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
1、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
19 世纪末(1892-1893)年在写作《唯物主义史论丛》时提出社会结构“五项因素公式”思 想的雏形。他再次概括时,明确地把“社会心理”归入其中,这就是著名的“五项因素公式” 理论。
公式:1) 、生产力的状况
2) 、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3)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4) 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 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 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5) 、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
“五项式” 的前两项——生产力的状况、 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是说社会生产方式 是一切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
“五项式”的后三项——在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政治制度、 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各种思想体系——则是指树立于物质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上层建筑。 政治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上层建筑是在社会物质基础上形成的,并受制于物质经
济基础, “五项式”中,生产力始终处于“第一”位置,是社会 结构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其他因 素的变化;而思想体系虽然“远离”生产力, “更高地悬浮于”物质基础之上,但它最终受 制于物质基础,社会物质生活归根结底决定着社会精神生活。
2、社会心理说 :某个特定时代的某个民族、阶级或阶层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自发形成的 具有普遍性的情感、情绪、感觉、愿望、理想、兴趣、习惯、信仰、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等。 是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的总和。 (两个显著特征:a、与思想体系相比,具有原始性和素 朴性;b、与个体心理相比,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
3、莎士比亚化 :要求作家从社会生活出发,还原特定时空背景下真实的人物与事件;正确 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人物揭示社会现实的某些本质; 在现实的基础上塑造个性化的 人物,创造富于生活气息、朴实、明快的语言,构思生动丰富的情节等。是现实主义的基本 特征,是马恩对现实主义理论形象化的概括,生动地表述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规律。 4、席勒式 :指席勒文学创作中存在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的倾向,即人物塑造从抽 象观念出发,把人物变成表现作者理想与观念的工具,马克思指出“席勒式”是“把个人变 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
5、西方典型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
a、17 世纪以前以狄德罗为代表的典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
b、18 世纪以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个性典型观(莱辛,歌德,别林斯基.
c、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6、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 、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每个人都是典型, 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如此。 ”
a、典型来源于社会生活
b、典型具有鲜明的个性
c、典型应该具有代表性,典型是应当如此的“这个” ,是“有代表性的性格”
d、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其一,现实主义的意思包括两 个层次: 细节的真实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关键。
其二, 现实主义典型包括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两个要点。
其三, 真实再现才能处理号典型环境与典 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包括特定 历史时期的社会大环境和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既包括地理环境,更强调社会背景。典型人 物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是丰富充实而又具有普遍性的“这个” ,同时又离不开典型环境。 ) 1 马克思主义文论
7、马克思主义悲剧观 、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 (恩格斯) “历史的必然要求” ——指体现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合理要求或理想。 “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旧有势力或不合理因素的存在与仍然强大, 使合规律的合 理要求、理想受到挫败,暂时未能实现。
8、马克思和拉萨尔的讨论: 、马克思和拉萨尔的讨论: 就历史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一些思想观点和艺术观点进行讨论 拉萨尔:济金根的悲剧根源在于他企图用“狡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目的” ,是“观念 的无限的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的狡智之间的辩证矛盾” ,即革命的目的和外交的手段之间存在 着冲突。 马克思:济金根(而胡登多少和他一样)的覆灭并不是由于他的狡诈。他的覆灭是因为他作 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 或者说得更确切些, 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 式。 ”
9、索绪尔语言学转向的作用 、
语言论转向曾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它很快超越了作为但以学科的语言学本身,不仅 属于观念意义上的革新, 同时还具有方法论的价值。 文艺理论和美学领域中的各种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符号学、解构批评等,大多得益于此。
