某些含硫和含氮的化合物
E.三萜类化合物
139.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具有( A )
A.6C—3C的基本碳架 B.异戊二烯的基本单元
C.内酯结构 D.色原酮的基本母核
E.6C—3C—6C的基本碳架
140.鉴别挥发油时,一般先测的物理常数为( C )
A.相对密度 B.旋光度 C.折光率
D.比重 E.沸点
141.区别油脂和挥发油,一般可采用( B )
A.升华试验 B.挥发性试验 C.泡沫试验 D.溶血试验 E.沉淀反应
142.在含氧单萜中,沸点随功能基极性不同而增大的顺序应为( A )
A.醚<酮<醛<醇<羧酸 B.酮<醚<醛<醇<羧酸 C.醛<醚<酮<醇<羧酸 D.羧酸<醚<酮<醛<醇 E.醇<羧酸<醚<醛<酮
143.溶剂提取法提取挥发油,一般使用的溶剂为( B )
A.乙醇 B.石油醚 C.醋酸乙酯 D.酸性水溶液 E.碱性水溶液
144.如果挥发油中既含有萜烯类,又含有萜的含氧衍生物,在用薄层色谱展开时,常常采用( D )
A.上行展开 B.下行展开 C.径向展开 D.单向二次展开 E.单向多次展开
145.水蒸汽蒸馏法能用于下列除哪项化合物以外的的提取( E )
A.挥发油 B.挥发性生物碱 C.小分子游离香豆素 D.小分子游离苯醌类
E.生物碱的盐
146.利用亚硫酸氢钠加成反应分离挥发油中羰基类化合物,要求的反应条件是( B )
A.低温长时间振摇 B.低温短时间振摇
C.高温短时间振摇 D.低温下振摇,与时间无关 E.短时间振摇,与温度无关
147.在硝酸银薄层色谱中,影响化合物与银离子形成л-络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不包括( E )
A.双键的数目 B.双键的位置 C.双键的顺反异构 D.双键的有无 E.含氧官能团的种类
148.挥发油不具有的通性有( D )
A.特殊气味 B. 挥发性 C. 几乎不溶于水
D. 稳定性 E. 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
149.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成分,常采用的试剂为( A )
A. 亚硫酸氢钠试剂 B. 三氯化铁试剂 C. 2%高锰酸钾溶液 D. 异羟肟酸铁试剂 E.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150.采用薄层色谱检识挥发油,为了能使含氧化合物及不含氧化合物较好地展开,且被分离成分排列成一条直线,应选择的展开方式为( E )
A. 径向展开 B. 上行展开 C. 下行展开
D. 双向二次展开 E. 单向二次展开 151. 挥发油薄层色谱后,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显色剂是( B )
A. 三氯化铁试剂 B.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C. 高锰酸钾溶液 D. 异羟肟酸铁试剂 E. 2,4-二硝基苯肼试剂 152.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 D )
A. 紫杉醇 B. 穿心莲内酯 C. 龙胆苦苷 D. 薄荷醇 E. 银杏内酯 153.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的是( D )
A.强心苷 B.三萜皂苷 C.甾体皂苷 D. 环稀醚萜苷 E. 蒽醌苷 154.卓酚酮不具有的性质是( C )
A.酸性强于酚类 B.酸性弱于羧酸类 C.溶于60~70%硫酸 D.与铜离子生成绿色结晶 E.多具抗菌活性,但有毒性
155.奥类所不具有的性质是( A )
A.与FeCl3呈色 B.能溶于60%硫酸 C.与5%溴/CHCl3呈色 D.呈现蓝色.紫色或绿色 E.能溶于石油醚
156.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是( D )
A.莪术醇 B.莪术二酮 C.马桑毒素 D.青蒿素 E.紫杉醇
157.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优点不包括( C )
A.提取效率高 B.没有污染
C.较常规提取方法成本低.设备简便 D.可用于提取性质不稳定的挥发油 E.缩短提取流程
158.只存在于强心苷中的糖是( C )
A.D-葡萄糖 B.L-鼠李糖 C.2,6-去氧糖 D.D-果糖
glcOHHOHHHOOglc159. 按结构特点应属于( C )
A.异螺甾烷型皂苷 B.呋甾烷型皂苷 C.四环三萜皂苷 D.螺甾烷型皂苷 E.五环三萜皂苷
160.皂苷具溶血作用的原因为(B )
A.具表面活性 B.与细胞壁上胆甾醇生成沉淀 C.具甾体母核 D.多为寡糖苷,亲水性强 E.有酸性基团存在 161.极性较大的三萜皂苷分离多采用( C )
A.氧化铝吸附柱色谱 B.硅胶吸附柱色谱 C.硅胶分配柱色谱 D.聚酰胺柱色谱 E.离子交换色谱 162.不符合皂苷通性的是( B )
A.分子较大,多为无定形粉末 B.有显著而强烈的甜味 C.对粘膜有刺激 D.振摇后能产生泡沫 E.大多数有溶血作用 163.三萜皂苷结构所具有的共性是( E )
A.5个环组成 B.一般不含有羧基 C.均在C3位成苷键 D.有8个甲基 E.苷元由30个碳原子组成
164.属于齐墩果烷衍生物的是( C )
A.人参二醇 B.薯蓣皂苷元 C.甘草次酸 D.雪胆甲素 E.熊果酸
165.溶剂沉淀法分离皂苷是利用总皂苷中各皂苷( C )
A.酸性强弱不同 B.在乙醇中溶解度不同 C.极性不同 D.难溶于石油醚的性质 E.分子量大小的差异 166.可以作为皂苷纸色谱显色剂的是( D )
A.醋酐-浓硫酸试剂 B.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C.三氯化铁-冰醋酸试剂 D.三氯醋酸试剂 E.α-萘酚-浓硫酸试剂
COOHOH167.
