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不能与“研学”画等号
作者:刘博超
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40期
在某旅行社游学项目宣传页上,“研学旅行成必修课程”“传统文化考核在中高考中比例上升”等字眼非常醒目。在北京市景山学校教师朱畅思看来,游学与研学不能画等号。“研学组织方应有科学的逻辑,要设计活动,给孩子讲解,带着孩子总结。否则,就只是个旅游、玩乐的组织者了。”此外,一些标榜“工匠精神…‘动手能力”的夏令营也名不副实,教学只涉及成品件的简单拼接,距离动手能力的培养很遥远,叫“亲子游乐”或许更加恰当。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将“游学”笼统称为研学旅行,泛化了《纲要》的范围,旅行社、培训机构组织的游学只是取了一个笼统说法,模糊了研学的本义。
研学旅行主题要精心设计
“江苏的省会南京为什么距离安徽那么近?徽商为何转运淮盐且聚集在扬州?”老师的预先提问,让京师实验小学安徽研学团的学生对旅行充满期待。到了安徽,他们了解到,原先的江南省囊括现在的江苏和安徽两省,南京正好在江南省中部,而同省盐务转运也就顺理成章。
“研学旅行要求走进社会,对小学生来说,研究问题需要有很好的设计。”校长乔锦忠介绍,“研学团出发前,语文、自然、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授课老师聚在一起,分别提出意向目的地与各自课堂知识的融合点,根据汇总结果选择主题和目的地。其中,年龄段不同,研学内容也各有差异。”
记者了解到,组织主题研学旅行并不意味着学校包揽包办,外地交通、住宿等仍然要依赖旅行社,但主题的把握一定要由专业教师设计。乔锦忠介绍,为有效推进研学旅行落地,北京市教委为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提供经费支持,学校提出计划经审批后即可获得支持。由学校确定主题,制定日程线路,老师带队讲解。在满足这些要求的情况下,再由旅行社竞标。
研学师资缺口待补齐
7月中旬,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中小学研学旅行实施意见,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个以上、全国基地20个以上,遴选省级营地10个以上、省级基地100个以上。要求各地围绕“红色之旅”“生态之旅”“文化之旅”“活力之旅”等主题,筛选打造3至5条面向本区域的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与此同时,各地研学旅行资源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而落实到传统文化研学,师资人才的缺口仍待补齐。因国学的范围宽广边界不清晰,文学、古汉语、礼仪、音乐等各方面都要涉及,且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课程、专业设置需要对接,故教育部的规划也体现了这一点,武汉大学、东北师大等高校都在建设国学院,与培养大师相比,满足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要求是更加切实的。
责任编辑:朱红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