10、巴赫金 、
a、对话 包括:人物自我对话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 作者与人物的对话 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b、复调 复调小说具有这样几个层次: 一是话语中时有双声语现象出现; 二是主人公主体意识中会产 生许多不同思想的交锋, 有时会产生精神分裂、 人格分裂; 三是许多价值相等的主人公意识, 作为某一他人意识而非客体,以对位形式,不相混合地结合在某一统一的事件中。 ”
c、狂欢化 A、 “狂欢化”理论可看作一种审美理论 “狂欢”的主要精神:全民性,平等性 B、 “狂欢”的审美特点 1) “动”的审美 2)狂乱的快感 3)时间感强 4)融
于集体 5)世俗的享受 6)民间趣味 C、 “狂欢化”的启示 1)审美和“动”“静” 之分 、 2)动感文化 3)作品新解 d、语言的社会性 不管词的意义是什么,它都在具有某种广度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之间建立联系,这联系客 观地表现在人们的联合反应之中——表现在通过语言、 手势、 事情、 组织等作出的反应之中。 2 马克思主义文论
11 批评的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 美学标准: 它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的 美学标准 指的是从美学角度分析作品的审美表现和美学价值, 尺度,此标准包括: (1)艺术形象的生动性,要求形象要有个性化,能逼真地反映生活。 (2) 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典型要求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揭示出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规律。 (3)艺术形式的完美性,要求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某些艺术形式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历史标准:指的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考察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和思想倾向,它是衡量 历史标准 作品思想内容的尺度,此标准一般保罗真实性和倾向性两个方面。所谓真实性,是指作品通 过具体生动的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所达到的程度; 所谓倾向性, 是指作家蕴 含在作品中的立场观点以及通过作品描写的现象所显示出来的思想意义。
12、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 广义的艺术生产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的精神生产的一种, 它不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为目 的,而是作家、艺术家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精神作品。 狭义的艺术生产特指在资本主义时期,作家、艺术家“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 ,艺术生产 为资本创造价值,艺术品具有商品的属性。也就是说,只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的过程中,作 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
13、艺术生产的理论属性 、艺术生产的理论属性: (一)作为一种人类生产,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具有同质性。 (1)艺术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a、经济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也必然是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和动因。 b、 劳动为文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 c、劳动造就了艺术
本体 d、艺术起源于人类的自身生产 (2)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也同样进入艺术生产的考察中。 a、艺术生产力,指人们运用一定的精神资料和物质资料生产出物态化的艺术产品的能力。 b、艺术生产关系,指在一定物质生产关系制约下的艺术生产者、艺术消费者和艺术生产资 料占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艺术生产又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生产形式,是一种以创造审美价值为目标的精神生产。 (1)艺术生产的特殊性 (2)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有规律 a、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不同 b、艺术生产在生产与消费关系间有着自己独特的属性 (a)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同一性 (b)艺术生产的特有规律 (c)艺术商品是特殊商品
14、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生产理论 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生产理论 (一)艺术活动不是观念化的认识活动,而是生产活动 (1)在本雅明看来,艺术活动并不是仅存于人们抽象的精神领域,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化的 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的思维过程,而是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 a、艺术是经济基础领域内的一种社会生产 b、艺术生产的革命性体现在艺术生产领域中 (2)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它具有自己的社会功能 (二)艺术生产力的理论发现 (1)艺术本身也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3 马克思主义文论 艺术创作的技巧构成了艺术生产力,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由一定的创作技巧来代表。 (2)本雅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理论运用到艺术分析中,强调了艺术生产力对 艺术发展的作用。 理论:在他看来,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产品或商品,读者观众是消费者;艺术的创 作是生产,艺术的欣赏是消费,艺术发展的技术构成艺术生产力,代表了艺术发展水平。而 艺术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 影响: a、一定艺术生产力可以克服形式和内容的对立 b、艺术生产力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它能突破创新文学类型 任何一种文学类型都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都只是体现了特定时代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当一定时期的艺术生产力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时,由其决定的文学类型也必然走向衰亡。 c、艺术生产力的进步不仅能促使文学发展,而且具有一种强大的文化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艺术进步 d、艺术生产力的革命内涵 对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来说,技术的进步是其政治进步的基础。
