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小古文阅读,完成小题。
(二)凿壁偷光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④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 ②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 佣作:被雇佣劳作。 [1]下列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及、到) B.衡乃穿壁引其光(穿过) C.主人怪(奇怪的) D.遂成大学(终于)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C.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翻译下列句子。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匡衡克服困难,终于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王戎不取道旁李》,完成习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析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戒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面的字词。
(1)尝:_______ (2)竞走:_______ (3)唯:_______ (4)信然: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你认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古文阅读。
1 / 8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供③,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注释] ①抟(tuán):用手将松散的物质搓捏成团。②剧务:工作繁重。③力不暇供:力不从心。
[1]这则小古文讲的是《_____》的神话故事,关于女娲还有另一个神话故事是《_____》。
[2]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3]“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句理解正确的是( )
A.于是女娲便用草绳置于泥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一个个的人。
B.于是女娲便用草绳置于泥中,举起绳子就变成一个人。
[4]请用“ ”划出造人过程的句子,再结合句子谈谈神话故事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 [5]神话故事知多少:
中国神话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神:看到“天地开辟”一词,会想起化作万物无私奉献的_______;看到“太阳”,会想起执着的______和勇猛无敌的
______;看到“百草五谷”,会想起勇于开拓的_______。外国神话故事也很经典,你最喜欢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①,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②?”徐曰:“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戏:玩耍,嬉戏。②邪:疑问词,在这里相当于“啊”。③譬如:好比,就好像。④瞳子:眼睛的瞳孔。
[1]结合注释,说一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孺子认为月亮特别干净所以明亮。B.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C.从文中能看出徐孺子观察能力很强。D.徐孺子与王戎的特点与年龄都相同。 [3]结合短文,说说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理解。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去( ) 方( ) 欲( ) 还( )
2 / 8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的意思。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字或词语意思。
尝:_______________ 依然:_____________ [2]文中出现了三处“之”,分别是指什么?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___) (3)取之。(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传:_________________ (2)弃:__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画“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铁棒磨成针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呀,我们不能做这么愚蠢的事 B.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C.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8.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滥:虚妄不实,失实的,假的。②竽:乐器名。③充数:凑数,④南郭:姓,⑤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⑥说:同“悦”,高兴。⑦廩(lǐn)食:官府供给粮食。
[1]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3 / 8
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每次必须__________,因此南郭先生请求为他吹等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却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先生便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宣王说之。______________
[3]“滥竽充数”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读文回答问题。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 。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 [1]按原文填空。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pǔ) 囊萤(nánɡ) 金晖(huī) 刘禹锡( yǔ ) B.洛阳(luò) 韩愈( yú ) 胆怯(què) 陶渊明(yuān)
C.萤火(yínɡ) 曝晒( pù ) 光晕(yùn) 范仲淹(zhònɡ) D.绽放(zhàn) 炫耀(xiàn) 涉水(shè) 龚自珍(ɡōnɡ) [3]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A.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B.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C.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4]请写出你对文中词语的理解。 囊萤:______________ 恭勤:______________
[5]《囊萤夜读》中车胤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当有人请教我们学习有什么秘诀,我们可以送他这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听到同学说“自己基础差,怎么也跟不上了”,我们可以跟他说“学习不怕根底浅,_________________。”本学期我们还学过描写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天地。
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1]解释加点的字。
性敏好学:_____ 家贫: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本文与“囊萤夜读”的故事,将这两个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 )
4 / 8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弃去: 弃去弃去_____ 还卒业:______
[3]“问之”是指李太白问老媪。他是这样问的:“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 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 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
12.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 )女娃。女娃游于( ),( ),故为精卫,常( ),以堙于东海。 [1]按原文填空。
[2]精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活中,你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理解词语意思。
曰________ 溺________ 堙________ 故________
[2]本文选自《________》,炎帝是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与欣赏。
望梅止渴①
魏式②行役③,失汲道④,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⑤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⑥,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假诵》。②魏武:即曹操。③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④汲道:取水的途径。⑤饶:多,丰富。⑥出水:流出唾液。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失汲道:_________ ②军皆渴: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
5 / 8
①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15. 阅读小古文,完成下面练习。
猫 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中,不敢复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斗于屋上(________) 黄猫奋起逐之(________) 白猫走入室中(________) 不敢复出(________)
[2]两猫相斗,惊心动魄。请用“_______”画出描写这种紧张激烈场面的句子。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写了两只猫打斗,一只是(________)猫,另一只是(________)猫。它们在(________)上打斗。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________);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两不相下。结果(________)猫败而(________)猫胜。
16. 文言文阅读。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注释:欲:想要。惠:通“慧”。若:好像。奇:以……为奇(在此应指特别)。欲:想要。乃:于是,就。故:……的原因。庐:(简陋的)房屋。之:代词,代“这件事”。
[1]魏武帝喜欢何晏吗?请找出短文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让魏武帝站在里面。 B.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坐在里面。 C.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圆框,让自己坐在里面。 [3]你感觉何晏的性格特点是( ) A.当机立断 B.胆大心细 C.聪明机智
17. 阅读理解。
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zú)。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6 / 8
(注释)①本文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西汉名将,力大无穷,擅长射箭,作战英勇,令敌人闻风丧胆,世人称之为“飞将军”。②镞:箭头。③更:再,又。④居:居住。⑤尝:曾经。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亦竟射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写了李广三次射虎,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
______________;第三次是在右北平射虎时被老虎所伤,但最后仍射死了老虎。其中第______次写得最详细,这件事突出了李广__________的特点。 [3]下列对李广再射时“终不能复入石”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中石没镞”只是一时侥幸
B.第一次射石时李广以为是老虎,特别紧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C.李广的箭术发挥不稳定 D.李广后来射的石头太坚硬
[4]下列写李广的诗句中与本文所描述的情景无关的一项是( )。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C.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D.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5]结合短文内容,用一句话来赞美李广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虎求①百兽而食②之,得狐。狐曰:“子③无敢食我也!天帝使④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⑤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⑥,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⑦,故⑧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求:寻求,寻找。②食:吃。③子:你。④使:派遣,命令。⑤逆:违抗。⑥不信:不诚实,不可靠。⑦然:正确。⑧故:所以。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帝使我长百兽 长:长官,首领。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遂:于是,就。 C.兽见之皆走 皆:都。
D.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 畏:害怕。
[2]下面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B.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C.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D.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7 / 8
A.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敢不逃跑的。 B.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没有敢逃跑的。 C.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D.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没有敢逃跑的?
[4]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___,常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下列与所概括出的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 A.如虎添翼 B.鸡飞狗跳 C.狗仗人势 D.狐朋狗友
[5]你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