HO按结构特点应属于( B )
A.螺甾烷型皂苷元 B.五环三萜类 C.乙型强心苷元 D.呋甾烷型皂苷元 E.四环三萜类 168.可用于分离中性皂苷与酸性皂苷的方法是( A )
A.中性醋酸铅沉淀 B.碱性醋酸铅沉淀 C.分段沉淀法 D.胆甾醇沉淀法 E.酸提取碱沉淀法 169.三萜类化合物结构的共同特点是都有( A )
A.30个碳原子 B.8个甲基 C.6个甲基 D.E环为五元环 E. 都在C3位成苷键 170.Liebermann-Burchard反应所使用的试剂是( D )
A.氯仿-浓硫酸 B.三氯醋酸 C.香草醛-浓硫酸 D.醋酐-浓硫酸 E.盐酸-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171.从水溶液中萃取皂苷类最好用( C )
A.氯仿 B.丙酮 C.正丁醇 D.乙醚 E.乙醇 172.区别三萜皂苷与甾体皂苷的反应( D )
A.3,5-二硝基苯甲酸 B.三氯化铁-冰醋酸 C.α-萘酚-浓硫酸反应 D.20%三氯醋酸反应 E.盐酸-镁粉反应 173.有关人参皂苷叙述错误的是( D )
A.C型是齐墩果酸的双糖链苷 B.人参总皂苷可按皂苷提取通法提取 C.A型.B型苷元是达玛烷型衍生物
D.A型.B型有溶血作用,C型有抗溶血作用
E.人参皂苷的原始苷元应是20(S)-原人参二醇和20(S)-原人参三醇 174.下列皂苷中具有甜味的是( B )
A.人参皂苷 B.甘草皂苷 C.薯蓣皂苷 D.柴胡皂苷 E.远志皂苷 175.制剂时皂苷不适宜的剂型是( B )
A.片剂 B.注射剂 C.冲剂 D.糖浆剂 E.合剂
176.大孔吸附树脂通常分为(非极)性和(极)性两类,是吸附性和( A )原理相结合的分离材料。
A.分子筛性 B.溶解性 C.挥发性 D.旋光性 E.结晶性 177.人参皂苷Rd属于( B )型四环三萜。
A.羊毛脂烷 B.达玛烷 C.羽扇豆烷 D.甘遂烷 E.葫芦烷
178.20(S)原人参二醇和20(S)原人参三醇的结构区别是( B )
A.3—OH B.6—OH C.12—OH D.20—OH E.21—OH
179. 霍夫曼降解法是测定生物碱结构的重要手段,其反应主要条件是分子中必须具有( B )
A.α-H B.β-H C.γ-H D.α.β.γ都不是的H 180.不符合皂苷通性的是( B )
A.分子较大,多为无定形粉末 B.有显著而强烈的甜味 C.对粘膜有刺激 D.振摇后能产生泡沫 E.大多数有溶血作用 181.甾体皂苷不具有的性质是( B )
A.可溶于水.正丁醇 B.与醋酸铅产生沉淀 C.与碱性醋酸铅沉淀 D.表面活性与溶血作用 E.皂苷的苷键可以被酶.酸或碱水解 182.溶剂沉淀法分离皂苷是利用总皂苷中各皂苷( C )
A.酸性强弱不同 B.在乙醇中溶解度不同 C.极性不同 D.难溶于石油醚的性质 E.分子量大小的差异
183.可以作为皂苷纸色谱显色剂的是( D )
A.醋酐-浓硫酸试剂 B.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C.三氯化铁-冰醋酸试剂
D.三氯醋酸试剂 E.α-萘酚-浓硫酸试剂
184.可用于分离中性皂苷与酸性皂苷的方法是( A )
A.中性醋酸铅沉淀 B.碱性醋酸铅沉淀 C.分段沉淀法 D.胆甾醇沉淀法 E.酸提取碱沉淀法 185.从水溶液中萃取皂苷类最好用( C )
A.氯仿 B.丙酮 C.正丁醇 D.乙醚 E.乙醇 186.区别三萜皂苷与甾体皂苷的反应( D )
A.3,5-二硝基苯甲酸 B.三氯化铁-冰醋酸
C.α-萘酚-浓硫酸反应 D.20%三氯醋酸反应 E.盐酸-镁粉反应
OOO187.
