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音乐
Sakuhachi、koto、Shamisen、Biwa是日本最主要的传统乐器,
Sakuhachi(尺八)是以竹管制成的竖吹类乐器、有五个按孔,尺八在德川时代被一群僧侣广泛吹奏,吹奏尺八要与禅宗的精神结合,以达到顿悟的效果,此称为吹禅。因此在吹奏的过程中,无论是吸气或是吹气而使音通过乐器释放,都要用最大的精神去诠释。
Koto是一种十三弦的大型筝,演奏以跪坐的方式用右手的前三指演奏,而琴体平卧在演奏者前面。
Shamisen是同源於班祖琴的三弦乐器,以大的龟壳类弹片演奏,其演奏与日本传统歌舞伎kabuti有相关连,其题材曲自於日本将户时代的传统民谣Nagauta的一部分乐段,所以演奏时间都不长,大约只有两分半钟。
Biwa是日本的琵琶,其有五条弦以木头制的拨弦片拨弦发音,OgiNoMato(TheFoldingFanasaTarget)是Biwa的独奏曲,其全长有十分三十九秒,其非常具有音乐风格和特色,乐曲的起源与一种有关於传说故事的扇子舞有密切关系。
三弦琴与琴拨
三弦琴使用琴拨弹拨三根琴弦进行乐奏,它用于歌舞伎、文乐以及其它各种演艺。琴长约100公分。
不熟悉日本的传统音乐的人也许会觉得所有身着和服的演奏者用三弦琴或箫等乐器奏出的每首乐曲都大同小异。实际上,日本的传统音乐分类很细,有50个,也有人说有80个不同类型。其中纯粹由乐器演奏的种类只是极小部分,而绝大多数都是歌唱与乐奏的组合。并且,歌唱大部分都是单旋律(独唱或齐唱),而伴奏大部分都只有一种乐器。
日本传统音乐根据歌唱的发声法、乐器以及它们的音色是否相同为基准而分门别类。例如「义太夫曲」、「常盘津曲」、「三弦曲」(即长歌)等,它们都是歌唱与三弦琴伴奏的组合,而如果在唱声或乐器两方面,即使只有一方面音色不同,则就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音乐。也就是说,每个类型都有其规定的唱声和乐器的音色。
不过,无论是唱声还是乐器,其音色的差异有很多是非常微妙的,只有专家才能听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但日本的传统音乐却是非常注重这些音色的微妙差异,并非常小心地不使这些音色混同起来或是融合在一起,可以说,这也是日本传统音乐分类甚细的原因之一。
日本的乐器形态及其演奏也充分反映出日本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微妙差异。与世界其它国家一样,日本的乐器也可以大致分为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奏乐器三类。
小鼓是日本典型的打击乐器之一。在日本,多数的鼓是用两根鼓槌捶击鼓皮进行演奏的,但是,小鼓是用手指捶击鼓皮,为了确保微妙的音色,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中根据鼓声来对鼓皮系带的绷紧度进行调节,或是朝鼓皮上哈气以保持鼓皮的潮湿度。
竹笛是吹奏乐器的一种。歌舞伎中的歌唱伴奏根据不同的音域分别使用12种竹笛。即使是在各种地方性的节庆演出中,人们也要使用两三种不同的竹笛。总之,日本的传统音乐通过各种细小周密的设计来表现乐曲所需的各种音色。
传统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想来就是作为弦弹奏乐器之一的三弦琴了。三弦琴用于诸多类型的日本音乐,同时,三弦琴使日本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尺八,因箫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也有“箫管”和“南音洞箫”之称。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
盛唐时期,尺八在乐制、乐府和宫廷乐舞中,一直是重要的乐器。宋代以后,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尺八的地位,以致在我国广大地区已很难见到这种古代的乐器了。它目前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离不开的乐器。尺八的形状和箫相近,但管身较箫短而粗,取其竹子的根部制成,全长60厘米左右,吹呐径2厘米。 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箫大。发声原理也是通过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由于嘴唇在吹口的角度和吹气的力度不同,以及手指按孔的变化,而使发出的音响和音高有别。尺八的音色圆润、柔美、深沉而含蓄,并略带凄凉之感。 尺八在1300多年前就已东传日本。日本现在使用的尺八,已不限长短了,一般多为3节(竹节)5孔(前4后1),不设膜孔。可用于独奏、重奏或参加乐队合奏,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一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琴等合作。 在东汉时期,竖篴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至唐则大盛,广泛用于宫廷乐舞。唐代吕才善制此器。宋代尺八,又称箫管,陈旸《乐书》有所记述。沈括《梦溪笔谈》载:“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从传世唐代尺八和沈括所述宋代尺八的形制来看,它与箫相近,但管身短而粗。后来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尺八的地位,尺八渐少使用。1300多年前,尺八东传日本。
