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例
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 244.1 R 681.5+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81-02
【关键词】 病;中西医结合;推拿;学生保健服务
笔者从1998年起对某高校师生2 000余例颈椎病患者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推拿按摩,以恢复原有的应力学平衡为基础进行治疗,同时积极指导康复训练,并对其中480例患者进行追踪观察和随访,现对其临床效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在19~76岁之间,其中大学生、研究生219例,占45.63%;教职员工186例,占38.75%;离退休人员75例,占15.63%。所有颈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肩、背部疼痛,头痛,眩晕,颈、肩或上臂部分活动受限,上肢或手指麻木等症状[1-2]。以患者症状和体征情况将病情分为4级,0级28例,占5.83%;1级82例,占17.08%;2级254例,占52.92%;3级116例,占24.17%。分级标准见表1。
对患者颈、肩、背部疼痛的发病急缓、诱因、精神压力、病程长短及其他伴随症状(失眠,眩晕,头痛,颈、肩、上臂活动受限,上肢或手指麻木等)等有关病史进行询问调查,结果发现因长时间操作计算机所致颈、肩、背部疼痛居首位(51.25%),其次分别为伏案工作或家务劳累损伤(27.50%)、老年性退行性变(16.25%)、落枕和外伤(5.00%)等。
在480例患者中,颈椎椎间关节伴狭窄12例,占2.5%;颈椎椎体增生76例,占15.83%;颈椎间盘突出25例,占5.21%;颈椎生理曲线变直或向后成角57例,占11.88%;颈椎影像学资料无阳性改变310例,占64.58%。
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颈、肩、背部疼痛的具体部位、程度、伴随症状以及体检阳性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资料,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中西医推拿按摩技术,即点压受累肌肉起止点、痛点强刺激、顺推肌束、解除肌痉挛,配合颈椎小关节牵引旋扳,拔伸牵引肌肉,松动变性肌肉支配的关节,以恢复原有的应力学平衡为基础进行治疗。主要手法有:(1)压痛点镇痛和松解推拿手法;(2)颈椎小关节旋扳松解手法;(3)颈椎定点伸引手法;(4)胸背部小关节按压松解手法等[3-7]。以上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指导主要有颈部肌力练习、颈部活动度练习、肩部肌力练习等,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动作指导,如使用计算机和读写的正确姿势、睡眠时的垫枕指导等。
依据疼痛情况及其伴随症状的减轻或消失和体征的改善,对疗效进行判断:(1)治愈,原有各种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颈椎生理曲线恢复,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2)好转,原有各种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仅劳累或天气改变时颈、肩、背局部感到酸困不适;(3)较差,症状、体征部分改善,残留不同程度的症状,或症状消失后又复发较轻的疼痛或麻木,能从事正常工作,但难以持久;(4)未愈,症状无改善或症状改善后短时间内又复发,仅能从事一般工作,生活仍受到病痛干扰[8-9]。
3 结果
本组480例患者治疗1~3个疗程,并经临床追踪观察1 a,随访显示,治愈297例(61.88%),好转123例(25.63%),较差39例(8.13%),无效21例(4.38%),总有效率为95.62%。
4 讨论
。
综合运用中西医推拿按摩手法,以临床解剖学和骨关节疼痛的病理学为基础,针对导致临床症状的发病机理,点压受累肌肉起止点或痛点强刺激,顺推肌束、拔伸牵引肌肉,解除肌痉挛,配合小关节伸引或旋扳松解,以松为本,松动变性肌肉支配的关节,恢复原有的应力学平衡,利用机械压迫和阻滞神经传导,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肌肉兴奋状态,消除无菌性炎症所导致的充血水肿和松解瘢痕粘连等,可有效地治疗颈肩背部疼痛患者。针对不同病症的患者,选择适当的手法和按摩强度,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疗效[11-12]。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治疗颈肩背部疼痛病例的同时,要指导患者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保护性姿势,以减轻疼痛,巩固疗效。
本组病例中,长时间操作计算机和伏案工作是产生颈肩背部疼痛的主要原因。因此,患者应首先注意调节心态,纾解或排除精神压力。在工作及生活中应放松精神,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固定,尽量减少颈部过伸,保持颈部处于平直(收颏、头上举和后移)状态的良好姿势。颈部姿势训练时,可将沙袋置头顶,保持直立,使颈部前凸减少。颈肩背部疼痛患者睡眠时,应注意使用硬度适宜、较宽大的枕头,避免颈部悬空受累。另外,柔软类体操练功也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通过加强颈部周围肌肉的肌力练习,对提高颈部控制能力和颈椎稳定性,巩固疗效和避免复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98-199.
[2] 金义成.使用推拿图谱.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88-89.
[3] 周谋望.骨关节损伤与疾病康复治疗方案及图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38-141.
