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大纲
课程编号: ZR011428
课程名称: 《现代诗歌鉴赏》 总学时数: 36 实验或上机学时: 一、说明
(一)《现代诗歌鉴赏》的课程性质:《现代诗歌鉴赏》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
张新颖:《中国新诗:1916-2000》,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三)《现代诗歌鉴赏》的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本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诗歌演变的进程,熟知活跃在中国现代诗坛中的神圣歌者,透析中国现代文学中多样的诗歌流派,审视其独特的精神内蕴及艺术表现形式;探查中国现代诗歌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了解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把握时代精神的整体面貌。
能力目标:本课程通过对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为另类文学体裁的赏析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增强对其它文学体裁的理解,形成宏观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严谨、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公正客观的对待、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诗歌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 (四)《现代诗歌鉴赏》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1
章次 第一编·第一章 吹响“诗歌革命”的号角 内容 胡适和早期新诗开拓者 讲授 实验 2 第二章 “异军突起”的郭沫若及其浪漫主义诗作《女神》 浪漫主义诗歌 第三章 觉醒后的歌吟 第四章 早期象征诗 第五章 新格律诗派 第二编·第一章 政治鼓动诗的形成、发展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及冯至的早期诗歌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主义诗歌 闻一多和徐志摩的诗歌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 中国诗歌会及蒲风的诗歌 4 4 2 4 2 第二章 趋向成熟的《现 戴望舒和卞之琳、何其芳的现代诗 代》诗派 第三编·第一章 民族的心音 战斗的鼓点 第二章 曙前的沉思与讽刺 九叶诗派;袁水拍的抒情诗 艾青的诗歌;田间的诗歌;七月诗派 4 8 2 第三章 解放区诗歌 民歌体叙事诗的创作;陈辉的诗歌创作 4 总学时 36 (五) 考核要求:以开卷考查的形式进行。
1、平时成绩占总分的10%,由阶段性测试成绩和学习表现成绩组成。 2、期中成绩占总分的30%,以学术论文形式考查。 3、期末成绩占总分的60%,以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二、教学内容
第一编 跨入现代的中国新诗(1917-1927)
第一章 吹响诗歌革命的号角
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胡适诗歌理论的开创性,掌握胡适诗歌创作的不足之处和刘半农诗作的思想内蕴,掌握沈尹默诗歌的艺术特色,获得分析文本解读
2
文本的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文本解析能力的目的。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胡适所开创的诗歌理论;沈尹默的象征主义诗歌 (2)难点:胡适诗歌和传统文学的联系
第一节 开风气之先的胡适
一、胡适诗歌理论的开创性 二、 评价
(一)倡导写实主义诗风
(二)白话新诗论呈现出由文字弱化到精神凸现的趋势 (三)胡适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节 其他新诗开拓者的功绩
一、刘半农
(一)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二)民歌诗集《瓦釜集》 二、沈尹默
(一)透露了萌芽形态的象征主义新诗诞生的信息 (二)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人格独立的要求
第二章 异军突起的浪漫主义诗歌
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郭沫若诗歌中的泛神论体现,掌握郭沫若诗歌和日本文化的关系,掌握郭沫若《女神》的艺术价值,达到全面解析郭沫若诗歌的目的,应用于郭沫若诗歌的文本研究中。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师讲授、提问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郭沫若诗歌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郭沫若《女神》中的现代意识 (2)难点:郭沫若对日本儒家、佛学、神道思想的汲取
第一节 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的文化内蕴
3
一、泛神论 (一)泛神论的内涵 (二)泛神论的意义 (三)泛神论追溯 二、 日本文化影响 (一)日本儒学的忠孝精神 (二)日本佛教 (三)日本神道
第二节 新诗现代化的标帜——《女神》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给《女神》带来的的影响 二、《女神》中的现代意识 (一)开放意识 (二)城市意识 (三)博爱意识 (四)自我意识 (五)平民意识
第三章 觉醒后的歌吟
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冰心诗歌中的海意象,掌握朱自清、周作人的诗歌特色,掌握冯至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的内容,达到熟知“为人生派”诗人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质的目的,提升诗歌的审美分析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诗歌的研究中。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冰心诗歌中的海意象的内涵;冯至四首叙事诗的主题 (2)难点:周作人诗歌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 为人生的诗歌
一、朱自清
4
(一)肯定诗歌的实用价值
(二)在新诗诗歌形式上做出了规范性的探索 二、冰心 (一)海意象
(二)三大意象:海、浪、舟 (三)对自然的无限热爱 三、周作人
(一)以清俊笔墨,简练文字,描摹景物。 (二)注重对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二节 冯至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一、《吹箫人的故事》 二、《帷幔》 三、《蚕马》 四、《寺门之前》 五、《北游》
第四章 新奇怪丽的早期象征诗
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色,掌握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浪漫诗歌的基本知识,达到准确解读诗歌文本的目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早期象征诗派的研究中。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李金发诗歌中的象征主义倾向;王独清诗歌中的哀伤基调 (2)难点:李金发诗歌中陌生化的语言形式
第一节 李金发的早期诗
一、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二、流露出的浓郁的颓废的风格 三、陌生化的语言形式
5
第二节 其他早期象征诗人
一、王独清
(一)主体形象 (二)情绪的主旋律:悲哀 二、穆木天
(一)诗的统一性与诗的持续性 (二)浪漫主义色彩 三、冯乃超
第五章 新格律诗派
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闻一多的诗歌理论,掌握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达到熟知新格律诗派审美特质的目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诗歌研究和文本创作中,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意识和诗歌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师讲授、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闻一多诗歌理论中的三美;徐志摩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因子 (2)难点:三美理论中的建筑美;徐志摩诗歌中的含蓄美
