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研究
智库时代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研究
彭建交1 李雪莲2
(1.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2.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摘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意义。本文对京津冀生态环境危机现状进行了简要阐述,分析了现阶段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区域生态治理机构、升级区域产业减少污染、地方成本收益对等的路径,实现京津冀对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关键词: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图分类号:X171.1
一、引言
现阶段,京津冀地区面临生态环境日益弱化的问题,根源是欠缺合理的协同治理体制机制,难以推进京津冀的共同发展。面对生态环境危机,京津冀地区需要针对建设机制阻碍问题,结合政府与地方,采取措施,解决环境问题,构建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体系。
二、京津冀生态环境危机现状
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呈现出危机状态,京津冀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水质污染与生态退化。空气污染主要是空气中的细颗粒污染,根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相关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是京津冀地区。近年来,海河流域水资源比较短缺,作为京津冀的地处流域,水资源匮乏且日益严重,会限制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与人口规模。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质的恶化,会进一步对京津冀地区的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在京津冀地区,水质污染主要体现在:地下水源或地表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水库呈现出富营养化的问题;流域水生物数量严重减少等。严峻的水资源现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及时进行处理,会造成水质恶化的恶性循环。京津冀地区在近些年生态退化比较严重,尤其是河北地区,在人口数量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生态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京津冀的生态退化主要表现是土地沙化、沙尘暴、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等,在全国范围内,使京津冀地区土地资源遭到最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整体过于脆弱。污染问题会影响到京津冀地区的持续发展,因此,京津冀地区需要借助协同治理机制的建立,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为自身发展提供保障。
三、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困境
(一)生态治理与地方治理动机不相容·2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09-0280-002
相应的保障,在地方利益的影响下,造成政策效果不佳,引发京津冀的生态治理现状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相关问题。
(三)生态治理与地方成本收益不对等区域在参加生态治理的过程中,成本收益的匹配属于比较重要的条件。但现阶段,在缺少合理的补偿机制的情况下,京津冀进行协同生态治理,存在有地区成本收益未实现对等的问题。根据治理环境污染投资金额在各自GDP的占比,河北省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的负担,明显高于天津市与北京市,但协同治理环境得到的利益是京津冀区域共享的,因此河北省的成本与收益不对等,在跨地区生态资源调配方面,承担了比较大的成本。在治理水质污染方面,为使北京用水质量能够得到保证,河北省关闭多家污染企业,放弃多个存在污染但效益好的大项目,造成其损失较大。但是现阶段河北省为京津冀地区治理生态环境的相关贡献,并未得到全面的补偿,部分补偿仅限于临时协议,缺少制度安排的长期性。在协同生态治理中,河北省成本与收益不对等,会降低其进行协同治理的动力,影响整体生态治理的强度。
四、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建设路径
(一)完善区域生态治理机构
完善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协同治理机构,需要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建设京津冀地区的跨区域生态治理机构,在生态治理中,借助机构明确不同主体的各自地位、职责与权利,使用法律法规明确界定该机构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与决策机制等,从而为跨区域生态治理机构提供独立性与运作效率的保障。跨区域生态治理机构,需要针对京津冀的生态治理,为其制定统一的目标与规划,并建设跨区域生态工程。机构还需要根据公平原则,在不同地方利益间进行协调,对地
(下转第285页)
生态环境的属性是公共品,不存在竞争性,容易导致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在生态环境治理是公共品属性的情况下,地方参与生态治理的相关动机就容易缺少明确性,使实际生态治理工作达不到最优水平。在京津冀地区,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的人均GDP存在一定差异性,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进行协同治理的过程中,河北省具有更大的经济发展动机。在产业角度分析,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已经主要发展第三产业,而天津市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期,相比较而言,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尚在加速工业化,主要是发展第二产业。工业属于污染排放的主要源头,因此,工业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其发展会受到最大的影响,而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阶段,进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与天津市与北京市不同。在合理的相关补偿机制欠缺的情况下,如河北省这样相比之下经济发展处于落后阶段的地区,对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参与动机会与京津冀整体协同治理动机不兼容,存在动机不足的情况。
(二)生态治理与地方利益化分割冲突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系统,相对比较完善,因此,筹划生态治理工作需要以整个系统角度出发。现阶段的京津冀地区,虽然已经整体上是国家级生态工程,但是地方政府之间,并未建立相关协同体制机制,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在协同机制欠缺的情况下,难以开展协同治理工作。在现有管理体制上,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治理工作仍然是各自为政,缺少有效联系与协同。在地方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国家现有生态工程表现出轻视管护,重视建设的问题,不能够保证生态工程的持续性。区域内欠缺协同机制的问题,会导致部分跨行政区无法实施相关生态治理政策,缺少合理的制度安排,会提高地方间针对治理自行协商的相关成本,实施效果也无法得到
智库时代
以此慰藉其内心,转变其观念,推动诊疗工作的开展[5]。
四、结论