HOH 按结构应属于( D )
A.四环三萜皂苷元 B.异螺甾烷醇类皂苷元 C.呋螺甾烷醇类皂苷元 D.螺甾烷醇类皂苷元 E.五环三萜皂苷元
188.可用于分离螺甾烷甾体皂苷和呋甾烷皂苷的方法是( E )
A.乙醇沉淀法 B.pH梯度萃取法 C.醋酸铅沉淀法 D.明胶沉淀法 E.胆甾醇沉淀法 189.有关薯蓣皂苷叙述错误的是( A )
A.与三氯醋酸试剂显红色,此反应不能用于纸色谱显色 B.中性皂苷 C.可溶于甲醇.乙醇
D.其苷元是合成甾体激素的重要原料 E. 单糖链苷,三糖苷
190.含甾体皂苷水溶液中,分别加入酸管(加盐酸)碱管(加氢氧化钠)后振摇,结果是( C )
A.两管泡沫高度相同 B.酸管泡沫高于碱管几倍 C.碱管泡沫高于酸管几倍 D.两管均无泡沫 E.酸管有泡沫,碱管无碱管
191.有关螺甾醇型甾体皂苷元的错误论述是( E )
A.27个碳原子 B.C22为螺原子 C. E环是呋喃环,F环是吡喃环 D. 六个环组成 E.D.E环为螺缩酮形式连接 192.下列皂苷中具有甜味的是( B )
A.人参皂苷 B.甘草皂苷 C.薯蓣皂苷 D.柴胡皂苷 E.远志皂苷
193.制剂时皂苷不适宜的剂型是( B )
A.片剂 B.注射剂 C.冲剂
D.糖浆剂 E.合剂
194.下列成分的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泡沫,并不因加热而消失的是( C )
A.蛋白质 B.黄酮苷 C.皂苷 D.生物碱 E.蒽醌苷
195.甾体皂苷元C25甲基绝对构型为D型,命名时冠以( D )
A.25(S) B.25L C.Neo D.iso E.β-取向
196.区别原纤细皂苷与原纤细皂苷的方法是( B )
A.1%香草醛-浓硫酸 B.盐酸-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C.醋酐-浓硫酸 D.α-萘酚-浓硫酸 E.碱性苦味酸
197.可用于分离螺甾烷甾体皂苷和呋甾烷皂苷的方法是( D )
A.乙醇沉淀法 B.明胶沉淀法 C.分段沉淀法 D.胆甾醇沉淀法 E.正丁醇提取法 198.不符合甾体皂苷元结构特点的是( E )
A.含A.B.C.D.E和F六个环 B. E环和F环以螺缩酮形式连接 C.E环是呋喃环,F环是吡喃环 D.C10.C13.C17位侧链均为β-构型 E.分子中常含羧基,又称酸性皂苷
199.Ⅱ型强心苷水解时,常用酸的浓度为( A )
A. 3~5% B. 6~10% C. 20% D. 30~50% E.80%以上
200.甲型和乙型强心苷结构的主要区别点是( E )
A.A/B环稠和方式不同 B.C/D环稠和方式不同 C.糖链连接位置不同 D.内酯环连接位置不同 E.C17不饱和内酯环不同
201.只对游离2-去氧糖呈阳性反应的是( E )
A.香草醛-浓硫酸反应 B.三氯醋酸反应 C.亚硝酰铁氰化钠反应
D.3,5-二硝基苯甲酸反应 E.三氯化铁-冰醋酸反应 202.从种子药材中提取强心苷时,为除去油脂,可先采用( D )
A.乙醇回流法 B.酸提取碱沉淀法 C.大孔吸附树脂法
203.用于区别甲型和乙型强心苷的反应是( B )
A.醋酐-浓硫酸反应 B.亚硝酰铁氰化钠反应 C.香草醛-浓硫酸反应
D.三氯醋酸反应 E.三氯化铁-冰醋酸反应
204.2-去氧糖常见于( D )中
A.黄酮苷 B. 蒽醌苷 C.三萜皂苷
D.强心苷 E.甾体皂苷 205.西地兰用温和酸水解方法水解得到的糖是( B )
A.3个D-洋地黄毒糖+D-葡萄糖 B.2个D-洋地黄毒糖+D-洋地黄双糖 C.2个D-洋地黄毒糖+D-葡萄糖 D.2个D-洋地黄毒糖+2D-葡萄糖 E.洋地黄双糖+乙酰洋地黄双糖
206.用于区别甲型和乙型强心苷元的反应是( C )
A.醋酐-浓硫酸反应 B.香草醛-浓硫酸反应 C.3,5-二硝基苯甲酸反应 D.三氯醋酸反应 E.三氯化铁-冰醋酸反应 207.下列化合物属于( D )
OOOHHO
A.螺甾烷醇型皂苷元 B.异螺甾烷醇型皂苷元
C.呋甾烷醇型皂苷元 D.甲型强心苷元 E.乙型强心苷元 208.下列化合物属于( E )
OOOHHO
A.甲型强心苷元 B.异螺甾烷醇型皂苷元 C.呋甾烷醇型皂苷元 D.螺甾烷醇型皂苷元 E.乙型强心苷元 209.下列化合物属于( B )
OOHOOHOHOOCH3OHOHOHOOOH
A.异螺甾烷醇型皂苷 B.乙型强心苷 C.螺甾烷醇型皂苷 D.甲型强心苷 E.呋甾烷醇型皂苷 210.下列化合物属于( A )
OOHOOHOOHOHOOOHOHOHOHOOOOHCH3HOOCH3A.甲型强心苷 B.螺甾烷醇型皂苷
C.异螺甾烷醇型皂苷 D.乙型强心苷
E.呋甾烷醇型皂苷
211.从植物的叶子中提取强心苷时,为除去叶绿素,不选用的方法是( B )
A.乙醇提取液经活性炭吸附法 B.乙醇提取液经氧化铝吸附法 C.植物叶子经石油醚连续回流提取法 D.稀碱液皂化法 E.乙醇提取液浓缩后静置析胶法 212.不属于2-去氧糖的是( C )
A.β-D-加拿大麻糖 B.α-L-夹竹桃糖 C.α-L-鼠李糖 D.β-D-洋地黄毒糖 E.β-D-夹竹桃糖 213.甲型强心苷甾体母核C-17位连接的基团是( B )