[4] 陈建华.推拿配合腰椎牵引治疗椎间盘突出.中国临床康复,2003,32(6):4 375.
[5] 吴运碧.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584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7,28(7):13.
[6] 积秋茂.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通行性下颈椎不稳症的疗效观察.颈腰痛杂志,2008,29(4)395.
[7] 翁军伟. 浙江大学中青年教师颈椎退行性变现状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167.
[8] 任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颈腰痛杂志,2008,29(3):278.
[9] 郜志广.上颈椎慢性损伤.颈腰痛杂志,2008,29(3):164-165.
[10]杨世斌.颈肌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颈腰痛杂志,2008,29(1)77.
[11]王福根.实用颈腰背痛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62-64.
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22-01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是因为颈椎长期处于劳损状态或骨质增生的对颈椎脊髓、神经根、椎动脉造成压迫导致的,进而对其功能造成不利影响。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手段,为保证手术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预后和生活质量,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指导至关重要[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患者。参照组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在28-65岁范围内,中位年龄36.5岁;病程在3-6年,平均病程4.5年;观察组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在27-64岁范围内,中位年龄38.4岁;病程在2-5年,平均病程3.6年。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本组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且两组患者均知晓此次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生命体征观察、生活指导等。观察组予以优质护理,具体护理内容:
2.1 术前优质护理
术前需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使患者掌握正确呼吸的技巧和要点,以确保肺部通气功能,促进术后排痰顺利进行;协助患者进行术中训练和床上大小便训练,使其充分了解各种手术入路需要配合的正确,并学会卧位排便方法,以免术后排便受到影响。加强心理护理,告诉患者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平稳的心理状态,尽量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临床治疗工作。
2.2 术中优质护理
。
2.3 术后优质护理
护理人员在术后需要对患者切口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定期更换切口敷料,确保其干燥和卫生清洁,以免发生感染。术后24h内禁止患者颈部位置变动,做好护理工作,可通过垫软枕和适当按摩等方式,舒缓患者肩部、颈部的不适感;加强术后康复训练指导,按照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以便促颈椎功能尽快恢复正常。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心理状态评分,并借助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对其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将护理满意度评分、心理状态评分及住院时间等借助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 )描述并给予t检验组间对比,若P
2 结果
两组住院时间及心理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统计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
3 讨论
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3
【关键词】三步五法;颈椎病;本体感觉
目前认为颈椎病的发作与颈椎功能下降有关。相关资料表明:本体感觉一方面通过预发射提高参与肌肉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用力保持肌肉的稳定,因此,颈椎功能下降与本体感觉的减弱有关。我们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通督强脊三步五法”可以提高颈椎功能,提示其起效机制可能与本体感觉的调控有关。。本研究检测了“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治疗160例颈椎病的本体感觉参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康复协作组项痹病诊疗方案: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1.1.2 纳入标准 ① 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且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除外;② 年龄18-55岁,性别不限;③ 同意纳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① 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者;② 影像学检查显示有骨结核、肿瘤、重度骨质疏松的病例;③ 孕妇及精神病患者;④ 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⑤ 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先天性颈椎畸形,颈椎脱位等;⑥ 。
1.1.4 剔除标准 ① 依从性不好,未能定时接受治疗的病人;② 中途使用其他治疗或其他药物治疗,无法判断手法作用者;③ 因不良反应停止者,不纳入研究分析,但应记入不良反应统计。
