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说木叶

来源:好兔宠物网
课 题 说“木叶” 1.知识目标 会从诗歌鉴赏的高度来体味“木叶”文字后面的艺术特征。 教 学 目 2.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标 3.德育目标 学会抓取语言信息,融会贯通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激趣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 “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补充修改 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设疑自探: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初步把握了课文的内容,那么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问题预设: 1.本文的创作思路是什么样的? 2.“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3.“木叶”作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文本独立思考并做好简单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做好小组交流的准备。 三、解疑合探: 小组长带领组员积极交流自探成果,并做好展示和评价的准备。 1.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段是小结。 2.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3.(1)有微黄的颜色,有干燥之感,有飘零之意,属于风,属于爽朗的晴空,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2)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又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四、质疑再探: 1.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小结:“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是“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3.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小结: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 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五、运用拓展: 1.请大家就本文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内容观点等方面编写一道题。小组推荐优秀习题。 2本文谈到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具有丰富的内涵。 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己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雨 鸟 烛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例句: 鸟: 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 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柳: 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烟笼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 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简要评说这些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鸟:有空远感觉 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相思情、愁别意 柳:留恋、离别含义 月:美丽、忧愁、冷清 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