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21《嗟来之食》练习新人教版
【文章主旨】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吃“嗟来之食”是尽管是有骨气的表现,但不能固执地认为做人一定要有骨气,有志气,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别人的施舍,而要懂得变通——如果对方表现出“抱歉”的神情,不要太过古板,直到饿死也不进米粟,而要乐于接受。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 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 原文 注释 译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大饥】饥荒很严重。【黔敖】齐国发生严重饥荒,黔敖在路【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春秋时齐国一富翁。【为食】边摆放食物,用来施舍给经过 摆放食物。【于】在。【食(s的饥饿的人吃。 ì)】同“饲”拿饭给人吃。 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 【蒙袂辑履】用衣袖蒙着脸,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蒙袂(mèi):用衣袖遮着脸。袂:衣袖。辑屦(jù):拖着鞋子。屦: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鞋;辑:拖着不使脱落。【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奉】同“捧”,端着。【执】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拿着。【饮】汤。 曰:\"【嗟】,来食!\" 【嗟】喂,叹词,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扬其目】而视之, 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扬其目】瞪着他的眼睛。 饥民抬起头瞪大眼睛盯着他, 水, 傲慢地说道:“喂!来吃吧!” 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 【予(yǘ)】代词,“我”。【唯】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 1
至于斯也。\" 连词,“因为”。【嗟来之食】带有不敬意味的施舍。【斯】此,这种地步。 有侮辱性的施舍,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从而谢】(黔敖)赶上去向尽管黔敖向他道歉,但最后这他道歉。从:于是。谢:道歉。个人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了。 【终】最后。 【曾子】闻之,曰:\"【微与】!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 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小子舆,春秋末鲁国人。【微与】事情啊。 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 【去】离开,这里是拒绝的意思。 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后来也道歉了,也该去吃一点。” 【作品简介】
《不食嗟(jiē)来之食》,选自《礼记·檀弓》。《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嗟来之食”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
2
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赏析】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位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吃“嗟来之食”是尽管是有骨气的表现,但不能固执地认为做人一定要有骨气,有志气,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别人的施舍,而要懂得变通——如果对方表现出“抱歉”的神情,不要太过古板,直到饿死也不进米粟,而要乐于接受。 【练习与检测】(共26分)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0分) (1)黔敖为食于路( ) ..(2)以待饿者而食之( ) .(3)嗟,来食( ) .(4)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 .(5)以至于斯也( ) .(6)可去( ) .(7)其谢也( ) .(8)敖左奉食( ) .(9)右执饮( ) .(10)从而谢焉( ) .2.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嗟,来食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4)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3
(5)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3分) 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3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1.(1)作成食物(2)同“饲”拿饭给人吃。(3)吃。(4)只。(5)此,这种地步。(6)离开。(7)道歉。(8)同“捧”,端着。(9)拿着。(10)道歉。 2.(1)喂!来吃!
(2)我就因为不吃侮辱性的施舍的东西,才到了这样的地步。 (3)他吆喝你来吃,可以离开,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4)尽管黔敖向他道歉,但最后这个人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了。 (5)黔敖在路边摆放食物,用来施舍给经过的饥饿的人吃。 3.《谈骨气》。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4.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吃“嗟来之食”是尽管是有骨气的表现,但不能固执地认为做人一定要有骨气,有志气,不能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别人的施舍,而要懂得变通——如果对方表现出“抱歉”的神情,不要太过古板,直到饿死也不进米粟,而要乐于接受。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