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6)

来源:好兔宠物网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认 领 陈蔚文

①不久前,姐夫的车钥匙不慎在小区遗失,寻找未果。若去4S店重配钥匙要3000多元,无奈贴出公告,拾到者以500元酬谢。拾到者收取酬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的第一个念头——如果是我家任何一位成员拾到,断不会收取这笔钱,这源于家风。

②父亲是军人,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他的要求有时严苛得近于粗暴。小至教导我们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大至仁善礼俗、道德理想,还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当年被父亲以这些“家规”训诫时不胜其烦,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们已于日常生活中潜入我们的血脉,化育成人生的一部分。

③说来,这些不过是些农耕文化即有的“常识”伦理,与古老祠堂张挂的家训类同,只是父亲惯以口语表达,而先人们讲究遣词造句,使得家训更有恢宏的文化气度。如我的老家浙江兰溪诸葛村,迄今留有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曾到过鄱阳湖畔的汪山土库,这是一座气派的清代建筑,曾经的主人是“程氏家族”,有“一门三督抚”的佳话。据说程家三兄弟在早饭前必诵家规:“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这些听上去非常古老的家规其实也很现代,因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理念,也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且心怀坦荡的基石。

④“自省其心,非礼莫为”一句,用诗人的语言转译便是“一个人应该活得像自己并且干净”。 ⑤我父亲奉行的人生信条也大抵如此。他不仅如此训导我们,本人亦是忠实的践行者。

⑥还记得儿时,从部队回来探亲的父亲带我乘公交,有个乡下孩子晕车,吐了我一身,孩子父亲惶恐,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掏出大手绢给那孩子揩拭,并连声安慰那对父子,还请旁边的乘客给那孩子让座。十几年前,他拾到一部九成新手机,那时手机还算贵重物品,他首先检查手机有没有电,还好,有电,于是开机等机主打来电话。邻居知道后笑父亲迂,父亲不以为然,他认为物归原主是基本常识。

⑦“将心比心”,这是父母常说的一句话。他们肯定不知道这个成语出自朱熹的文章:“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父母只是按他们做人处世的朴素观念去理解并实践这句话,而他们的训诫对后辈人格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无论子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际遇如何,最基本的尺度在那,判人识物的旨趣在那。正如明末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先生所言,“纵不能建功业于天下,亦可以自善乎一身”。

⑧家风,就是一种律令,康德说过,“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律令”——往往,对一个人处世行事影响最大的不是外界的法律和规限,而是在家庭中养成与习得的观念。换言之,“道德律令”便是家风,它决定了一个人会如何走他的人生之路。

⑨有一天,当我成为母亲,我发现自己向儿子喋喋宣讲的正是当年我烦父亲的那一套——要谦让、上进,

勿与他人攀比物质,以及种种细枝末节的小事,譬如乘电梯左行右立,进电梯或地铁时,等里面的人先出来,要尊敬每一位看似身份低微者,哪怕是施予乞丐或卖艺者零钱,也要蹲下轻轻将零钱放下……这些小事将教会孩子善、教养、尊重,这会是伴随他一生的精神印记。

⑩当年我对父亲的训诫有多厌烦,如今对它们就有多认同,从反叛它们到变成一种精神自觉,如同回到原点,完成对一种文化的认领。

⑪这种代代相承的涵化是如此自然,又是如此重大。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它”是指这段所提到的古人家规,“基石”是这些家规的喻体,说明了家规是一个人立世为人的基础。

B.第⑤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话承接上文,指出“父亲”的人生信条;第二句话引出下文,引出“父亲”践行这些信条的事迹。

C.第⑧段中,康德说出了家风的重要性,家风便是道德律令,最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处事行世,并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之路。

D.统观全文,“我”对“父亲”家规的认识经历了从小时候的厌倦到现在的认同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我”,家风已成为一种内在的文化认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对,最终确定答案。C项,康德并没有说出家风的重要性。康德强调的是道德律令的重要性,而“我”认为家风是道德律令,文中是“我”借康德的话强调了家风的重要性。故选C项。

