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三化学化学实验专题复习——实验设计

来源:好兔宠物网
化学实验专题复习——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设计具有试题思维量大、综合性强、题目提供的信息和情景新且陌生度高、设计的问题不固定等特点,能较好地反映同学们对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并提高思维能力。

处理实验设计是一般思路是:根据题中提出的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药品,选择实验装置,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一、对教材实验进一步深化的实验设计

此类题目往往是课本上探究实验的变形,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教材上的实验。在处理这类题目时,充分联系教材内容、基本理论(特别是质量守恒定律)和一些常见物质的检验等,进行实验设计。

例1(2020年·咸阳)某同学在一段旧的铜导线上发现一些绿色物质,查阅相关资料知道是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拟下列实验进行探究。

【提示问题】铜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假设猜想】根据铜绿的化学式,猜想铜生锈可能是铜与氧气、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计方案】

【问题讨论】(1)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_________(填编号)试管中光亮的铜丝最先生锈。

(2)B试管中光亮的铜丝不生锈,是因为它只与_________、_________接触,要使其生锈,还应加入_________。

(3)C中NaOH的作用是_________,从而使铜丝只与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接触。

(4)上述实验还不够完整,要得出正确结论,还需要再补充一个实验(用文字叙述或用图表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是对铁生锈探究实验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很容易想到铜生锈可能是铜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探究此问题时,应对其中的条件逐个进行隔绝加以实验,B中铜丝不生锈是因为它没有与水接触;C中铜丝不生锈,是因为铜丝没有与二氧化碳接触;很显然该题中没有对隔绝氧气这一条件进行探究。

答案:(1)A(2)氧气 二氧化碳 水(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水 氧气(4)在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放入光亮的铜丝,通入二氧化碳并塞紧橡皮塞(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二、联系新信息进行的实验设计

此类题目往往借助新信息或新情景对实验进行考查。在处理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充分理解所给材料中的新信息、新知识,结合已有经验对实验进行设计。

例2(2020年·宁波)某校地处工业园区附近,空气中经常弥漫着刺激性气味,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

【提出问题】这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SO2,该气体可能来自学校附近的工厂。

【实地调查】工业园区内有一家使用含硫燃料的化工厂。

【查阅资料】①SO2能被碘(I2)氧气:SO2I22H2OH2SO42HI;②碘液能使淀粉变蓝。

【设计实验】①在一定质量分数的碘液中加入适量的淀粉糊,得到蓝色的测试液;②甲、乙、丙三组同学用三支相同的100mL注射器,各抽取5mL测试液,然后到校园的操场中进行实验(每次抽取80mL空气,抽气后,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器口,充分振荡,再打开橡皮塞排出余气,然后进行第二次抽气,如此反复,直至测试液变为无色,记录抽气的总次数)。

【实验分析】①在实验中,每次抽取的空气要进行充分振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②三组同学都到同一地点进行实验的好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同学们的行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为进一步确定SO2的来源,同学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究。你认为三组同学的下一步操作是如何进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污染校园空气的气体是SO2。进一步探究表明,该污染源主要来自校园附近的化工厂。

分析:本题通过对新信息的分析知道了二氧化硫的性质。该实验通过二氧化硫与碘反应,使蓝色的测试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从而测定二氧化硫的含量。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振荡是为了使二氧化硫与碘液充分反应。

答案:【实验分析】①使空气中的SO2与碘液充分反应②减少实验误差

【反思交流】在离化工厂不同距离处进行多次测量,并分析SO2含量与距离的关系,来确认SO2的来源。

三、物质含量的探究

这类问题往往将计算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对常见物质的性质掌握得较牢固,并能熟练地进行基本的化学计算。

例3(2020年·济南)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1)仪器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E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仪器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w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若仪器D增重ag,则wg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g(计算结果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仪器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__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

分析:本题通过燃烧法测定了塑料碎屑中元素的含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我们通过测定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出碎塑料屑中氢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准确测量碎塑料屑燃烧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这就要求把燃烧前混有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除去,因此仪器B的作用是除去混在氧气中的水蒸气。仪器D增重,即为碎塑料屑燃烧生成的水的质量。若没有仪器B,那么测得水的质量偏大,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也就偏大。

MnO22H2OO2(2)吸收水蒸气(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1)2H2O2(4)

a(5)偏大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