A.甲氧基 B.五元不饱和内酯环 C.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D.五元饱和内酯环 E.六元饱和内酯环 214.甲型强心苷甾体母核连有糖的位置是( D )
A.16位 B.14位 C.12位 D.3位 E.4位 215.Ⅱ型强心苷水解时,常用的水解试剂是( C )
A.0.02~0.05mol/L HCl B.5%NaOH水溶液 C.3%~5%HCl D.5%NaHCO3水溶液 E.饱和Ca(OH)2溶液
216.强心苷α.β不饱和内酯环与活性次甲基试剂的反应溶液是( E )
A.酸水 B.碱水 C.水 D.酸性醇 E.碱性醇 217.在含有强心苷的植物中大多存在水解( C )的酶
A.D-洋地黄糖 B.D-洋地黄毒糖 C.D-葡萄糖 D.L-鼠李糖 E.L-黄花夹竹桃糖
218.生物碱的沉淀反应在以下何种溶液中进行( B )
A.碱性水溶液 B.酸性水溶液 C.中性水溶液 D.有机溶剂 219.生物碱不具有的特点是( C )
A. 分子中含N原子 B. 具有碱性 C. 分子中多有苯环 D. 显著而特殊的生物活性
E. N原子多在环内
220. 生物碱碱性最强的是( D ) A. 伯胺生物碱 B. 叔胺生物碱
C. 仲胺生物碱 D. 季铵生物碱
E. 酰胺生物碱
221. 生物碱酸水提取液处理常用的方法是( B )
A. 阴离子交换树脂 B. 阳离子交换树脂 C.硅胶柱色谱吸附 D. 大孔树脂吸附 E. 氧化铝柱色谱吸附 222.碱性不同生物碱混合物的分离可选用( C )
A. 简单萃取法 B. 酸提取碱沉淀法
C. pH梯度萃取法 D. 有机溶剂回流法 E. 分馏法
223. 生物碱沉淀反应的条件是( A )
A. 酸性水溶液 B. 碱性水溶液 C. 中性水溶液 D. 盐水溶液 E. 醇水溶液
224. 下列生物碱碱性最强的是( A )
A. 莨菪碱 B. 东莨菪碱 C. 山莨菪碱 D. N-去甲基莨菪碱 E. 樟柳碱
225.溶解游离亲脂性生物碱的最好溶剂为( D )
A. 水 B. 甲醇 C. 正丁醇 D. 氯仿 E. 苯 226.游离麻黄碱所具有的性质是( B )
A. 黄色 B. 挥发性 C. 与雷氏铵盐沉淀 D. 发泡性 E. 溶血性
227.从苦参总碱中分离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是利用二者( E )
A. 在水中溶解度不同 B. 在乙醇中溶解度不同 C. 在氯仿中溶解度不同 D. 在苯中溶解度不同 E. 在乙醚中溶解度不同 228. 可分离季铵碱的生物碱沉淀试剂是( D )
A. 碘化汞钾 B. 碘化铋钾 C. 硅钨酸 D. 雷氏铵盐 E. 碘-碘化钾
229. 可外消旋化成阿托品的是( B )
A. 樟柳碱 B. 莨菪碱 C. 东莨菪碱 D. 山莨菪碱 E. 去甲莨菪碱 230.生物碱的含义哪项是错误的( C )
A.自然界一类含氮有机物 B.多具有杂环结构 C.都显示碱性 D.大多与酸成盐 E.多具有生物活性
231.若将中药中所含生物碱盐和游离生物碱都提取出来,应选用的溶剂是( B )
A.水 B.乙醇 C.氯仿 D.石油醚 E.乙醚 232. 常用生物碱薄层层析显色剂( C )
A.硅钨酸 B.碘化铋钾 C.改良碘化铋钾 D.碘-碘化钾 E.雷氏铵盐
233.在生物碱酸水提取液中,加碱调PH由低至高,每调一次用氯仿萃取一次,首先得到( B )
A.强碱性生物碱 B.弱碱性生物碱 C.季胺碱
D.酸碱两性生物碱 E.生物碱苷
234.在除去脂溶性生物碱的碱水中,提取水溶性生物碱宜用( D ) A.酸化后乙醇提取 B.乙醇直接从碱水提取 C.丙酮直接从碱水提取 D.正丁醇直接从碱水提取 E.酸化后乙醇提取 235.对下述结构的构型叙述正确的是( C )
OOCH3CH3
A.α-D型, B.β-D型, C.α-L型, D.β-L型
236.从中药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极性顺序是( B ) A.水→乙醇→乙酸乙酯→丙酮→石油醚 B.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水 C.水→乙酸乙酯→乙醇→丙酮→石油醚 D.石油醚→乙醇→乙酸乙酯→丙酮→水 237.香豆素的基本母核为( B )
A.两个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连接而成 B.苯骈α-吡喃酮环 C.邻羟基桂皮酸 D.对羟基桂皮酸 238.大黄素型蒽醌母核上的羟基分布情况是( C )
A.在一个苯环的β位 B.在两个苯环的β位 C.在一个苯环的α或β位 D.在两个苯环的α或β位 239.( B )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显色剂。 A.SrCl2 B. NaBH4 C.ZrOCl2 D.AlCl3 240.2-苯基色原酮的结构为( A )
A B
8765O1O2'2341'6'3'4'5'H3COOOCH3
C. D OOO
8768a9a1234
O O510a4a241.人参皂苷属于下列哪一种结构类型( A )
A.达玛烷型 B.羊毛脂烷型 C.甘遂烷型 D.环阿屯烷型 242.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得到的第一个碱性成分是( D )
