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慢性病规范化管理范例

来源:好兔宠物网

慢性病规范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 社区;中老年人;健康;;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69-01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重庆市弹子石社区40岁以上中老年人100名作为研究组, 10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体重指数以及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糖尿病患者各25例,高血压患者各29例。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入组前根据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内容调查两组人群年龄、性别、职业、身高、体重、受教育程度、运动习惯、既往病史、用药情况、吸烟及饮酒情况并测定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并做记录,按相关疾病标准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进行诊断[2]。

1.2.2 管理方法对研究组进行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咨询,指导各项干预措施的实施,特别是饮食、吸烟、饮酒、运动、服药等方面。高血压者每半月测血压1次;糖尿病人每月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1次;每3个月组织1次被管理者座谈,讨论、交流治疗心得。每年作心电图1次、查血脂2次、查糖化血红蛋白2次。对未明确诊断高血压、糖尿病的人员,每3个月进行1次血压、血糖监测,了解其是否有新出现慢性疾病(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若有也给予上述规范化管理。对照组只做常规的血糖、血压及相关的指标监测1次,不进行干预措施。

1.3 相关标准

社区居民生活习惯改善、血压控制 、血糖满意率控制依据陈博文[3]等关于慢性病管理标准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

2 结果

慢性病规范化管理1年后,研究组人群生活习惯改善率、糖尿病控制满意率、原发性高血压控制满意率及体重指数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资料结果显示,通过规范化管理,中老年人居民的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有明显改善,高血压、糖尿病的控制率提高,体重指数也大部分降至正常。本次入选的人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可能与本地区中老年男性的自我保健意识差有关。应多加强宣传和指导以利于全民身体健康。对辖区居民进行规范化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

卫生部1997年颁布的《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方案》中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性病防治中的职责与作用[4]: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积极开展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笔者针对中老年人疾病特点和生活习惯,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①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授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知识和简单的自救互救方法,并做好心理护理,善于自我调控,保持开朗、愉快的精神状态,稳定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开展戒烟、不饮烈性酒宣教,提倡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糖、低热量饮食,控制肥胖,多吃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③多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如跑步、骑车、游泳、练气功等,坚持每年到医院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中老年人只有持之以恒地做到合理的饮食、合乎卫生的生活起居、适当的劳动与锻炼,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才能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参考文献]

[1]黄建始.什么是健康管理[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4):299-300.

[2]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1,2):94-103.

[3]陈博文.社区高血压病例管理(试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36-44.

慢性病规范化管理范文2

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的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sup】[1,2]【/sup】。都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成立于2008年。。

方法: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人群实行了首诊测血压制度。高血压的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sup】[3]【/sup】,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其中一级高血压为收缩压在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二级高血压为收缩压在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三级高血压为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包括药物、饮食、锻炼、生活习惯几个方面。同时将这些患者纳入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按照高血压的分级确定面对面随访次数,一级高血压患者每3个月1次,二级高血压患者每2个月1次,三级高血压患者每月1次。

⑵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对辖区内通过健康体检,门诊就诊和建立健康档案筛查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至少禁食8小时)血糖≥7.0mmol/L【sup】[4]【/sup】。对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和规范化管理,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分类干预。并做好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和年度健康体检表的记录。

结 果

健康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的控制作用:辖区内共确诊3895例高血压患者。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健康管理,其中3455例被纳入规范管理,包括一级高血压患者1278例,二级高血压患者1606例,三级高血压患者571例,平均规范管理率为88.7%。经过2年的管理,在进行规范管理的患者中,762例一级患者,860例二级患者,273例三级患者血压降到了正常范围(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占规范管理患者的54.8%,见表1。

健康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的控制作用:辖区内共计筛查出549例糖尿病患者。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健康管理,其中469例被纳入规范管理,规范管理达到85.4%。经过2年的管理,在进行规范管理的患者中,248例患者血糖降到了正常范围(空腹血糖<7.0mmol/L),占规范管理患者的52.9%,见表2。

讨 论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群众获得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提供了保障。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也已经建立起来【sup】[5]【/sup】。我们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要求和评价指标,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覆盖5个居委会39个居民小组,8个村民委员会88个村民小组,服务人口66 872人。在全面开展服务工作的同时,我们特别注意了社区卫生服务对慢性病的改善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社区卫生服务对高血压和糖尿病这两类慢性病的防治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王亚东,杨兴华,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中国全科医学,2005,8:705-708.

2 李艳,金生国,刘立群,等.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情况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9,12:758-762.

