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说木叶

来源:好兔宠物网
课题:说木叶 主备课人:戎永学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二次备课 1.阅读课文,学会寻找关键词句,准确把握作者观点。 2.熟读课文,辨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差别,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3.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抓关键词句,理清脉络,正确把握文意。 2.通过讨论交流,“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差别,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与诗为伍,知诗读诗,悟诗品诗,诗意地学习和生活,领悟中华民族三千多年来诗歌沉淀下的灵魂给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体味 “木叶” 所表现的意蕴,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法、问题引导法、归纳比较法、探究 第 1 页 共 5 页

讨论法、拓展延伸法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这是两幅以“深山藏古寺”为题的画, 请同学们评价一下那幅画好。 学生发言。 明确:第二幅好。画作中很好地突出了“藏” 字。画中的和尚激发了观者的想象,暗示了高山深处寺庙的存在。在艺术史上,自古就有诗画相通之说,诗歌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说木叶》来揭开谜底。 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1.浏览课文,勾画文章的观点句。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2.“木叶”与“树叶”两个概念的“一字之差” 是什么?这种差别的关键就落到了哪个字上? 3.“木叶” 与“树叶”两个形象在艺术领域的“一字千里”指什么?浏览4-6自然段,概括“木” 的两大艺术特征。 三、分析文本,解读形象。 1.辨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差别。 第 2 页 共 5 页

(小组讨论完成) (1)“木叶”与“树叶”的一字之差在于 “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可从外形,颜色、质地、联想的 角度考虑) (2) “木”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那么“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是不是就可以换成“木叶”? “落叶”与“木叶”在艺术上有何差别?(精读第六自然段) (3)结合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分析“落木”比起“木叶”又暗示了什么?(精读第六自然段) 2.诗歌语言“暗示性”解读 3.拓展思维 四、迁移训练 《江南逢李龟年》中 “落花”的暗示性解读。 落英---左思《蜀都赋》:“落英飘摇。”屈原《离骚》:“夕食秋菊之落英。” 落红---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课堂小结 《说木叶》是一篇文艺短评,文章就诗歌鉴赏中的艺术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们懂得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道理,将会大大提高我们的诗歌鉴 第 3 页 共 5 页

赏能力。同时,我们也不要以为写这类文章是多么高深的问题,其写作思路为:写出所发现的文学现象----指出其中的反常之处----从理论高度解释其中的原因。这是一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同学们完全可以就自己平时发现的文学现象或社会现象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写一篇短评,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 4 页 共 5 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 5 页 共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