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光绪帝

来源:好兔宠物网
光绪帝的立场

光绪帝是一个不彻底的维新派人士。

1897年底,发生山东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且要求拓展九龙及新界。

1898年(戊戌年),康有为多番上书要求推行新政,但是康有为非四品官,无权力上书皇上。一月二十九日,康有为的奏折首次转呈光绪,光绪命令允许康有为随时上书。于同日,康有为第6次上书。2月,康第7次上书,再次建议皇帝效仿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改革,并且呈上他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大彼得变政记》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籍。皇帝之后每日阅读,加强了改革的决心。

1898年6月10日,光绪令翁同和起草《明定国是诏》,送呈慈禧审查,得到批准,于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颁布《明定国是诏》,表明变革决心,百日维新由此开始。

然而,变法后第6日,亦即6月16日,光绪才首次召见康有为。据传康有为入殿前,碰到刚刚接到直隶总督任命的荣禄,荣禄问:“以子之大才,亦将有补救时局之术否?”康有为答:“非变法不能救中国也。”荣禄问:“固知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康有为答:“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康有为觐见光绪帝时,开宗明义说:“大清快要灭亡了。”光绪答这是保守官员所累,康有为指靠那些官员推动改革,等如缘木求鱼,康有为用了大量的时间,力陈变革之必要。这是光绪与康有为首次会面、亦是唯一一次,数日后,光緖调任他为总理事务衙门章京行走,但是官位仅至六品,而康有为早于3年前已经是六品官。

随后,光绪又召见梁启超,并且仅委派其出任六品的办理译书局事务。梁启超获得任命后,离开北京,没有再次参与新政。在整场百日维新中,作为骨干成员的康有为与梁启超,各自仅见过光绪一次。

变法失败后的逃亡

在囚禁光绪皇帝的同时,慈禧调集三千兵马,关闭京师九门,停运京津铁路,发誓要把维新派一网打尽。其中最让她恨之入骨的就是始作俑者——康有为。可是,当步军统领崇礼率兵踢破康有为的寓所南海会馆大门时,却不见了他的踪影。其实几天前,康有为早已悄悄离开了北京。这并非康有为有什么神机妙算,而是得益于光绪皇帝的一纸诏书。

戊戌政变发生的前四天,身为工部主事的康有为接到光绪的上谕:

工部主事康有为,前命其督办官报局,此时闻尚未出京,实甚诧异„„诚以报馆为开民智之本,任职不为不重,现筹有的款,著康有为迅速前往上海,毋得迁延观望。

光绪皇帝的上谕看似寻常,其实别有深意。当时康有为只是一个区区六品官,皇帝下发明诏,说的又是出京办报这样芝麻绿豆大的事。明眼人一看便知,身陷政治漩涡中的光绪皇帝已感到形势紧急,宫闱之变恐怕就在眼前了。为了保存维新力量,他不得不有违常理,发明诏催康有为出京。

果然,次日一早,军机章京林旭便拿着光绪皇帝的“衣带诏”来见康有为。密诏中写道:朕今命汝督办官报,实有不得已之苦衷,非楮墨所能罄也。汝可迅速外出,不可延迟。汝一片忠爱热肠,朕所深悉。其爱惜身体,善自调摄,将来更效驱使,共建大业,朕有厚望焉。

虽然自始至终光绪皇帝只召见过康有为一次,但对他的倚重之情跃然纸上。康有为读罢“衣带诏”伏地大哭,当晚便离开了北京。当荣禄带着大队人马风风火火追到塘沽码头时,康有为已经乘“重庆号”起航了。

上海道蔡钧买了许多康有为的照片,发给捕快,只等着“重庆号”一靠岸,就上船抓人。

可“重庆号”是一艘英国客轮。为保险起见,蔡钧决定照会英国驻上海代理总领事白利南,请求英方配合缉拿钦犯。可没想到,白利南却以涉及外交主权为由,一口回绝了。其实,白利南早就收到康有为的朋友、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电报,请他无论如何要保护这位中国维新变法的领袖。白利南一边拒绝上海道的照会,一边秘密派出通晓中文的手下濮兰德乘快艇到海上营救康有为。当濮兰德拿着照片找到康有为时,他尚不知已危在旦夕,正在与一名浙江贡生高谈阔论呢!自以为布下天罗地网的蔡钧扑了个空。康有为却在英国人的保护下,顺利逃到了香港。

后来,康有为在回忆这段逃亡经历时,曾将其总结为“十一死里逃生”:

吾先到上海办报,则上海掩捕立死。皇上无明诏、密诏之敦促,迟迟出京必死。荣禄早发一日,无论在京在途必死。无黄仲韬之告,出天津必死。从仲韬之言,出烟台亦必死。搭招商局之少晏船,英人欲救无从必死。是日无重庆之轮开或稍迟数时行,追及必死。飞鹰快船不因煤乏还,必死。莱青道非因有事往胶州,则在烟台,必死。上海道不托英人搜,则英领事不知,无从救必死。英人不救亦必死。凡此十一死,得救其一二,亦无所济,而曲线奇巧?曲曲生之,留吾身以有待其兹,中国不亡,大道未绝耶?

逃出中国后,康有为本想到英国避难,但英政府却不想招惹他这个是非之人。无奈之下,康有为转而求助于日本。可刚在日本住了半年,支持中国维新的大隗重信内阁又倒台了。新上任的山县内阁认为康有为在日非但无用,反而会妨碍对华外交,不久便对他下了逐客令。

当时的日本公使林权助是日本明治-昭和时代的外交官,关东州长官。号竹荫,会津藩(福岛县)出身,祖父是会津藩大炮队长,父亲战死在伏见、鸟羽,他自幼和寡母在一起生活。后来得到萨摩藩主张公武合体的陆军少佐儿玉实文的资助,1887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入外务省。曾任中国烟台领事馆随习领事。1898年任使馆参赞,一度代理馆务。光绪变法期间,以日本为师,他是两国政府间最重要的联络人,1898年 9月北京戊戌政变发生后,曾大力救助光绪帝和维新派人士。事发当天,梁启超赴日本公使馆请求保护光绪帝安全、营救康有为时,他立即承诺;即刻致电驻沪总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和东亚同文会,要求全力营救康有为。9月23日梁避难日本公使馆后.他派人护送至天津.通知日本军舰、商船予以协助,终使康、梁二人抵达日本。后为驻日公使黄遵宪被拘一事多方奔走,终使清政府释放黄遵宪。又与各国公使联名致函总理衙门,迫使清政府保证没有废除光绪帝的意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