1.2 从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的康复门诊、康复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6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71人,女性99人,年龄37.36±10.88岁,病程33.81±51.19天。
1.3 治疗方法 实验采用“通督强脊三步五法” 技术治疗颈椎病,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以隔天1次,3周为一个疗程。
第一步 调肝脾肾、理筋骨肉
第一法 疏通肝脾肾三经法 具体操作:A.推按肝经:医者以大拇指循经推按患者太冲穴至中封穴之间的肝经,共30次,力量以患者皮肤出现潮红、微热、酸胀、传导为度。可让患者同时配合耸肩的放松活动。B.推按脾经:医者以大拇指循经推按患者三阴交穴至阴陵泉穴之间的脾经,共30次,力量以患者皮肤出现潮红、微热、酸胀、传导为度。可让患者同时配合头部左右旋转的放松活动。C.推按肾经:医者以大拇指点按涌泉穴约1分钟,然后循经推按患者大钟穴至太溪穴之间的肾经,共30次,力量以患者皮肤出现潮红、微热、酸胀、传导为度。可让患者同时配合头部前后屈伸的放松活动。
第二法 调理肝脾肾三脏法 具体操作(采用俞募配穴点按法):A.调理肝脏:让患者侧卧,患侧朝上。医者以一手大拇指点按患侧肝俞穴,另一手以掌心按压期门穴,双手相对用力,持续1分钟,以患者产生局部发热、胃肠蠕动加快、传导为佳。可让患者同时配合深呼吸,呼气时吐“嘘”字音。B.调理脾脏:让患者侧卧,患侧朝上。医者以一手大拇指点按患者脾俞穴,另一手以掌心按压中脘穴,双手相对用力,持续1分钟,以患者产生局部发热、胃肠蠕动加快、传导为佳。可让患者同时配合深呼吸,呼气时吐“呼”字音。C.调理肾脏:让患者侧卧,患侧朝上。医者以一手大拇指点按患者肾俞穴,另一手以掌心按压关元穴,双手相对用力,持续1分钟,以患者产生局部发热、胃肠蠕动加快、传导为佳。可让患者同时配合深呼吸,呼气时吐“吹”字音。
第二步 通调督脉、振奋阳气
第三法 疏通颈部经络法 具体操作:A.推按督脉:医者以大拇指循经推按患者哑门穴至大椎穴之间的督脉,反复共30次,力量以患者皮肤出现潮红、微热、酸胀、传导为度。B.推按夹脊穴:医者分别以大拇指循经推按患者哑门穴至大椎穴之间督脉两侧的夹脊穴,各次,力量以患者皮肤出现潮红、微热、酸胀、传导为度。C.推按胆经:医者分别以大拇指循经推按患者风池穴至肩井穴的两侧胆经,各30次,力量以患者皮肤出现潮红、微热、酸胀、传导为度。
第四法 通督强脊点穴法 具体操作: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腰阳关穴,每穴0.5~1分钟,力量以患者出现发热、酸胀、传导为度。
第三步 拔伸整复、滑利关节
第五法 颈椎复式间歇拔伸法 具体操作:患者仰卧位,不垫枕头,头顶与诊疗床齐平,医者坐于患者头前,先对颈项部肌肉、韧带稍进行局部放松,然后医者双手掌交叉托牢枕颈部,两食指轻扶住于病变颈部节段,两掌根尺侧部夹住患者两侧的耳后乳突,缓缓地用托枕颈部的双手将颈部先向上托起,使颈椎处于微微后伸状态, 再进行纵向拔伸,拔伸力度以患者身体不移动为度,后停留30s,再缓缓放松,间歇休息30s 为一次,持续拔伸时可做左右旋转活动,旋转角度以15°为宜。间歇时以双手放于项部4指在颈椎作轻度揉法。可在前屈前屈15°及后伸15°下同样操作此手法。整套手法可重复操作7遍。
1.4 检测方法与参数 治疗前、治疗后1、2、3周,分别采用目测类比疼痛评法(VAS)进行颈部疼痛评定和运动控制评定与训练系统(Pro-kin意大利TecnoBody公司)评估颈部运动控制能力。其中Pro-kin系统的具体检测方法是:①静态:平衡板调零,放置四个静态锁,将四个方向阻力阀灵敏度调至“10”,重置平衡板后,受试者双脚穿棉袜呈“V”型站于平衡板上,使左右脚第二脚趾分别对着A8和A2线,足弓与平衡板中心水平。受试者直立,双手置于身体两侧,睁眼平视前方尽量保持身体不动30s后,再嘱受试者闭眼保持身体不动30s。记录受试者重心移动长度、面积、闭眼与睁眼长度比值、面积比值。②动态:取出静态锁,将四个方向阻力阀灵敏度调至“5”,重置平衡板后,受试者坐于平衡板上,保持头部与躯干直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大腿保持与地面平行,与膝关节成90度,双手分别置于两侧大腿上。受试者颈部带动躯干,根据系统给出圆圈轨迹做有控制的描记运动5圈。记录受试者运动描记误差(ATE值)。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对于分析每次治疗前后颈椎功能的变化和本体感觉变化时采用配对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或配对秩和检验(不符合正态检验);统计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对纳入三步五法治疗的16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1、2、3周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VAS)进行统计,显示治疗后效果明显,与治疗前差异明显,P值均
3 讨论
本体感觉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运动进行干预,一种是通过运动前期的预兴奋发射性提高参与肌肉的力量,为姿势的调整和承受外部负荷做好准备;一种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肌梭和腱器官反馈式的调整肌肉的力量并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用力,解决躯体的稳定,稳定程度和稳定与不稳定交替转换的问题。
在生理情况下,本体感受器提供躯干各部位的空间位置和运动状态信息,对人体平衡,尤其对头颈姿势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在病理情况下,颈肌及颈小关节退变或受到损害时,颈部本体感受器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本体感觉信息,其传入使中枢神经系统对前庭和视觉信号的整合分析错误,从而产生各种症状。。颈椎功能包括:颈部肌肉的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颈椎运动是在保持关节稳定的前提下合理分布应力,在中枢系统复杂而精确的控制下,通过肌肉协同做功,达到目的性的活动。慢性颈部疼痛的患者与没有慢性颈部疼痛的患者相比,他们颈部的神经肌肉控制明显减弱,当人们感到颈部疼痛的时候,神经肌肉控制的活动延迟,深部颈屈肌群的活动表明颈椎自动前反馈控制存在明显缺陷[3]。由此提示,颈椎病的发作与颈部肌肉功能的下降有关,从而表明与本体感觉的减弱有关。
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观察发现: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4]。
参考文献:
[1] 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 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 体育科学,2008(04):19-29.
