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表演过程中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第22卷第6期(2006) 河西学院学报 VoI.22 No.6(2006) 论声乐表演过程中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刘进军 (韩山师院音乐系,广东湖州314000) 摘要:声乐表演是在对原作内客与形式准确诠释的基础上,进行;度创作的进程.笔者对其过程中真实性 与创造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两者相辅相承,互为一体,在声乐表演中作为是魂相互依存. 关键词:声乐表演:真实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06)06—0107—02 声乐表演是对原作内容与形式准确诠释的基础上,进 行二度创作的过程,这一基础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是以原作 “l、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该作品的写作时期和历史 背景。2、明确该作品有几个音乐主题,是如何呈现、发 品内容的真实情景来引发演唱者的创作灵感,拓展和引深 展、对比和再现的。3、用简洁的语言讲出该作品的主题 内容。4、弄清作品的曲式结构,以及感情基调,情绪起 伏以及发展和转折的脉络。 针对具体的声乐作品从这四个方面所做的分析,正是 作品的内涵。正确理解声乐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关 系,是声乐表演完美与否的基本前提。 一、如何理解和把握作品的真实性 声乐表演过程中的真实性,首先是指表演者对原作精 神内核和表达形式的准确和展示。表演者对作品真实性的 追求是其表演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作为一名有一定 声乐表演真实性再现的必要过程,倘若没有这些具体、细 致、准确、完整的感知理解过程,声乐表演的真实性将是 空谈。作为一个表演者,如果它的表演没有体现出作品的 声乐素养的表演者唱好一首歌曲不只是节奏、音高等几乎 可量化的标准,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综合修养基础之上。对 真实意图,那么将是一次异常失败的演出。声乐表演中的 真实性是体现作品灵魂的本质作在。它不允许任何的虚假 造作. 原作品理解,被原作品的精神所感染后所表现出的“神 似”的理念,它是一种建立在原作基础上又超越了原作的 创作状态。表演者对原作品把握和理解的准确性.其次, 它还体现着表演者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的 对于声乐表演真实性具体的表现形式来说,它所经历 的发展与深化过程,也是对原作的初步感知到认识的一个 理解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感知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深 层次的感知基础上,才能对原作做出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文化修养。著名华裔声乐教授赵梅伯先生在‘唱歌的艺 术》一书中谈到的“一个被尊敬的音乐家,他必定尊敬作 曲家,不会出卖他们或对他们不忠”。在我看来这种“尊 这一过程也是对声乐表演者文化修养和知识能力的一个检 验过程,这就从根本上要求作为一名声乐表演者不仅要有 敬 和“忠诚”它是对音乐作品真实性的理解和把握。每 一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而且还应该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表演中展现出自己的内在修养,将作品的 首声乐作品的产生,都会与一定时代音乐的流行风格及 创作流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它的体裁、形式、表现风格、 内涵表达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声乐形 态的把握,更能体现出这一方面的要求.如:歌剧‘白毛 女》中喜儿的情感变化,‘江姐》的江姐的人物性格,‘洪 湖赤卫队》中韩英的性格特征,‘卡门》中卡门的生活经 表达方法及内容神韵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 想真实的去把握声乐作品,就必须从产生它的时代性、风 格特征以及内容要求方面入手,把它当成历史大背景下的 具有特殊存在方式的文化产品来准确的理解,这一理解过 历,‘茶花女》中薇奥列塔的人生轨迹等等,它们均要求 程既是一个二度创作的基本过程,又是一个获得表演真实 性的基础前提。 表演者在真实性原则的支配下,把作品中描绘主人公性 格、情感以及生活经历的内容通过初步的盛知到理性的认 知,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把握到主人公自身的感情基调,将 著名学者石惟正先生就声乐表演的整体把握和真实再 现在他的‘声乐学基础》一书中作了如下分析和论述; 自身表演与认知内容融为一体,使表演者能够真实的入 收稿日期:2005.11.18 作者简介;刘进军(1965一),男,甘肃山丹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工作. .10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刘进军:论声乐表演过程中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戏,能够以戏中主人公的情感来替代自身的表演。