3 周和,伍爱婵.高血压病的诊断进展.新医学,2000,31:45-47.

4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5-6.

5 梁万年,王红,杨兴华.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8:460-462.

慢性病规范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高血压病;规范化管理;效果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的最常见的慢性病。它不仅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而且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全国患病人数逾2亿[1]。而我国的三高、三低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30.2%,服药率24.7%,控制率6.1%,高血压病占慢性病门诊人数的41%,居于首位。60%的高血压人群分布在农村,这说明基层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社区医务人员是防治高血压的主力军。因此,对社区高血压病的规范化管理及治疗是我们防治的工作重点。我社区中心医院在2012年1~12月对963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63例,男性592例,女性371例,年龄32~87岁,平均59.5岁,其中1级高血压403例,2级高血压521例,3级高血压39例。

1.2诊断标准 以安静休息10min以上,采取坐位,右上臂血压为准,必要时测双上肢血压,采用国际上统一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增高的水平,可进一步分为高血压1、2、3级,见表1。

2 规范管理

2.1本组963例,全部建立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身高、体重、心率、血压、腰围、血糖、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记录了相关病史、家族史、饮食、生活习惯等。

2.2建立随访记录,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症状、体征以及用药情况,1级高血压3个月随访1次,2级高血压2个月随访1次,3级高血压至少每月随访1次。

3 治疗

3.1非药物治疗 对象:1级高血压患者。方法:控制体重,平衡膳食,减少热量;;戒烟节酒;减少脂肪摄入,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足够睡眠和消除紧张情绪。

3.2降压药物治疗 对象:2、3级高血压患者。主要选择药物:利尿剂,钙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受体阻滞剂。治疗原则:采取长效单药或联合用药,从小剂量开始,按照个体化原则,逐步加量,加药,直至血压控制满意为止。

4 结果

1年后进行健康评价:病例人群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达69.7%,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731例,占案例总数的75.9%,因患恶性肿瘤死亡2例,合并肺心病死亡3例,发生脑梗塞4例,脑出血1例,并发糖尿病2例。

5 讨论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血压平均降低收缩压10mmHg和舒张压4mmHg,脑卒中的危险降低30%,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降低13%[2]。各国的实践也证实高血压的人群干预是有效的。美国成功开展了高血压人群综合干预10年时间,冠心病死亡下降35%,脑血管病死亡下降48%,本组病例防治兼顾、标本兼治,通过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认识,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健康教育投入少,效益高,是防治高血压最廉价和有效的策略。因此,笔者认为:高血压的防治,必须标本兼治,以健康教育为基石,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治疗,使患者血压达标并维持长期稳定,从而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参考文献:

慢性病规范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 慢性病管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203-01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一、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

①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

②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

③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

④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

⑤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2.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 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二、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

①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

②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③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

④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

⑤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

⑥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组织管理流程分析

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3.操作技术流程分析

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4.督导监管流程分析

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5.信息收集流程分析

在对居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

三、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慢性病规范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14-01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1】,我国社区老年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逐渐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重点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和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2】,严重影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实施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

1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及特点

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1.1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超重和肥胖、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职业和环境因素: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是一类与慢性病密切相关的疾病。除年龄、性别和遗传背景无法改变外,其他危险因素都是可以干预的。

1.2特点

1.2.1 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1.2.2 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1.2.3 病程长,无自愈和极少治愈,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

2 方法及对策

2.1 面对面随访规范管理

;控制高血压鼓励高血压患者坚持服药,减轻高血压对其他脏器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

2.1.2对老年心血管患者上门进行用药指导及身体检查;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慢病患者每年4次随访并针对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控制慢性疾病发病率提高患者的诊疗依从性,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减轻群众负担的有效措施。

2.2加强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管理平台,可以直接将随访信息、体检结果第一时间录入慢病管理系统,促进了慢性病规范管理,使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慢病管理中及时对老年患者全面、细致的评估并提供诊疗服务。

2.3 普及更新健康知识

针对不同阶段居民健康状况、热点咨询问题,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向居民传递慢病的防治知识,开具健康教育处方, 帮助老人掌握保健知识,对自身疾病要有正确认识,正确配合治疗护理。降低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如:教会糖尿病老人自我监测血糖、尿糖的方法,低血糖的症状和处理,按医嘱服药不能自己随意增减停药,帮助制定糖尿病合理饮食结构,保证热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搭配。