A. 阿托品 B. 可待因 C.金鸡钠碱 D.吗啡 243. 构成生物碱前体物大多是( D )
A. 碱性氨基酸 B. α-氨基酸 C.多肽 D. β-氨基酸 244.下列物质不属于多糖的有( B )
A.纤维素 B.花色素 C.树胶 D.硫酸软骨素 245.下列分子结构属于呋喃香豆素的是(B)
OCH2OHCOCH3HOH3COOOO HOOO
A B C
OOOOO
D
246.用Hofmann降解反应鉴别生物碱基本母核时,要求结构中(B)。 A.α位有氢 B.β位有氢 C.α.β位均有氢 D.α.β位均无氢 247.根据苷原子的不同,苷类化合物可分为( D )
A.氧苷.硫苷.酚苷.碳苷 B.氧苷.氰苷.硫苷.碳苷 C.氮苷.氯苷.氧苷.碳苷 D.氮苷.氧苷.硫苷.碳苷 248.大多生物碱与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是在(A)条件下进行的。
A.酸性水溶液 B.碱性水溶液 C.中性水溶液 D.亲脂性有机溶剂 249.亲水性有机溶剂所指的是( B ) A.乙醇.水.正丁醇 B.乙醇.甲醇.丙酮 C.乙醇.甲醇.乙酸乙酯 D.甲醇.乙酸乙酯.正丁醇
250.在酸催化水解时,下列有关苷的水解速度叙述错误的是( D ) A. N-苷>O-苷>S-苷>C-苷 B. 2.3-去O糖苷>2-去O糖苷>3-去O糖苷>2-羟基糖苷>2-氨基糖苷 C. 呋喃糖苷>吡喃糖苷
D. 五碳糖苷>六碳糖苷> 甲基五碳糖苷>七碳糖苷
251.天然甾类成分类型主要可分为( A )
A. C21甾类.强心苷类.甾体皂苷类.植物甾醇.昆虫变态激素和胆酸类。 B. C21甾类.三萜皂苷类.甾体皂苷类.植物甾醇.昆虫变态激素和胆酸类。 C. C21甾类.强心苷类.甾体皂苷类.植物甾醇.昆虫变态激素和三萜皂苷类。 D. C21甾类.强心苷类.甾体皂苷类.植物甾醇.三萜皂苷类和胆酸类。 252.溶剂提取法中常用的提取方式为(B) A.(浸渍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蒸馏法) B.(浸渍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C.(浸渍法)(煎煮法)(渗漉法)(升华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D.(浸渍法)(煎煮法)(沉淀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253.下列常用的溶剂按极性由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 A.石油醚<苯<氯仿<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水 B.石油醚<苯<乙酸乙酯<氯仿<丙酮<乙醇<甲醇<水 C.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苯<丙酮<乙醇<甲醇<水 D.石油醚<氯仿<苯<乙酸乙酯<乙醇<丙酮<甲醇<水 254.下列叙述最为正确的是( C )
A.甾体皂苷是一类由甾体母核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寡糖苷。 B.甾体皂苷是一类由三萜母核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寡糖苷。 C.甾体皂苷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寡糖苷。 D.甾体皂苷是一类由植物甾醇类化合物与糖结合的寡糖苷。
255.( D )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为醋酸-丙二酸途径。
A.甾体皂苷 B.三萜皂苷 C.生物碱类 D.蒽醌类 256.能使β-葡萄糖苷键水解的酶是(B )。
A.麦芽糖酶 B.苦杏仁苷酶 C.均可以 D.均不可以 257.黄酮苷元糖苷化后,苷元的苷化位移规律是(B )。
A. α-C向低场位移 B.α-C向高场位移 C.邻位碳向高场位移 D.对位碳向高场位移 258.除去水提取液中的碱性成分和无机离子常用(D )。
A.沉淀法 B.透析法 C.水蒸气蒸馏法 D.离子交换树脂法 259.中药的水提液中有效成分是亲水性物质,应选用的萃取溶剂是(C )。
A.丙酮 B.乙醇 C.正丁醇 D.氯仿
260.用Hofmann降解反应鉴别生物碱基本母核时,要求结构中(B )。
A.α位有氢 B.β位有氢 C.α.β位均有氢 D.α.β位均无氢 261.大多生物碱与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是在(A)条件下进行的。
A.酸性水溶液 B.碱性水溶液 C.中性水溶液 D.亲脂性有机溶剂 262.合成青蒿素的衍生物,主要是解决了在(A )中溶解度问题,使其发挥治疗作用。
A.水和油 B.乙醇 C.乙醚 D.酸或碱 263.具有溶血作用的甙类化合物为(C)。
