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漫谈
在中国当代历史中,胡适无疑是一位影响重要人物,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家著名杂志曾推选出的“世界一百位最有影响人物”,其中只有两位华人,一位是“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另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胡适博士。
胡适(1891-1962)一生获有35个荣誉博士学位,这样显赫资历至少在中国可能是无出其右了。胡适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者中是学科领域涉猎最广、研究面最宽的一位,有所谓‘十项全能’之美称。而他给后人的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在思想史、哲学方法论、认识论、逻辑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古典文学、红学、版本目录、校勘辨伪等众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20世纪那一个大师云集的时代,胡适几乎是半个多世纪的神话,一个纵横学界、政界、文化界的偶像和伟人。他“但开风气不为师”,提出“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掀起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 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他的《尝试集》成为第一本以白话文出版的诗集,开辟了中国白话诗歌的创作方向,使新诗成为新文学革命嘹亮的先声。在小说研究中,胡适把考证研究的方法用于古典小说的研究中。,为小说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在史学方面,胡适率先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主张,把他主张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引入到国故的整理研究中,其疑古求证的思想,对后世史学研究影响甚为深远.它的半部《中国哲学史大纲》,筚路蓝缕,开创了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奠
基。正所谓;他什么都没有完成,但却开创了一切。
从另一个角度说,胡适又是极具争议的人物。对胡适的评价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全盘西化”观点的倡导者,也是民主自由的吹鼓手,在海外他被誉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在中国大陆却被斥为“唯心主义的代表”、“帝国主义的走狗”。20世纪中国纷繁复杂的政治形势,使得胡适在各种标签中变得面目模糊。据说毛泽东曾经说过:“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从上个世纪80年起,胡适的文章陆续在国内重新出版,对胡适的重新认识也成为相关研究的基调。2012年,是胡适逝世50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