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4
关键词 脑梗塞 火针疗法 星状神经节阻滞
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康复科脑梗塞的住院患者,60例患者由专人随机交替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分别由两个管床医师分管,管床医师只对病人进行常规治疗,不参与火针及星状神经节治疗。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35~76岁,平均50+18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8~75岁,平均48+17岁;两组入选患者发病时间均为早期1个月以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 病例入选标准 ①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梗塞的诊断标准;②发病时间在一个月以内;③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梗塞的患者。
1.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及混合性脑卒中患者;②脑梗塞合并严重的心脏病、严重的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③脑栓塞患者;③对火针过度恐惧或晕针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进行必要的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均是20次为一疗程,治疗结束后检查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对疗效进行评定。
2.1 治疗组治疗方法 治疗组30例用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SGB)的方法治疗。先进行SGB治疗:令患者仰卧在治疗床上,枕头置于颈胸相连部,让颈部充分伸展并保持颈肌松弛状态,SGB进针的部位在第6颈椎前结节即环状软骨旁开1横指,在环状软骨旁处反复触摸,推开颈动脉和颈静脉,进针深度到达横突骨面,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即可注入药液。星状神经节阻滞所用药物为2%利多卡因2.5ml,加1ml VitB6,加2.5ml生理盐水。阻滞成功的标志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霍纳氏综合征的典型表现是: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球凹陷、结膜充血、鼻充血或阻塞感、面部无汗。
观察15分钟无其它不良反应后再行火针治疗。
火针操作方法:①消毒:在选择的穴位或部位上用2%的碘酒消毒后用75%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②烧针:消毒后点燃酒精灯,左手将灯移近针刺的穴位,右手持针将针尖、针体伸入外焰,根据针刺深度决定针体烧红的长度;③进针:将针烧至通红时迅速将火针准确地刺选定穴位,并快速敏捷地将针拔出。头部运动反射区刺入较浅,仅到达帽状鞘膜和工作;有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较轻劳动和工作;无效:症状与体征无变化或改善不明显。
3.2 观察项目 简化McGiU疼痛问卷。共分3部分:疼痛分级指数(PRI)含有11个感觉性词与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无、轻、中、重4级,分别计0、1、2、3分,可计算出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视觉模拟量表(VAS)为一条10cm长的直线,分为10个点,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在其中标出疼痛程度;现有疼痛强度(PPI)分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6级,分别计0、1、2、3、4、5分。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和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5 治疗结果
5.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两组均有较好疗效。
5.2两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见表2)。在VAS、PPI、PRI评分上,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i>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6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治疗组先用放松性手法,使颈肩背部肌肉松弛;然后患者采用仰卧位,平静放松,能较好配合医者;在颈肌放松的情况下,医者不需用太大力量去克服因某些肌肉紧张而产生的抵抗,患者痛苦小。拔伸牵引手法主要在于调整颈椎外平衡结构的动力平衡失常,通过对颈部周围特别是颈后部肌群及韧带的牵拉刺激,动态调节肌肉及韧带的柔顺性,以保证颈椎的稳定性,从而达到良好的疗效。通过间歇式操作的拔伸牵引,驰张交替输入良性刺激信息,以改善颈部肌肉的张力,进而改善其颈椎骨组织附丽处的应力状态,起到局部微调的作用同时,通过肌肉的张力改变,对有椎骨异常位移或角度变化而致颈椎失稳的内源性骨性结构产生整复作用,是拔伸法产生疗效的力学基础。屈颈成角于患椎,目的是使该椎体各关节处于失稳状态,因而只需轻轻旋转提拉,即可复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能事半功倍。并且本手法操作时,颈椎处于拔伸牵引状态下,有利于分离关节面,减轻神经根压迫。故治疗组能够取得较好疗效。有研究表明,牵引针刺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牵引疗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结合针刺治疗,亦取得了较好疗效。临床上颈椎牵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常用且有效的疗法,通过牵引。有助于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改善或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调整小关节的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的滑膜或关节突关节的错位得到复位。针刺能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缓解局部肿胀,松解粘连组织。
脑梗塞早期的病理改变为应激性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缺氧、脑水肿,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脑缺血的预后有着密切关系,SGB可治疗其