隋唐之际,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来中国,许多中国乐器,流传东瀛。
最早传入日本的尺八仅用于宫廷雅乐,称为“古代尺八”,也常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叫“雅乐尺八”。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尺八,他当时所用的中国尺八,如今还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在也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只刻雕尺八,长43.7厘米,管上端开口,管身前面五孔后面一孔。每一按音孔边缘有圆形花纹。制作十分精美,通体雕花纹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后作张袖状。后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执扇,另一女坐弹琵琶。其余部分均饰以花鸟纹。此外还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桦卷尺八等。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曾复制刻雕尺八一件
【摘要】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乐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中国古代的乐器传到日本后,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乐器文化。本文以日本的传统乐器三味线(Shamisen)、尺八(Sakuhachi)、十三弦古筝(Koto)、日本琵琶(biwa)为探究对象,分别对这几种乐器的起源、地位、及发展进行了探究,试图探究出日本乐器文化发展的踪迹,为今后的日本文化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日本;乐器;文化;三味线;尺八;十三弦古筝;日本琵琶乐器用自己独特的旋律表现着人们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心灵世界。日本也不例外,传统的日本乐器影响着每一代日本人。在传统乐器中最有名的要数三味线、尺八、十三弦古筝、日本琵琶等,它们伴随着日本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日本特有的音韵表达形式。
一、日本传统乐器的起源三味线(Shamisen)的起源。三味线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明代的嘉靖(1522年)至万历(1620年)年间,随着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国对日本商品贸易的发展就势在必行了。随着中日商品经济贸易的往来,中国的乐器也来到了日本,中国三弦在1560年经冲绳来到了日本。到达日本后的中国三弦,经过日本传统艺人的改造,三弦变成了日本传统的乐器即三味弦(线)。尺八(Sakuhachi)的起源。根据中日学者的研究, 日本的尺八是从中国唐朝时传入的。在史料记载上,也没有具体详细的记载是何时何地何人如何将尺八传到日本去的,最通俗的说法是在日本的奈良时代,日本派遣大量的留学僧,商人,艺人等到中国学习,尺八就是经过这些人传到日本去的。十三弦古筝(Koto)的起源。这种乐器是在奈良时期(710年~794年)根据从中国引进的乐器发展而来的。据史料记载,我国唐代的筝制,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左右传入日本。在此时期,日本派大批“遣唐使”来到中国的长安学习和考察中国的文化,筝也随着这些文化交流来到了日本。日本琵琶(biwa)的起源。源于波斯(今伊朗境内,位於伊朗高原西南部)。经由印度、中国在奈良时代时传 入日本。琵琶的长度约在60公分至106公分之间,种类分为以下几种。1、五弦琵琶源于印度。中国唐代所使用的琵琶,传入日本后,到平安时代初期仍在使用。2、乐琵琶是日本雅乐乐器之一。起源于今伊朗一带,经由丝路、中国于奈良时代传入日本。3、筑前琵琶、筑紫琵琶 明治20 年代,博德的橘智定(号旭翁)所创。源于筑前的盲僧琵琶,并参考了萨摩琵琶与三味线,有四弦和五弦两种,五柱。4、平家琵琶是平曲的伴奏乐器。与乐琵琶相似但体型较小;四弦;以「拨」弹奏之。5、萨摩琵琶乐器体型较乐琵琶小,全长约一公尺,四弦四柱,柱高且大;以扇形的拨弹奏之。6、盲僧琵琶 、荒神琵琶是专门为盲人所使用。7、锦琵琶。锦琵琶的弦有四根和五根两种。二、日本传统乐器的地位三味线(Shamisen)的地位。先有日本艺人对中国传统三弦的改造,才有的三味线,因此三味线一直在民间广 泛流传,被频繁的应用于各种日本传统的民俗艺能。随着日本音乐文化的发展,三味线至今已经成为了日本传统舞蹈、典型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伴奏乐器之一。
