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T隧道超前预报技术及应用
来源:好兔宠物网
公路隧道 2013年第3期(总第83期) TST隧道超前预报技术及应用 蒋 辉 贾 超赵永贵 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同度工程物探技术有限公司摘 要 目前国内外有多种隧道超前预报技术,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缺陷,易产生漏报与误报问题,给超前预报 工作带来很大风险。TsT技术建立在地震散射理论基础上,采用空间阵列式观测方式,方向滤波、速度扫描和合成 孔径成像等专业处理技术,能从隧道内的三维波场中滤除侧向反射波,提取出掌子面前方回波,从根本上避免了漏 报误报问题。应用表明,TsT技术可有效地用于钻爆法、TBM施工隧道的地质构造、岩溶、采空区等地质灾害的超 前预报。 关键词 隧道超前预报TsT技术空间阵列观测波场方向滤波合成孔径成像 0前言 隧道超前预报技术对于查清隧道不利地质条 件、预报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构造和含水性、保障施 基础的TST软件系统,并开始推广应用,解决了漏 报误报问题,促进了超前预报技术的科学、健康 发展。 TST的核心技术有4项,分别为阵列式观测方 式、方向滤波技术、速度扫描技术及合成孔径成像 技术,现分别进行介绍。 工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隧道施工有效的技术 环节。地震法超前预报观测布置在隧道内,记录的 是复杂的三维波场。回波来自四面八方,回波中包 含纵波、横波等不同震相,每一个分量的记录都是 1 TST技术的三维波场基础 TST(Tunnel Seismic Tomography)隧道超前 平行方向传播的纵波与垂直方向传播的横波的叠 加。目前,国内应用的TSP203,TGP2O6等技术存 在两个严重的技术问题,其一是对三维地震波场的 处理不正确。该技术假定地震回波仅来自掌子面 预报的观测是布置在隧道内,观测的是三维地震波 场。激发的地震波传向四面八方,回波也来自四面 八方(见图1)。激发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引起 前方,从而将记录的3个分量分别取为P,SH,SV 直接用于超前预报口],忽略了两侧、地表面、上覆、下 伏地层回波的影响,这是造成虚报误报的根本原 的介质振动平行于传播方向,横波引起的振动垂直 传播方向。在隧道内三维地震波场条件下,检波器 每个分量的记录都是平行方向传播的纵波和垂直 方向传播的横波的叠加。z, ,z 3个分量的记录表 示为 一 因。应该对每一个分量的记录进行波场分离,取出 前方回波,滤除各种侧向回波。其二是观测方式不 合理。这种将检波器与炮点布置在隧道一侧的观 测方式,没有横向偏移距,只能满足确定隧道两侧 围岩波速分析的需要,不能确定掌子面前方围岩的 。+ + U 一U +【, +【,厂 Uz一己, +U +U (1) 波速,这直接影响到反射目标的准确定位,同时也 使根据围岩波速判定围岩类别的目的无法实现。 目前,TSP203提供的波速是虚假的,与围岩的特性 没有对应关系。 式中,第1下标表示振动方向;第2下标表示传播方 向;第3下标表示波的类型,P表示纵波,S表示 横波。 在第23届地球物理年会上,赵永贵等最早对 TSP203技术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2], 之后在工程地球物理学报上发表了文章I- ,提出对 其技术问题的改进措施。在借鉴了TSP203技术的 基础上,TST技术从观测方式到处理技术进行了全 新的设计。采用空间阵列式观测方式,以满足方向 滤波和速度扫描对数据空间排列的技术要求,实现 了以方向滤波、速度扫描、合成孔径等处理技术为 ・ 59 ・ 公路隧道 2013年第3期(总第83期) 澈 ~ 向 两波 嗵 ●●●●●●●●●T 一 y 泼 图1隧道内地震记录示意图 图2 TS,r的观测方式 超前预报中需要的是掌子面前方的回波,以z 表示隧道轴向,掌子面前方的回波表示为 波圃方一L一 澈一 一 一一一 uy—U 做一 十 +U (2) U。=U 式中, 分量为掌子面前方返回的纵波;z和Y分量 表示前方返回的横波。 从式(1)的空间三维波场中提取式(2)的掌子 面前方回波,不能通过单点记录分析的方法来实 现,只能通过空问滤波技术(即方向滤波技术来) 实现。 2 TST的观测方式 观测系统是保证超前预报可靠性的第一个重 要的环节。TST观测系统的设计遵循下列3项 原则: (1)满足速度分析的要求。为确定掌子面前方 围岩的波,要求观测系统必须具有足够的横向偏移 距。检波器与炮点应埋设在隧道的两侧,左右检波 器的横向距离不小于预报距离的1/10。 (2)满足方向滤波的技术要求。为满足方向滤 波技术对观测数据空间排列的技术要求,隧道内每 侧纵向观测的长度应大于1个波长,即20~40 m, 检波器纵向间距应小于1/4波长,即小于4~5 m。 (3)满足高信噪比的要求。为提高记录信号的 信噪比,获得高质量数据,必须减少隧道面波的干 扰,检波器和炮点应埋人围岩中,深度超过2 m。 按上述要求,观测方式布置成二维阵列方式。 检波器和炮点布置在隧道两侧,成一个平面。隧道 轴向排列长度不小于2O~40 m,检波器间距4~5 m;隧道两侧检波器横向距离不小于15~2O m,检 波器与炮点埋深2 m。