所支配组织器官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各种疾病,使其支配区域内血流增加,循环改善,并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目前有研究表明,氧自由基损伤是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CIR)损伤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全守波等人的研究表明SGB可明显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速度,改善兔全脑缺血一再灌注后内皮素(E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平衡失调及神经细胞热休克蛋白70的过度表达,对脑缺血一再灌注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贺纯静等运用SGB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24例,观察认为SGB可阻断颈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调理中枢的血管舒缩功能,使头面部血管扩张,痉挛缓解,灌流量增加,患区血液循环增强,也得出结论认为SGB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彭全民等的研究发现SGB可以明显的减轻脑水肿,提高脑组织中自由基清除剂SOD的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具有明显的抗氧自由基损伤作用。病理检查结果也显示SGB组脑神经元细胞受损程度明显减轻,说明具有一定的脑神经保护作用。SGB最大的特点及生理学效应是使其支配区域的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改善脑血流量,调节血浆舒缩血管物质的平衡,增加局部氧含量及被激活的清除酶含量,起到抑制和阻断自由基连锁反应和减少清除酶消耗的作用,进而减轻脑水肿,同时可以干扰应激产生的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的反应,降低儿茶酚胺水平,阻断或改善随后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赵英等人的研究表明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的血流量、血流速度、血管管径横截面积均增加,这种增加不仅使脑血流得到改善,耳蜗的血流状况也相应得到改善。以上研究证明SGB治疗能改善病灶侧大脑血液供应,使之供应量更趋向合理,阻断血管调节障碍继续发展,有利于受损脑细胞的修复,保护正常脑细胞可能由于调节障碍而受到进一步损害,进而保护了半暗区及周围的正常脑组织,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以上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实火针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塞都具有较好的疗效。本临床观察将两种有效方法联合应用,证明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运用火针加SGB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火针联合SGB治疗脑梗塞比只用火针或只用SGB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常规康复治疗在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作用不容忽视,其对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起了基础性的作用。
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5
【关键词】 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伤病导致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 至今尚无有效方法治愈其致残性损伤[1]。近年来, 中外学者做了各个方面的研究, 得出一致的结论:脊髓损伤离最终的治愈可能需很长时间[2]。其修复过程十分复杂, 需要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 许多细节问题有待深入研究[3]。它常常导致严重残疾, 并且延续终生, 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脊髓损伤可造成部分患者终身功能障碍, 因此, 当脊柱稳定性得到确定和临床上重要问题得以解决, 康复就成为唯一重要的事情。美国脊髓损伤康复统计资料显示:由于开展早期康复, 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时期医疗费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4]。同时, 脊髓损伤患者生存期相当长, 平均寿命比健全人仅减少4~6年, 康复医疗需求迫切[5]。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康复治疗, 大多数患者会因并发症出现残废甚至死亡,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如何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 提高其生存质量成为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以评价其有效性, 并获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154 例为研究对象, 均由CT或MRI等确诊, 其中男89例, 女65例, 年龄19 ~62岁, 平均年龄33岁。损伤病因:交通事故伤74例, 坠落伤34例, 重物砸伤23例, 其他23例。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标准, 颈脊髓损伤28例, 胸脊髓54例, 腰脊髓72例, 其中, 完全性损伤49例, 不完全性损伤105例。
1. 2 治疗方法 一般康复治疗原则, 完全性脊髓损伤主要以强化残存功能和预防并发症为主;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则主要以促进功能恢复为重点, 同时, 强化残存功能训练;所有的脊髓损伤患者都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为基本康复治疗目标。在不影响病情稳定情况下, 依据各病例损伤的具体情况, 给予脊髓损伤患者系统和规范的综合性康复治疗。具体康复治疗措施[6-9]如下:①物理治疗:主要是改善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度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平衡协调动作和交换及转移动作, 包括血管舒缩训练、残存肌力训练、呼吸训练、翻身坐起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转移训练及平衡功能训练等。②作业治疗:训练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尤为重要, 主要是日常生活动作(如穿衣、进食、转移、入厕等), 职业性劳动动作(如打字等), 工艺劳动动作(如绘画、编织等), 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需要。另外, 作业部门还给患者提供辅助器具, 并对患者进行辅助器具使用训练, 以利家庭生活动作的顺利完成。③理疗: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 使之产生有利的反应, 达到预防和治疗脊髓损伤的目的, 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早期可选用超声波疗法、磁疗法、直流电疗法等, 循经走行, 疏通经络, 促进气血的运行, 用以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渗出物吸收, 改善神经营养状况, 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中期采用红外线、蜡疗、生物反馈、肌肉电刺激等, 热疗可促进气血运行。气血循经走行, 则运行通畅, 故上述疗法可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瘀血阻滞经络, 防止肌肉萎缩, 利于肢体功能恢复;恢复期利用紫外线、激光、红外线等改善血液循环, 进而预防和治疗压疮。④心理治疗: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 心理健康在治疗过程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针对不同心理阶段(如否认、愤怒、抑郁等各个阶段)制定出心理治疗的计划, 可以进行个别和集体、家庭、行为等多种方法。尊重患者人格, 维护其尊严, 多用些鼓励性语言, 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应予肯定, 在生活上给予细致关怀, 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 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使患者感觉到自己的能动性, 以排除心理障碍, 配合康复治疗。