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略论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摘要:近几年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很艰难。本文旨在分析症结的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构建一个与当前经济市场相适应、与终身教育有机统一的开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职业培训;终身教育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许多家长与学生眼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职业教育如何发展?职业教育要走向何方?这是摆在我们江苏职教人眼前且不容回避的一道坎。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造成职业教育困难的症结在哪里?
不难看出,困难的主要表现在于与办学相关的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上:招生难、办学条件差和毕业生就业难,尤其是招生难和毕业生就业难。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困难真正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是领导者不重视吗?或许在某些地区、某些部门是,但总的说来不是。那么,去责怪老百姓不重视职教、不愿读职校吗?则更是大错特错了。老百姓是很实在的,他看到现在用人要高学历,社会上失业、待业的人又那么多,中职生就业难,普高在发展,国家又在扩招高校生,所以总想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进大学,不得已而求之次读职校,这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不要去苛求老百姓。所以,问题的症结还是在我们自己,这就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某些方面与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例如,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职前职后的沟通;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等等。
但是也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学校还是办得不错的,甚至是很好的。如果考察一下这些学校,他们的成功往往是靠了改革,把上述列举的一些问题解决得较好的缘故。
1
本文力争在总结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扩大视野,积极抢占职业培训市场
我省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的职业教育迄今为止重心还是在学校形态的、长学制的、学历化的职前养成教育上。这种职教模式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很有用的,适合青年早期的学习。所以它还会长期存在。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模式因其培养学生的周期长,对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反应就不够灵活,已日益显出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弊端,与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不相适应。现代社会中,不论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个人可能多次转换工作岗位,甚至改换职业。即使职业不变、岗位不动,劳动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劳动者为了适应和改善职业生活,在他的劳动生涯中就需要多次接受培训。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算一算:一个人一生中接受学历化的职教一般只是一次,而需要多次接受职业培训。所以社会对职业培训的需求总量是大大超过学校职业教育的。
西部大开发和我国进入WTO,乃至地震灾后重建都可能激发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是很落后的。墨西哥全国人口8000多万,每年在外干活的人有800多万。菲律宾人口7000万,现有正式登记的海外劳工450万。而我国13亿人口,1999年在外工作人员仅30万人。随着劳动力流动加剧和劳务输出事业的扩大,会带动职业培训的需求。
我省有些地方已初步形成培训市场,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介入的还很少。这些学校在教学设备、专业师资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学校应该有意识地抢占职业培训市场,既可以使现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拓展中职学校的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其职能的多样化,使职教的办学模式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方向转变。
2. 转变思想,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1)改革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当前特别要注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能强调“我”能做什么,“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而要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这种“需要”来自社会、企事业单位,也来自学习者个人,而且前者必须转化为个人需要,才能构成对教育与培训的切实需求。
(2)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是“授人以鱼”,那么,究竟如何来做才能真正的“授人以渔”呢?在联合国教科文大会上,已经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让学生习得终身受益学习方法。
3. 借鉴经验,形成完善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台湾职业教育的成功就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有着职业证照制度,并凭此建立了多元文凭价值体系。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终身教育将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该体系中,任何一点上的教育都具有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的机制。配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可考虑:第一,职业教育要做到把职前教育与在职进修、培训结合起来,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第二,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施自学考试制度和成人高考制度。第三,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毕业文凭之间建立一种等值互换关系,在社会上树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如规定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上若干年的工作年限,即相当于取得相应层次的毕业文凭,也就是获得同等学历。第四,规划多元入学方案,规定只要取得相应的毕业文凭,不管是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抑或是同等学历者,都可以参加高一级学校的入学考试;根据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工作年限,在入学时享有不同的加分优待。这样,公民个人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形式取得的毕业文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从业年限都能得到承认,并作为公民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或取得新职业的起点。 我们国家将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既能满足公民个人现时的接受教育的需要,又能满足公民在职进修的需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立足于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3
[参考文献]
[1]王明伦.产学研结合: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理想选择[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6) [2]林腾蛟.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术报告集(第二辑)[C], 2000,(3).
[3]顾明远,张凤莲.亚洲“四小龙”教育制度与管理体制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94.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