尺八(Sakuhachi)的地位。在中世时期,尺八所演奏的曲子主要是从筝曲和地歌的曲目改编而来的,尺八多与筝和地歌的三味线合奏,成为三曲合奏。之后产生了专门为尺八创作的曲目,成为“本曲”。尺八除了独奏,还有二重奏等多种形式。明治时代之后,尺八吸收了西洋音乐的元素后,大量的现代曲目被创作演奏。尺八的名曲有《六段之调》(与筝合奏,八桥检校作曲),《千鸟之曲》(与筝合奏,吉泽检校作曲),《春之海》(现代
曲,宫城道雄作曲)等等。十三弦古筝(Koto)的地位。起初古筝作为演奏雅乐的乐器之一,用于演奏皇室宫廷的雅乐。在此后千余年的时间里,筝逐渐成为日本邦乐的主奏乐器。十三弦古筝共有十三根琴弦,琴身由泡桐木制成,呈长条状的长方形。在琴弦下面是用来调整音阶的可移动的琴马。弹奏者右手持较小的琴拨来弹奏。日本琵琶(biwa)的地位。琵琶是唐代从我国传入日本的,唐代的琵琶为横置于胸前用拨子弹奏,至今日本人
还是这样弹。琵琶在我国除为说唱和戏曲伴奏外,还是一种重要的独奏,合奏乐器,但是日本的琵琶多用于说唱音乐的伴奏,几乎没有独奏和合奏曲。盲僧琵琶是和尚们在庙会上用琵
琶伴奏的唱经形式,有时也唱一些战争故事和滑稽故事,和尚边弹边唱,风格明朗活泼。平家琵琶是用琵琶伴奏的一种说唱音乐,又称“平曲”,以说唱“平家物语”为主要内容,其音乐接近口语。萨摩琵琶是15、16 世纪产生的,在古代主要由武士演奏和演唱,以讲述战斗故事为主,音乐刚健,风格悲壮,除了为说唱伴奏外,这一形式中有若干称为《门琵琶》的独奏小曲。筑前琵琶是盲僧琵琶世俗化的产物,像我国的评弹一样,分朗诵和歌唱两个部分,表演者都是妇女,音乐柔和抒情。 三、日本传统乐器的发展
三味线(Shamisen)的发展。三元永禄年间(西元1560年左右)三弦由中国传入琉球,再由琉球经大阪进入日本岛得名“三味线”。在明治初期,出现了一个叫仁太坊的盲人,他弹奏的三味线独具特色,他为之后津轻三味弦的出现贡献了力量。大正末期在南津轻流行三味线,津轻三味弦的演奏方法独特,逐渐出现了专业的三味线演奏方法,津轻三味弦从民歌等的伴奏乐器,逐渐发展成一种独奏乐器。进入昭和时代之后,在津轻三味弦中有名的演奏者,有白川军八郎、木田林松荣、福士政胜三人。尺八(Sakuhachi)的发展。从日本的飞鸟时代至奈良时代,尺八作为雅乐的乐器之一从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传入日本。一进入平安时代,尺八就从编制雅乐的乐器中退了出来。进入镰仓时代后,尺八逐渐作为田乐、猿乐和早歌的伴奏乐器,并逐渐的和平民的娱乐音乐结合了起来。在此过程中,拥有6个指空的尺八,被改良为5个指空,音阶也有原来的7音阶被调整到5音阶,调整之后的尺八被称为一节尺八。这种一节尺八从室町时代末期到江户时代中期被广泛普及,适用于流行歌曲的伴奏;和筝、三味线的合奏。到了明治时代初期,尺八作为三曲合奏的乐器被再度兴起,到了明治29年,中尾都山在大阪开创了都山流,作了很多尺八的曲子,以一种新的演奏形式,提高了尺八在舞台艺术上的地位,尺八逐渐的被很多人喜爱并被普及开来。
十三弦古筝(Koto)的发展。古筝在刚传到日本的时候,作为一种高档乐器,主要用于演奏皇室宫廷的雅乐。在此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筝逐渐成为日本邦乐的主奏乐器。进入大正时期以来,日本筝在构造上也有所创新,其中最著名的有二十弦筝,它适于演奏日本的现代音乐。近年来,在西洋音乐的影响下,日本筝也与时俱进,开始与西洋乐器相互交融,在开辟新的音乐领域的同时,又不失原有的贵族风格。
日本琵琶(biwa)的发展。五弦琵琶到平安时代初期仍在使用。以正仓院保存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最为有名。乐琵琶作为雅乐管弦乐合奏中的一种主要乐器而被运用。筑前琵琶、筑紫琵琶用于欣赏或家庭娱乐。平家琵琶是平曲的伴奏乐器。只是作为欣赏用。萨摩琵琶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以扇形的拨弹奏之。
本文通过对日本的传统乐器三味线、尺八、十三弦古筝、日本琵琶的起源、地位、发展进行探究,发展这些传统乐器在历史的变迁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改变。它们在音乐的不同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在日本的传统乐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影响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日本人的心灵世界。