同时, 对其家属开展心理辅导, 让他们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⑤临床康复:用药物和护理等手段, 预防各种合并症的发生, 也可以进行一些治疗性临床处理, 减轻症状, 促进功能恢复。a.药物方面在急性期不完全性的脊髓损伤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如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酯(GM-1)[10, 11], 而慢性期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活脑灵、脑加强等改善患者脊髓供血及代谢的药物, 并给予患者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神经营养药物;b.利用中国传统医学中针灸、按摩、电针、中药离子导入等手段, 促进康复, 另外, 针对合并症治疗, 也可广泛使用中药内服、外用;c.利用文娱和体育手段使患者进行全身综合训练及轮椅使用训练, 比如耐力和技巧训练等, 并为适应社会活动做出训练;d.根据脊髓损伤患者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膳食, 加强营养以适应康复训练需要。
1. 3 疗效评价方法 在患者入院1~2周康复治疗前, 利用ASIA损伤分级、MBI和FIM[12]进行初次评估, 经治疗后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估。1994年, 国际截瘫医学会(IMSOP)正式推荐ASIA为国际应用标准, 成为目前国际广泛应用的脊髓损伤分类标准。ASIA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类标准是评价脊髓损伤造成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的国际标准, 记录损伤分级和ASIA运动分及感觉分, 其中, ASIA运动评分根据徒手肌力试验评分法(MMT)将肌力分(0~5级)作为分值, 把各关键肌的分值相加, 表达运动功能的变化, 分值范围0~100分, 而感觉评分是依据ASIA标准确定的人体左右各28个感觉关键点的体格检查来确定的, 0=缺失, 1=障碍, 2=正常, NT=无法检查, 每一脊髓节段一侧正常共4分, 正常者两侧针刺觉和轻触觉的总积分各为112分;采用改良MBI和FIM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其中, MBI评定简单, 可信度高, 灵敏度高, 不仅可以用来评定治疗前后的功能状况, 而且可以预测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预后, 包括10项内容, 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帮助的程度分为0、5、10、15分四个功能等级, 总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 独立性越强, 依赖性越小, FIM应用范围广, 能用于各种疾病或创伤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 不但评价由于运动功能损伤而致的ADL能力障碍, 而且也评价认知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包括18项, 每项均用7级评分, 所有项目均采用共同的评分法。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前后损伤分级、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评定结果 脊髓损伤患者的ASIA运动分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水平能力, 而对感觉功能的改善效果不明显。见表1。
2. 2 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前后MBI和FIM评定结果 脊髓损伤患者在治疗后MBI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特别是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 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在逐年升高。然而, 由于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更多的脊髓损伤患者从初次损伤中存活了下来, 但大多数人留下了残疾, 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 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成年脊髓损伤后再生困难主要是由于不具有支持及引导神经轴突再生及延长的细胞、基板、髓鞘及细胞外基质成分, 缺乏神经营养因子, 损伤继发的胶质增生等因素[13]。也有的学者对脊髓损伤做了基因方面的研究, 得出结论许多炎症相关的基因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炎症和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从而诱发炎症反应[14]。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 本研究通过154例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前后ASIA的运动分和感觉分、MBI、FIM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ASIA运动分、MBI评分、FIM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依据各病例损伤的具体情况, 给予脊髓损伤患者系统和规范的综合性康复治疗, 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智生, 毛容秋. 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28(5):811-813.
[2] 费琦, 王以朋, 徐宏光, 等.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进展和展望. 中华外科杂志, 2005, 43(12):824.
[3] 齐欣, 常颖, 王昊, 等.细胞移植与脊髓损伤.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 7(18):497.
[4] 关骅, 张光铂.中国骨科康复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241, 243.
[5] 施海燕, 郝又国, 陆伟伟.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 中国康复, 2012, 27(1):44-46.
[6] 陈和木.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安徽医学, 2009, 30(3):345-346.
[7] 付乐芝.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24):87-88.
[8] 彭敏, 邹育庭, 廖公平, 等.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恢复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31):155-156.
[9] 邓福鹏.综合康复治疗48例颈髓损伤患者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22):45-46.
[10] Geisler FH, Coleman WP, Grieco G, et al. The Sygen multicenter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study. Spine, 2001, 26(24 Suppl):S87-98.
[11] 李翔, 吴乃庆, 王道新, 等.颈椎中央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骨与关节损伤, 2003, 6(18):371.