2.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特点:这篇文章选材丰富,既有中外名言、古语家训,如诸葛亮家训、程氏家训、朱柏庐和康德的名言;也有家庭生活琐事、凡人凡事。好处:中外名言、古语家训作为素材,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说服力;家庭生活琐事、凡人凡事贴近读者生活,能引起读者共鸣和引发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选材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所选用的材料,然后再分析其特点及其作用。本篇文章选材很多,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自省其心,非礼莫为”等名言;有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有“程氏家族”的“家规”;有自己家庭生活琐事、凡人凡事;有朱熹的文章的话,明末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先生所言;有康德名言等等。选用这些中外名言,古语家训使得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并能使文章具有文化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同时,穿插讲述一些家庭生活琐事、凡人凡事,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并进一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对于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认领”好,有人认为“家风”好,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

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认领”做标题好。①这篇散文虽然讲述的是家风,却是由“姐夫认领车钥匙”的事件引出的,而文章结尾处也说到“如同回到原点,完成对一种文化的认领”,可见文章讲述的认领不仅仅是钥匙还有家风。②本文通过“认领”的不同内涵体现了文意的层进性和文章结构的严谨性,以“认领”为题能引人深思。

示例二:我认为“家风”做标题好。①这篇文章围绕家风展开,叙写内容就是家风,以“家风”为标题既概括了文意,表明了写作内容,也能让读者迅速了解阅读重点,符合拟写标题的原则。②“家风”有提示主旨的作用,凸显家风这种代代相承的涵化的重大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处主要是探究文章的标题,有人认为标题为“认领”好,有人认为标题为“家风”好,让考生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解读和认知,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态度,然后从文章的叙述内容、结构思路、表现对象、作者的情感思想、主题表现等角度考虑。如赞同“认领”,在结构上能做到首尾照应,开头由“姐夫准备以酬谢的方式认领车钥匙”的事件引发作者的一些看法,结尾又说到“如同回到原点,完成对一种文化的认领”,可见文章讲述的“认领”,是由车钥匙到“家风”的“认领”,结构严谨,并能凸显文章的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等。如赞同“家风”,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叙述内容、主题表达等角度分析,本文叙写的内容就是“家风”,全文围绕“家风”来谈的,表达“家风”需要传承等思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

梁 衡

人类是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的家。遗憾的是,正如社会上有对老人的虐待,也有对老树、古树的遗弃。在我对古树的探访中,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古树养老院。园子的主人叫王相泽。他生在农村,小时家有大树,粗如圆桌,绿阴满院。那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种下了永远的爱树情结。他大慈大悲,爱吾老以及树之老,企业稍有余钱便开始收养古树。

那天在园子里,我边走边听他讲救死扶伤收养古树的故事。十八年前的一天,他到外地出差,车子在公路上走,远处正在开山取石,山上隐隐有树。他就绕路来到山下,一棵从未见过的大树有合抱之粗,满树白花,灿若霜雪,屹立于石崖之畔。那粗壮的老根如老人青筋暴突的手指,正顽强地插入石缝,抓住每一处可借力存身的石块。但是脚下炮声隆隆,烟尘已经淹上树身,窒息着它的绿叶白花。眼看就要地动山摇,扑身倒地。此地名黄巢关,据传当年黄巢起义曾驻兵于此,还在树上拴过马。王相泽上去说:“反正你们要开山,这棵树也存不住了,不如卖给我。”结果他花了6 000元把树带回了家。后来一查,是棵毛梾树,山茱萸科,果可榨油,木质极硬,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就用这树做车梁,所以又名车梁木。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园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6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十分灿烂。老王收树有几条规矩。一不收山上野生的大树,

二不收正常生长的树,三不收小树。反正一个原则:不干预树的正常生活。他只扶孤助老,做绿色慈善。

人总是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而树却不同,它除了供人物质享受外还帮人记录历史、寄托精神。可惜我们目光太浅,只讲实用,对树用则植,不用则弃。园中有一棵柿子树十分惹眼,浑身堆满大大小小的疙瘩,像一个长满老年斑的老人。它来自陕西,树上的瘤体是一种病,主人早已将它遗弃。老王收来后仔细调理,现在树头已发出五尺长的新枝,去年又重新结果,挂满了一树的红灯笼。疙瘩树身倒显得更加古拙可爱。一次某司机告他某村有遗弃之树,他急去察访。只见一处院内有两棵三百年的老紫薇,墙颓草长,满目荒凉。一棵已经枯死,还有的一棵也被垃圾埋到半腰,奄奄一息。经辨认树下废弃的井台和井石上的刻字,知道这是一处高家的旧祠堂。他找到村委会,谈好价格。人和树还未离村,就听见村主任在大喇叭上喊话:“各家派人到村委会来领钱,每户10元。”这真是物有其值,所见不同。紫薇,又名百日红。杆粉白,叶翠绿,花朵繁密,娇红明艳,百日不谢,向为名花奇树。现在这棵紫薇成了老王的镇园之宝。每有客来必领至树下,奇树共欣赏,好花相与析。