A.蒽醌甙 B.黄酮甙 C.三萜皂甙 D.强心甙 264.季铵型生物碱分离常用( B )。
A.水蒸汽蒸馏法 B.雷氏铵盐法 C.升华法 D.聚酰胺色谱法 265.补骨酯中所含香豆素属于;
A . 简单香豆素 B.呋喃香豆素 C.吡喃香豆素 D. 异香豆素 266.大黄素型的蒽醌类化合物,多呈黄色,其羟基分布情况为:
A. 分布在一侧苯环上 B. 分布在两侧苯环上 C. 分布在1,4位上 D .分布在1,2位上 267.β-OH蒽醌酸性强于α-OH蒽醌,其原因是;
A. β-OH与羰基在同一共轭体系中,α-OH与羰基形成内氢键 B. β-OH空间效应大于α-OH的空间效应
C. α-OH空间效应大于β-OH的空间效应
D. α-OH与羰基在同一共轭体系中,β-OH与羰基形成内氢键
268.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其酚羟基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C )
A. 7-或4’OH>7.4’-二OH >一般酚羟基>5-OH B. 7.4’-二OH > 一般酚羟基>7-或4’OH>5-OH C. 7.4’-二OH >7-或4’OH >一般酚羟基>5-OH D. 7-或4’OH >5-OH>7.4’-二OH >一般酚羟基 269.四氢硼钠试剂反应是用于鉴别:( A )
A .二氢黄酮(醇) B .查耳酮 C. 黄酮醇 D.花色素 270.水溶性生物碱从化学结构上分析大多属于:( D )
A.伯胺碱 B.仲胺碱 C.叔胺碱 D.季胺碱 271.此生物碱结构属于:( B )
A. 吲哚类 B.吡啶类 C.喹啉类 D.萜类
272.有关生物碱性质叙述不正确项:( D )
A.多为无色结晶 B.多具苦味或辛辣味 C.多具有旋光性 D.多具有挥发性
273.按苷键原子的不同,酸水解由易到难的顺序:
A. O-苷 > N-苷 > S-苷 > C-苷 B. N-苷 > O-苷 > S-苷 > C-苷 C. N-苷 > S-苷 > O-苷 > C-苷 D. O-苷 > S-苷 > N-苷 > C-苷 274.下列哪一种不是亲水性有机溶剂( D ):
A.甲醇 B.乙醇 C.丙酮 D.石油醚
275.下列有机溶剂中比重比水大的溶剂为( D )
A.乙醚 B.苯 C.乙酸乙酯 D.氯仿 276.生物碱沉淀反应通常在何种溶液中进行:( B )
A. 碱性水溶液 B.酸性水溶液 C.中性水溶液 D.乙醇溶液 277.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前体多是:( A)
A.α-氨基酸 B.β-氨基酸 C. 碱性氨基酸 D. 酸性氨基酸 278.分子式为C38H44N2O6的不饱和度是:( D )
A. 15 B. 16 C. 17 D. 18
279.苯基四氢异喹啉类生物碱按生源结合化学分类,来源于:( A )
A.苯丙氨酸/酪氨酸 B. 赖氨酸 C.鸟氨酸 D. 甾体 280.下列哪种提取方式不适合有机溶剂提取( B )
A.浸渍法 B.煎煮法 C.回流提取法 D.连续提取法 281.β-OH蒽醌酸性强于α-OH蒽醌,其原因是;( A )
A. β-OH与羰基在同一共轭体系中,α-OH与羰基形成内氢键 B. β-OH空间效应大于α-OH的空间效应
C. α-OH空间效应大于β-OH的空间效应
D. α-OH与羰基在同一共轭体系中,β-OH与羰基形成内氢键 282.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其酚羟基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C )
A. 7-或4’OH>7.4’-二OH >一般酚羟基>5-OH B. 7.4’-二OH > 一般酚羟基>7-或4’OH>5-OH C. 7.4’-二OH >7-或4’OH >一般酚羟基>5-OH D. 7-或4’OH >5-OH>7.4’-二OH >一般酚羟基 283.下列哪一种是亲水性有机溶剂( A )
A.丙酮 B.石油醚 C.苯 D.乙醚、
284.在苷类化合物酸催化水解过程中,影响其水解速度的因素较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N苷>S苷>O苷>C苷 B.O苷>N苷>C苷>S苷 C.N苷>C苷>O苷>S苷 D.N苷>O苷>S苷>C苷
285.在利用乙醇提取苷类化合物时,一般较常用的乙醇浓度为( C ) A.20~30% B.40%~50% C.60%~70% D.80%~90% 286.从中药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极性顺序是( B ) A.水→乙醇→乙酸乙酯→丙酮→石油醚 B.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水 C.水→乙酸乙酯→乙醇→丙酮→石油醚 D.石油醚→乙醇→乙酸乙酯→丙酮→水 287.下列哪个结构是橙皮苷:( A )
O OOOCH3OHOOMeHOOOHOHOH OOHOA B
HOOOHOHOHOOOHOglcC D O288.下列哪个结构是水飞蓟素:( A )
OHOOHOHHOHOHOHCH2OHOMeHOOHOHHOHOHA B