摘要:日本的筝(Koto)是在唐代(日本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的,直到现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还保留着遣唐使带回的唐传筝的标本。更重要的是,十三弦筝在当今的日本依然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专业邦乐(日本传统音乐)界还是民间的业余学习活动中都很受欢迎。历经千年,日本十三弦筝一方面坚守着唐制,另一方面,在音乐形态上已经日本化了。笔者通过赴日的田野调查和对文献的研究,梳理出了日本筝的发展脉络,并在文中对当代日本筝的发展现状做出了介绍。日本筝的制作有着严格的标准与流程,对十三弦筝制作工艺的关注,有助于我们在了解唐筝形制的同时取得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或可为中国筝乐的发展做出贡献。
日本筝的发展历程及十三弦筝的制作
一、日本筝的发展历程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中日两国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起源于中国而后大约在我国唐朝时期流传到日本的筝,历经千余年仍保存着唐筝十三弦制的古迹,其演奏手法与中国筝也有些许相同之处, 但从音乐风格和审美观念上已经完全日本化,成为了日本本民族的“邦乐器”(即日本传统乐器)。而在中国,十三弦筝早已销声匿迹。日本音乐家三木稔在其《日本乐器法》一书中写到:“十三弦筝的历史开始于7、8世纪时,从中国输入的唐乐乐器中的‘乐筝’。乐筝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模样„„”。“一千多年来,筝的构造几乎没有改变„„”。①日本学者林谦三也持这种观点。也就是说,筝在中日两国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传承下来,形成了当今中日筝乐截然不同的音乐形态。想要了解日本筝乐,首先应该从其发展历程入手。 (一)日本筝的历史沿革
筝是我国的传统弹拨乐器,按照萨克斯的乐器分类法属于Zithe“r 齐特琴”类。我国文献中关于筝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237 年司马迁所著《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击, 弹 筝搏脾, 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真秦之声也。” 筝这一乐器从出现以来,就在我国民间乃至宫廷中不断发展兴盛起来。关于中国筝的发展历程已有许多学者做出了详尽、科学的研究,在此不加赘述。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 同时也是筝乐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点可以从当时大量的诗词等文学作品、石窟壁画及绘画作品中得到印证。当时的筝乐不仅在民间和宫廷中兴盛发展,也曾经被佛教音乐所吸收。筝弦制的发展经历了五弦、十二弦的过程,在唐时达到十三弦,并且相对稳定下来。我国唐代的音乐文化对当时的亚洲邻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飞鸟时代后期,奈良平安时代前期。在这一时期中,日本连续向中国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以全面学习吸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先进成果。张前在其《中日音乐交流史》一书中指出;“遣唐使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习唐朝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歌舞艺术,特别是学习唐朝宫廷燕乐,创立日本自己的雅乐,同时大量导入唐代的乐器、乐谱、乐书等,并逐渐加以消化吸收,使日本音乐极大地繁荣起来„„”。②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十三弦筝在唐代时传入日本,并开始了其漫长的日本化的历程。日本的正仓院至今还保存着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唐筝标本,乐谱《仁智要录》中包含有《春莺啭》、《王昭君》等30首唐传筝曲。
后文对日本筝发展历程的简述中将会提及日本的朝代概念,为了避免概念的混乱,同时也便于把中日年代进行对照,特附上中日历史朝代对照表(自唐以后)。关于日本十三弦筝的发展历史,中日两国的一些学者做出了专门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安藤政辉教授的 《生田流的筝曲》③、肖巧玲的《日本筝的历史与发展》④、以及日本学者伊庭孝的《日本音乐史》⑤。结合他们的观点和我在日本所收集到的资料、了解到的情况,关于日本筝的历史沿革综述如下: 1. 雅乐筝