第一,教育是撒播知识和文明的事业,学校是知识的殿堂,学术的领地,育人的乐园。书籍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阅读显然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只有当高等医学院校致力于营造一个“思想开放、课堂民主、学术自由、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时,学生才能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提高。
第二,教师是教育之本,医学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将决定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良好的课程体系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实施,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素养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融入人文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医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其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第三,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呈现“积极-消极”的动态变化,新教改有助于学生将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转换为主动、积极的正性情绪,提高心理韧性,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断拓展思维模式,开阔视野,追求新知,改善英语学习效果。为学生营造医患诊疗会话语境,不仅能够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熟悉的医疗场景中,获得身份认同,增强表达自信,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语用能力。此外,参与口语实训所获得的正性情绪可以延续并消解负性情绪的影响,有助于拓展学习能力,提升自我效能。医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其获得更多广博的文化视野和人文情怀,以便更好地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作者简介】杨丹(1981-),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分级诊疗制度下医学
智者论道
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6-KYYWF-0692,项目负责人:杨丹;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6YYE13,项目负责人:杨丹。
【参考文献】
[1]祝畹瑾.关于培养社会语言学专业人才的几点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6):37-41.
[2]孙剑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称谓分期研究:社会语言学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化研究[J].现代外语,2013(2):111-119.
[4]连晓霞,韩梅.“老公”“老婆”称谓的社会语言学调查[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42-148.
[5]祁福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日本近代时期自称词复数形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63-70.
(上接第280页)
方政府在区域内的生态治理效果进行监督工作。二是明确地方环保部门职责,尤其是注重建立省、市、县政府的协调机制,在跨区域治理机构与原有部门间降低管理方面的冲突。借助跨区域生态治理机构的优势,不同地区的相关环保部门需要实现有效联动,对信息共享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协同监管。
(二)升级区域产业减少污染
在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前提下,京津冀地区的相关产业才能实行有效升级。在京津冀中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性,造成产业升级的具体方向不同,容易引起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区域产业重置问题,因此区域一体化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北京市产业结构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结合功能定位角度,北京市的相关主导产业,也需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等非优势产业需要迁移进河北省与天津市。由于产业迁出,地方政府短期内会减少税收收入,但以长远的角度看,地区优势企业的未来发展会对这部分损失进行有效弥补,甚至弥补的更多。针对天津市来说,制造业方面存在很大优势,在接受北京相关产业迁移的基础上,天津市产业需要对技术水平进行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自身产业的优化。在京津冀地区,由于河北省整体工业化水平较低,在接
受北京相关企业迁移的基础上,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需要着眼于发展生态农业,对特殊农业与绿色农业要加大发展的力度,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与生态治理进行有机结合。
(三)实现地方成本收益对等
为实现京津冀地区地方成本与收益的对等,市场与政府需要采取一定手段,实现其生态治理补偿。从政府角度,政府需要先进行合理评估,制定污染方负责治理、收益方负责付费的原则,从而在京津冀地区建立成本分摊机制。由于生态比较脆弱,京津冀地区也属于特殊贫困区,需要借助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技术援助与财政支付转移等手段,实现生态脆弱区的补偿。从市场机制角度,需要建立相关水权交易市场,并对排污权交易进行探索。京津冀地区曾借助过市场手段实行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开创成立排放权交易所的先例,并完成首例有偿转让污染排放总量;在北京市,有我国第一家环境权益类交易所,即北京环境交易所。因此,建设生态资源相关市场交易机制,京津冀地区存在自身基础,能够在整体上实现成本利益对等。
五、结语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三方需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实现三方权
利的对等,保护三方义务关系,约束三方生态治理行为,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又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简介】彭建交(1979-),男,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生态经济、区域治理。
【基金项目】1.河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课题:《冬奥会筹办背景下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J2018039,项目负责人:彭建交;2.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青年课题:《京津冀区域文化性格理论下公众参与比较研究》,课题编号:201804120406,项目负责人:彭建交;3.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新时代生态经济思想研究》,课题编号:HB18MK029,项目负责人:彭建交。
【参考文献】
[1]刘英奎.京津冀生态协作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97-101.
[2]王喆,周凌一.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基于体制机制视角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36(7):68-75.
[3]王宏斌.制度创新视角下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J].河北学刊,2015,35(5):125-129.
·2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