HOOH OHOHOHOH
HOOOHOOHHC D
289.亲水性有机溶剂,主要是指甲醇.乙醇及丙酮等。这些溶剂既可溶于水,又可以任意比与亲脂性有机溶剂相混溶,溶解范围广,易浓缩保存。其中以( B )最为常用。
A.甲醇 B.乙醇 C.丙酮 D.丁醇 290.下列物质哪个不是一次代谢产物:( D )
A.糖 B.蛋白质 C.核酸 D生物碱
291.下面哪一个选项,不是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法的优点:( D )
A.不残留有及溶剂。
B.无传统溶剂法提取的易燃易爆的危险。
C.萃取温度低,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 D.所用的设备成本低。
292.下列物质哪个不是二次代谢产物:( D )
A.罂粟碱 B.木兰碱 C.小檗碱 D.蛋白质 293.天然药物的来源中,其中以( D )来源为主,种类繁多。
A.动物 B.矿物 C.微生物 D.植物 294.中药麻黄具有平喘.解痉的作用,下面哪一种成分被认为是其代表性有效成分。( A )
A.左旋麻黄素 B.淀粉 C.树脂 D.纤维素 295.中药甘草中含有多种皂苷以及黄酮类.淀粉.纤维素.草酸钙等成分。其中具有抗炎.抗过敏等作用的代表性有效成分的是下面哪一种成分( A )。
A.甘草酸 B.淀粉 C.树脂 D.叶绿素 296.下列哪个化合物的结构,不包含有多巴的骨架。( D )
A.罂粟碱 B.木兰碱 C.小檗碱 D.淀粉
297.在天然化合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中,其中甲戊二羟酸途径是从甲戊二羟酸生成( D )的途径。
A.糖类 B.脂肪酸类 C.酚类 D.萜类 298.在天然化合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中,下列哪类化合物不是经由醋酸-丙二酸途径生成的( D )。
A.脂肪酸类 B.酚类 C.蒽酮类 D.萜类
299.在天然化合物中不具有C6-C3骨架的化合物,是下面哪一种成分( A )
A.纤维素类 B.苯丙素类 C.香豆素类 D.木质素类 300.在天然化合物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中,经氨基酸途径主要生成天然产物中的( D )类成分。
A.糖类 B.脂肪酸类 C.萜类 D.生物碱类 301.下列几种常见化合物极性大小的正确顺序为:( A ) A.烷<胺<醇<酸 B.酸<烷<胺<醇
C.胺<醇<酸<烷 D.醇<烷<胺<酸 302. 天然药物的来源,主要来自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其中以( A )来源为主,种类繁多。
A.植物 B.动物 C.矿物 D.微生物 303. 在分离纯化时可用透析法除去小分子杂质如( A )
A.无机盐 B.蛋白质 C.多肽 D.多糖。
304.下列分离方法中,哪一种不是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的方法( D )
A.物理吸附 B.化学吸附 C.半化学吸附 D.结晶法 305.下列分离方法中,哪一种不是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的方法( A )
A.沉淀法 B.透析法 C.凝胶滤过法 D.超速离心法 306.在液-液萃取法中,下列哪一种方法不适于对乳化现象的处理:( D ) A.将乳状液抽滤。 B.将乳状液加热或冷冻。 C.长时间放置。 D.剧烈振摇
307.在分离纯化蛋白质时,用透析法不能除去的成分是( C )。
A.无机盐 B.单糖 C.多糖 D.双糖 308.有效成分是指:( C )
A.需要提纯的成分 B.含量高的成分 C.具有某种生物活性成分 D.无副作用的成分 309.下列化合物为葡萄糖的是( D )
OH OHOH,OHOHOHOHCH3OHOH,OHOHCH3OHOHOH,OHOHA B C D -夫糖L-鼠李糖D -半乳糖
D
310.下列可用于苷类化合物检识的试剂是(A) A.α-萘酚试剂反应 B.茚三酮试剂反应 C.醋酸镁试剂反应 D.碘-碘化钾试剂反应 311. 溶剂提取法中常用的提取方式为( B ) A.(浸渍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蒸馏法) B.(浸渍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C.(浸渍法)(煎煮法)(渗漉法)(升华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D.(浸渍法)(煎煮法)(沉淀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312. 在苷类化合物酸催化水解过程中,影响其水解速度的因素较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 B.五碳糖苷>六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七碳糖苷 C.甲基五碳糖苷>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 D.六碳糖苷>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七碳糖苷 313.海洋生物量占地球总生物量约( E )
