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是什么
“后真相”是什么
张 彤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 要:当法律还在为寻找且还原真相而苦苦冥思时,“后真相”已经悄然而至。2016年底,牛津字典把“后真相”定义为年热度词,不过两三年间,它以一种戏谑的姿态走进了政治评论、大众传播、公众平台等众多发声领域,夹杂在种种意识形态中传播开来。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后真相”时代所引发的社会危机,但对于这个话题的探讨,最终应该回到“人”这个主题上来。
关键词:后真相;危机;人性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一、“后真相”何为
当下各界普遍喜欢在普通词前面加个前缀“后”,来表达与本词既联系又相对抗的意味。例如,“后现代”主义,它源自现代主义而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工业文明负面影响的思考与回答,是对人的主体性丧失的一种沉思。再如“后人类”主义,它所表达的是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机器人逐步脱离人的控制反过来操纵人的危机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后真相”是对真相的解构,是一种介于真相和谎言之间的第三种语言。那么“后真相”这个词到底从哪里来的呢?
2016年《牛津英语词典》将“post-truth”(后真相)
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1]
根据牛津出版社的解释:而事实真相反而无足轻重的氛围。”
真相是明言,“后真相”则是暗讽。法国学者布希亚曾就“美国攻打伊拉克”这一事件发表了一篇名为《波湾战争不曾发生》的评论。但比较耐人寻味的是,这篇评论发表在联合国安理会已经授权对伊拉克使用武力后的一个月。是布希亚被后置了还是真相被后置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可在当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到了老牌评论家的抗拒。但恰恰是这种“荒谬论题”暴露了后现代情调常见的犬儒式的默从和无能从事有效批判的弊端。
其实,现在看来这场波湾战争在决策前早已是定数,只不过美国政府将它美化为一场“正义之战”以换取心安理得,媒体报道的大肆宣扬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相信,美国是和平的使者和正义的化身,出兵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平息战争。真相究竟是什么?只能靠有心人去领会,直到现在仍有人相信这是一场圣战,可这“圣战”的背后却是伊拉克人民血流成河的真相。媒体操控、有意的舆论误导等现象的讽刺和控诉。这也是说明“后真相”的最好案例。
说了这么多,现在我们来尝试给标题一个回答:靠煽动情绪获得支持者以达到个人目的的人造真相。
二、信息传播的异化
身处一个每天都会被海量信息冲刷的时代,大众早已习惯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起床后的手机推送、车里的无线广播、大街上巨大的广告屏以及电脑弹跳出来的各种文件框,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信息。
42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1-0042-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走进了我
们的生活,网络信息的存储和置换无处不在,但我们是否能正确解读出现在眼前的信息呢?
早期研究表明:信息误解的成因大致可分为“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有意误解”论认为,公众会将媒体提供的事实查验视作对其自主判断力的侮辱,从而不愿理会正确信息,甚至不惜通过重申其错误观点来强调自身的独立性。“无意误解”论主张公众会注意到除查验信息之外的各类因素,导致信息处理
结果的截然不同,最终加强对争议性观点的支持。
[2]
以微博为例,在不识别真假的情况下,随便一条信息的发布都有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受到全民关注。这本是公众行使知情权、发言权的平台,却被别有用心者加以利用。特别是自新媒体行业发展壮大后,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打着追求真理的幌子,颠倒黑白,玩弄权术,消费了大众对于媒体行业的信任值,久而久之,公众宁愿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也不再相信媒体提供的事实查验。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本应该受人的控制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工具,事实上却反过来操控了人,尽现人性的丑恶。我们可以假想这样一个问题,当某一天人工智能再也不是服务我们的中介,而是可以任意左右我们思维、煽动我们情绪、成为影响我们作判断的工具,是不是危机就真的来临了呢?
