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6、《母鸡》教学案例

来源:好兔宠物网
16、《母鸡》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 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 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 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 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略读课文,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在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使 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同时培养语感,积累 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 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 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课堂实录 片段一: 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特点。 (一)研读文本第一部分,培养概括能力: 1、老舍先生写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在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令人( )。 a、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第一段:抓“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无病呻吟。(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第二段:抓 “忠厚”、“趁其不备”、“ 狠狠”等词,概括:欺软怕硬、暗箭伤人。第三段:抓“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自大、爱炫耀。随机理解句子: “母鸡下蛋的时候可爱叫了,就是聋(lóng)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体会画线部分夸张的写法。照样子说一说: 这道题太简单了,( )。 去少年宫的路我太熟了,( )。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二)、自主探究,围绕主题研读课文: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出示:它负责、慈(cí)爱、勇敢、辛(xīn)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围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研究第4—10自然段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画,批注在旁边,母鸡的特点可以是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受。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 3、自学、交流、补充、评议。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教育子女)都是作为母亲尽责的表现。 慈爱:“一点儿”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勇敢:“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说话练习,让孩子们用书上的语言填空。 A、当有老鹰飞来,母鸡( )。 B、当母鸡发现一些吃的,它( )。 片段二: 升华主题。 1、看到这令人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 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9自然段。 2、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不是。)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喜欢、敬佩、赞赏„„) 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第九自然段。) 3、感情朗读4—8段,体会母爱改变了母鸡,深入理解中心句。 片段三: 拓展延伸。 1、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反馈交流。 3、小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说出来,放学回家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片段四: 体会写作方法,尝试迁移运用。 1、阅读比较同样是写动物,老舍的《母鸡》和《猫》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引导理解作者对猫和母鸡情感的不同,造成写法的差异。对比优缺点能更突出转变的不易。 (1)结构上都有一个过渡句。 (2)情感上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猫是一向喜欢。 (3)都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师:我觉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离不开敏锐细致的观察。 2、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改写课文第一段,写出“喜欢”的情感。抓住情感线,大致感受写作手法的差异。(可安排回家完成。) 3、小结: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课后请同学们去读一读选读课文中的《麻雀》,同步阅读中的《柱子上的母鸡》看看他们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小动物的。 板书设计: 16母鸡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无病呻吟 勇敢

欺软怕硬 母爱 负责 拼命炫耀 ———————→ 慈爱

辛苦 作业设计:

1 、分类摘抄词语。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 体会。

3、课外阅读几篇写母爱的文章,如:老舍《我的母亲》、郭沫若《芭蕉花》。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以生为本、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自主研究、讨论后,再次 聚焦中心句,带着更深的理解二次朗读,提升情感体验。让学生模仿文本进 行练笔,充分发挥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激 发了情绪动机,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丰富了想象,充实了内涵,深化 了感受。孩子们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他们入文本, 出文本,超文本,他们感悟着,感染着,又感化着,从而感动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