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八年级(下)期末
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4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踌躇(chóuchú) 鲜腴(yǔ) 罅隙(xià) 磨肩接踵(zhǒng) .....B.遒劲(qiú) 磷峋(línxún) 喧嚣(xiāo) 惟妙惟肖(xiāo) .....C.狼藉(jí) 秀颀(qí) 俯瞰(gǎn) 密密砸砸(zā) .....D.婆娑(suō) 濒临(bīn) 恹恹(yān) 坦荡如砥(dǐ) ....2.(4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青少年处于人生 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 知识。广大青少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 、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 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A.积蓄 吸纳 心荡神驰 焦躁 B.积累 汲取 心无旁骛 浮躁 C.积聚 汲收 心心念念 狂躁 D.积淀 吸取 心无杂念 轻狂
3.(4分)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
B.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
C.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D.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4.(4分)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
B.《中国石拱桥》开篇便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虽不是严格的定义,却一下就把石拱桥最“显眼”的特征勾勒出来了。
C.另外,要注意恰当使用礼貌用语。比如到别人家做客,应用“拜访”,宾客来到自己
第1页(共18页)
家,应用“光临”。
D.你知道“点赞”“吐槽”“抢沙发”“喜大普奔”这些网络词语的意思吗?它们有的来源于某些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网民借此表达自己的褒贬;有的纯粹是为了好玩,以调侃的方式造一个新词…… 二、课内文言文
5.(4分)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B.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派遣。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更替。
D.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拂:同“弼”,辅弼,辅佐。 6.(4分)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C.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
7.(4分)下列对文章内容、主旨及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再由“人和”进一步推演,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B.《周亚夫军细柳》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刻画出了周亚夫治军严明、令出如山的性格特点。
C.《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用对比手法,描写了愚公和智叟两个主要人物的言行。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生于忧患的事例,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体现了孟子散文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 三、现代文阅读 8.(12分)
宋词经典的建构
①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说,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
第2页(共18页)
长曲折的认同过程。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顶峰中的顶峰”。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②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
③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
④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伟大领袖毛泽东“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成为名篇。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⑤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所谓“故事效应”,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 ⑥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
(1)不能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一项是
A 宋词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今天已成为经典。 B《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
C 岳飞的《满江红》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才成为经典。 D 李清照的《醉花阴》因为“故事效应”而促进它的经典化。
(2)对“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观念的变化
第3页(共18页)
B 名家的阐释或称扬 C“故事效应”的影响 D 个体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
(3)对决定“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关键因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篇作品是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合拍。 B 一篇作品是否得到名家的推崇。 C 一篇作品是否有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 D 一篇作品是否有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四、古诗文积累
9.(10分)根据提示填空:
①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③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 ⑤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五、作文
10.(5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请以“不该丢失的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个人经历,也可以就此发表你的看法、感情等。
提示与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
11.(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宪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然后能改;困于心,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第4页(共18页)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B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D 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恒:常常,通常。 谓:认为 敝:蒙蔽
⑤
④
①
②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A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B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C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D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最后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B 乙文采用对比和引用古代昏君亡国教训的方式来警醒自己,作为国君要有忧患意识,多关心百姓,不嗜欲。
C 甲文认为担任治国重任的人必须经过各种磨炼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乙文认为为政之道要抚恤百姓,不要像古代的昏君一样受蒙蔽。
D 两文都论及到治国需要贤臣辅佐,甲文认为朝廷必需要有有法度和足为辅弼的贤臣;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 (4)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第5页(共18页)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七、阅读现代文语段
12.(22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①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②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③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④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⑤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⑥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 ⑦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⑧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