唐十三弦筝在奈良时代随传入日本。关于这一点,最重要的实物是现存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唐传筝。十三弦筝最初传入时只是在雅乐的合奏中作伴奏,音乐形态十分单一简洁。到平安时代转为“催马乐”(平安时代日本在雅乐日本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声乐体裁,歌词为日本人创作的汉文诗歌,曲调则源自唐乐或高丽乐(即雅乐风格),常用琵琶、筝、横笛等乐器伴奏)、“朗咏”(原意为高声吟咏,在这里代表平安时代的一种以中国汉诗为词并谱以曲调的声乐体裁)伴奏的乐器。自镰仓至南北朝时代,贵族阶级的没落并未影响宫廷雅乐的传播和发展,人们以对筝、琴、琵琶的学习作为女子修养的标准,这一时期的筝乐在贵族阶层中得以发展,并被视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筑紫筝的出现
到了安土桃山时代,日本的民族音乐得以兴盛发展,作为邦乐的传统乐器开始萌芽。乐筝继
续保留在雅乐中使用, 其中一部分逐渐流到民间与寺院中。当时在九州的善导寺中有一位名叫贤顺的僧人,他在学习雅乐时学会了筝和琴的演奏,之后他用雅乐中的歌、琴曲结合了其他器乐曲创立了“筑紫筝曲”(筑紫是地方名称)。自筑紫筝始,日本筝乐正式形成。也就是说僧人贤顺所创立的筑紫筝是日本本土筝乐形成的开端。肖巧玲在其《日本筝的历史与发展》中指出:筑紫筝强调的是精神内涵,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仪式感极强,并非是用于娱乐的音乐,同时筑紫筝的传承有着十分严苛的师承关系和门派规矩,只在僧人、医生和武士阶层传承,不可传授给女人和盲人。这种种的要求导致了筑紫筝与大众音乐格格不入,也就为后来八桥检校的改革打下了伏笔。 3. 俗筝的产生
江户时期的盲人音乐家八桥检校是日本筝乐发展史中重要人物,他对筑紫筝的改革和创新为筝乐进入社会大众生活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法水是僧人贤顺的弟子,他离开寺院到江户地区开设了自己的授课学堂,并把筑紫筝的演奏技艺传授给了盲人音乐家八桥,法水的这一行为违反了筑紫筝的传承规矩,于是他被开除出筑紫筝派。但是, 正是由于打破了原来的门派规矩从而脱离了门派,八桥反而可以自由地尝试改革和创新。他把自己原本擅长的三味线演奏和筝乐的弹唱融入了筑紫筝,并改革了调弦法以含有半音的都节音阶代替了原来没有半音的律音阶(即“平调子”),该种音阶至今还在日本筝中使用。八桥检校是俗筝的创造者,他创作和改编的筝曲被称为八桥流筝曲,八桥流是俗筝的一个流派,成为今天生田流和山田流筝曲的直接祖先。可以说,八桥检校开创了日本筝乐中至今最为盛行的俗筝流派。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俗筝”是相对于雅乐中的“乐筝”而言的,也就是说宫廷中的“乐筝”在其发展历程中传入民间,与民间的音乐审美和音乐形态相结合发展出了民间的“俗筝”。 八桥在改革的同时还收了徒弟,他的高足北岛的徒弟生田检校(1655-1715 年)于17 世纪创立了生田流筝派,生田检校让筝参加歌曲的伴奏并首次让其与三味线合奏,还改革了音阶、义甲以及演奏的坐姿。之后生田流筝乐试图进入江户地区,但因为某些音乐风格不被当地民众接受未能成功立足,于是18 世纪在江户地区产生了山田流筝派,该筝派是由山田检校创立的,他主要创作以筝伴奏的歌曲,并对义甲和乐器做了改革。下图为几种形制不同的日本筝义甲: 引自:安藤政辉《生田流的筝曲》1986年讲谈社关于生田流和山田流筝派的具体区别,安藤政辉教授在其《生田流的筝曲》一书中用对照表的方式明确地呈现出来, 如图:表下方的标注译成中文意为:(1)明治时期以后,流派之间的交流增多,现在地域上的差异基本没有了。(2)现在,生田流筝人也有使用山田流筝。正如三木稔在其《日本乐器法》一书中所说的:“十三弦筝的历史开始于7、8 世纪时,从中国输入的唐乐乐器中的“乐筝”。⑥乐筝直到现在还保存着当年在雅乐中使用的模样。后来一部分逐渐流到了寺院和民间,经过了16 世纪的筑筝, 在17 世纪又由于八桥检校的“俗筝”取得了它的位置,此后又 分成了生田流、山田流两派直到现在。”
4. 宫城道雄和“新日本音乐”运动到了大正时代随着西方文化的深入,日本开始吸收借鉴的西方音乐形态,日本筝乐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此时的传统筝乐变化较大。受到新政府扶持的宫廷雅乐逐渐恢复元气并扩大其影响。到20 世纪20 年代,由宫城道雄等人发起的采用日本传统乐器,同时运用西方传统作曲技法创作新曲的“新日本音乐运动”,使传统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新日本音乐”运动一词,源于日本“乐圣”级的人物宫城道雄和日本现代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本居长世(MotooriNagayo, 1885-1945 年)1920 年11 月27 日在东京举办的一场演奏会。这场演奏会被尺八演奏家吉田晴风(Yoshidaseihu,1891-1950 年)命名为“新日本音乐大演奏会”。这是日本现代音乐史上重要的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日本音乐”的代表人是日本音乐的传奇式人物——宫城道雄。
