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说教材

来源:好兔宠物网
 如何“说教材”

“说教材”,顾名思义,是指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处理把握的过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知识树”(知识框架图、表等)以口头表述的方式呈现并展示出来的过程。“说教材”既有内容上的要求,也有形式上的规定,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一、说教材的目的:

说教材活动是在吃透课标精神的基础上对教材的一种深入的分析与把握,是落实课改理念达成三维目标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师灵活驾驭教材构建有效课堂与谐课堂的前提。“说教材”不同于过去的“通教材”,“通教材”仅仅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从头到尾“通”一遍,把不明白的问题和重点、难点搞清楚,一般是教哪册“通”哪册,并没有注意教材的整体性。

而“说教材”要求教师要整合教材,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了解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要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三个层面来把握教材。

作为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并写出教材分析。 二、“说教材”包括的内容:

1.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能说清楚新课标对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和基本要求(包括质的要求、量的要求及如何落实); 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体现课程标准)和体例是什么; 本册教材学生了解什么,知道什么,掌握什么,理解什么。 体例:包括知识结构、专题结构、板快结构、区域结构、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要画出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并加以介绍); 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三个体系可用一棵知识树表示,也可画三棵树:知识树、能力树、价值树,提倡老师们创新);

6.如果让我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对教材处理提出合理建议;能说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

三、说教材的误区

要注意“说教材”不同于“说课”,“说课”一般是对一篇文章或一课时的教学处理进行说明,而“说教材”至少是一个单元,主要是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关系、教学的建议等系统说明。 四、王敏勤教授的几点建议

1、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煮教材”。“煮教材”应该作为常规教研活动,要与评价考核结合起来。“说教材”,人人登台演讲,展示知识树,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说教材不是一遍就能完全把握,要反复讨论,煮熟煮透,真正理清教材的三大体系并熟能成诵。

2、要把握一册教材。

在新学期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知识树不是一种摆设,要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把他用活。

3、要把握一个单元的教材。

备课要备一个单元;上课要考虑单元的整体性。 4、要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

5、要把这一“说教材”的活动逐步发展为师生共同说教材。 五、说教材常用的几种形式:

一是说整册教材,二是说单元,三是说专题, 六、观看说教材光盘,简要讲解。

说教材要树立五种意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说教材”这枝教研百花园中的

奇葩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彰显着诱人的魅力。“说教材”在促进教师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理解与驾驭教材,掌握教材教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为此,“说教材”作为一种常规教研方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老师们所重视和接受。如何使“说教材”真正成为老师们教学的得力“助手”,笔者认为“说什么和怎样说”的问题是每位教师应该明确的问题。就此问题本人进行了如下思考,以求与老师们共同商讨,并以此引发深层次的探究。

正确地说教材,必须树立五种意识。 一、课标意识

树立课标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方向保证。《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教学法规性文件,是“有关教材的一切活动”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精神的文本体现。《课程标准》的法规性地位以及它与教材之间的规定与被规定、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就决定了“说教材”必须树立课标意识。做到“心中有课标、口中讲课标,课堂上践行课标”。将课标意识作为“说教材”的首要意识。要把《课程标准》作为我们分析理解与驾驭教材、确立教材教法的法规依据,指导“说教材”。具体来讲,在就或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进行“说教材”时,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对它们的要求与相关规定,同时要将《课程标准》作为法规尺度,度量“说教材”于始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握住正确的课程方向,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与处理教材。 二、整体意识

树立整体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基本要求。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王敏勤教授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各种教学要素达到和谐状态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要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王敏勤教授的整体建构理论其实质就是立足整体,把握全局。这一理论要求“说教材”要着眼于教材整体,从整体出发,把教材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对教材完整

准确的认识。惟有如此,我们对于教材各个板块、各个系统、各个知识点等的把握才是准确的;从整体到部分的感知、解读教材,自我构建知识网络,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方向、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才能够引导学生编织一张良性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网。

为此,我们要明确“说教材”不同于“说课”。“说教材”的对象是:或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而“说课”一般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尽管“说教材”与“说课”都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处理与把握,但它们一个宏观、一个微观,角度不同,要求与侧重点就不同。

树立整体意识,要求“说教材”要做到基本环节完整;在就每个环节进行阐释的过程中也要有整体意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各个环节、各环节中诸要素的顺序安排、详略问题也要通盘考虑。上述要求要符合教材的内在联系及逻辑关系,做到科学合理。

三、联系意识

树立联系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关键所在。“说教材”是否揭示教材各个板块、各个系统、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其逻辑关系,是衡量对于《课程标准》、教材与教法把握准确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正确处理、有效驾驭教材的基础。“说教材”只说“有什么”,不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对教材的把握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触及不到实质;教师就仅仅是“教书匠”,而不能成为“研究者”。“说教材”的作用就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说教材”针对不同对象(或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有不同的环节和侧重点。就一个单元而言, “说教材”的基本环节有:1.单元题目;2.《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与相关规定;3.单元教材分析(单元的地位作用;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意图与体例;单元教材知识体系等);4.单元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质和量的要求);5.单元教学重、难点;6.单元教学策略(学情分析、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总原则与方法等)。上述诸环节、各个环节中诸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就教材本身而言,各学科教材均由若干个内部系统构成。以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为例,由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价值体系;目题系统、引言系统、活动系统、正文系统、辅助文系统和评价系统等多个内部与外部系统构成。因此,“说教材”不仅要遵循教材内在的联系与规律,还要将外显的与隐含的多种多样的联系用简明并准确的语言揭示出来,做到“知己知彼,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层次意识

树立层次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内在要求。就内容来讲,层次性存在于《课程标准》、教材编排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价值体系、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方面面。“说教材”对象本身层级分明、各层级地位、作用、要求各异且相互交织的客观性,决定了“说教材”理清层级及其相互关系,突出层次性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标准》、教材林林总总的层级关系要求“说教材”的呈现形式、表述方式也必须注重层次性。这主要是指要注意各环节的先后顺序问题;每个环节中侧重点、详略问题等都要遵循“说教材”内容内在的规定性。做到“层级分明,脉络清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比如:在单元“说教材”的基本环节中,单元教材分析应作为“说教材”的重点。而此环节中①单元的地位作用、②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意图与体例、③单元教材知识体系等基本要素,应侧重于说单元的知识体系。再比如: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除了要明确三维目标,还要从认识行为动词入手,把握教学目标量与质的规定,清楚目标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关系。 五、精要意识

树立精要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核心要素。“精要”意识要求“说教材”准确简要,突出重点,体现层次,揭示联系。体现精要意识,是促使教师自觉地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掌握教材体系的来龙去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用准确到位的语言揭示教材实质所在的需要;体现精要意识是避免“说教材”盲目、随意、混沌,变被动为主动、变盲从为自觉、变混沌为明晰的需要。

树立精要意识,认真、反复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挖掘教材是基础和前提,同时,不断地提高归整、提炼、概括能力和准确、简练、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述能力是关键。精要性要体现在“说教材”的各个环节之中。

总之,“说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抓住关键,把握实质,将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说教材”这枝教研奇葩才会在教育教学的百花园中鲜艳夺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