第一节 闻一多和新格律诗
一、闻一多改造中国新诗的理念 二、三美理论 (一)音乐美 (二)绘画美 (三)建筑美
第二节 徐志摩诗歌的审美性
一、哀而不伤的中和美 二、清水芙蓉般的自然美 三、秘响傍通的含蓄美 四、丰富奇特的比兴美
6
五、清新雅洁的意象美
第二编 新诗多元化的发展格局(1928——1937年6月)
第一章 政治鼓动诗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殷夫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掌握中国诗歌会的诗歌主张和蒲风诗歌的基调,达到全面勾勒中国现代早期政治鼓动诗的目的,使学生明确诗歌创作和时代的关系,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诗歌的文本解读中。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殷夫诗歌中的鼓动性;中国诗歌会的时代性 (2)难点:殷夫的《血字》;中国诗歌会的大众化
第一节 殷夫:红色诗坛的骄子
一、早期抒情诗 二、红色抒情诗
(一)风格粗犷激越、语言质朴自然 (二)《血字》 三、艺术特点
第二节 中国诗歌会及蒲风的诗歌
一、中国诗歌会
(一)对现实题材的深入开掘 (二)形式上,全面推进于诗歌的大众化 (三)在理论上,批判了唯美主义诗风。 二、蒲风
(一)面临崩溃的动乱的农村:《茫茫夜》
(二)中国人民反帝的激烈情绪:《我迎着狂风和暴雨》
第二章 趋向成熟的《现代》诗派
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戴望舒前后诗风的变化,掌握《雨巷》和《我用残损的手掌》两首诗歌的审美特性,掌握卞之琳智慧诗的文化因子,掌握何其芳《预
7
言》的审美风格,能够掌握诗歌文本分析的能力,达到熟知30年代象征诗派的目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诗歌文本分析中。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戴望舒《雨巷》中的意象、主题和艺术;卞之琳智慧诗中的意象营造;何其芳《预言》中的情感基调
(2)难点:《雨巷》的主题意蕴;卞之琳的智性之美
第一节 戴望舒的诗歌
一、《雨巷》 (一)情感基调 (二)意象分析 (三)主题内蕴 (四)艺术美
二、《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关注和真挚的爱恋 (二)感情色彩 (三)押韵方式
第二节 现代诗派的其他诗人
一、卞之琳
(一)诗的智性之美 (二)意象凝聚 二、何其芳
(一)爱情诗上的清新婉约空灵 (二)《预言》
第三编 战争烽烟中的诗歌(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一章 民族的心音 战斗的鼓点
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七月诗派的思想价值取向,掌握艾青诗歌的内容和
8
艺术特色,掌握田间的鼓点式的诗歌,通过学习,达到全方位认知40年代政治抒情诗基本概况的目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诗歌文本的解读,进而提升诗歌的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讲授法、品读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艾青诗歌中的土地、太阳意象;七月诗派思想中对光明的向往 (2)难点:艾青诗歌中独特的光和色
第一节 艾青的诗作
一、生平介绍 二、诗歌创作 三、诗歌内容
(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对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 (二)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三)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和甘愿为国献身的精神 四、艺术特色
(一)具有独特的意象世界——土地和太阳意象 (二)忧郁的诗情 (三)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
(四)自由诗体的实践者,提倡诗的散文美
第二节 田间——时代的鼓手
一、思想内容特色
(一)满怀爱国激情召唤战斗者 (二)以战地见闻来召战斗者
(三)以虚拟的情境和画面召唤战斗者 二、艺术形式方面的特色—鼓点自由体
第三节 七月诗派
一、讴歌抗战,呼唤解放
9
二、抨击丑恶,揭露黑暗 三、赞美自然,赞美光明 四、形式上散文化,自由化
第二章 曙前的沉思与讽刺
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袁水拍的抒情诗歌,掌握九叶诗派的主题,能够领略到九叶诗派的生命情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诗歌研究中,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意识。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九叶诗派主题中对生命的沉思;袁水拍抒情诗中的质朴 (2)难点:九叶诗派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
第一节 九叶诗派
一、内容主题
(一)战争题材的作品
(二)诅咒黑暗、反思历史的作品 (三)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思考 二、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 (一)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平衡美 (二)表现现实与挖掘内心的平衡美 (三)追求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美
(四)追求中西诗歌艺术融汇过程中的平衡美 三、追求新诗戏剧化
第二节 袁水拍的抒情诗
一、抒情性和口语化 二、人类共通的感情 三、中国味的口语
10
第三章 解放区诗歌
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阮章竞《漳河水》的内容和陈辉诗歌中强烈的鼓动性,掌握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达到宏观审视解放区诗歌的目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诗歌文本的解析中,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当堂测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的创新处;陈辉《为祖国而歌》中强烈的战斗性
(2)难点:《王贵与李香香》中信天游的使用
第一节 民歌体叙事诗的创作
一、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一)主题思想
(二)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二、阮章竞及其《漳河水》 (一)主题:女性解放
(二)运用了漳河两岸的各种民间歌谣小调
第二节 陈辉的诗歌创作
一、诗歌主旋律:对祖国的爱、对侵略者的恨 二、排比叠句和重复回环的格 三、创造优美的意境 三、参考文献
1、林焕标:《中国新诗的流变与建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2、张新颖:《中国新诗:1916-2000》,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3、刘树元:《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4、孙玉石:《中国诗歌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5、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学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11
6、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7、谢冕:《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 四、教研室:汉语言文学 课程主讲负责人: 院长审核签名: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