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
谢荣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要想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并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中小
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必须克服企业经营粗放、融资
人才匮乏及管理机制僵化等困难,以合作创新模式为主,在不同发渠道不畅、
不同技术领域,分别采取灵活多变的的创新模式。展阶段和对不同产品、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模式合作创新0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想使广大中小企业战胜危机,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就创新模式的选择及有关制度安排进行了探讨。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分析我国的中小企业构成复杂,有的企业根本不重视技术创新,有的企业想技术创新但苦于条件受限。概括地讲,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难度重重:企业经营粗放,缺乏创新意识;融资渠道不畅,创新成无米之炊;人才匮乏,创新成无水之源;机制僵化,创新环境不佳。具体分析如下:
企业产权人及经营者是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最关键要素,如果企业产权人及经营者只是安于现状,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就很难有创新意识,根本也难以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可以说,这是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由于众多的中小企业从事的是进入门槛低、资本需求量小、技术含量低的一般竞争性行业,竞争的法宝是低成本,实现的途径要么是低劳动力成本,要么是铤而走险,假冒别人的产品和技术,前者的优势难以为继,后者的技术含量当然为我们所不耻。当我们赖以生存的优势逐渐丧失的时候,最该觉醒的应当是我们企业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当知识产权保护日益深入的时候,最该保持的是我们企业经营者的尊严。
技术创新活动实质上是一项资金与技术密集型投资活动,企业技术创新当然需要资金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目前的共识,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少资金。中小企业资金实力不足是客观现实,但不意味着中小企业一定没钱或少钱进行技术创新,世界上有多少成功的企业是从没钱或少钱发展起来的,美国的微软、中国的联想都可以用事实证明。问题经过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样几
①有些企业经过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很少用在技术创种情况:
新上,而是忙于扩大规模、上新项目上;②有些企业认为技术创新需
“自不量力”;③有些企业确要很多资金,总认为自己进行技术创新是
实是寻求不到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由此相对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进行技术创新缺少的不仅仅是资金,更缺少的是对技术创新的正
有些企业没有因为缺少资金而饿死,而恰恰因为资确理解。事实上,
金太多而撑死(多是盲目多元化所致)。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创新的人才,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创新,对创新来说人才甚至比资金还重要,其往往成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瓶颈。现有体制下,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及外资企业,在工资待遇、劳动保护、生活福利、个人发展、工作环境等比中小企业更具
国有大型企业及优势,因此造成很多优秀人才都流向了机关事业单位、
外资企业,中小企业吸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也许利用外脑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很多企业也愿意寻求其他单位人才参与自己的技术创新活(上接第21页)
也有选择和解聘的权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建立企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
2.6环境影响机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指两种环境因素:一是指人际关系。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在友好合作、互相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工作;反之,则会影响工作情绪和干劲。二是指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人的大半生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必然会影响到人的心境和情绪。提高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首先是指工作本身水平方向的扩大化和垂直方向的丰富化;其次是指完成工作任务
动,往往可以解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燃眉之急。然而,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保证技术创新持续进行的根本条件。很多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正是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所以说,创新人才匮乏也是由企业自身造成的。现在国家每年培养数百万大学生,事业单位正在进行的养老制度改革(该类型单位的吸引力可预见会下降),
中小企业真正需都预示着中小企业将成为吸引人才的主力军。但是,
要做的是完善自身条件,既要吸引来人才,更要留住人才。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就目前而言,中小企业的创新环境还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技术很容易被其它企业窃取并模仿;参与创新活动的人员容易出现道德风险,人才流失、泄露技术秘密、不完
中介、金融、整转让技术等行为屡屡发生;企业创新需要的各种信息、
咨询等服务水平比较低;企业缺乏相应的技术创新管理能力。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目前,常见的技术创新模式有三种: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
产品、品牌等。这种创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模式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并且需要较高科研投入,风险高,通常被行业的领先者所采用。
模仿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通过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
其优势在于可节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创新方法。
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开发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但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技术已不易。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通过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等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在保持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及社会身份的同时,在一段时间内开展协作从事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在共同确定的研究开发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各自目标的技术创新活动。合作创新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
以上三种模式并不排斥,企业可以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和对不同产品、不同技术领域,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模式进行技术创新。但现今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应用技术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来进行技术创新已越来越困难。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合
而我作创新模式,哪怕是那些技术创新能力非常强的企业也是如此。
国的中小企业由于人才缺乏、资金实力不足、创新管理经验欠缺,现实的选择就是以合作创新为主。
3采取合作创新模式必须克服的问题合作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为达到共同一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联合行动。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有:①合作方目标的一致性;②合作方应对合作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案与步骤等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并能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与群体规范;③合作方相互信赖;④具有合作的物质条件。由于受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特质、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在采用合作创新模式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大大降低了合作创新的效果。这些问题概括来说就“四多”和“四少”。是
设备、器材等的先进水平和完备程度;再次则指工作所必备的工具、场所的宽敞、洁净、明亮、舒适程度,以及厂区的绿化、美化、整洁程度
让所有员工在欢畅、等。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
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企业管理》杂志.[2]《人事管理学辞典》.[3]《企业管理百科全书》.[4]《管理学原理》.
