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用“生活的眼睛”学数学

来源:好兔宠物网


用“生活的眼睛”学数学

【摘 要】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提炼出生活中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这一过程也就是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增强,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提高,数学素养可以得到有效发展。

【关键字】 数学教学 生活实际 相互交融

每个人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数学这门课,但在许多人印象里,数学却似乎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对普通人来说则显得有些高深甚至遥不可及。于是,数学一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那么,教学中应如何让生活问题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联系生活事例,启发理解

1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教学时,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要加,举了这样一个实例:东东带了265元钱去超市,准备买一盒西洋参给爷爷补身体。到了超市,东东看中了一盒标价97元的西洋参胶囊,就从口袋中拿出( ) 张一百元付给收银员,收银员找回东东( )元,这时东东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除了填出上面三个空格,还要用算式表示出求还剩多少元的算式来。结果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①265-97;②165+3;③100-3+165;④265-100+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尤其是①、③、④三个算式。学生自然体会出:计算结果相同,但算起来②式比较简便。学生体会到了为什么多加要减的道理。由于这一过程比较开放,学生思维自由、活跃,因此,③式出来的顺理成章,由此,学生发现了比教材中介绍的“多加要减”更为方便易记的计算方法。

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既可以体现教学的开放,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可以使学生从中初步感悟到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利用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密切相连。创设情境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思考和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

2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中秋节那天妈妈买来4个大月饼送给爷爷和奶奶,请问:“平均每人能分到几个?”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两个手指。教师接着说那天买月饼的人很多,而且月饼又很少,妈妈只买到到2个大月饼。请问:“这时爷爷和奶奶每人平均分到几个月饼?”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教师继续接着说:假如妈妈只买到1个大月饼,那爷爷和奶奶平均分到多少月饼。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渴望。

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发现能力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在认识毫米之前,我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出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长度是3厘米多一些时,感觉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也不够精确。”当量到橡皮厚度时,发现其厚度1厘米都不到。这时,有学生提出: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用厘米

3

作单位还不能精确表示时,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一单位就是毫米。我立即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随即揭示毫米这个单位后,追问学生:“你们想了解毫米的哪些知识?”由于学生经历了前面的一个过程,自然想到了这样的问题:“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

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鼓励学生用“生活的眼睛”节外生枝

生活是多样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爱好和爱好。”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呢?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现在,我们知道了不能这样做。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参照生活的经历大胆地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有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一个长方体物品的每个面上都捆扎十字包装绳,需用包装绳的长度至少有这个长方作物品棱长总和的长度?”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绝大多数认为包装绳的长度一定超过物品的棱长总和,因为每个面都捆扎成十字包装绳,即物品的棱长之和,再加上打结的,

4

所以超过物品棱长总和。但是也有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不同看法,提出包装绳可能比棱长总和要短一些。究其理由,认为假如这个物品是一块海绵,因为海绵是膨松的,生活实践中都要扎紧,因此就不需要那么长的包装绳。这种不苟同于一般的解答从现实生活出发,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充分阐明理由,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赞扬。数学的严密性是它的特点之一,但是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假如刻意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那么就不可能有生动活泼的思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受到抑制。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五、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例如在《设计包装纸》的实践活动课上,我出示活动题目:包装墨水瓶盒子(课前每组已准备10个同样大小的墨水瓶盒子);明确活动要求和问题:把10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称为一包。可以怎样包装?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包装纸的重叠部分不计入)。然后让学生开始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包装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动手实践,互相合作,有的动手包装,有的测量数据,有的画图设计,有的互相讨论,有的在本子上记录和计算……在各小组设计的包装方案完成后,我让学生分别把不同的方案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比较并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计算不同包装方法的盒子表面积,发现了只有长方体的长、宽、高最接近时,包装纸的用料最少。

总之,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提炼出生活中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

5

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这一过程也就是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增强,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提高,数学素养可以得到有效发展。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