A.47% B.57% C.67% D.77% E.87%
314.进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预试验时,欲想检查黄酮类的存在,供试液应选择(A)
A.中性醇提取液 B.酸性醇提取液 C.水提取液
D.酸水提取液 E. 石油醚提取液 315.系统预试验的基本过程是( B )
A.提取—分离—根据溶解性确定成分类型
B.制备供试液—试管或点滴反应—根据反应结果综合分析确定成分类型 C.制备供试液—色谱分析—根据色谱结果确定成分类型 D.制备供试液—分析极性—根据极性不同确定成分类型
E.提取—分离—用某一特定的试管反应结果确定是否属于某类成分 316.试管预试液乙醇部分可检查的成分为( A )
A.黄酮.蒽醌.酚类 B.多糖.甾类.苷类 C.蛋白质.香豆素.生物碱类 D.挥发油.蒽醌.酚类等 E.氨基酸.鞣质.皂苷
317.试管预试液水提取部分可检查的成分为( B )
A.油脂 B.单宁 C.强心苷 D.生物碱 E.香豆素 318.试管预试液石油醚液不能检查的成分为( E )
A.挥发油 B.萜类 C.甾类 D.油脂 E.皂苷 319.寻找某天然药物新的活性成分是属于( B )
A.验证性研究 B.系统研究 C.引伸性研究 D.单项预试验 E.以上都不是
320.文献.信息的查阅和收集是下列哪项的重要工作( D )
A.设定研究方案之前
B.了解前人是否有过研究以避免重复 C.了解研究程度 D.贯穿整个研究工作过程
E.了解目前达到的水平及发展动态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的划“X”)
(×)1.13C-NMR全氢去偶谱中,化合物分子中有几个碳就出现几个峰。 (√)2.多羟基化合物与硼酸络合后,原来中性的可以变成酸性,因此可进行酸碱中和滴定。
(√ )3.D-甘露糖苷,可以用1H-NMR中偶合常数的大小确定苷键构型。 (√)4.反相柱层析分离皂苷,以甲醇—水为洗脱剂时,甲醇的比例增大,洗脱能力增强。
(×)5.蒽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均有两个羰基吸收峰。
(√)6.挥发油系指能被水蒸气蒸馏出来,具有香味液体的总称。
(×)7.卓酚酮类成分的特点是属中性物.无酸碱性.不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多有毒性。
(×)8.判断一个化合物的纯度,一般可采用检查有无均匀一致的晶形,有无明确.尖锐的熔点及选择一种适当的展开系统,在TLC或PC上样品呈现单一斑点时,即可确认为单一化合物。
(√ )9.有少数生物碱如麻黄碱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不反应。 (√)10.三萜皂苷与甾醇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不及甾体皂苷稳定。 (√)11. 有的生物碱可显酸性。
(√)12. 含氮原子的天然产物不都是生物碱。
(×)13. 从天然药物或中药中开发新药的方法多种多样,须从实际出发,大体经过以下三个阶段:①临床前研究 ②临床研究 ③试生产
(√)14. 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研究过程中,要按“等剂量不等强度原则”对每一组分进行活性定量评估,并与原组分进行比较,追踪分离活性最强组分。 (×)15. 所有的生物碱均无酸性。 (√)16.将薄荷油冷至-10℃,放置12小时析出第一批粗脑,将油再放置于-20℃冷冻24小时,又析出第二批粗脑,粗脑加热熔融,在0℃冷冻即可得到较纯的薄荷脑(薄荷醇)。 (√)17. 挥发油经过分馏后所得到的每一馏分仍可以是混合物,再进一步精馏或结合冷冻.重结晶.色谱等方法,才能获得纯品。
(√)18. 挥发油经过预试验若含碱性成分,可将挥发油溶于乙醚,加稀盐酸或硫酸萃取,分取酸水层,碱化,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可得碱性成分。 (√)19.酸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含量的指标。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所消耗KOH的毫克数表示。 (√)20.酯值,是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的指标。用水解1克挥发油中所含酯所需要的KOH毫克数表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