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麻醉科常见手术疾病诊疗规范

来源:好兔宠物网


麻醉科常见手术疾病诊疗规范

妇科

子宫肌瘤

【 病史采集 】

1.月经改变,浆膜下肌瘤及肌壁间小肌瘤无明显的月经改变。壁间肌瘤往往有持续性或不规则的阴道流血。

2.下腹部包块:肌瘤大于妊娠3个月大小以上可扪及,质地较硬,形态不规则。

3.腰疼、白带增多:因肌瘤使宫腔增大,内膜腺体增多,阴道分泌物增多。粘膜下肌瘤并感染坏死,阴道可排出奇臭脓性分泌物。

4.压迫症状: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压迫直肠可发生便秘或大便不畅等症状。

5.不孕:占30%~40%。

6.继发贫血:长期月经过多可引起贫血的一系列症状。

【 体格检查 】

1.腹部检查,肌瘤大於妊3个月以上可在下腹部扪及形态不规则,质较硬的包块。

2.妇科阴道双合诊检查:子宫增大,单个或多个肿物,质硬,与宫体或宫颈分不开。浆膜下肌瘤与宫体有蒂相连。粘膜下肌瘤子宫往往均匀增大,有时肌瘤脱出在宫颈口或阴道,窥器下可以见到。

3.辅助检查:B超可见子宫形态失常,有异常投影。

【 实验室检查 】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型;

3.肝、肾功能、乙肝二对半检查。

【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妇科阴道双合诊及辅助B超检查,可以诊断。但对于小肌瘤、症状不明显者可借助子宫输卵管造影协助诊断。

2.需与妊娠子宫、子宫肥大症、子宫肌腺瘤、子宫肉瘤、畸形子宫、卵巢肿瘤、盆腔炎性包块进行鉴别。

【 治疗原则 】

1.随访观察:若肌瘤小、无症状,一般不需治疗,可3~6个月随访1次,如发现增长迅速或并有症状,可考虑进一步治疗。

2.药物治疗:肌瘤小于妊娠2个月大小,症状不明显,已近绝经期或全身情况差不能手术者,可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如用雄激性:丙酸睾丸素100mg肌注,每日1次,共3次,月经期用药,但每月不可超过300mg,以免引起超男性化。

3.手术治疗:若肌瘤大于2个半月妊娠子宫大小或症状明显,导致继发贫血者,应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1)未婚或不孕者,单个肌瘤基底不大,可行肌瘤剜除术。

(2)对肌瘤较大或多发性肌瘤可行子宫全切术。已绝经妇女,双侧卵巢可一并切除,以免发生卵巢肿瘤后患。

(3)粘膜下肌瘤已脱出宫颈外口,可行阴道肌瘤摘除术。

(4)子宫肌瘤合并妊娠,如影响胎儿下降可行剖宫产术,胎儿娩出后将肌瘤剔除或切除子宫。

4.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产科

剖宫产术

剖宫产术是解决难产,降低母、儿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刮宫产的种类有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古典式剖宫产术、腹膜外剖宫产术及剖宫产子宫切除术,以子宫下段剖宫产最为常用。

[适应证]

(一)骨盆狭窄或畸形。

(二)胎儿过大,估计不能安全经阴道分娩。

(三)胎头位置异常,如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

(四)胎位异常,以横位、臀位等。

(五)子宫瘢痕。

(六)胎儿窘迫,经积极处理无效者。

(七)产前出血,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

(八)母亲有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

(九)严重软产道异常

麻醉方式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术前准备]

(一)择期剖宫产前准备:

1.术前2天测体温、脉搏、呼吸。

2.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心电图、尿常规,做血型鉴定。

3.术前1天晚进清淡食物,术前6小时禁食、禁水。

4.术前1天用抗生素、腹部备皮。

5.术前晚上用镇静剂。

6.术前半小时安置导尿管。

(二)急诊剖宫产术前准备:

1.准备皮肤,安置导尿管,禁水禁食,测血压、听胎心音。

2.查血常规、凝血时间、心电图、备血。

3.如时间允许,术前开始应用抗生素。

4.给麻醉前基础用药。

[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麻醉后左侧倾斜15‘卧位,以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麻醉后要听胎心音。

(二)根据胎儿大小、先露高低选择腹壁切口类型及大小。

(三)进腹后探查下段形成情况,先露高低和估计胎盘位置,然后切开子宫下段。

(四)娩出胎儿后子宫体部注射宫缩剂。

(五)一般待胎盘自娩,以免出血多。

(六)缝合子宫切口应避开子宫内膜,有血窦处要确切止血,两端缝合时要超出切口0.5cm。

(七)子宫及反折腹膜缝合后探查双侧输卵管及卵巢。

(八)清点手术器械及纱布无误后关腹。

[术后处理]

(一)术后病人平卧位待麻醉作用消失。

(二)保持导尿管通畅,一般术后24小时拔除导尿管。

(三)术后严密观察子宫收缩及出血情况。

(四)腹部切口一般7天拆除缝线。

(五)符合再生第二胎者应避孕2年。术后6个月可安置宫内节育器。

普外科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诊疗规范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诊疗规范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二)诊断依据。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有消化系统症状。

2.体格检查:体温可以升高或正常,典型病例有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可以阳性。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三)标准住院日4-5天。

(四)入院后第1天。

急诊术前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胸腹透视。

3.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定血型。

6.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五)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①禁食禁饮。②卧床休息。③补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抗炎治疗:予头孢一、二代药物或+甲硝唑联合抗感染治疗3-5天(只能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规定的抗生素)。

3.术前准备。术前常规用药。

4.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联合麻醉。

5.手术方式:顺行或逆行切除阑尾。

6.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7.实验室检查:术中局部渗出物宜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

(六)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恢复正常饮食;

2.体温正常,腹部无阳性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3.切口愈合良好。

腹股沟疝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行择期手术治疗。

(二)诊断依据。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三)标准住院日为5-6天。

(四)入院第1-2天

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4)心电图及胸腹透视。

(5)定血型、备血。

(五)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

预防性用药(一般不需使用)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或麻醉开始时,总的抗生素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术前用药一次即可(只能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规定的抗生素)。

2.手术治疗方案。

①疝囊高位结扎。

②无张力疝修补术。

③疝成形术。

3.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或硬膜外麻醉。

4.手术内固定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

(六)出院标准。

1.切口对合好,无红肿、渗液、裂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情况。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或合并症。

骨科

骨折手术治疗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骨折(锁骨骨折、尺骨或桡骨骨折、尺桡骨双骨折、科氏骨折、髁上或髁间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外髁骨折、髋骨骨折、坐骨骨折、耻骨骨折、单侧单纯胫骨骨折、单侧单纯腓骨骨折、胫腓骨双骨折)行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二)诊断依据。

1.症状:明确的外伤史,伤后出现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2.体征:骨折部位青紫淤斑、淤血,外观可有畸形,可扪及骨折端,可有叩击痛。

3.X片:明确显示骨折部位及是否有错移位。

(三)标准住院日为10-12天。

(四)术前准备2-3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胸透;

(4)定血型+交叉配血,备血;

(5)骨折肢体正侧位X线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心脏彩超等。

(五)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1.手术治疗方案:

①钢板螺钉内固定和/或支架外固定。

②克氏针内固定和/或支架外固定。

2.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或麻醉开始时,总的抗生素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可延长到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术前用药一次即可(只能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规定第一或二代头孢类抗生素)。

3.麻醉方式:根据受伤部位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上肢骨折宜选择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或全身麻醉,或臂丛麻醉;下肢骨折宜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麻;骨盆骨折宜选择全麻。

4.手术内固定物:钢板螺钉/髓内钉/克氏针。

5.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6.输血:通常无需输血,应作好紧急输血的准备。

7.术后住院恢复3-7天。

8.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X片;根据患者病情决定其他复查项目。

(六)出院标准。

1.切口对合好,无红肿、渗液、裂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情况。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和合并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