宫城道雄,公元1894 年(日本明治27 年)4 月7 日出生于日本神户,他在8 岁时因疾病不幸失明,承受悲惨的厄运。同年他投入到了日本著名的传统音乐筝曲流派——生田流,拜
生田流中岛检校为师,开始步入筝曲家的学习道路。他天资聪颖、勤奋努力,11 岁时就从第三代中岛检校那里获准出师, 许可其自立门户,十二岁便开始以教授筝曲为生。他十四岁赴朝鲜,在朝鲜的十年间,他一方面教授筝曲,一方面刻苦练琴、自学作曲。他的非凡作曲才能和出众的琴艺引起了各界的注目,成为名冠朝鲜的攀曲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成就也受到他的祖国—日本的重视。为表彭他的艺术成就,十九岁的宫城道雄被授以检校称号。三年以后,二十二岁的宫城道雄又以卓著的贡献荣升大检校。这是日本盲艺
人的最高荣誉。宫城道雄对于日本民族音乐的贡献很大,在作曲方面,他擅长把西洋音乐的作曲技法融入日本传统音乐元素之中,从而开拓了日本邦乐的新音乐世界。大正、昭和初期(即1930 年)的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音乐消费市场初步形成。明治时代的西洋音乐的启蒙此时在日本已发展为西洋音乐的普及。西洋音乐理论在当时的日本音乐学校已经普及,音乐会上演奏的也大多是欧洲音乐家的作品。相比之下,日本邦乐由于不受重视加之本身的固守陈规使得自身的处境越来越艰难。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宫城道雄大力主张发展日本民族音乐。他认为应该学习西洋音乐,利用其有益之处闯出一条新日本音乐之路。宫城道雄一生创作、改编的筝曲多达三百余首。有《春之海》、《落叶之舞》、《水之形态变化》和《徽音》等。这些作品的创作手法异常新颖,但其旋律是日本的传统,这些曲子筝曲旋律、灵魂也是日本的。其日本古典筝曲重旋律、抒情性强、优美流畅、诗意盎然,这些充满生气、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筝曲,在日本民众中深受喜爱、雅俗共赏。《春之海》等作品还被列为日本中学音乐课指定的欣赏曲目。在乐器制作及改革方面,宫城道雄受到西洋音乐使用低音乐器的彩响,宫城道雄研制了低音筝十七弦,弥补了日本民族乐器中低音乐器的不足,现在已被广泛采用。同时还制作出了短筝、八十弦筝等不同性质的筝,但并未得到普及。1956 年(昭和31 年)6 月25 日,宫城道雄为了去大阪演奏《越天乐变奏曲》,途中不幸坠车逝世,终年62 岁。1978 年(日本昭和53 年)12 月6 日,在他晚年所住的地方——日本东京都新宿区,建立了宫城道雄纪念馆,这是日本最早的音乐家纪念馆。此次日本之行我有幸在东京艺术大学毛丫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东京新宿区的宫城道雄纪念馆。由于日本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纪念馆中是禁止拍照的,因此,笔者未能获得图像资料。纪念馆展厅中主要有宫城道雄的生平简介、音乐创作情况的总结、乐谱手稿、演奏用的乐器的实物、生前故居、专设有一间展厅播放他生平事迹的视频资料、纪念馆二层是宫城道雄音乐资料的研究机构。从文化保护的细节中看出日本民族对文化的珍视,以及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同时也体现了宫城道雄在日本筝坛中的地位。20 世纪50 年代以来,日本出现了一大批现代邦乐的作曲家,如:武满彻、诸井诚、三木稔等。这一时期的表演、实践、作品群称之为“现代邦乐”,虽然他们在作曲技法上参照的是西方音乐的技术,但是在作品风格上却追求浓郁的“日本气质”,反对“洋”、“邦”合作中的貌合神离。正如三木稔在其《日本乐器法》中指出的,1960 年以来日本筝乐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60 年代前半宫下秀洌把十三弦筝和十七弦筝合起来制作了三十弦筝,可是只是少数人、主要是宫下系的演奏者们在用来演奏。1969 年野坂惠子在三木稔的协助下,二十弦筝诞生了。两个年后的1971 年,它的弦数定为二十一弦,名字还是称为二十弦。此后喜欢用二十弦筝演奏的人在演出中飞跃增加„„”。但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现代筝乐发展的同时,其传统“邦乐”的传承并未受到影响,生田流和山田流筝乐仍在一个稳定的体系中完整地传承着,从未中断。也就是说,传统与现代在两条轨迹上并行发展,都未受到阻碍。 (二)日本筝发展现状