15、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1)三种复制 原则上说,一种艺术作品总是可以复制的。人所制造的东西总是可以被人摹仿的。艺术复制 品,被学生们在工艺实践中造出来,被大师们为了广为流传他们的作品而造出来,最后,还 被追求赢利的第三种人造出来。然而。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表现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2)“复制”手段的发展和复制时代的到来 在1900年前后,技术复制已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它不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作品并由 此对公众施加影响, 引起极为深刻的变化, 而且还在艺术的制作领域里为自己攫取了一块地 盘。 (3)“机械复制”的效果:以“震惊”代替“灵韵” 以电影为代表的现代机械复制艺术,使传统艺术的“灵韵”消失,引起了艺术功能、价值的 根本改变,代之而起的是“震惊”的审美效应。审美观念从灵韵向震惊的转化就是艺术的划 时代标志,艺术从非全面机械复制的时代进入了全面机械复制的时代。
16、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评 、 实质: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文化批判理论。 对大众文化持有的是消极、否定的态度,具体表现: (1)大众文化迎合商品化走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性; (2)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导致了个性的被扼杀,不仅扼杀了艺术创作的个性, 而且也扼杀了艺术欣赏的自主性; (3)大众文化是一种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 (4)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掩盖了其中包裹着的意识形态内核,使民众放弃了现实的深度思 考,只是沉沦于自我麻醉之中。 总之,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从文化艺术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出发, 对文化艺术在 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严重异化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痛斥大众文化的平庸化、商品化、齐一化 和意识形态功能。
4 马克思主义文论 论述:
论述: 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现实主义的论述 、现实主义是文艺创作和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 马恩的现实主义理论是在总结无产阶级文 艺实践, 汲取欧洲历史上各个时期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合理内核的基础 上逐步形成的。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马恩在同拉萨尔的论争、对自然主义的批判与“倾向文学”的批判中第一次运用了“现 实主义”的术语。逐步明确了现实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如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现实主义 人物塑造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 、艺术的倾向性与真实性、艺术典型塑造、典型环 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勇气等,最终成为现实主义的经典理论。 1、恩格斯明确了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则,即不要“席勒式”而应该“莎士比亚化” , 马克思也指出,拉萨尔需要更加“莎士比亚化”以克服其最大缺点的“席勒式” 。“席勒式” 指席勒文学创作中部分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 抽象化的倾向, 即人物塑造从抽象观念 出发, 把人物变成表现作者理想与观念的工具。 莎士比亚化是指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现实主 义的创作原则和方法。 它要求作家从社会生活出发, 还原特定时空背景下真实的人物与事件; 正确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人物揭示社会现实的某些本质; 在现实的基础上塑造个性 化的人物,创造富于生活气息、朴实、明快的语言,构思生动丰富的情节等。 “莎士比亚 化”在实际上市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马恩对现实主义理论形象化的概括。 2、1844年,马克思反对欧仁·苏在他的小说《巴黎的秘密》里“把现实的人变成抽象的观点”。 1885年,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提出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的要求,将艺术真实性 和政治倾向性结合起来。 艺术真实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符合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所 达到的程度。包括生活的真实性、情感的真挚性、感受的真切性三个要素。文艺的倾向性是 指文艺作品中所灌注的作家、艺术家的主观因素,也是作家、艺术家对作品中涉及的社会历 史人物、现象的主观态度。 恩格斯并不反对文艺倾向性,倾向性离不开艺术真实性 。 作品倾向性与作家本人的政治立场可以不一致 ,真正的倾向性是不以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 移的 ,“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3、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概括起来分两个方面: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二是人物与 环境的统一。 马恩认为 “每个人都是典型, 但同时又
