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 从三堂语文课想到的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汤湘萍
当前,很多初一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语文成绩由原来小学的优秀下滑到中等水平。这种现象正表明了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也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篇论文旨意在从分析造成脱节现象的原因入手,初步提出解决这种脱节现象的一些教学对策,以引起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该是一个连续性很强、完整性很强的教育过程,就以初中语文课本的册数(七、八、九)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而实际上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由于现行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的松散、知识系统性差等原因,出现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连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的不适应等现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衔接问题,锡山区教育局在厚桥中学举行了《中小学学科衔接》的专题研讨活动,活动时中、小学教师各上了几堂富有特色的语文课,听后我颇有感触: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经过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从小学升入初中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但这一转折点仅靠两个月就想顺利渡过从时间上来看尚有不够。六年级的学生周围的同学都是一些充满稚气的孩子,他们还是擅长用孩子那幼稚的处事理论、方式来解决问题,虽然已有一些自己的主见,但是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妥善处理。当学生
1
进入初中这个新学习环境时,他们会感到新奇、兴奋,但同时也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新老师、新同学,孩子的心理变化决定这个衔接的难度。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小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小,且内容反复讲、反复练,所以小学的课堂效率很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掌握,极少数不能当堂掌握的学生通过课后的适当补习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鉴于小学学科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就以查桥小学俞霞老师上的《麋鹿》为例: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非常简单: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了解麋鹿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课堂上形式非常多样: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麋鹿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比较麋鹿和其它鹿种的图片,更形象直观地感知麋鹿的外部特征;让学生尝试做解说员,通过学生介绍加深对麋鹿的印象。经过以上形式的教学展开,学生对麋鹿已相当了解了,老师的教学目标也完成得非常出色。但是一进入初中,考试学科明显增多,特别是教材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记忆性的知识点(记忆性的知识点难度加深,主要体现在文言文部分),阅读量要求比小学明显增多,且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初中语文教学课时紧,教师上课进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再加上学生往往是几个村校和中心小学合并的,所以班额较大,老师不太可能对每个人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太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中学考试多、难度大、时间少,其中很多题目是要求知识点的迁移,所以部分学生有点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导致原来在小学时相当一部分语文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出现大幅度的后退。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脱节现象。小学教学模式是“全扶”式,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备详案,环环相扣,过渡语言也设计得非常完美,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中
2
一步一个脚印,学得很踏实,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缺憾是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日复一日,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会越来越强;教师也不是主导的地位,教师扶的比较多,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张扬,这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就以厚桥小学浦海华上的《鞋匠的儿子》为例:本课主要通过多种朗读形式(速读、齐读、指明学生朗读、赛读等)让学生理解主题。首先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林肯的魅力。然后老师从文章中选了几个精彩的片段进行赏析,在片段与片段的衔接上老师设计了很精美的语言,给人一种片段顺序不可调换的感觉,而且在几个片段的赏析中,老师也设计了一系列的小问题,题题相扣,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老师的“忠实听众和配角”,老师是一个不错的“演员”。长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小学生一到初中,他们就极不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以怀仁中学张老师上的《金色花》一课为例:这堂课是通过多种朗读的形式来体会诗人的感情。首先老师让学生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进而交流;接着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段落朗读,读出自我,交流朗读时的感受;接着老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在整个课堂中,老师只不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占主导地位,初中语文课堂给人感觉随意性比较大,但也有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而不是一盘散沙,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放得开收得笼,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从这两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朗读教学,但是教学方法却有很大区别。可见,中小学的教学模式的差异也是造成脱节的原因之一。
这些脱节现象,使得部分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如此恶性循环,还有可能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去改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衔接,
3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经过思考和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做好衔接工作:
一、教材内容的衔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但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缓慢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研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和中学语文教师的联系,了解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从而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中体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学中以发散的方式来增加一些新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学生进入中学打好基础、增强适应能力。同样,初中的语文教师也应该研读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想一步到位但往往到不了位。
二、教学模式的衔接。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其身心特点和初中学生已比较接近,学生到五、六年级时,已经学得比较轻松,这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如果我们还是沿用低年级的“全扶”式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更加依赖老师,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在了解中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衔接。
三、加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互动,形成合力。
4
多一些中、小学语文公开课的展示,特别是多听一些常态课,在听课过程中取长补短。如厚桥中学的三节课各有特色:浦海华老师在环节的衔接上使语言精美;俞霞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比较图片这一环节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解说员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对学生的自信心。该教师板书工整、认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堂好课。张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方法的指导,整个课堂体现了民主、集中和新课程理念。但是这三堂课也有一些不足:如浦老师的课太过华美,课堂还可以再放开些;张老师的课在中心的挖掘上尚可深入些等等。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老师在各自的课堂上贯彻正确的教学理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这次区里组织了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活动,在听课、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脱节现象的原因,探索到一些具体的改进办法。在这个新形势下,我觉得很有必要把中小学衔接的课题研究继续并深入地开展,中小学要多开展互相听课活动,进行课堂研讨,真正地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四、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卷面、字迹,特别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小学的教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认真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学生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如《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等,
5
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所以在小学的高年级特别要这方面的加强。
五、学习方法的衔接。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可就方法作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学生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进行检查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心理上的衔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增强其信心,帮帮他在学习中找回快乐、找回自信、找回动力,努力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走过这个过渡期。
厚桥中学开展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交流活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小学语文衔接有脱节现象,虽然这是个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变更教学理念,努力实践,及时总结,不断反思,
6
相信我们会把这个难题顺利解决。
(责编:蒋洪兴)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