这种观测方式为后续的速度 分析、方向滤波和合成孔径成像提供了可靠保障。 观测方式如图2所示。 ・ 6O・ 3 TST的方向滤波技术 隧道内地震的回波来自四面八方,地震波又包 含纵波与横波,每个分量的记录都包含着平行方向 产波的纵波与垂直方向传播的横波的叠加。因此, 资料处理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波场分离,滤除面波、 直达波、侧向回波等各种干扰波,取出前方的回波。 经过上述波场分离后再对数据进行纵波和横波分 离,用于速度扫描和偏移成像。地震资料处理中用 于波场分离和方向滤波的技术有F-K变换、 —P变 换、Radon变换等,F—K与 —P变换等方向滤波技术 更适合隧道观测的数据。这两项滤波技术的核心 是依据视速度的差异。掌子面前方的回波视速度 较小,为负值;直达波、面波视速度较小,为正值;侧 面的回波视速度绝对值很大,有正负。不同方向的 回波其方向滤波的原理和效果如图3所示。 侧向回波 前方与侧向地震波记录 图3三维波场方向滤波原理示意图 目前,国内外的超前预报技术中除了TST技术 采用F~K变换进行波场分离和方向滤波外,其他的 技术如TSP203,TGP206,TRT等都不进行波场分 离和方向滤波,未滤除侧向波和面波,不可避免地 在纵横波中包含侧向波干扰,预报图像中包含虚假 成分,造成误报,这是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技术 缺陷。 蒋辉等TST隧道超前预报技术及应用 4 TST的围岩波速扫描分析 掌子面前方围岩波速的准确确定是十分重要 的,这不但关系到对围岩工程类别的判断,更重要 的是直接影响到偏移成像地质对象的准确定位,在 偏移成像之前必须准确确定围岩波速分布。围岩 波速分析首先需要有不同偏移距的观测数据,其次 是必须有有效的数学方法。 围岩波速的确定必须有不同横向偏移距的数 据,这点很重要,可以从走时方程得到理解。隧道 内地震反射波的走时方程为 ( )。+(墨 ) 一 (3) 式中 ——观测的反射波走时 to——掌子面到前方断层的最小往返走时; 卜轴向坐标; X——横向坐标; (Zi,X ),( ,X,),( ,O)——炮点、接收点 和断层的坐标。 坐标原点取在掌子面中心,前方为正。 式(3)中包含3个未知量,隧道开挖段围岩的波 速V 、掌子面前方围岩波速、/,z和最小走时t。。阵 列是观测时,可由式(3)组成的方程组确定出V , 和t。,再由t。和 确定断层位置Zf。这种计算可 有计算机扫描完成。 在TSP203,TGP206等超前预报技术中,横向 偏移距x=0,反射走时方程变为 to一 一 (4) V 1 V Z 式(4)中已经不包含掌子面前方围岩波速 ,由 观测数据仅可确定开挖段的围岩波速 和断层反射 的最短走时to;而to中包含断层位置Zf和前方围岩波 速 两个变量,由一个方程无法确定,只能指定一个 计算另一个。因此, 203,TGP206是无法确定掌子 面前方波速和断层位置的。 TST技术基于偏移叠加能量最大化原理,通过 速度扫描方法确定围岩波速分布。叠加能量取极 值时的速度为最优速度,它最接近真实速度。计算 原理为 M M E ∑(A 一A。) ∑A aV 一0,E ,A。一眚(5) 式中A ——叠加的像点能量值。 其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 460470480490500510 520530540 550560 570 58059060061062063064O650 660 460 470 480 490500 510520530540 550¥60570 580590 6OO 61062063064O650 66O 图4叠加能量最大原理下的速度扫描分析结果 TSP203,TGP206的数据因为横向偏移距z: 0,速度扫描没有最优值。 波速与围岩的工程类别密切相关,它已作为岩 体工程类别划分的重要依据,因此,围岩波速分布 的数据是超前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 的超前预报技术中只有TST能准确地确定掌子面 前方围岩波速的分布。 5 TST的合成孔径偏移成像技术 合成孑L径偏移成像技术是先进的地震资料处 理技术,可充分处理地震资料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信息。运动学信息即地震回波的走时,用于确定围 岩速度和断层的位置;动力学信息是地震波的震幅 和极性,用于确定围岩波阻抗变化,提供界面两侧 围岩模量差异大小。该技术是以目标点的散射强 度为对象,对观测孔径内的散射信号进行延时叠 加。这里的观测孑L径指的就是横向偏移距。计算 公式为 A(x,z) = ∑∑( —rI十 J一1 i一1 l 一rI) ( ,rj,£) (£一 )(6) 式中 ( , , )——经方向滤波后的地震记录; r成像点(z,z)在极坐标下位置; 接收点位置; rf——激发点位置; 平均波速,可由分层波速加权得到。 像点值代表地质点上散射强度的大小,可以理 解为地质点的反射系数,散射强度大反映地质点前 后两侧波阻抗差异大;反之亦然。散射强度除了有 大小之分外,还有正负之分。正值表示前方岩体变 硬,图像中用红色线条表示;负值表示前方岩体变 软,用蓝色线条表示。 ・ 6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