是一定的单个人, 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 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在他们看来,现实主义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 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概括起 来有三点即典型来源于社会生活、典型具有鲜明的个性、典型应该具有代表性。典型环境与 典型人物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5 马克思主义文论 2、对《讲话》的理解 、 讲话》《讲话》总结了文艺的革命性特征, 是一种理论的总结; 同时《讲话》 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是党的领导人在 “整风运动”中发表的,是一项文艺政策。 当时很多创作和评论都以 《讲话》 精神为指导,可以说《讲话》还是一种政策指南。 首先《讲话》是一种理论总结。 《讲话》立足于革命,对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理论进行改造 首先《讲话》是一种理论总结。 和总结。这些文艺理论主要有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和周扬的理论。创造社后期转向“革命文 学” ,以是否表现革命来取舍文学。 《讲话》指出要“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要文化战线 和军事战线协调配合,“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讲话》要求文 艺成为革命的组成部分,即真正的文学总是革命的,也只能是革命的。这意味着如果文艺不 能为革命服务, 就可以被剔除出文化战线之外。 太阳社的显著特色就在于革命文学理论。 《讲 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创作动力的问题,但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创作离不开革命的信念,其中 包括创作来源于革命这样的思想。 蒋光慈将革命当作文学创作的动力源泉。 他对文学创作动 力的要求在《讲话》中被具体化、系统化。周扬是当时党的文艺理论代言人,是苏联文学理 论的积极介绍者。在他看来,典型要反映革命胜利的本质。 《讲话》对典型有集中的表述具 有理论的概括性,和周扬的典型=本质=革命胜利相比,更具文艺理论色彩。 其次是一种文艺政策。 其次是一种文艺政策 《讲话》是在整风运动的背景下发表的,有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 一种文艺政策 文艺性质方面, 讲话》 《 提出: “革命的文艺, 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作家要成为“革命文学家”,“要站在党的立场,要站在 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在文艺对象方面,提出文艺要为“工人、农民、兵士、城市小资产 阶级”服务,文艺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去表现工农兵群众”。这样,“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 的文艺,
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在文艺标准方面, 《讲话》则从抗日的要求出发,从文学服 务现实的角度提出“政治标准”即“按照政治标准来说,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 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强调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显然是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而做出的选择。 是从革命的角度、 党派的要求来强调文艺作为一种斗争方 法。 第三是政策指南, 《讲话》发表后,很多创作和评论都以《讲话》精神为指导,在《讲话》 第三是政策指南, 精神的指导下,作家们纷纷深入生活第一线,使延安文艺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 总之,讲话在总结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文艺理论问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 党的文艺政策和政策指南,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我的看法: 6 马克思主义文论 3、对文化研究特征的理解 、关于文化研究的特征一般将其概括为实践性、政治性、批判性、开放性与反科学性五个 方面。 1、实践性。文化研究中的理论是根据它与自身在当代世界中的特定实践、结构和斗争的关 、实践性。 系以及促进和介入的情况来衡量的。 文化研究反对对于任何文本的任何封闭阅读以及对于某 种方法的固执, 认为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特定时期将特定的方法综合进自己的研究。 文化 研究理论与方法的选择所依赖的是它所提出的问题, 这种问题意识和问题取向本身决定了它 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文化研究关心的不是某种文化产品有多好或为什么好, 而是某种文化实 践为了谁的利益,站在谁的立场上。 2、政治性。政治性的内涵:文化被看作是争夺、确立与反抗霸权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阶 、政治性。 级、 性别、 种族以及其他的不平等被合法化与自然化了, 其方式则是模糊这些不平等与经济、 政治的不平等之间的联系。 进行政治性研究的目的是辨明、 阐释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即文化应当如何在与经济(生产)和政治(社会关系)的关联中得到阐释与说明。文化研究 之所以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因为对于文化与权力之间关系的关注、 对于支配性权势集团及其文 化(意识形态)的批判、对于被统治的社会边缘群体的文化反抗资源的挖掘。 3、批判性。文化研究以社会文化批判为己任,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与参与精神。它特别关注 、批判性。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它坚决站在边缘或弱势的文化一边。 文化研究是高 度自我反省的,它强调文化生产和知识生产的历史性、地方性、实践性,反对普遍主义,
反 对任何理论话语(包括它自身的理论话语)的正宗化、权威化,强烈地张扬知识分子的批判 精神 4、开放性。文化研究的开放性,既体现在它的研究领域,也体现在它的研究方法上。对于 、开放性。 文化研究而言,语境就是一切,一切都是语境。文化研究需要保持的正是对于出乎意料与想 象、不请自来的可能性的开放性。它拒绝成为任何意义上的元话语或宏大话语,也不固定于 任何一种研究视角, 任何视角都可以为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知识发现和理论见解。 它是一个 永远向自己尚不了解的、 尚不能命名的领域开放的工程。 此外文化研究的开放性还体现出 “多 声部”的现象。 5、反科学性。文化研究采用的是跨学科的模式。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它将整个世 、反科学性。 界视作一个可供分析的文本, 揭示的是文本所隐藏的文化——权力关系。 文化研究还有意识 地打破学科界限。其广阔的研究视野,使文学研究从自我孤立和封闭中走出来,把作家、作 品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深度挖掘作家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