正如前文所述,当今的日本筝坛有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两条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日本筝的乐器制作家、作曲家、演奏家对筝这一乐器本身、筝的音乐形态和筝演奏技法进行了大量的革新,在传统筝乐(即“邦乐”)中生田流和山田流是目前最重要的代表流派,在其乐器形制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20 世纪以来,曾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制,有十七弦低音筝、二
十弦筝、二十五弦筝、三十弦筝、以及八十弦筝(由宫城道雄制作了唯一的一台,但在二战时期被烧毁,目前所存资料只有一张照片,是以十二平均律来定弦的)等。但是,所有这些改革的筝都没能取代传统的十三弦筝。在重要的教育机构及重要的流派和演奏家团体之中,十三弦筝是用途最广泛的,同时在社会业余学习中,十三弦筝也是最受大众喜爱的。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十七弦筝、二十弦筝、十三弦筝: 通过实地采访和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在东京艺术大学的筝乐教学中只有十三弦筝且只有生田流一个流派,因为其他传统流派的内容或是现代筝乐的教学是不容许进入的。日本社会中业余习筝的人,绝大多数学习的也是传统的十三弦筝,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业余学习,习筝者一旦拜入一位老师门下就必须严格遵守门派的一切制度,不可随意更改师门或改变演奏方法和内容。“新乐器”,即除十三弦筝外的其他形制的筝是在以个人为代表的小音乐团体中传承的,如:二十弦、二十五弦筝主要是野坂惠子在短期大学(业余的授课组织)中教授,三十弦筝主要是由以宫下伸、宫下秀洌为代表的宫下系的筝人在演奏和教授。总的来说,日本音乐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延续至 今的“邦乐”(传统音乐)与“洋乐”(现代音乐)并存的形式,而日本的筝乐也形成了俗筝与新筝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二、日本十三弦筝的制作 (一)正仓院的唐传筝
引自:徐元勇《日本盲人音乐家宫城道雄》⑦ 引自: 三木稔《日本乐器法》 位于奈良的正仓院
崔杨:日本筝的发展历程及十三弦筝的制作
目前, 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音乐会上, 西洋乐器几乎一统天下, 地道的日本音乐似乎难得听到. 然而, 日本的传统音乐一向延续而未中断, 今天, 人们仍有机会欣赏到风格纯正、历史悠久的雅乐、能乐和各种三味线曲目。近年日韦腾· 兼举翠来, 西洋音乐和日本音乐相互结合的趋势日益增强. 一些有名的现代音乐家在其作品中常常为尺八(一种管乐器) 或日本筝谱写若干乐段. 随着音乐上的国际交流日渐活跃, 日本音乐在本土之外引起了人们愈来愈浓厚的兴趣。19 53 年, 日本武藏野市音乐学院院长出于研究的目的从联邦德国带回了一个古提琴。这是音乐学院的第一件收藏品。尔后, 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及其他人又先后捐献了若干旧乐器, 19 60 年, 这些乐器开始公开展出,供人参观. 同年夏天, 一位名叫佐平水野的乐器专家在参观了该展览后, 决定把自己所搜集的大批乐器捐献出来。到19 67 年10 月, 一所收藏有60 0 余件日本和欧洲旧乐器的博物馆正式建立了。 这家博物馆的收藏大致分为4 类: 日本乐器、外国乐器、乐器配件及与音乐演奏有关的器具和辅助器械, 共计40 0 余件。乐器中既有日本及欧洲的精品, 也有来自亚洲、非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民间乐器。配件中有2 25 个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琴弓. 在最后一类收藏中, 最令人注意的莫过于那些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留声机, 尤其是那架爱迪生式的留声机。真可谓洋洋大观。博物馆不仅仅限于保存和陈列其乐器藏品, 还进行音乐教育及乐器研究. 所以, 馆中所有乐器均已修复, 处于完好状态、博物馆还从事乐器新材料的研制, 比如, 它与一家玻瑞制品公司合作, 研制了以水晶玻璃为材料的单赞管、手摇铃、播管及长柄木号角等. 日本传统乐器表现弹奏日本传统乐器的图画从考古发现来看, 在公元7 世纪以前, 日本的乐器有4 类, 它们是日本古琴、笛、日本鼓和铃. 日本古琴当时是一种五或六弦的弹拨乐器, 与现代的日本筝有着不同的起源. 笛包括竹质或木质笛和陶制或石制的埙. 日本鼓最初是筒状的双面鼓, 而不是像现在那样呈沙漏形(细腰) 。铃则类似拨浪鼓, 用陶、木或金属制成。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 受中国、朝鲜及其它亚洲国家乐器的影响, 日本的乐器经历了许多发展与变化。日本琵琶一种三至五弦的弹拨乐器. 现存最古老的日本琵琶为一支五弦琵琶, 它保存于奈良市东大寺的正仓院中; 这里收藏有在位于8 世纪的圣武天皇使用和保存的万余件珍品.