22
企业管理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新
陈金焕
(平煤股份十二矿)
摘要: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企
发展和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业改革、
面着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机制内容方法1认识上要有新提高
1.1要正确分析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的新任务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①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付出艰辛的劳
②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衍生出必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思想政治动。
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③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形式发生了很大
④要建立经营者与劳变化,必须引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体制的变化。
⑤由于经济体动者之间协调的关系,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课题。
制改革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汇、碰撞,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波动较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⑥企业的科技进步,要求全面提高职工素质,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密切配合。⑦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职工信息来源日益广泛,既为企业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提供了条件,也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1.2要增强做好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抓紧、抓好、抓实、才能保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中得到正确贯彻落实,才能及时排除种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才能巩固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做好企业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机制上要有新探索
思想政治工作机构主要包括:领导机制、思想教育机制、道德规范机制、激励机制等。
2.1强化领导机制和齐抓共管机制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机制,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需要
全面开展的基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确保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
本保证。
2.2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由于制度本身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依靠制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
(上接第22页)
3.1松散合作的多,紧密合作的少。企业技术创新中与合作方的关系上更多的是一种松散型的合作,可以看作是一种利益联盟,合作方往往就一个具体的项目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短期内进行合作,项目完结,这种合作关系即行解散。这种合作关系呈现出点状和块状特征,缺陷明显,影响了技术创新的实际效果。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应是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和系统合作发展,即要以紧密型合作为主。紧密型合作是合作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合作是一种自发自
测试中心、实验室等,充觉的行动,共建合作平台,如共建研发中心、
人才、设备等资源的互补、集聚与优化配置。分利用信息、
3.2校企合作多,企业间合作少。在选择合作对象上,中小企业多数选择了高等学校及有关科研院所,即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这种选择有其必然性,高校等机构拥有最优秀的人才队伍及先进的实验设施,这正是企业所缺少的,而高校肩负培养人才的任务,寻找教师与学生实训基地也是非常现实的选择。校企合作优势明显,而且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但在企业间合作上我们还相距甚远。许多企业认为与其他企业是竞争对手,防都防不过来,根本没有合作的必要和基础。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认识,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互利共赢,如果能达到共同发展,企业完全可以与上下游企业合作乃至竞争对象合作。国际上目前非常盛行大型企业集团间的合作,组织有多种战略联盟,我们中小企业本身经营环境都比较复杂,生存空间有限,在追求长期竞争优势过程中应该为达到阶段性企业目标而与其他企业结盟,通过相互交换互补性资源形成合力优势,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3.3资合多,人合少。正是基于合作多是松散型合作的原因,在
可依,思想政治工作就有可操作性。应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专兼职人
员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使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基层。
2.3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机制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因此,要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就必须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机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主题,紧紧
理顺情绪入手。同时,要不断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从调整心态、
教育内容、形式和途径上进行创新,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4建立评估监督机制要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完善保障机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是指通过提高政工人员和政工队伍的工作水平以及整体素质,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从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服务作用。
3内容上要有新突破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实现新突破,必须做到“三个融合”:一要针对改革的新视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结构调整工作相融合。二要针对发展的新趋势,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相融合。三要针对稳定的新动向,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稳定形势、稳定队伍工作相融合。
4方法上要有新改进
4.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有效的活动为载体围绕企业的生
“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等活动,增强干部职产经营大力开展
工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开展“以矿为家,我爱矿山”和“早日实现百亿目标,加快建设小康矿区”大讨论等活动,为企业加快发展寻找良策;开展“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力”等演讲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的质量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开展“争创优秀党员责任区”“党员、身边无事故”等活动,用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引导带动广大职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
“创建文明矿”、“文明窗口”等活动,促进生产、经营、管理等力;开展
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4.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思想政治教
“有形与无形相结合”方向转变;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安育方式要向
排要向“自主性”方向转变,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
“现代化”方向转变。识。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要向
合作创新过程中合作方都以一定的资源投入作为合作的基础,而不
是作为一个正式组织那样在内部构筑人员协作关系。参与技术创新人员在人事上分属于合作各方,在管理上也分属于不同的团队,甚至出于保守秘密的考虑,合作过程中涉及关键技术时往往有所保留。彼此信任是成功合作的基础,技术创新是人力智力的高效体现过程,一项技术的突跛往往需要多人的紧密合作才能确保成功,因此说技术创新需要一个目标统一、行动一致的团队。虽然是采用合作创新,但参与创新的每一个成员都属于同一团队,无论他来自哪一方,这也是合作创新中最需要深该反思的。
3.4成果多,技术少。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累计授权专利250.1万件,其中2008年我国受理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达19.4万余件,比2007年增长近三成,但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仍相对较少,实际转化率不足20%。具体到合作创新上,由于合作团队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分别执行不同的绩效考评体系,高校对教师及科研人员考核测重成果的证明文件,即发表了多少论文,获得了多少证书,而企业则需要切实的应用技术以提升竞争力。如果对一部行驶在路的一辆车分别给它不同的驱动力,它行驶的方向自然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史东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2009(3).
[2]徐晓庆,袁小武.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小企业技术创新互动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08[28].
[3]朱伟民,万迪昉,王赟.科技型小企业创新成长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J].2001[3].
[4]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9.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