2.4 提供个性化健康干预

家庭医生团队针对不同病人入户讲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防治知识,对年龄较大、记忆力差或独居的老人要个别指导反复交待清楚,将每日的口服药物按次数包装,写清服药时间与方法,保证老年人安全用药,不可自行减少服药次数、服药量甚至停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或尿糖,进行用药、饮食、锻炼等指导、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协同、配合社区工作,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5 重视监管 督促遵医用药

根据不同药物的起效时间选择每日最佳服药时间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使老年患者充分认识到坚持治疗和自我保健的必要性,了解遵医用药的重要性。 好。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坚持规律用药,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2.6提供心理指导

2.6.1病人心理

2.6.1.1心境不佳

心境不佳,情绪不稳生病属于负性刺激,势必影响病人的情绪,形成不良的心境,容易看什么都不顺眼,好生闲气,好发脾气,给人以不近人情的感觉。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这种异常情绪反应越严重。这种消极情绪,不仅容易被人误解,使人不愿意接近,而且还不利于病体康复。

2.6.1.2被动依赖

被动依赖,情感脆弱由于不断受到亲人的关怀与照顾,病人会变得被动、依赖性增强,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动手;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幼稚,像个孩子似的,总希望亲友多照顾、多探视、多关心自己。

2.6.1.3焦虑、沮丧、愤怒、恐惧.多疑、神经过敏,甚至产生抑郁,因此慢性病患者需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来对抗这些负面情绪。

2.6.2 减轻负面情绪

2.6.2.1、运用放松疗法应付症状处理负面情绪:如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看电视、园艺、阅读、有序的作息、健康的社交活动、老年人需要有一个社会活动的圈子,这是家庭关系不能取代的【3】。

2.6.2.2 运用沟通技巧解决问题 :良好的沟通,如:鼓励使病人振作精神,正确对待疾病。认清问题所在,可以让其家人或其他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能让自己及时得到帮助,减轻家人的心理压力。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助于我们向别人表达积极正面的情绪。

3 结果与体会

规范化管理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在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社区医护人员通过有效沟通、跟踪随访、健康指导等干预措施,帮助慢性病患者了解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社区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及时对有损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掌握自我管理知识及技巧,提高自我控制疾病和自我健康的能力,增强患者遵医的依从性,改善和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全科医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慢性病规范化管理范文6

四、糖尿病(接上期)

4.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科学依据:监测血糖可以了解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健康行为:

(1)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1—4次。

(2)1型糖尿病患者应每日至少监测血糖3-4次。

(3)生病时或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

(4)生病或血糖>20毫摩尔/升时,应同时测定血酮或尿酮体。

(5)检测时间:每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如有空腹高血糖,应监测夜间的血糖。

(6)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患者应每周监测1—2天。

(7)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患者或患有其他急性病者应每日监测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5.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服药,并定期随访病情。

科学依据: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病,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可引发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3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开展免费规范化管理。

健康行为:

(1)糖尿病患者应按医生的指导用药,不可自作主张,擅自用药。

(2)糖尿病患者血糖正常仍要继续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

(3)糖尿病患者参加糖尿病规范化管理,接受社区医师的定期随访和定期体检。

6.糖尿病患者应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科学依据: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性并发症主要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慢性并发症主要有冠心病、中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可导致早死、失明、肾功能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

健康行为:

(1)戒烟。

(2)每天要做的:①检查双脚,是否有伤口、水泡、红斑和肿胀。。②每天刷牙,以避免口腔、牙齿和牙龈问题。③根据医生建议检测血糖。

(3)每次看病时,必须进行:①血压检查。②足部检查。③身体检查,

(4)每年做两次: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反映过去几个月的血糖控制好坏,如果超过6.5%,应3个月检测1次)。

(5)每年做一次:①胆同醇检测。②甘油三酯检测。③全面的足部检查。④牙齿和牙龈的检查,告诉牙医自己患有糖尿病。⑤检查眼睛疾病的散瞳检查。⑥尿液和血液检测以检查肾脏问题。

五、心血管疾病

1.预防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科学依据: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饮酒等可损伤血管、引起代谢紊乱、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同时,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健康行为:

(1)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2)预防和控制高血糖。

(3)养成合理膳食习惯,少吃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4)戒烟限酒。已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饮白酒。

(5)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6)注意身体保暖与气温变化,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35岁以上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

2.警惕突发症状,及时处理,立刻就医。

科学依据:冠心病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心肌缺血,甚至心跳、呼吸停止,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处理,可以保住心肌和生命。

健康行为: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

·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痛、心悸。

·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

·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

(2)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

(3)出现症状,应保持镇静、停止活动,就地休息,设法消除寒冷,情绪激动等诱因;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消心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