第6页(共18页)
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⑨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略有删改)
(1)简要概括村民们的哪些行为能表达对燕子的善意。
(2)请结合加点词语,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说的“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
(4)文章结尾说“村民习惯了关门”,请联系前文有关情节分析这简朴的话语中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隐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八、综合读写
13.(4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你所在的学校初二年级决定开展“保护文化遗产
请你仿照示例,为小组拟写两个有研究价值的选题(注意不要与示例重复)。 示例:在中学生中开展保护文化遗产活动的重要性。
14.(4分)活动过程中,李明同学觉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像是喊口号,“一阵风罢了”,还不如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多做几道模拟考试题实在。作为小组负责人,你准备怎么劝说他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100﹣120字)。
第7页(共18页)
2020-2021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八年级(下)期末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
1.(4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踌躇(chóuchú) 鲜腴(yǔ) 罅隙(xià) 磨肩接踵(zhǒng) .....B.遒劲(qiú) 磷峋(línxún) 喧嚣(xiāo) 惟妙惟肖(xiāo) .....C.狼藉(jí) 秀颀(qí) 俯瞰(gǎn) 密密砸砸(zā) .....D.婆娑(suō) 濒临(bīn) 恹恹(yān) 坦荡如砥(dǐ) ....【解答】A.有误,“磨肩接踵”写作“摩肩接踵”; B.有误;
C.有误,“密密砸砸”写作“密密匝匝”; D.正确; 故选:D。
2.(4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青少年处于人生 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 知识。广大青少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 、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 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A.积蓄 吸纳 心荡神驰 焦躁 B.积累 汲取 心无旁骛 浮躁 C.积聚 汲收 心心念念 狂躁 D.积淀 吸取 心无杂念 轻狂
【解答】根据后文内容的提示,青少年处于积累知识的阶段;根据“像海绵汲水一样”的暗示;根据“努力做到又博又专,选“心无旁骛”,最后一空选“浮躁”; 故选:B。
3.(4分)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
第8页(共18页)
B.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
C.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D.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改为“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故选:D。
4.(4分)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
B.《中国石拱桥》开篇便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虽不是严格的定义,却一下就把石拱桥最“显眼”的特征勾勒出来了。
C.另外,要注意恰当使用礼貌用语。比如到别人家做客,应用“拜访”,宾客来到自己家,应用“光临”。
D.你知道“点赞”“吐槽”“抢沙发”“喜大普奔”这些网络词语的意思吗?它们有的来源于某些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网民借此表达自己的褒贬;有的纯粹是为了好玩,以调侃的方式造一个新词…… 【解答】ABD.正确;
C.有误,二个句子间为并列关系,即:到别人家做客;宾客来到自己家。 故选:C。 二、课内文言文
5.(4分)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B.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派遣。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更替。
D.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拂:同“弼”,辅弼,辅佐。 【解答】A.句意: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命:教导。解释正确。 B.句意:于是皇帝派人拿着使节去诏命将军周亚夫。使:派遣。 C.句意:冬夏换季。易:更替。 D.句意:身体空虚乏力。拂:违背。
第9页(共18页)
故选:D。
6.(4分)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C.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解答】A.“之”助词,的; B.“之”,的; C.“之”动词,去; D.“之”助词,的; 故选:C。
7.(4分)下列对文章内容、主旨及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再由“人和”进一步推演,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B.《周亚夫军细柳》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刻画出了周亚夫治军严明、令出如山的性格特点。
C.《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用对比手法,描写了愚公和智叟两个主要人物的言行。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生于忧患的事例,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体现了孟子散文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 【解答】A.有误; BCD.正确; 故选:A。 三、现代文阅读 8.(12分)
宋词经典的建构
①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说,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
第10页(共18页)
清以前鲜有评说,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顶峰中的顶峰”。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②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
③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
④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伟大领袖毛泽东“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成为名篇。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⑤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所谓“故事效应”,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 ⑥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
(1)不能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一项是 D A 宋词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今天已成为经典。 B《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
C 岳飞的《满江红》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才成为经典。 D 李清照的《醉花阴》因为“故事效应”而促进它的经典化。
(2)对“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 文学观念的变化 B 名家的阐释或称扬
第11页(共18页)
C“故事效应”的影响 D 个体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
(3)对决定“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关键因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 一篇作品是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合拍。 B 一篇作品是否得到名家的推崇。 C 一篇作品是否有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 D 一篇作品是否有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正确; BCD.有误。 故选:A。
(3)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正确; ABC.有误。 故选:D。 答案: (1)D。 (2)A。 (3)D。 四、古诗文积累
9.(10分)根据提示填空:
①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⑤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第12页(共18页)