[12] 卓大宏. 中国康复医学. 第2版.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903-930.
[13] 王栋, 兰怡, 贺西京, 等.胚胎脊髓移植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国骨伤, 2003, 16(9):539.
颈椎增生康复训练范文6
大黄提取液对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性能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张蕾(5)
新辅助动脉灌注紫杉醇和奈达铂治疗宫颈癌临床观察陆建勋罗彪毛桂珍(7)
参芪健胃汤对胃癌患者血清VEGF-A、VEGF-C表达影响的临床研究舒鹏(9)
喷射通气辅助下经喉罩行困难气道气管插管临床研究李金玉郑国龙安礼俊(12)
上海嘉定地区466例过敏性疾病患儿的变应原研究王莉莉李正秀曹兰芳(16)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巫翠华宋冰蔡绍曦(20)
扩大半椎板切除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孙承庄杨留才(23)
锁定髁骨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临床体会陈健刘杰(25)
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卢小兵徐南伟(26)
小切口复位磁力导航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邹春锦季祝永张文祥薛荣陈余庆(28)
内固定加前路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84例诊断分析于桂泉(29)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6例分析王锦林(31)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出血原因的分析和防治蒋建新陈维开王景群王文松胡以治(32)
上颌骨切除手术径路选择及赝复体修复许在叶杭东跃(34)
CT引导下经臀途径插管硬化治疗深部卵巢囊肿沈涛黄优华石红建徐强徐元丰宋倩(36)
泪道激光联合顺行植入泪道引流管治疗泪道阻塞王雪姜海涛陶玥(38)
海绵体造影诊断静脉性阳痿75例分析吴海涛(39)
厄贝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非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李洪林何文生(41)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观察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巫文宏印建平(43)
维拉帕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唐国凤(44)
吸入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胡珍江兴玉(45)
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42例疗效观察马德堂于平白莹马学彩张瑞(47)
稳心颗粒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45例临床疗效观察周凤英王景周(49)
依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复治的小细胞肺癌21例临床观察季言俊(51)
帕米膦酸二钠联合局部放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性骨痛的疗效分析徐鸿洁(53)
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刘伟先赵靓刘晶张玲玲刘树斌(54)
FORFIRI方案治疗25例晚期胃癌临床观察吴丹盛华明(56)
20AA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合并肝功能损害疗效观察刘峰刘浩龙俊(58)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观察张瑞林(59)
氨溴特罗口服液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欧阳敏(61)
药物不良反应197例临床分析王勤张敏王瑟虹(62)
44例眼部镰刀菌CLSI法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徐凯胡楠陈敏(64)
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与耐药分析郭永全(66)
糖尿病伴脑梗死临床分析徐邦奎李显文(68)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炎症性肠病的回顾性研究朱建国(70)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与血尿酸水平相关性研究冯清华张晶(72)
42例支原体肺炎肺外损伤临床分析石宁(74)
FP方案同步放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析任群余建和吴祥(75)
23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分析刘立新严永祥张智(76)
螺旋CT辅助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75例分析蒋西嘉(78)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45例临床分析徐伟东高恒周新民潘鹤鸣徐裕冯东侠(79)
乳腺良性肿瘤312例手术治疗研究李玉梅(81)
尿激酶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48例分析高亮王金胜张小兵吉宋泉(82)
七氟醚复合局部麻醉用于小儿阑尾手术的麻醉体会费杭模沙荔荔花晓红(84)
干预对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影响邬国英(85)
健脾理气汤预防剖腹产术后腹胀的临床观察邱美玲梁爱萍(87)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川崎病48例临床分析刘晓兰(88)
呼气末正压对循环系统不良反应的分析白勇为(89)
40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癌放疗疗效观察孙小兵仇红艳柏会明季元红吴少兵(90)
全瓷修复的临床观察秦云(91)
子宫浆液性状癌12例临床病理分析杨连萍(93)
64层螺旋CT诊断急性门脉系统血栓19例分析朱玉春周伟王建良沈纪芳(94)
双源CT对不同心率冠状动脉扫描技术探讨许轶群薛跃君潘昌杰(96)
低场MRI在膝关节骨挫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苏辉孙万钟王宁(97)
移植肾术后的超声随访孙立群(99)
可调钠联合超滤曲线预防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效果观察章青(100)
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王学敏(101)
老年顽固性口腔溃疡17例临床研究王国云(103)
拔除第三磨牙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分析岳峰(105)
变应性鼻炎与哮喘及特应性皮炎患病及相关性调查研究王泽海林文森李书彦赵绍成王丽杨仲刚陈杰(106)
DC-CIK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倪维静汤蔷芬邬云华周永超(109)
脑胶质瘤患者家属术前焦虑状态的调查分析孙红艳姜亚芳(111)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张忠顺(113)
直肠癌患者静脉化疗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单玉云(115)
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化疗依从性的影响徐玉芳(117)
66例乳腺癌术前心理护理陈芳(118)
解毒利咽含漱液对放疗口腔粘膜反应的观察与护理研究葛英姿杨英(120)