在园中看树是一道风景,听老王讲育树经更是一种享受。他说移树最怕露根透气,所以每移之时必先将树根蘸满泥沙各半的糊浆,再小心培土。对有的树则要在外围斩根一次,如是三年,为的是刺激新根的生长。别人移大树要剃树冠,他却尽量不剃,免伤元气。他指给我看两行对比的樱花树,那剃过头的竟十年不长,愈来愈瘦。但柳树移栽时则必须剃头。那年他从福建漳州买得两棵大榕树,时已入冬,车进山东界已飘起小雪。到家后他急挖一暖窖暂埋,唯留少许枝叶透气,又放进一个电热器加热。一过年就为它建了个20米高的保温大棚。现在这榕树气根如林,枝繁叶茂,一派南国风光。

我一生不知看过多少天然林、人工林、植物园,但还从未见过这样一座古树养老院。园内约有500多棵古树,有来自河南的乌桕、安徽的黄连、山西的皂角、陕西的苦楝……每棵树都是一本大书,各有各的故事,而且它们来时都不忘随身带了自己的身份证——年轮,这是数百年来的活记录啊,是一部中国生态史、文化史。老王爱树,但并不小气。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108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

我想如果黄巢地下有知,那迁居远走的高家有知,那些分家卖树的弟兄有悟,那些扩城砍树的主政者们醒来,都能到这个园子里来走一走,他们一定会感恩老王在遥远的地方为他们本乡本族存了绵绵一脉。我能体会到老王的爱树之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古树养老院的主人做收养古树的慈善,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及由此而来的爱树情结。古树之“古”,自有其价值,它与生态相关,与文化相关。

B.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收买移栽古树,有利则行,无利则弃,只讲实用,目光短浅,与古树养老院主人的情怀形成对比。

C.园中的毛梾古树,据传周游的孔子用它做过车梁,起兵的黄巢用它拴过马,这表明古树是历史的活记录,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了可读性。

D.文末委婉传达出这样的期盼——这座古树养老院,会给寻常百姓以警醒,也会给主政者们以警示;同时还传达出了对园子主人的赞美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C,据传周游的孔子用它做过车梁,起兵的黄巢用它拴过马,这表明古树是历史的活记录,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了可读性。理解有误。“用这种树做车梁”,表明做过车梁的是毛梾这种树而非园中的这棵毛梾古树。故答案选C。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6分)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出古树养老院中古树健康茁壮的生命状态,也从侧面表现了对古树养老院及园子主人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的能力。文学类文本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本题题干问的是“请赏析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首先抓住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园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6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十分灿烂。从修辞手法上看,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体现了古树的枝繁叶茂的姿态,体现了作者对古树的喜爱之情。

3.文中强调“心有敬畏,方能行事”,这种敬畏之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敬畏自然。收养古树,做绿色慈善;收树有“三不规矩”。②敬畏规律。讲求科学的育树经,以了解树的习性和掌握移树的常识为前提,小心培土,悉心照料,敬畏规律,遵循规律。③敬畏历史与文化。每棵古树都是一本大书,是历史与文化的活记录,收养古树及普及树文化,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敬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文意的理解及筛选分析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进行筛选整合并合理的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文中强调‘心有敬畏,方能行事’,这种敬畏之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考生要注意理解文本内容,从文本中体现对古树的敬畏之心上去理解,根据理解可以筛选出“老王收树有几条规矩。一不收山上野生的大树,二不收正常生长的树,三不收小树。反正一个原则:不干预树的正常生活。他只扶孤助老,做绿色慈善”“老王收来后仔细调理,现在树头已发出五尺长的新枝,去年又重新结果,挂满了一树的红灯笼。疙瘩树身倒显得更加古拙可爱”“他说移树最怕露根透气,所以每移之时必先将树根蘸满泥沙各半的糊浆,再小心培土。对有的树则要在外围斩根一次,如是三年,为的是刺激新根的生长。别人移大树要剃树冠,他却尽量不剃,免伤元气”“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等信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