从而使 完全相同的人,这包括人的智慧,观点与表现。没有个性 表演者与作品的主人公达到完美的结合,将剧中的情感等 因素在表演者身上得到真实完整的体现,使演出更具有观 赏性和艺术性而且能够被观众所认可。 的艺术家永不会有惊人的成就,所以说个性是艺术家的本 钱。好的歌曲是上佳的材料,声音是工具,技巧是方法, 修养是本质,而个性却是原动力,所以缺乏个性的歌者是 在真实性原则下,我们应注意防止另一种极端化的倾 向,那便是照本宣科,把乐谱作为真实性的唯一标准,而 忽略了表演真实性所必须依据的相关背景研究和人文学科 知识的参照与补充,德国音乐家韦伯在谈到歌唱中的节奏 时认为:“对所有的人来说,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一 不能行之久远的。 一个修养较好的歌唱家,在他的内心 中,不但对作品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在乐曲进行中,亦能 维持艺术上的均衡,不会将乐旬过分渲染与夸张或疏忽了 事。 富有个性的声乐表演,首先表现在表演者对声乐作品 首乐曲的节奏运动中把嗓音和乐器结合的浑然一体,而使 乐器支持并增强嗓音的表情;因为嗓音和乐器就其本质来 说是相互矛盾的,由于呼吸和咬字关系,歌唱时要求小节 中有一定的起伏,就像波浪有规律地冲击着海滩一样,乐 器(特别是弦乐器)则把时间分成截然分明的部分,仿佛 钟摆的摆动那样。表情的真实性要求把这些大不相同的特 点互相融合,节拍不应该成分专横的限制,或是像磨坊锤 子那样的敲击,相反,节拍对于音乐应该象脉搏对于人的 生命一样。任何一部慢速度的作品,其中都会有些要求进 行较快的乐段。从而防止产生使人感到拖拉的现象。反 之,也有需要在其中较慢地演奏一些乐段的快速作品,这 样才不至于因为过分热情而破坏了它的表情。”如果把表 演仅局限于乐谱的范畴,虽然可以从中了解到创作者的表 现要求和内容,也能从中领略到作品的摹本艺术风格和表 现手法与方式。但在整体上来看,表演者仅仅关注乐谱的 存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表演者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 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把握声乐作品,只有对作品的特征 和风格以及作者体验过程有了清晰的理解和认识之后,才 能将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表现出来,真正获得声乐表演 的真实性。 二、创造性是真实性的基础 声乐表演过程中的创造性,是建立在表演真实性和基 础上的个性化表现。它不仅包括个人的主观意识而且也包 括个人的创造热情。因为声乐表演往往是个体行为占主导 地位,它要求表演者必须把每一次的舞台表演当作再创造 的过程,全身心的投入生产,挖掘自身潜在的智慧和丰富 的才能,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认识和感受投入到作品的 再创造之中。而这种创造的前提则是不损害原作的基本精 神,同一首作品,由于个体的个性差异,表演者的艺术处 理与表演方式以及结果都不相同。而这也正是表演者的个 性表现。赵梅伯先生就声乐表演的个体与方针及意义提出 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个体是属于个人的,没有个性 .1O8. 的独到认识和理解,包括对自身歌唱条件和特点的准确体 现,以及对个人演唱风格的刻意塑造。其次,表现在对原 作基本内容的基本把握,对作品音乐结构,表情术语以及 音乐构成方式与歌词、语句、音韵、词义关系的把握,和 对作品情感变化和发展的运动过程的真切体验。再次,它 还表现在对作品生成背景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理性分析,包 括对作品历史,特殊存在意义的认识以及风格流派演变的 准确把握。还有对作品所提出的文化意义,美学倾向,时 代风格的深层次分析,以及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如何在 当代人审美心理中引起震撼的变化。只有很好的把握这些 内容声乐的个性表演才真正拥有价值的。 美国钢琴师约瑟夫・巴诺威茨也同样认为“成功的演 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而不是 任何一方受到压抑。这两者的个性之间永远需要一种微妙 的平衡。假如,演奏者的自我占上风,演奏没有遵照作曲 家的风格,被认为是过分的偏执,如果演奏者本人的意图 太少,演奏又会显得平谈无奇,缺乏个性。”往往是作曲 者以及表演者在进行创作的同时,把突出个性作为首选, 把创造性思维作为根本创作的源泉,使原作更具有灵气, 表演者也拥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令声乐表演的艺术性和观 赏性达到了一个巅峰。 三、声乐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一 声乐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由以上论述可知,是相辅 相成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如果从创作的主 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来看,作品的存在可视为一种主观化 的客体反映,而表演则是对客观的具体把握,也可视为主 观与客观的协调与统一。因此,作为声乐表演它的真实性 和创造性是不可缺乏的,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在 声乐表演中是作为灵魂相互依存的。 [责任编辑晏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