喉癌患者的手术前后护理高世华吴爱兰(122)
PICC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陈中萍(124)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护理胡艺刘晓红(125)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护理配合左红梅郑明秀(128)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许玉萍(129)
肺隔离症患者护理体会葛春燕(131)
综合性干预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阙纤沣黄建琴(133)
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52例的护理干预王林兰凡国华李昌熙成信之(135)
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术患者不适的护理对策及原因分析袁晓红王艳赵静燕(137)
全期连续护理法对高龄THA手术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张丽华(138)
综合护理干预对防止颅脑外伤鼻饲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吉琴王红梅(141)
靶控输注技术在眼底手术中的应用与围术期护理王臣王薇(143)
断指再植术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凌红(145)
胰岛素注射温馨提示卡对胰岛素注射依从性的影响陈峰英高春兰(14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腕管综合征松解术后迟发性血肿的护理体会谢红燕崔俊孔凌(147)
氨溴索氧气雾化对胃肠减压患者咽喉部舒适度的影响张霞(149)
急性醉仙桃花中毒的护理体会余银凤朱金兰毕玉红(151)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护理体会刘红(152)
EGFRI引起的皮肤毒性的观察及护理王晓薇(153)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唐静(155)
不孕症门诊患者的特殊性及护理对策杨君柴德春(157)
舒适护理和健康教育在产科中的实施体会陈敏芝(159)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临床护理高玉芳张新红(161)
小儿先天性幽门肥厚围手术期的全新护理体会郭晓娟(163)
T组合复苏器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应用及体会周敏吴利英(164)
门诊换药室交叉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耿青(166)HttP://
分级管理护士工作满意度人口学影响因素的研究王加凤王艳孙党红(167)
二级医院糖尿病护理与教育现状及需求分析吕祥梅吕梅馨沈俊(169)
病区分组护理制的实施与效果评价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陈月娟江雪珍(171)
活体肝移植供体围手术期护理和健康教育王靓秦文俐许勤(1)
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术后并发皮下积液治疗中的应用王梅香孟爱凤胡亦钦(3)
乳腺癌术后负压引流袋更换时间的研究移华芳时华朱顺华(5)
临床应用伊立替康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观察陈蕾刘建红(6)
儿童颅脑肿瘤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郁锦玲刘娟(9)
盐酸戊乙奎醚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与护理王慧娟王红韩晓琴李春燕孙海晨(11)
创伤性休克的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尹冬玲吴晓华(14)
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张春仙(16)
大批车祸伤员的急救护理施建红校爱芳孙红兰(18)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51例的观察及护理杜文娟张桂(20)
纤维支气管镜在治疗呼吸机依赖老年患者肺部感染中的应用与护理赵玲莉李文玲(22)
康复训练对长期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率的影响张喆浩张燕蕾刘慧(24)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自2008年11月起改为半月刊(25)
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应用循证护理的体会顾平(26)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连续2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8)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重建术的围术期护理洪惠萍(29)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饮食干预与护理措施王茜(31)
285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及护理对策赵保侠郭辉(33)
静脉用药配置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及预防措施李琳陈敏徐军(35)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王卫青蒋晓娴(37)
医护人员血源性疾病自身防护措施未实施原因分析及对策马嫦娥彭南海金洁(40)
腰池持续引流治疗顽固性硬膜下积液及护理体会蒋爱华吴娅(43)
机械通气治疗老年腹部围手术期并发ARDS的护理管玉珍宋燕波刘少华(44)
脊柱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护理沈玉兰(47)
全身麻醉术后并发杓状软骨脱位的护理王加凤旷玉明(49)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ITP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谢萍谈景旺(51)
神经外科术后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马金亚(53)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高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护理丁元霞(55)
肾盂肾下盏联合切开取石术治疗巨大鹿角形结石的围手术期护理牛芹郭晶平徐志翠(57)
术后留置尿管拔除时机对拔管后首次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的影响周素萍(59)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舒适护理对截肢患者幻肢痛的影响徐中芹(60)
两种对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活动的影响探讨金晓红曹文学陆金美(62)
欣母沛用于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吴丽萍(64)
剖宫产持续镇痛产妇拔除尿管时机的循证护理赵琴赵郁崔娟蒋前锋(66)
使用镇痛泵剖宫产术后进食时间的循证护理唐明霞赵琴朱春云蒋前锋(67)
改良式清洁回流灌肠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中的应用张红芳何瑛费红(69)
鼻腔内窥镜下双极电凝烧灼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护理配合程欣(7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Ⅲ支)行神经高位撕脱术的护理杜娇(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