这件琵琶看上去与一处2 世纪印度佛教遗址中浮雕上的一件乐器非常相似. 有人认为, 日本琵琶与印度南部的七弦琴以及伊朗、土耳其和阿拉伯国家的乌特琴同属一类. 自中古时代起, 佛教徒在宜讲佛教故事时就辅之以琵琶弹奏. 后来, 琵琶慢慢成了一般说书人的必备乐器. 同时, 它也常常用于宫廷音乐— 雅乐. 尺八一种起源于中国的管乐器, 长约5 5 厘米, 竖吹; 无需蒙膜, 前面有4 个指孔, 后有一个拇指孔。尺八一度受到冷落。17 世纪时, 佛门一宗派把尺八用于佛事, 它由此重新受到重视。今天, 尺八的演奏有两流派. 一种重视其宗教功能; 另一派则注重其音乐功能. 尺八通常也是民谣表演的伴奏乐器。日本筝一种十三弦拨弦乐器, 在雅乐中通常用以奏出铿锵的节奏名冶,穷容忿霉, 也用于独奏或筝合奏. 但这种奏法已不多见, 主要用于这种演奏的筑紫筝(产于九州岛的筑萦) 时而还有人演奏, 但只是为了延续传统. 16 世纪初, 盲人乐师们结队演出, 琵琶、筝和三味线并用, 筝适用范围得到扩大, 并由此产生了演奏筝的两个主要流派: 生田流和山田流. 他们在家元制下代代相袭, 至今兴盛不衰. 所谓家元制是日本音乐表演中的一种传统制度. 据说, 各流派都是父子相传。世袭的宗师一方’ 左上: 筑萦子制于川sI 年左下: 用于推乐的石子右上: 孔雀琴右下: 三味线制于I曰口年矛穷霉霉乌容穷` 面承续传统, 另一方面招收门徒并向业余追随者传艺, 以扩大影响. 三味线一种三根弦的拨弦乐鑫, 由中国的三弦演变而来. 自16 世纪传人日本后, 三味线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 琴腹不再以蛇皮, 而是猫皮蒙面; 其次, 手指弹奏改为用大拨子弹奏. 三味线是伴奏歌舞会伎和木偶剧文乐的必备乐器. 尽管世界上几乎所有弦乐器早已采用金属琴弦, 但三味线为了保持其细腻的音质仍保留其丝弦。除了歌舞会和文乐, 三味线也用于伴奏长唤和小叹中的歌唱, 同时也是民谣的重要伴奏乐器。
扫本鼓是一种沙漏型(细膜) 双面鼓. 较小的称小鼓, 由演奏者用左手凭借缠绕鼓身的绳索挎在右肩上. 用右手击鼓. 较大的称大鼓, 演奏者用戴有硬指套的右手击鼓. 小鼓、大鼓以及笛, 有时还有太鼓, 一般是能乐的主要伴奏乐器. 在歌舞伎的伴奏音乐长叹中, 日本鼓用于击出节奏. 日本笙和日本单集笙是由17 根黄管组成的管乐器; 日本单集是直吹的竹笛. 这两种乐器只用于雅乐的演奏, 是7 世纪左右由中国传人日本的。至今仅保留于宫廷音乐及神道音乐传统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