人类需要感性和情感来作为对抗权威和圣律的符号,以彰显人性的神圣和不可侵犯,但感性也需要规范和制约,过多的情感注入本身就是一种不客观、不公平和不公正。
三、披着金色外衣的嗜血主义
无论是微商的兴起还是自媒体的发展或是直播平台的涌现,都是利益之下的产物。据观察,早一批的微商和微博大V身价几千万的数不胜数,而他们的赚钱之道就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自我营销。而这种自我式的营销就是“后真相”理论的实践源头。
自我营销背后是洗脑式的价值观植入,营销者带着目的通过各种方式向受众传播经过特殊处理的信息,从而让大家潜移默化地接受自己的主张,并以此作为真实。一家叫“喜茶”的奶茶店很火,进驻上海后,一夜之间成为网红,排队6小时才能买上一杯,甚至有黄牛在旁边贩卖,即使这样,仍有数不尽的人慕名而来。原因是什么?是原料特别,还是价格便宜?没有
“后真相是指情绪和个人理念影响公众意见,《海湾战争不曾发生》正是对这场战争中谎言肆行、“后真相”是一种介于真实和谎言间,第9卷第11期 2018年06月Vol.9 No.11June 2018[3]学》这样一篇文章。她在文章开头写道:“我最后悔的事,就是大二才休学。”作为一个影响力极大的公众人知道,只是因为“喜茶”排队人多,所以大家潜意识
默认它好喝。像这样一夜爆红的店不止“喜茶”一家,颇有趣的是,随后财经新闻就报道了有关某网红店请“排队托”的事情。“排队托”顾名思义就是花钱雇人来排队,是商家的一种自我营销的手段,造成生意兴隆的假象以此吸引消费者前来消费。这一现象所引发的问题非常耐人寻味,有研究者发现,有足够的时间或兴趣来详细评估每一条证据的个人寥寥无几,相反,人们更愿意用某些屡试不爽的模式来管理周遭的信息环
境,[2]由此建立起一套将复杂客体简化分类的朴素理论。因此,客人不会去考察排队背后的原因,甚至不会抱着疑问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习惯了“从众”的处世方式。
我们姑且不去细究“大家好就是真的好”这句话,毕竟对于好的事物我们总是比较宽容的。可“大家坏就是真的坏”吗?对于看客和媒体来说,一则信息的传播只不过是动动手指这么简单而已,大多数人在衡量一则信息准确与否时,不会专门去查阅和分析资料,毕竟获得真相的成本太高了。而对于习惯“过眼不过脑”式消费新闻的大多数人来说,每天需要消化的新闻太多,需要分辨和判断的声音太多,在真相面前早已失去了耐心,比起自己去探寻真相,多数人更愿意听取网络上媒体的声音。在雪崩面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很多网络暴力事件中,我们都是施虐者,如“江歌案”“罗一笑事件”等。
四、是教育的错误还是个人的疏忽当下,网络的迅猛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在加快,“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已经捆绑了国人上千年。一个成功的资本家一定懂得如何更加巧妙地剥削劳动力,从而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于是他们说出了“时间就是金钱”这样一句斗志昂扬的话,让工人们产生一种“只要我分秒必争,就会有钱向我涌来”的错觉。然后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工人再怎么努力,他们得到的仍只是那点可怜的劳动力报酬,受益最大的还是资本家。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雨果也曾在《悲惨世界》中提到,“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然而当下青年人都忙着赚钱、忙着生活,读书者甚少。2016年一篇报道显示,中国人均读书仅4本左右,远低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在这种环境下孕育的中国读者,他们缺少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在面对一件事时总是不由自主地让自己的情绪、感性占据上风,无法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又迫切想要有所表达,于是当面对一则看似有道理的信息时,便不假思索地一拥而上。这不正是“后真相”吗?确实,人类有自己的无奈,为了生存不得不劳作,身体上的自由对我们来说太奢侈了,但身体受限不意味着我们的思维也要跟着受限,倘若思想也不得自由,就太悲哀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说:“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人的思维是在教育和书籍的滋养下逐步完善和开阔的,教育作为我们一边脚踏实地一边仰望星空的媒介,能够使人变得完满。然而反观当下,“读书无用论”盛行,情感公众号大V“迷蒙”曾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推出了《咪蒙: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
人物,“迷蒙”发的每篇文章的浏览量都在10万+,她自己也是985大学硕士出身,不知道她是出于什么心态发布了这种不负责的言论。倘若如她所想,教育的用途就在于帮大家科普基本常识,而完成义务教育后,就可以迅速把它摒弃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样的价值观确定对青少年有益吗?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受众是如此之广……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相比不读书,读毒书的危害更大,那些错误价值观的渗入,会慢慢腐蚀我国文化的根基。
五、“后真相”时代:我们的立场夏莹教授在《“后真相”——一种新的真理形态》一文中这样谈道:“后真相自身就是当代真理的表达方式,它不是有待克服、规训的情景,而是当代社会真理展现自身的唯一方式。它自身的存在样态本身,预示了一个全新的真理阐释方式已经到来。”她认为面对应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意味着“多元主义”的到来,是对以往“一”的真理性的一种发展,真理只有在多种谬论中才能得以显现。
针对以上观点,笔者持怀疑态度。夏教授将“后真相”作为一种新的真理形态表现,认为多重谬论中才更突出真理的意义,她还指出我们不应该太“柏拉图式”,不必太执着于心中的那个“一”,颇有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意味。然而“后真相”时代真的能按照这种美好的愿望发展下去吗?至少现在,它已经不那么纯粹了。在“后真相”时代,媒体人给公众搬出来一场接一场的“戏”,“噱头”和“娱乐性”已经盖过了本身的内容。看戏的观众很容易被戏的情节牵着走,被媒体人的主观意识影响,从而忽略事实本身。这不是“百家争鸣”,而是蓄意的误导。
以上是“雄辩胜于事实,意见重于事实,立场决定是非,感情优先一切”的“后真相”时代之本质。“后真相”像一面摆在人类面前的反光镜,照出我们人性中许多缺失和不完满。在巨大的真假莫辨的舆论浪潮面前,需要每个人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根据的说法来守护人性的底线。这不是教育赋予的义务,而是生而为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史安斌.“后真相”冲击西方新闻舆论生态[J].理论
导报,2017(11):63. 周睿明,刘于思.客观事实已经无效了吗——“后真相”
语境下事实查验的发展、效果与未来[J].新闻记者,2017(1):39. 咪蒙:我为什么支持实习生休学[DB/OL].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i6418148576601309698/,2017-05-09. 赵启正.大众传媒的革命[J].商业时代,2000(06):
29. 陈海峰.“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与真相[J].浙江传媒
学院学报,2017,24(5):2-7. 夏莹.“后真相”:一种新的真理形态——兼与吴晓明、汪行福等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7(6):66-70.
43
“后真相”[1][2][3][4][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