【解答】答案: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注意“摧”的书写) ②恨别鸟惊心
③采菊东篱下(注意“篱”的书写) ④惊起一滩鸥鹭(注意“鸥鹭”的书写)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 五、作文
10.(50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请以“不该丢失的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个人经历,也可以就此发表你的看法、感情等。
提示与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解答】【例文】
不该丢失的坚强
挫折如影的伴随着我们,使我们的人生艰难曲折,使我们的成长之路充满荆棘,我们更应该笑对挫折。不去丢失该有的坚强,相信坚强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成功。 回望历史,有多少名人志士用自己的坚强。
还记得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吗?越王勾践在遭受国家灭亡的沉重打击之后,而是用一颗苦胆时刻激励自己,留的青山在。他忍辱负重,但他还是坚强的走了下来,他辛勤劳作。勾践在挫折中没有失去坚强。
舴艋舟上,一位娇弱的女子,她长叹一声,家远在千里之外。可以说她的人生路上充满着一腔怨恨?是易安居士,死亦为鬼雄”的奇女子啊,用柔弱的臂膀书写着一篇篇出神入化的诗章,用独有的坚强。
但在困难中丢失坚强的比比皆是。刘备大败一场,最后撒手人世。刘备,最后统领三国的可就是你啊。
项羽因败退乌江岸,竟自刎而死,你丢下了你的生命,一世英明毁于一旦。
第13页(共18页)
不该丢失坚强,因为坚强使你笑对挫折、夏之热烈、冬之高洁,要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
不该丢失坚强!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
11.(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宪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然后能改;困于心,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B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D 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恒:常常,通常。 谓:认为 敝:蒙蔽
⑤
④
①
②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A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B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C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D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必须经过
第14页(共18页)
磨炼的观点,最后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B 乙文采用对比和引用古代昏君亡国教训的方式来警醒自己,作为国君要有忧患意识,多关心百姓,不嗜欲。
C 甲文认为担任治国重任的人必须经过各种磨炼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乙文认为为政之道要抚恤百姓,不要像古代的昏君一样受蒙蔽。
D 两文都论及到治国需要贤臣辅佐,甲文认为朝廷必需要有有法度和足为辅弼的贤臣;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 (4)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ABD.正确。
C.有误,唐太宗对侍臣们说。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又扰乱百姓。
故停顿应为: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正确。
B.有误,犹割股以啖腹”是类比;引用古之昏君的教训也不能算对比。 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若,如果;损;奉,满足;啖,吃,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人也就死了。 答案: (1)C (2)D
第15页(共18页)
(3)B
(4)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人也就死了。 七、阅读现代文语段
12.(22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①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②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③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④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⑤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⑥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 ⑦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我也会提醒家里人:
第16页(共18页)
给燕子留着门。
⑧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⑨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略有删改)
(1)简要概括村民们的哪些行为能表达对燕子的善意。
(2)请结合加点词语,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说的“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
(4)文章结尾说“村民习惯了关门”,请联系前文有关情节分析这简朴的话语中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隐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开门欢迎燕子归来,听燕子的呢喃,最晚进门的人,可概括出:晚上给燕子留着门。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阅读这个句子;清静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岁月流走,燕子却在慢慢离去,人和燕子和谐共处,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的不满。
(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根据第⑦段中说的“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从这里可知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门犹如一道屏障,门又像一把锁,村民的这种习惯,是人性的自私,人类和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在一点点消逝。“习惯了关门”,疏远了燕子,人心也变得空虚,人与自然,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热衷于建楼房整天锁着大门的不满和对小燕子从乡间记忆中淡去的怀念。 答案:
(1)①春天来临就“敞开门”表示人们对燕子的热情接纳(欢迎);②把家有燕子窝看作是一家人的福气,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③约定俗成给燕子留着门(最晚进门的人,然后再关门)。
(2)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村子里楼房林立;隐含了作者对人们热衷于建楼房整
第17页(共18页)
天锁着大门的不满和对小燕子从乡间记忆中淡去的怀念(伤感)。
(3)①我们家已经养成习惯并把它作为一道虔敬、郑重的程序:最后回家的人一定要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②把查看燕子是否到齐视作一种“仪式”。
(4)“村民习惯了关门”揭示了村民不再钟爱燕子、视燕子为福气(或“民风淳朴、其乐融融生活逐渐远去”、疏远自然”等)的社会现象。
“习惯了关门”中隐含了作者对人们疏远自然、感情逐渐麻木的无奈(不满)和伤感,更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八、综合读写
13.(4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你所在的学校初二年级决定开展“保护文化遗产
请你仿照示例,为小组拟写两个有研究价值的选题(注意不要与示例重复)。 示例:在中学生中开展保护文化遗产活动的重要性。 【解答】答案:
示例:①保护文化遗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②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14.(4分)活动过程中,李明同学觉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像是喊口号,“一阵风罢了”,还不如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多做几道模拟考试题实在。作为小组负责人,你准备怎么劝说他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100﹣120字)。
【解答】解答本题时,应先对李明的话进行回应,然后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开展此次活动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理由充分。 答案:
示例:李明同学,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更不会是“一阵风”,我国积累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并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能和我们一起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吗?
第18页(共1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